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没你就不行 > 第 878 章 流金岁月(9)二合一

没你就不行 第 878 章 流金岁月(9)二合一

作者:林木儿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26 17:21:14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流金岁月(9)

一睁眼,换了个陌生的地方。

四爷还睡着呢,时间还早,应该是天还不亮。屋子里黑漆漆的,窗户开着呢,窗帘被风吹的一动一动的,怪不得这么舒服呢!

也对!入秋了,早晚凉快的很。

许是忙了这么多天,金家也都累了,外面院子外面各种响动,但是家里安安静静的。

家里没养鸡鸭,也没养狗,一边是田地,就更加的安静了。

四爷一翻身,抬手一摸,不见人。睁眼一看,桐桐一个人坐在床上,披头撒发的还带着几分迷茫。

“不睡了?”

之前赖床确实有病情和药物的影响,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身体调整过来了,早睡早起才有利于健康。尤其是锻炼,更不能少。

桐桐点头,“起身动一动。”

能动了?

“能慢慢开始活动了。”得循序渐进。

那就起吧!四爷这一觉也睡饱了,两人起身。金家不用去挑水,家里有一口压力井,这玩意可省了大劲了。

轻手轻脚的起来洗漱了,四爷扫院子去了。桐桐先去打太极了,住在农村有这么一点好,早起空气是真好。也不需要多大的活动空间,轻手轻脚的不打搅谁就能活动完成。早起打拳,而后对着太阳的方向吐纳,身体的阳气自然就起来了。

练完一身白毛汗,回去才把房间的收拾好。但她不打算下厨,一大家子的饭呢,咱找点能做的做。

拿个篮子,上菜园子去。秋茄子那么老些,再长就更老了,都给摘了。还有快下架的豆角,老了的黄瓜,半红半绿的辣椒,说实话,自家院子里种的,多数是吃不了的。摘好了,她就原地放着,也不费劲去搬了。等四爷把院子都打扫了,把家门口也规整利索了,才把菜筐子给搬到厨房。

左右看看,桐桐低声跟四爷道:“想吃嫩苞米了。”

好些年都没吃过了。

上辈子到底是没找到苞米,两人也没能吃到。不提想不起来,一提还真是!这个季节,就该吃嫩苞米。

等着!

边上就是自家的自留地,种着玉米呢。四爷拎着篮子,找苞米去了。

杨淑慧一早起来就瞧见儿媳妇已经起了,站在院子里冲着儿子的背影笑。

哟!怎的起的这么早?她就说,“怎么起来了?没事,家里没啥活干,想睡就睡。”

我晌午睡会子就得了!

杨淑慧摸不清这儿媳妇的脾气,行吧!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她一边去洗漱,一边问:“老四出去干什么了?”

“我想吃嫩苞米了,他去掰去了。”

杨淑慧:“………………好啊!嫩苞米能吃了。”但谁舍得这么吃呀!不过没关系,不就是吃苞米吗?吃!

败家儿子扒拉了十来个长的特别好的就给拎回来,“一人两个。”

不用!都给你媳妇留着。

四爷洗了手看了看表,才不到七点,他跟桐桐说,“一会子吃了饭,我得去一趟供销社。”

林雨桐看了看那嫩玉米,还有那吃不完的秋菜,“你想收嫩玉米和秋菜,往外送?”

现在干啥都能挣钱,但以现在这条件,只能从伸手够的到的地方想办法。接班,又是在镇上,饿不死活不了的,得想法子腾挪呀。

这是解决自家的问题,也是叫各家多挣点钱。农民是饿不死的,但就是手里少了钱花。

以公家对公家,来回倒手,也是有利润的。这事完全不用偷着干,只要说服单位,干的多单位和个人都有钱挣,这就行了。

关键是,自己和桐桐的钱,就是桐桐陪嫁带过来的那一百块二十块钱,这钱……以自己和桐桐的生活习惯来说,够干什么的?

杨淑琴洗漱完,就下了厨房。烧了热水,把家里所有的暖水瓶都给灌满,然后才做饭。儿媳妇手里不停的择菜呢,儿子蹲在边上,手上拿着根小木棒,在地上比比划划的,不知道跟他媳妇说啥呢。

她忙活着,不由的笑出声了:“这碎崽子,看着像个人了。”

吃饭前,那爷仨才起来。金印不好意思,“老了,干了点啥嘛就乏的不行。”

林雨桐搬小桌子,小凳子,准备吃饭,“那吃完饭再歇一会子。”

不能歇了,还有俩儿子没结婚呢,得找钱去呀。

家里突然多了个弟妹,对俩大小伙子来说,不是个很自在的事。

大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还想着你们起不早,我还说都多睡一会子,省的动静扰人,谁知道你们倒是起的早了。”

“这几天最不累的就是我俩了!”

