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 > 第391章 朱元璋的原谅

大明皇长孙 第391章 朱元璋的原谅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1:55:56 来源:书海阁

在和大孙一起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之后,朱元璋如何看不出大孙的想法。

只是看这个章程里的一些简单描述,朱元璋就知道大孙实行的主要方向。

其实驿站对于大明财政的负担,朱元璋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但他深知驿站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缺失存在。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驿站就是皇权的延伸。

有驿站的地方,才是叫做真正的大明疆土。

即便是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持整个驿站的运转,朱元璋也是在所不惜。

其实到了现在,朱元璋对于驿站也有担忧,他很担心那个子孙不得行,对驿站忽视,甚至是裁剪,撤销驿站。

朱元璋的担忧,实则在大明末年,成了现实。

明末崇祯为了节约朝廷的开支,便把很多的机构取消和合并了,他认为这个驿站机构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下令将他撤掉。

驿站机构的撤销让李自成丢失了一份可以混吃等死的工作,李自成就这样失业了,并且还欠了一屁股债,不得已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起兵造反。

其实严格说起来,李自成的造反只是一个体现,最为主要的是,因为多代明朝皇帝对于驿站的忽视,不断压缩人员和开支,使得京师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开始衰落。

若是此前,或者说其他人把驿站民用提出来,换来的只有朱元璋的勃然大怒,甚至是直接处死。

但是大孙提出来,朱元璋就会沉思这其中利弊。

不得不说,朱英在入宫之后做的这些事情,对于整个大明的影响太大了。

不管是军,政,民,都有着非常之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如春风化雨一般,逐渐的渗透,地方上暂且不谈,单单就京师而言,已然是翻天覆地。

前面这么多成功的案例在前,这也会让朱元璋在面对大孙看似有些荒唐之举的同时,不会一棍子给打死。

朱英听到老爷子这般询问,眼中闪过惊喜。

现在的大明在综合国力各方面,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

而目前的朱元璋,就大明而言,可谓唯我独尊。

朝堂上撤销宰相制度后,胡惟庸等一系官员的覆灭,让整个朝堂再没有任何朋党,可以去反抗朱元璋的谕旨。

军队里,曾经的开国名将一个个老的老,死的死。

蓝玉这些都算是新生代的,而不是最初跟随朱元璋的那一批。

百姓,或者说士绅地主这些,那就更不用说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原,这等功绩可得千古传唱,经过起义的新地主阶层,都是大明,朱元璋利益的拥护者。

哪怕江南地区的那些豪绅世家心有怨恨,在强力赋税,富民迁移,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也顶多是暗地里耍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

朱英很清楚。

不管是多大的改革,只要得到老爷子的威望加持,那就定然可以推行下去。

心中思索一番后,朱英回道:

“爷爷,孙儿在查看户部的财政支出后,发现整个驿站对于大明的负担,非常之严重,甚至比都上军饷开支的大半。”

“可孙儿心中也很是清楚,驿站对于咱们大明,是绝对重要且不可缺少的。”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驿站的开支诚然可以承担得起,可孙儿心中担忧着,若是往后的大明,遇上天灾**,亦或是其他问题。”

“后世哪个不肖子孙,脑袋一热,把整个驿站都给裁剪撤销,那岂不是自毁我大明根基。”

“所以孙儿就一直在想着,如果驿站能够像爷爷定下的军户制度那般,能够自行填补钱财开支,甚至还能有所盈余。”

“那后世子孙对此,自当只有看重,而没有忽视之忧了。”

朱元璋听着这话,心里头非常的欣慰。

常言道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目前的大明在朱元璋看来,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曾经还缺银子花销,现在大孙基本上也解决了这块问题。

大明宝钞的价值,也不在不断的上涨之中,按照目前的情况,要不了多久,便就跟金银同价了。

大孙能够不断的去探索未来大明国运之事,这说明具备长远目光。

有孙如此,爷亦何求。

不过作为皇帝,朱元璋自然不会说轻易答应,多少也得提点几句。

“大孙当知道,驿站营收之处,无非在于道路关隘,货物运输,而其中收益最大者,唯有商人。”

“商人不事生产,若天下云从,何以安国。”

