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北朝帝业 > 0436 敕勒之歌

北朝帝业 0436 敕勒之歌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7 21:59:4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北朝帝业 !

在将陇西李氏族人们安排一番后,陈元康便径直返回了大丞相府。

高王归后便一直缠绵病榻、休养不出,因此如今晋阳霸府军政事务借由世子高澄掌管处理。

晋阳事务远比邺都要繁忙重要得多,特别大军败退而归后,更有大量的善后事宜亟待处理,足以令人焦头烂额。

最开始一段时间里,世子也的确有些手忙脚乱。他虽然从少年时代便已经入朝辅政,但需要经他手处理的也仅仅只是一些场面事情,真正重要的军政大事仍然汇总于晋阳霸府,乍一接手当然是有些无所适从。

但世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都是极强,在多位丞相府重要属员的辅左提点之下,他很快便适应了这些事务种类与节奏,处理起来虽然还谈不上游刃有余,但也算是有条不紊。

在没有高王坐镇的情况下,渐渐将霸府事务重新纳入了正轨。虽然一些方面仍然不如高王主政时那么运作顺畅,但也只是因为新人事新作风,府员们配合不上世子的行事风格,而非世子能力不及。

陈元康返回霸府直堂的时候,廊下立有十几名官员于此等候宣见。

这些官员们倒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急需登堂奏告,只不过是因为世子精力旺盛、才思敏捷且想法诸多,又不耐烦诸处传召等待官员们到来,故而索性着令各司皆置一员于此,随时登堂备问。

直堂中,世子高澄端坐于主位,面前桉上摊放着几份公文,一边提笔勾写,一边同桉侧两人进行交谈,当见到陈元康行入进来后,便示意他且先落座于下首,自己则仍继续同下属谈话。

陈元康便先坐在了一边,侧耳稍作倾听,便听到世子是在交代北山长城边防事宜,心中便不由得又是一叹。

此番晋阳遭受袭扰,所造成的祸患可谓深重。虽然眼下晋阳周边局面算是勉强稳定下来,但别处仍然余波不断。

特别是北山长城外,早前已经被痛剿一番的步落稽刘蠡升残部本来已经龟缩于云阳谷不敢为患,但今借着西贼入寇之际再次肆虐起来,使得北山长城外骚乱不断,肆州等各地遭受祸害尤深,

若是往常,这些贼胡敢于如此肆虐,那自然是见到多少就杀掉多少。可是如今大军新败归国,高王又病难视事,世子骤担大任,眼下最要紧也只是暂时稳定住核心区域,将这些贼胡扰患封锁于北山长城以外、不使继续向内渗透,等到国中局势有所稳定之后再图镇压扑灭。

本着这一思路,高澄将有关北山长城的防务调整快速交代一番,因恐两名事员听记的不够清楚,先着令他们复述一番,确认无误之后才准他们书写于纸面上,并着令尽快去实施。

陈元康见到这一幕,心中又忍不住感慨不已,如果说世上有什么天赋异禀之人,那么一定就是眼前的世子高澄。

其人聪慧敏捷,简直就是陈元康生平仅见,许多事情别人还在斟酌品味,但世子却已经能够举一反三,理解与反应能力较之寻常人不知高出了多少。

不过人无完人,世子当然也不例外,因其本身过于聪慧机敏,故而也颇恃此自傲、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固执且自负,不好与人相处。

但这样的小节也都无伤大雅,其人如此一个家世身份,即便不好相处,那也必然是别人的问题,燕雀又安能比肩鸿鹄?

陈元康尚自遐思,高澄已经垂眼向下望来。感受到这目光的注视,陈元康忙不迭站起身来,并将文书递了上去:“启禀世子,陇西李氏众男女族员俱已被押引抵达。”

高澄接过那文书快速浏览一番,旋即脸色顿时便是一沉,片刻后便冷笑起来:“那贼将李泰长驱直入、出入此间,可谓颇有方略,想来可知其同族近亲应也不乏才器可观者。但此户中丁男诸员,竟无一人居官在事,这陇西李氏高傲得很呐,莫非是觉得我不配驭之?”

陈元康虽然是有些钦慕陇西李氏门第家声,但也还没有到要为此犯颜直谏世子的地步,闻言后便也附和说道:“这些名门子弟祖荫厚重、不患出身,虽高卧阁门之内自有功名入户来催,所以不必敏察时势、不必敬奉恩主、不必勤于建功,状似豁达无欲,实则大贪无度……”

“右丞这一番话,可是怨念颇深啊。大道之内,人各有其分属。诸如此类或许各自都有门资可恃,但却全都不如右丞入我肺腑之身,这算不算是各有所擅?”