吃饭的时候蒸了满满一碗蛋羹,都给林雨桐推过来了,“赶紧吃!”

可吃不了这么多!林雨桐划拉了一块单独拨出来,“吃不了那么些,这些就够了。”

四爷帮着把剩下的放在桌子中间,金印一看,那一块大致就是六分之一,这娃只把她那一份吃了。桌上两根玉米棒子,都给桐桐拿过来,这个就没客气,给了四爷一根,她一根,也就饱了。

这也没人抢,再如何,也就是个苞米,真没人稀罕。

吃了饭四爷真就自行车一骑,出门去了。桐桐没去厨房收拾,只把碗筷帮着送进去,就直言说,“妈,你收拾吧。四海这几天可能要出门,我看看他秋里的衣裳够不够?”

啊?哦!

杨淑慧很高兴的开始收拾厨房,再也不用担心那小瘪犊子穿的人不人鬼不鬼咧。

四爷确实没啥可穿的,那衣裳就不是他现在这个工作出去能穿的。新秋衣秋裤倒是有两身,她拿出来,在水里洗了一遍就在外面晒着呢。

再就是外套!她发现家里是有缝纫机的,这就好办了。陪嫁的里面有几身料子,做男装合适。干脆就是中山装,一身蓝的一身黑的,裁剪这是很快的活。

只要裁剪的合适,缝制不难。

然后林雨桐就扔给婆婆了,“妈,我用缝纫机不太熟,你来吧。”

哎哟!这么好的料子咋自己裁呢?这要是裁坏了呢?但这话不敢说,咱也不了解。行!不就是叫缝起来吗?“你歇着去,妈弄。”

林雨桐就真扔下不管了!也不是真歇着。就是想着该给林双朝也做一身衣裳的。不是不想着林双朝,就是在亲闺女没有收入的时候,他会收那么一身新衣服然后穿出去吗?不会的。

书架有四爷从邮局收集来的各种杂志,有些都已经是一年前的了。

但是投稿地址又不会变。

她先把这些杂志都拿出来,挨个看一遍。怎么说呢?这个时期的文章,小说多是带着非常明显的时代苦难的特征。倒是散文,好的散文叫人觉得非常的舒服。

可散文一般都特别短,散文若是能发表,一篇十块?

差不多吧!

若是写这个,林雨桐就觉得不如写一些时代变革的东西。当然了,变革中有好就有坏,好的就应该赞扬,但有些东西也得点出来,哪怕有一些警示作用也是好的。

那么现在什么是该赞扬的呢?

勇于改革就是该赞扬的。

什么是该批判的呢?

故步自封、思想僵化是该批判的。

但改革中一些激进和唯利是图又是不对的,故步自封和思想僵化中的一些谨慎的做法又是值得借鉴的。

比如,经济很重要,但是发展得有底线。哪些底线不能破呢?除了国计民生支柱类,那便是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她把这些作为基调,在这个上面做文章。

心中有了蓝图,铺开稿纸一开笔她就愣住了,她觉得她写的非常的顺手。她甚至都像是看见个女人在签售会。

她停下来看看自己的手,有那么一会子恍惚,我好像是个老手。

正思量呢,四爷回来了。

咋样?

四爷摇头:原身的名声太差了,单位不敢叫这么折腾。

桐桐便把手里的钱都拿出来,“一百二十七块钱,先收收看……玉米不够,看看秋菜!各家都种,真要是上门要,白给也给一筐呢,何况是赊一筐子秋菜,八分一毛的……”

没错!就是这么想的。

要是再把自家的玉米加上,也差不多了。

林雨桐就起身,“你先去忙,我回林家,林家今年全种了玉米。”

成!

金印就看着儿子回来,又带着媳妇急匆匆的出去了。这是咋了也不知道。

那边林老太太听孙女嘴巴一磕一碰的,竟是要把家里没熟的庄稼弄去叫卖了。她还没说话呢,育蓉大手一拍,“对!妹夫这脑子活呀,这玩意没有卖不出去的道理。不管是在哪个大厂的门口扎摊子,这都行的。”她说着就道,“我去邮局打个电话去,省棉纺九厂,两万人的厂子呢,那边只要应了,可以直接开到那边厂子里去!”

育莲喊道:“你还跟那谁联系着呢?”

别管!育蓉直接跑了,也就十分钟一脸笑意的回来,“秋菜说是不喜欢,附近的农民都去卖,但是玉米还没有……”

“没事,买玉米送秋菜。”

那这个就行!

以一百二十块七块钱打底,收了不少的嫩玉米,再拉了金林两家的玉米,之后挨家挨户的收秋菜,过称,然后打欠条,这菜吃不了就喂猪了。可给猪吃这个,并不比吃野菜更好,因此,这玩意还值得打欠条?臊死人了。县城里有卖秋菜的,十七八斤秋茄子才几分钱!为这个的,再要一张欠条,可拉倒吧!

