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历史粉碎机 > 第八零七章 大元朝的真面目

历史粉碎机 第八零七章 大元朝的真面目

作者:木允锋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3 00:37:36 来源:书海阁

“海运?”

朱元璋有些愕然地说。

“鞑虏能够海上运粮补给大都,你为何不能海上运粮供应北伐军?”

杨丰说道。

元朝海上漕运发达,每年大量漕运船运粮北上,最高记录有一千多艘船每年向大都运三百多万石粮,实际上现在也在运输,无论陈友定还是张士诚运粮北上依然都走海路,朱元璋控制着镇江,张士诚也同样进入不了运河。他的控制区是泰州南通和高邮但运河入口在朱元璋手中,之前他多次进攻江阴但失败,所以他的船队都是从太仓港启程,但出长江口并不是直接北上,那样得逆沿岸流,他们的航线是向东北插入黑潮然后直达山东半岛再转海河口,他们将黑潮称为黑水洋,风向对的时候只需半个月就能到达海河口,风向不对的时候也不过一个月而已。

这还在他们的船多是沙船情况下。

所以海路是可行的。

而且也是必须的。

张士诚不可能给朱元璋的北伐提供便利,虽然杨丰可以强制他放开运河,但一支活动于鲁西南的水匪就可以为他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反正那里本来就盗匪遍地,既然是盗匪干的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朱元璋明知道又能怎样?

难道同样弄支水匪在半路搞张士诚?

虽然他肯定想这么做,但事实是他根本做不到,张士诚控制着扬州以北数百里运河,而他其实只控制着镇江和瓜洲这个入口,而他另外控制的淮安根本就是象征性,七户人口的淮安有个屁价值,所以张士诚就算需要走运河无非就是在南通,泰州到高邮之间开辟一条运输线,这一带完全就是水乡河道纵横,那些小船可以任意在这一带通行,想把江南的物资避开瓜洲运输到高邮很简单。

所以朱元璋不可能选择去求张士诚然后把自己的脖子给他。

海运是唯一选择。

这时候朱元璋的控制区已经囊括了江阴,从这一带起航的舰队一天就能顺流而下出长江,而且十几里甚至数十里宽江面上,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舰队结阵而行,也不是一支假扮水匪的小舰队敢拦截。除非张士诚的水军倾巢出动,但那样的话他就坏规矩然后面对天使的惩罚,剩下还有就是双方在外海较量,这一点倒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张士诚的海上实力算起来也不弱,他搞一支海军在外海拦截朱元璋的海运也是可能的,反正无非就是说自己是倭寇,不过……

不过那正是杨丰期待的。

朱元璋和张士诚背着他在海上大打出手的结果,就是锻炼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最终的胜利者将拥有这支海军。

那么剩下就是造船了。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杨丰说道。

“我可以教你们建造一些专门用于海上的新式战船,速度快,运输量更大,而且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你们可以用这些战船北上,先在登州一带占领一处海港,同时在当地搜集一些适宜渤海沿岸浅水区尤其是海河航行的平底海船,以确保将军需运输到海津。”

他接着说道。

“只是这造船需要工匠啊!”

刘基说道。

“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或许你们可以找方国珍合作,他不在天命的候选名单。”

杨丰说道。

方国珍的确不在天命候选名单,剩下实际上就还有张士诚,至于如何让方国珍帮忙,这个就是朱元璋的事了,实际上这时候各路诸侯各自抱团是必然的,比如现在陈友谅就得到明玉珍的原谅然后明玉珍给他供应包括盐在内各种物资,作为报酬陈友谅承诺一旦自己当了皇帝就封明玉珍为蜀王,位在太子以下其他所有王以上,并且以整个成都府作为蜀王封地。