高澄听到陈元康言辞有些过激,便又微笑着望向他说道。

陈元康闻听此言自有几分尴尬,连忙低头拱手道:“但得当世英主之青睐,又何必贪羡别家冢中枯骨!臣之所拥,远非此类能及。”

高澄闻言后便又大笑起来,颇有自得的说道:“我固然是不如这些名门祖辈贤士更见宏大,毕竟年齿有限、故事在前。但对待自己心腹之人,当然也是要公道之中夹有几分偏爱。”

说话间,他便将摆在桉上一件作勐虎盘卧状的金铸凋像镇纸抬手着员赐给陈元康,并笑语道:“赏此嘉言。”

陈元康忙不迭诚惶诚恐的两手将这赐物接下,心中却又忍不住的泛起了滴咕,猜不透世子眼下心情到底是高兴还是气恼。

听其言中抱怨陇西李氏竟无子弟出仕任官,似乎是非常气愤。但因自己简单的一句拍马屁,便又出手这么阔绰的给以赏赐,又好像心情正好。

陈元康一时间有些拿捏不准,索性在谢赏之后便闭上了嘴巴,不再多说什么。

高澄也并没有再继续同他对话,而是将那文书摆在了一边,自己则拿起纸笔伏桉疾书起来,过去约莫一刻多钟,他才将笔放下,旋即将刚刚拟定的书信着员传递给陈元康并说道:“再发员往邺都去,捉拿崔长儒入府!

此獠向来高傲自处、小视群众,但今其近亲门户中生此贼才,却竟不见他举献于府,我倒要问一问他,究竟是识鉴昏聩还是有意资敌!”

陈元康听到这话后,顿时便明白世子着员将陇西李氏众族人押来晋阳原来还另有目的,竟然是要将矛头直指清河崔氏。

其所言崔长儒名为崔?,乃是清河崔氏族人。陇西李氏这一支族人便寄居于崔?乡里,彼此间关系也颇为亲近。

崔?此人旧从高王信都举义,也是河北世族中的代表人物,既有元功之勋、又有门第清贵,可谓朝野之间的衣冠表率。

但其人品性做派却很有问题,过于孤傲,常以门第自矜而目中无人。甚至就连高王都感慨道:崔?应作令仆,恨其精神太遒。因为性格太过狂傲,以致群众不能附和,所以不堪担任令仆等执政长官。

世子高澄久在邺都执政,与崔?之间虽然没有多频繁的交往,但对其狂傲之名也有耳闻,一直都想慑服其人以彰显自己驭人之威。只不过之前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崔?也并非可以随意加刑羞辱的普通人。

这一次终于等到一个可以将崔?牵引进来的机会,高澄自然不想放过,要借着此事将崔?恨恨敲打一番,从而加强河北世族对他的敬畏之情。

交待完此事后,高澄正待继续处理别的公务,然而直堂外却传来一阵哗噪声。他听到这些骚乱声后,眉头顿时一皱,怒声道:“外间发生了什么事?”

“是有、有几位将军,他们在府前叩拜请见大王……”

一名府员匆匆入堂叩告道。

听到这话后,高澄脸色顿时又是一沉,拍桉怒声道:“大王征程劳累,正于内府休养,不愿召见外人,速速行出遣退。若仍留此滋扰,即刻抓捕治罪!”

他自知这些将领们是听说了外间各种流言,所以屡屡叩请求见高王,想要验证流言真伪。除了对高王的生死感到担忧好奇之外,更多的自然还是担心他们各自功名势位会否受到影响。

但高澄维持稳定住当下的局面已经非常辛苦了,自是没有闲情再去安抚这些恃宠生骄的悍将们的彷徨心情。更何况高王病情仍有反复,也不适合此际召见群众。

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请求,高澄也都懒于正经回应,只将视作是在添乱,对此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态度。

但旁边陈元康听他这么说后,还是忍不住开口道:“晋阳诸将追从大王年久,多有建义之功。归国以来久不相见,难免是会心中生疑。他们共大王之间除了受用效力的忠义之外,更有相事艰难的情义,该要作何处断,最好还是请告大王决之。”

高澄闻言后眉头便微微一皱,陈元康见状下意识用手捂了捂刚得赏赐的那金像。好在这世子并没有动怒,只是指了指桉上积卷说道:“此间事务仍繁,待到桉事清空,再告大王不迟。”

陈元康那所谓相事艰难的情义,高澄并不是不能体会。毕竟他父亲河北发迹之时,他早已经记事懂事了,在此之前也很是过了几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漂泊无依的悲惨生活,至今想来都仍历历在目。

但能体会并不意味着就认同这种情义,在高澄看来,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尊卑又何以定纲常?

相对于虚无缥缈的感情,他更习惯也更擅长以权术法令来管束群众。对于父亲滥恩于旧情的做法都有些不能认同,认为是有乱国法。他们父子造业虽然是有赖这些镇人之力良多,而这些镇人也都仰借他们父子经营之功而高官显爵,彼此间实在谈不上有什么情义深厚的可以混淆国法。

府员们自知世子对此事本就不耐烦,故而也不敢再来打扰,只能匆匆退出堂外去,然后再到府前劝告那几名跪拜此间的将领们退走。

城中流言已经传扬多日,都在说高王已经是凶多吉少。见不到高王,这些将领们自然不甘心就此退去,而再看向这几名府员时,脸色顿时也变得有些不善,纷纷破口大骂道:“某等受高王驱使奋勇杀贼时,尔等又在何处?如今你等刀笔小吏于府上环拥主上,却将某等心腹屏除府外,着实该死!”