听到老爷子的话,朱英思索片刻后道:“重工兴商。”

“目前商**端在于囤货居奇,投机倒把,妄图不劳而获,孙儿重制大明律,另立大明民法章。”

“但凡扰乱市场,哄抬物价,以暴利为营者,皆为触犯,处以罚金劳役之刑。”

“商业应该得到有效的引导,在往后的商业建设中,当以工业造厂为主,开房民办,盈亏自负。”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数千之中原阶级。现在大孙做的事情,却是要把工商业扶持起来。

对于朱英来说,自然知晓这是大国兴起之必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一条看不到未来的崭新道路。

“老兄弟,你也跟着咱一起走过来,对于此事如何看。”

思索间朱元璋的目光扫过背景板的汤和,便就顺口问道。

汤和听到这话,相当无语的同时,也有些震惊。

朱元璋是个什么性子的人,汤和最为清楚,对于商人,从小就是深恶痛绝,恨不得全部杀之。

从大明开国以来,对于商人种种打压的措施,就非常的清楚。

现在太孙提出兴商之举,竟然没有让陛下勃然大怒,反而思索其中的可能性。

这完全又是一个马皇后呀。

心里头有些慰藉,至少陛下不会跟从前那般嗜杀了,身边也能有可以劝阻之人。

只是这话,肯定不能说的,便就拱手作揖道:“老臣听着陛下跟太孙谈论商道之事,只感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或许是老臣年迈,脑子有些糊涂了,对于此事,真不知晓该如何回答。”

听着这话,朱元璋原本想要斥责几句,不过看着汤和的老态,想起方才一起聊的幼年往事,心里头不剩唏嘘。

叹息道:“诶,咱们都老了,现在这天下,也该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大孙呐,你便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是对是错,也没多大关系,即便错了,往后再改,也是来得及。”

汤和听着这话,颇有些无语。

方才在乾清宫的时候,是谁还在炫耀自己宝刀未老来着。

回想起来,也就相差两岁,可这身体,何止相差十载。

十年前的自己,可也是这般龙精虎猛的。

只可惜,儿子一个个战死,剩下两个独苗孙子。

如今整个汤家,颇有些后继无人,自己这残破身体,已是有心无力了。

想到这里,汤和一脸哀伤。

朱元璋看着汤和哀伤的神情,以为是有所同感,想起现在汤家的情况,对这个曾经并肩作战的老兄弟,又多了几分怜悯。

“老兄弟,你那大孙如今也差不多是及冠的年纪了,你看咱这边,可有中意的孙女,咱们便就再结一次亲家吧。”

朱元璋想了下说道。

听到这话,汤和面色惊喜,连忙跪下磕首:“谢陛下隆恩。”

汤和没有想到,今日竟然还有这般意外之喜。

早些年,汤和的长女,就嫁给了十皇子朱檀。

比起朱标,朱棣,朱允炆这些人来说,十皇子朱檀的名声很小,甚至历史记载也不多。

然实际上,朱檀是生母是郭宁妃,从小就非常得朱元璋的宠爱。

郭宁妃先前生了两个女儿,直到洪武三年,才有朱檀的出生,那个时候还没有长孙朱雄英,太子朱标已然十六岁及冠,可独挡一面。m

自然这个小儿子,朱元璋要疼爱得多。

马皇后没有母族亲戚,后宫之中,若论母族势力,自然是郭宁妃为第一。

她的儿子,得百般宠爱。

朱檀仅有两个月的时候,就册封其为鲁王、赏赐封地。

从小也不负众望,不仅是天资聪颖,且成长得风度翩翩,喜爱读书作画,满腹经纶得学士夸赞。

十四岁时,朱元璋就让汤和长女与其成婚。

成婚同年十月,朱檀和汤氏便就一同就藩山东兖州。

就藩的时候,朱元璋还特意将兖州升为兖州府,共辖有四州二十三县,在山东六府中辖县仅次于济南府,也就少了两个县城。

只是年幼的朱檀,并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皇宫自然有所保护,可在藩地,听信方士谗言,痴迷炼丹,声色犬马,荒废政务。