那么朱元璋和方国珍也可以抱团的。

不过他先得拿下金华和处州。

虽然杨丰要求各路诸侯停战,但理论上这时候张士诚还是元朝的张太尉,所以朱元璋可以趁这个机会重新夺回这两地,正好也可以让他给胡大海和耿再成报仇。

杨丰会尽量拖到他们拿下这两地以后再走的。

而拿下这两地也就打开了通往宁波或者说庆元的道路,方国珍之前就已经在做墙头草,甚至还向朱元璋进贡,他这个人没有太大野心,之前就有人劝他出兵从海路北上以争夺江东进而争天下,然后他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一句我还没那么大志向。所以只要朱元璋给他足够承诺,杨丰再做担保人让他相信朱元璋会兑现承诺,那么方国珍肯定会倒向朱元璋,而他那里有朱元璋需要的一切,他有这个时代最大的几处造船厂,张士诚所用的海船都是他造的,他同样有这个时代经验最丰富的海军,或者也可以说是海盗。

总之就看朱元璋的出价了。

他恐怕得出点大价钱才行。

毕竟方国珍和张士诚之间也保持着合作关系,后者的地盘可是已经到绍兴了。

至于杨丰给朱元璋的新船……

这个当然是老闸船了,可以航行于长江和珠江,可以航行南洋进行贸易,可以当护卫舰,同样也能航行于渤海沿岸浅水区,如果是汛期甚至能够进入海河直达天津,几乎可以说满足所有需求,更重要的是使用中式硬帆也不需要专门训练水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东西装上二三十门大炮后在这个时代那就是横行亚洲的战舰,至少马六甲海峡以东任由其横行。

剩下当然还有军工。

这一点朱元璋的条件比陈友谅那里更好,铜陵的煤炭和铜矿,马鞍山铁矿加起来又是一个军工基地,造枪造炮通通不值一提,而且还有畅通的对外贸易,只要他和方国珍合伙那么倭国的硫磺就可以不断涌来,从宁波到博多这条航线维持了几百年,从北宋时候往返倭国的商船就不断带来那里的硫磺。不过他这边硝石的来源同样得依靠明玉珍,杨丰已经把四川那些硝洞全都给明玉珍指点出来,从重庆到江油到处都是采硝点,包括汉中的几个硝石产地也告诉了他,所以接下来无论朱元璋还是陈友谅都得伺候着他,同样节俭到连自己都城都舍不得修的明玉珍会变暴发户的。

这样就最好了。

杨丰要的就是这些诸侯们在北伐这一面共同旗帜下,互相展开大规模的贸易,然后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上的共同体。

他没指望天命选出后真正结束这种割据,陈友谅能想到的,他当然也能够想到,这种统一不是原本历史上朱元璋硬生生打出来的统一,虽然这种统一最大限度减少了死亡,但也让成功后的皇帝变成了类似光头佬的角色。如果陈友谅成功,那么手握数十万大军的朱元璋会听他的吗?同样如果朱元璋成功,那么张士诚这些人在实力无损的情况下会听他的吗?他们最多会承认他的皇帝地位,但朱元璋想收他们的地盘依旧很难,所以北伐成功只是踏出统一的第一步,接下来依然有无数的麻烦要解决。

但这是胜利者的麻烦。

这个不是杨丰需要操心的,杨丰要的就是不能再死太多人了,毕竟这时候真没多少人。

洪武十四年拿下云南后,全国户数一千万,而且这个户数现代砖家表示不可思议,因为比洪武初年增加得太多,但即便这样也只相当于北宋崇宁元年户数统计的一半。而此时明朝的面积相当于北宋,西夏,大理以及辽国人口最稠密地区的总和,如果以崇宁年间算,这时候人口估计也就当时的三分之一,甚至不如被蒙古人杀过一茬之后的南宋。也就是说从崇宁元年至今,两百多年间这片土地上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无数原本繁华之地变废墟,曾经一千多万人口的四川还剩九万户,曾经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仅仅一座城就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汴梁,这时候连同周围三十八个县加起来总共十八万人口……