四爷给人家欠条,人家就笑骂:“少成神成鬼的,叔抽你一根烟也比这菜贵。”

但四爷还是记下了,回头大不了换成食盐给送回来。

花了两天时间,凑了一车。

凌晨四点从镇上出发,赶在凌晨七点到省城的棉纺厂门口。在村上当过知青,跟育蓉还谈着的高城在门口站着。跟四爷肯定是认识的,一见面高城就笑,“老四呀,要不是说你来,都不敢认了。”

四爷跟他握手,“这次麻烦你了。”

嗐!不是外人。

说着就跟门房说一声,然后直接从厂子开进去,穿厂子而过,停在家属院里面。这个点正是下晚班和上早班的时候,四爷带了两个跟原身关系好的小伙子帮忙,又有供销社两个库房保管员,再加上高城喊了几个同事,这才算是支应了过来。

好家伙,疯抢了!买玉米还送菜,有些人不想买玉米但懒的再去买菜了,算一算也就是花一天的菜钱的事,都到门边了,菜也不算坏,都是农家种的这种,买吧!棉纺厂又多是女工,家庭主妇嘛,精打细算的。这个时候的嫩玉米确实不咋常见,娃们又放暑假在家,还不到开学的时候,都想着给娃们吃,尝尝新鲜。

前后不到一个小时,买完了。

驾驶楼里有提前留出来的,一袋子嫩玉米,一袋子好菜,还有一箱子外包装破损的罐头和一箱子肥皂。

罐头和肥皂和运输的车辆,是单位给的支持。

这些四爷都拿出来给高城,高城不要,“多大点事,不能要。”

“跟你不客气,但请人家帮忙,不能白帮忙。”硬是把东西给留下了。

临走了,四爷还喊两个保管员,“把扫帚拿出来,把地面给人家清扫了。”

天不亮出门,赶中午十二点都到家了。

到底挣了多少,还没算账呢。当时说好呢,以单位的名义去,给两个跟车的一人三块,车辆磨损四块,油得自己加。之后再给单位上交二十块,但作为支持这种创收的行为,单位把库房外包装真的破损的商品,给了两箱叫做公关去了。这东西是可以跟上面报损的,单位不必算是损失,也算是领导很给面子了。

所以,这具体赚了多少,人家单位不问。事实上,单位啥也没损失。赚了就赚了,没赚就权当白叫你用了一天的车。库房保管整天没事闲的打扑克呢,要是给三块那就挣三块,要是不给……权当省城一日游了。

但这次挣了吗?

布袋子里一袋子的毛票和硬币,林雨桐给炕上铺了个旧床单,然后哗啦啦的往上一倒。一张一张的规整起来。

四爷就看着桐桐整理钱,她就像是在银行干过似得,把钱整理的整整齐齐的,甚至于正反面都不错的,各种面额的分开。买菜的钱,一毛两毛的面额占了大多数。她花了一个钟头才把毛毛分分钱整理好。然后很惊讶,“三百三十七块六毛二分。”

说着,就从里面抽出一百二十七,“这是本钱。”

嗯!

“拿了一百零三家的秋菜,再拿十块零三毛出来,现在三分钱一斤粗盐,给每家送三斤粗盐,正好腌菜能用。”也算是抵了菜钱了。

“人工,跟车四个人,一个人三块,这是十二,再给单位二十,一共是三十二。”林雨桐把钱单独抽出来,用纸张包好,外面写好这是什么钱。然后才问四爷,“油呢?”

油花了多少?

“用家里的油票。”

金印作为司机,攒下这个东西了。

四爷就说,“折成钱,就是五六块。”

林雨桐拿出六块,这是要给家里的,不能总占便宜。放好了,这才又道,“现在一斤玉米统购价一毛二分三厘,我看了,两家的玉米亩产也就是个平均产量,按照成熟玉米的统购价折成钱,一家能分不到七十,就按照七十算。这是一百四!”算完一点钱,“还剩下一百三十九块三毛二。”说着又从里面抽出二十,“这个单给二姐,她联系的销路。”

这么一算,还剩下一百零九块三毛二,这就是这一趟挣下的。

桐桐又抽了九块出来,“一条烟现在也就是二三块钱,三四块钱,把这都换成烟,单位上上下下的,都得分点。”

桐桐把本钱一百二十七和挣回来的一百整理到一块,把七块单拿出来,剩下的二百二放匣子里单独锁起来。

四爷就笑,成!把这一份一份的钱都给人家送到手里,然后买了整袋子的粗盐,用碗往外量着给。一碗一斤,一家三碗。

林家老太太看着被孙女送回来的玉米钱,还有单给二孙女的二十块,没推辞。育蓉要推辞,她还拦了,“小桐对着呢,一码是一码。只要事立的正,有正形没正形的,这倒不要紧。”不要看那三斤粗盐,这是给人说呢,金四办事,一口唾沫一个钉。

林雨桐就笑,“地里的活别管,他回头叫人就把活干了。回头种一茬萝卜,省事!”

