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历史粉碎机 > 第八二六章 新大明帝国

历史粉碎机 第八二六章 新大明帝国

作者:木允锋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3 00:37:36 来源:书海阁

既然是仙师提出的,那当然所有人都支持……

包括朱元璋。

他不支持也得支持,他根本就没有反对的资格,更何况这东西对他也没什么坏处,至少可以把他的君权天授通过文字明确下来,如果说以前帝王说君权天授只是自说自话,但仙师主持下的这份盟约,就可以把君权天授这一点变成世世代代传下的铁律。

这对他的后代有好处。

就这样仙师很快拿出这份盟约的主要纲领。

首先开篇就确定了一点华夏之民人人平等。

华夏之民无高低贵贱之分。

无论王公贵族,贩夫走卒,无论男女统统都平等,当然,这个华夏之民的范围比较灵活,具体解释这个由各家讨论决定,但只要纳入华夏之民的范围,那么就是人人平等。不准再以华夏之民为奴婢,哪怕当仆人丫鬟也只能雇佣,这个问题不算步子迈得大,宋朝就已经是这样,大明继承自大宋当然也要继承这一点,奴隶制度本身是异族入侵的遗毒,这只能说是恢复旧制。包括皇帝与庶民也同样是平等的,皇帝之所以是皇帝,仅仅在于他得到昊天上帝的授权,但本质上他与庶民没什么不同,这一点也不算什么,中国本来就是将相王侯宁有种乎。

不过这一条还是令包括朱元璋在内很多人都有些纠结。

毕竟他们都奴仆成群。

然而他们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仙师提出的,谁也不敢不同意,朱元璋敢不同意那你这天命收回,汉王请上位,于是张定边的大军立刻顺流而下到应天了。

更何况这时候高丽遭受天罚的后果已经流传开。

开京整个消失,别说是这座城市里的人了,就连建筑都完全被抹去,甚至城墙都抹平,原本高丽王宫位置变成一个大坑,在大坑周围好几里内完全一片黑色焦炭,而向外围全是废墟,就连山林都烧成了灰烬,就连石头都烧成琉璃。天上下了一场黑雨,这片黑雨落下的地方变成死地,所有人全都以各种惨不忍睹的方式死亡,不但如此,而且进入这片区域查看的人回去以后,也都很快身染怪病,在全身腐烂中痛苦死去。

这场天罚至少杀死了二十万高丽人,这个时代高丽最繁华的城市连同他们的国王及大臣一起消失。

有二十万高丽人的死尸和灰烬做前车之鉴,谁还敢违抗仙师的意志?

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于是人人平等写入盟约。

当然,只是华夏之民人人平等,其他那些不在内,所以奴隶制依然会存在,实际上以后的奴隶制还很繁荣,反正只要不是华夏之民就行,比如这时候被抓来的那些一二等人,他们肯定不算华夏之民,对他们可以尽情地奴役。以后不够还可以继续向外面去抓,倭国肯定不算华夏之民,南洋除安南以外那些也肯定不算,不过宋末逃亡南洋的肯定算,过些天大明舰队将巡航南洋告诉他们这一点,时间才过去不到百年,这些人还没完全融入土人,他们的身份很容易辨别。

同样人人平等也就没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区别,职业可以不同,但身份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否则就不是人人平等了。

而享有的权利当然也不能有差别。

比如说都能做官。

还有……

总之以人人平等这个纲领,向下引申还会有无数全新的东西,这句话基本上也是整个盟约的基础。

还有制度。

这个倒不是杨丰提出的。

这个是那些大臣们一致要求,必须把大明未来的制度写入,他们得防止朱元璋以后搞事情,至于这个制度肯定不能三省六部制了,直接来内阁制就行,本身无论唐宋尤其是唐朝后期和北宋,实际上已经有了内阁制的雏形,政事堂和内阁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朱元璋的强烈要求下没有宰相,而是皇帝直接管各部。

这个要求得到杨丰的满足。

反正他爱吃苦受累是他的事,不设宰相的话,以后他的子孙大不了再把首辅搞出来,他不能指望他的后代都和他一样勤快。

还有军制。

军户制度肯定不行的。

这种制度其实很落后,甚至远不如唐朝的府兵,征兵制加预备役制的新版卫所制度就行了,虽然征兵制的王朝后期往往出现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但根源并不在制度,而是在于朝廷对武将的压制还有基本不训练,另外很重要一点是百姓没有什么国家认同感对于为皇帝战斗没兴趣。但火器时代这些都变成小事,火器时代的炮灰们需要的只是工业实力外加动用能力,单兵战斗力差点无所谓,能够以最快速度动员起来最重要。排队枪毙的炮灰们需要什么训练啊,征集起来发支枪教他们如何列队装弹射击就足够,最多有时间再教教他们拼刺刀,至于战斗意志的问题,这个可以用对外掠夺来刺激。

当然,还有宗教。

皇帝作为天命之主,实际上也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布皇威于四海,宣教化于万国,让昊天上帝的光辉照耀所有黑暗的角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就足够了。

难不成他们敌人在这方面更好?