呃,这是战前的。

事实上这时候那里还有没有活人都很难说,毕竟之前刘福通北伐时候那里是主要战场,他甚至还把那里作为大宋都城过。

实际上无论元朝还是南边的诸侯们都对河南不感兴趣,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把这块中原腹地当成一个战略缓冲区,所以无论谁北伐都必须先解决水运的问题,因为他们在河南不可能筹集到粮食供应军队,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吃人都没得吃。

再向北同样也是类似情况,都没什么人口,根本不足以解决粮食问题,而且河北还正在闹饥荒,纵然大都又如何?整个大都路二十二县加起来四十万口,这也是战前的,实际上到现在经历了饥荒之后恐怕也就剩一半,蒙古人的统治对于这片土地来说完全是灾难,哪怕北方百余年没有战火,结果也一样是人口增长的停滞。这是唯一一个结束乱世,结果却让人口增长几乎停滞的朝代,拥有历朝历代最庞大版图的元朝也仅仅比金国人口稍微多一点,他们自己的统计数字是一千三百万户,只好吹嘘他们比汉唐还多,却不敢和领土面积也就他们一半的北宋比甚至不敢和偏安一隅的南宋比,而作为都城的大都人口居然还不如金国时候,准确说户数是后者的一半稍多。

元史记载大都路二十二县人口十四万户,金国中都路人口二十二万户。

而真正人口的稠密区在江南。

江西第一,浙江第二,杭州,湖州,嘉兴,苏州,常州,婺州,台州,饶州,宁国,集庆也就是南京,福州,龙兴也就是南昌,吉安,抚州,广州,没有一个低于一百万,最恐怖的数字在一个现代难以置信的地方。

饶州。

就是鄱阳湖东边,现代鄱阳,德兴,景德镇,余江这个范围圈里这时候总共三县三州,六城加起来四百零三万,知道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吗?它代表着仅仅这一小块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就超过绝大多数省,而江西人口超过全国四分之一。所以说融合的可以省省了,北方没有融合,北方全是杀剩下寥寥无几的人口,整个淮河以北人口加起来,估计也就和江西一个行省差不多,这里面绝大多数还是汉人,那么如何与南方庞大的人口融合?至于什么流传的山西洪洞那都是扯淡,山西可能有过向外移民,但真正向外移民的主力是江南,朱元璋强制性迁移南方居民向江北。

江西填湖北。

浙江填两淮。湖南填四川。

至于山西……

整个太原路十五万人口,晋宁也就是平阳路包括洪洞在内二十多个州县人口也不过二十来万,加起来不如饶州一个县,就这点人口如何去填别的地方?

真正移民源头是江西和浙江。

朱元璋以强制性手段将那些豪强大族赶出原籍,把他们的田产没入官府变成官田,甚至就连他们的房产都没官,然后让他们到长江以北的安置地插草为标,自己开垦那些因为战争而荒废的土地,最终重新让长江以北的人口开始恢复,而从江西的人口外迁整个明朝前期就没断。

然后汉人重新恢复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绝对控制权。

同样这也是杨丰宁可让他们玩割据也不能让他们打仗的愿意,这些地方留下的人口太宝贵,这全都是未来汉人的种子,无论他们谁之间战争结果都是延缓以后人口恢复的速度。良种,农业技术,医疗卫生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容易解决的,但人口数量是他没法一蹴而就的,必须得有足够的基数才能实现暴涨,这时候少死一个人以后就是多一个家族。其他的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哪怕形式上的统一那也是统一,然后一个全国范围的市场货币金融体系,尤其是对外扩张带来的共同利益,会一点点把形式上的统一变成真正的统一。

剩下想解决割据诸侯只不过需要一纸诏书而已。

敢不听?

那你就是抗拒天命。

(我家这个镇据说就是朱元璋手下一个梁姓将领迁移来的,不过我家不是,虽然一个姓,但我家据说是太平天国时候从苏州逃难来的。)

喜欢历史粉碎机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历史粉碎机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