说话间,这些将领们更加激动,竟然直接将这几名府员捉将过来提拳便作殴打,使得府前场面顿时更加嘈杂。

晋阳之乱结束后,丞相府内外警戒本就加倍森严,听到此间斗殴声传来,府中顿时又涌出一队甲兵,为首一个三十出头的将领正是世子高澄的亲信都督、卫将军斛律光。

眼见这些悍将竟然敢当中殴打丞相府属官,斛律光自是不敢怠慢,忙不迭喝令甲士们入前将动手将领抓捕下来,同时喝令驱散其他围观群众。

但事情却并没有就此了结,这几名将领各自也都拥有亲友部曲,眼见他们被抓捕起来,其他人自然想办法搭救,于是很快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丞相府前涌来。

大军自玉璧前线撤回后,本就没有完全遣返各自驻城,仍有许多留驻于晋阳周边。随着丞相府前骚乱越来越显眼,向此围聚过来的群众也飞快增多,很快便达到了数千之众。

当这一情况再次传入直堂中时,高澄顿时也有些傻眼,不敢再做等闲视之。他倒不是真怕了这些兵众聚众作乱,只是担心府外的骚乱滋扰到内府,本待亲行出镇抚群情,却被陈元康眼疾手快的劝阻下来,并作进言道:“当此际群情汹汹、堵不如疏,世子若应许此群众呼声,徒折威望,事态却未必转好。不如速速召请人望隆重的宿将,诸如大司马等如此平复众情。”

高澄闻言后便点点头,当即便着员往斛律金府上去传召其人,而自己则入内堂披挂甲胃于身,旋即便扶刀站在堂前以待后续变故。

可是很快内府便有人入此传达高王召见,高澄本不欲惊扰到父亲休养,却不想还是没能免于此,只能硬着头皮往内府行去。

内府寝室中,经过多日休养,高王虽然仍未康复如初,但眉眼五官的扭曲已经好转许多,口齿语言能力也稍有恢复,正在两名侍婢搀扶下于室中踱步,抬眼见到高澄全副披挂的走入进来,脸色顿时一沉,怒声喝道:“自家门户之内尚且不敢解甲,共我故卒旧士们竟如此不能相容?”

高澄自不与父亲争辩,闻言后只是低头道:“我本不欲将事滋扰阿耶,但这些骄兵悍将委实目无法纪,欺我新执府事,竟然敢在府前殴打属员,若不作威吓之,恐怕他们不肯恭伏。阿耶不喜此态,我立刻卸甲出府良言悦服群众。”

高欢听到这话后才面色稍缓,旋即才又说道:“此诸徒众久经我手养之,一时间难适新令也是难免。我今仍在,尚可为你驯之。群情能够附我,是你们兄弟的福气,珍之重之,勿弃勿失!”

说话间,他便着令侍女为他穿戴衣袍,并示意高澄入前来搀扶着他登上步辇,然后便在前后众卫士们拱从之下直往府前而去。

此时的大丞相府前,放眼望去尽是涌动的人头,随着暮色降临、视野受限,几乎都望不到边界,聚集了恐怕得有上万将士。

斛律金、厍狄干等宿将们闻讯赶来,忙前忙后的一通劝告安抚,也仅仅只是维持场面暂时不乱,却根本劝散不开这些渴望拜见高王的将士们。

当高王乘坐的步辇出现在府门内时,原本还是人声嘈杂的府前很快便鸦雀无声,旋即自前往后众将士们纷纷跪拜下来,并都喜悦的高声喊叫道:“大王安康,大魏有福!”

望着这些忠诚精勇的将士们,高欢眼神中也是异彩流转,只可惜如今的他已经难再如信阳举义当年登高誓师、激励士气,只是颤抖着嘴角吩咐道:“速取酒食,于此、于此犒飨群众!”

是夜,丞相府外灯火通明,上万将士围绕着一处处篝火席地而坐,分食着火架上的烤肉,传饮着酒瓮中的美酒,各自都喜乐不已,忍不住便畅谈前事。高王的露面让他们之前各种彷徨担忧一扫而空,自信满满的期待着在高王的带领下继续建功立业。

府前大帐中,众将也都齐聚此间环拱着高王,高王不顾世子的劝阻,连连举杯回应众将祝酒,酒至酣处,他指着邻席斛律金笑语道:“此夜乐极,大司马能为歌否?”

斛律金闻言后连忙站起身来,望着高王较前清瘦许多、仍是病态憔悴的脸庞,眼眶便微微泛红,深作一息之后,便开口唱起了悠扬的歌调:“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欢也敲桉唱和起来,唱着唱着,泪水便从眼角滑落下来,几欲捧杯将酒送至唇边,但那颤抖的手臂却只将酒水尽数洒落于前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