是的!金家兄弟多,再加上跟四爷交往的本村的几个混子,大家还属于有交往的。一说干活都来了,就那么一点地,真就是半晌的工夫就得了。

老太太去地里给送饭,三岭就说,“您别管了,这玩意好弄,浇两回水就行,得空了来间苗就行。”

老太太就发现小孙女这么一嫁,一下子就轻省起来了。

反正再忙,桐桐没下过地,花了十天时间,八万字的中篇小说完成了。林雨桐给寄到《人民文刊》,联系地址和电话她都留了林双朝单位的。便是退稿,她也希望林双朝看到。至少叫他知道,他的孩子不是真的不思进取。努力了,便是不成,有什么关系呢?

可能这篇小说,扣紧了时代的脉搏,以为要等三五个月,甚至是半年才能有消息的,却没想到半个月之后,林双朝早上才一上班,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核实一遍信息,说是要刊印了,稿酬会邮寄,要核实这边的地址和相关人。

林双朝再问了一遍:“笔名小桐,留的联系电话是这个电话,地址是县政府的地址,对吗?”

对!是的,“不知道是不是您?”

“是我的女儿,我会转告的。”

好的!好的,“另外,我们也想跟小桐同志约稿,您记一下通信地址,约稿的稿子投递途径不同。”

好的!林双朝抓着钢笔的手都有些抖,再三的确认都对之后,才跟对方互道再见,挂了电话。

而后他缓缓的坐下,才发现握着电话的手和握着笔的手上,都是汗。

样刊没来,汇款单没来,他跟谁都没说!但是每天上下班,他都会绕过去问收发室,“注意一下京城的信件和……”

和什么?

“没什么,就是京城的信件之类的东西多注意。”

好的!领导。

连一把手同志都找林双朝,“是往京城反应什么问题吗?”这可是非常严肃的事。

“不是!”林双朝带着几分谦虚,“是我那小女儿爱写文章,写了一篇什么,我有不知道。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寄到《人民文刊》了,前几天人家打电话,说是核实一下地址。这孩子,地址留了我的!怕是老家收发不方便。人家总编打电话来说是选用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假,她又老问,这不,把我催的,就多问几句。”

现在是没有诈骗那个概念的!人家说选用,那肯定是选用上了。

领导就点着林双朝,“你这个老林呀,这是好事呀!是刚结婚的那个女儿吗?”

是!“孩子有些特立独行,人家都奔着考大学去,她却钻到书堆里了。”

怪不得之前老林找旧书呢!感情人家孩子用呀!

这个时代的文人,那个吃香呀!人家还说,“要是真刊登了,咱们县的文史馆就很欢迎这样的小同志嘛!这是人才呀。”

老林就笑,“成家了,女婿在供销社,要考虑家庭的。”

这位领导就放心里了,觉得下次去地区开会,是不是跟长青县的老王说一声,地方上出个文人,到哪都会很重视。这是不违反用人政策的。

又是一周,老林终于等来了样刊,也等来了汇款单。

在而今,这是一笔相当大的钱。稿酬最低是千字十块,但显然,人家并不是按照十块给算的。最高的稿酬是千字五十,人家取了个中档,按照千字三十给结算了。

八万字呀,两千四百块钱。

林双朝这个级别的工资,一月才一百二。

四爷在供销社,一个月的工资多少呢?四十!

这样的收入,去哪个单位不去哪个单位,意义大吗?

这个恭维那个恭维的,林双朝突然就觉得□□耀了。人家吹捧他一句,他不耐烦。可这样的吹捧,他一直听不烦。在办公室给供销社打电话,“小金呀,样书和汇款单都到了,你们看,是我给你们寄过去呀,还是你们来取呀!”

要想寄过来就寄了,又怎么会打电话,“我们过去取一趟吧!正好也有点事想征求您的意见。”

好!那就尽快来吧。

他高声大气的在办公室打电话,外面听的清清楚楚。

这股子激动的劲儿压下去了,他才翻看内容。八万字的长短,得连载。这次的刊物,腾出了三分之一,来刊登小桐的文章。

这一看还真就看进去了,也终于知道人家为什么会约稿了。

这是一篇掐在时代脉搏上的,很有深度的小说。

他想等等,等小说连载完了,要在会上推荐推荐!好就是好,不是因为是我女儿写的我才觉得好!我还怕人说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