大肆挥霍劳民伤财,为方士提供各种便利,只为能炼制出长生不老丹药。

而在服食大量丹药后,朱檀身体日渐衰退,且出现很多副作用。

朱檀不但没有察觉,反而求方士秘方。

方士被逼之下,只得出一道偏方,只是这偏方,须以九十九童子下体为药引,方可练成。

朱檀再是荒唐,在这件事上也不敢如此糟蹋律法。

可汤氏知晓后,救夫心切下,指派亲信,抓捕男童。

大明自是重男轻女,很多男童往往是家里传宗接代的独苗,这般不到两月,事情就已经闹到京师朱元璋那里去了。

在明京师刑部官员前往,暗中更有锦衣卫彻查,不过短短数日,便就水落石出。

如此恶劣之事,竟是爱子所为,朱元璋大发雷霆,下旨降罪,以正朝纲。

只是郭宁妃哭诉求情,又念在朱檀也是受奸人迷惑一时糊涂,朱元璋心软之下,便就处以髡刑。

髡刑其实就是将犯罪之人的头发剃光,侮辱的性质更大。

当然,作为十皇子,更是藩王,自然不会全部剃光,差不多也就是割发代首的意思。

但汤氏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即便她的父亲是汤和。

最终因过于恶劣,且为主谋,便处以凌迟之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朱檀长期服食丹药,早就毒素入骨,药石无用。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年仅二十岁的朱檀薨逝。

虽说死得荒唐,但终究是郭宁妃唯一的儿子,这个时候的郭宁妃年岁已大,再无生育能力,恳求之下,以皇室最高标准厚葬。

朱檀生前酷爱琴棋书画、文墨纸砚,郭宁妃便寻来宋代名琴,千古琴谱,昂贵名画、古书满筐为陪葬品。

朱元璋则令能工巧匠,打造九龙王冕。

而汤和这边,哪怕是信任的老兄弟,因汤氏之故,也再无结亲可能。

更因为郭宁妃有所怨恨,虽未明言,关系自越发淡薄。

朱檀得宠不骄,和众兄弟关系不错,这也就导致即便是朱棣夺得皇位后,汤和后人也不好过。

汤和次女嫁与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之子廖权。

生下廖镛、廖钺二字。

而两人之师,正是方孝孺。

就因方孝孺那句:你便诛我十族又如何,便就牵连到汤和次女身上。

曾经的国公之女,不仅儿子被杀,就连自己也被罚入教坊司为奴。

便就这些因素导致,在此后汤家,虽有子嗣,却犹如被遗忘一般,再无人继承爵位。

信国公一世一代而终。

英宗年间,汤和玄孙汤杰请求继承爵位,朱祁镇以信国公已四十年无人继承为由,将汤家除爵。

直到碰到宽厚仁慈的明孝宗朱佑樘,多方运作之下,五世孙汤绍宗,于嘉靖十一年续封灵璧侯,允许世袭。

五代之后,于南明降清。

汤和的惊喜,并非是结亲之事,而是意味着陛下那句再结亲家,说明曾经的恩怨便就算作过去了。

即便是郭宁妃那边,也算是给了汤家弥补的机会。

毕竟从出发点来说,长女汤氏行为虽恶,可也算对夫忠诚。

“起来吧,这地凉,莫要再伤了身体。”

“曾经的那些荒唐往事,过去了便就过去了。”

朱元璋看着不断在地上磕头的汤和,伸手扶起说道。

此时抬头的汤和,已然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朱英朝着郭忠使了个眼色,郭忠立马拿来绢帕。

汤和擦拭之后,作揖道:“老臣失礼了。”

朱元璋拍了拍汤和肩膀,想起这位老兄弟对自己的提拔之恩,而后数十年征战,落下满身病根,仅仅比自己大两岁,便已是风烛残年。

不由叹道:“早些养好身子,咱还盼着你多活几年呐。”

老爷子和汤和走后。

看着这一切的朱英,有些感伤。

不过很快重拾心情。

如今有了老爷子的首肯,那么接下来对于整个大明的建设,完全可以大刀阔斧起来。

随着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播种,水泥的出现。

工业的种子,已然埋下。

喜欢大明皇长孙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皇长孙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