然后通过预备役制度源源不断征集的炮灰就可以高喊着口号,在对外掠夺的黄金和女人光芒吸引下,去昂首阔步席卷整个世界了。

至于儒家那些陈腐的思想……

那个阻挡不住这股洪流,他们没这个能力,别把他们看得多强,他们的思想就像他们的节操一样,会在任何强大的力量前拐弯转进,实际上明末的儒家就已经在资ben主义的大潮面前败退了,以王阳明心学为基础的那些新儒们就是标志。

他们的确说自己的儒家。

但是,他们真是儒家吗?他们只不过是以儒家为名,在发展一种适应时代的新思想而已,恰好心学有利于他们,毕竟理学代表着不可改变,而心学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谁都可以在这个招牌下发展。哪怕他们发展的结果与心学实际上并没多大关系,但有心学这个招牌,有王阳明这杆大旗他们就依旧是儒学,谁敢说他们不是儒学,那你先去把王阳明推倒,否则就闭嘴,而王阳明是肯定没有人敢推倒的,谁敢推倒那就给自己找不自在了。如果他们不断发展下去,肯定会变成一个完全为资ben主义服务的学说,都已经发展到李贽,何心隐,顾炎武了,谁知道再过百年这些家伙会不会发展出倭国的幕末群贤?

虽然他们很可能还继续说自己是儒家。

是咱大清一棒子把这些越来越叛经离道的家伙敲死了,中断了这个改变的进程,然后重新把理学捧起来维护了儒家的纯洁,避免了异端们对儒家的污染,从这一点上说咱大清功不可没,所以腐儒们对咱大清是爱之深切,以至于到了现代还在一遍遍不停为其招魂,梦寐以求回到那个主圣臣贤的时代。

所以杨丰从不担心这一点。

当扩张带来的利益足够让所有人疯狂的时候,儒家们会毫不犹豫地重新解读圣人之言,就像他们原本历史上把儒家变成奴家一样,把儒家变成扒灰公活过来会吐血,孔夫子活过来会砍人的东西。

这是绝对的。

毕竟没有人会和利益过不去。

总之这份堪称划时代的盟约,或者也可以说宪法,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杨丰提纲挈领的帮助下迅速完成,而且各方都没有意见,紧接着朱元璋的登基大典开始。在仙师亲自主持下,在祭天的祭坛上,朱元璋接受了昊天上帝册封,从此成为代替昊天上帝治理这颗星球的天命之主,并且带领群臣及各藩向昊天上帝盟誓遵守这份共同的盟约,而且由仙师亲自动手,在这座祭坛上竖起一块巨大的石碑,然后将盟约内容刻在石碑上并镶嵌上黄金。

就这样大明帝国正式成立。

帝国直属领土北起北冰洋,南到南洋诸岛,缅甸以西群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及阿姆河,东至夏威夷,西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及里海。

其他则是藩属。

包括被帝国直属领土囊括在内的那些藩国也是藩属,这些称为内藩,而汉楚等藩是外藩,外藩明确列为不征之国,内藩不算,也就是说大明不会对外藩动手,但对内藩就看情况,所以在犹豫一番之后,安南王还是做出决定献土,只不过作为交换,他被改封桂王,在广西获得大片封地。

安南国废除,设立安南路宣抚使和置制使。

不过此时孛罗帖木儿也在西北另外立一个元朝皇帝,元朝还残留的势力都承认了这个皇帝,他们还控制着东北,蒙古高原,陕北及陇右,所以北伐仍旧在继续。当然,扫平他们只是时间问题,孛罗帖木儿这时候已经带着那个皇帝逃到了甘肃,做好了随时西逃的准备,东北的蒙古人实际上自成一家,而且明军已经在辽东半岛登陆。另外还在高丽登陆,这时候高丽四分五裂,那些地方官员在天罚威慑和明军的强大实力面前,正争先恐后地向大明投降,甚至就连新的高丽宣抚使都任命,朱元璋也不准备再立什么高丽国王,趁着这个机会直接拿下就行。

而廖永忠率领的舰队则南下巡航南洋诸国宣示宗主权。

主要是为送客做准备。

北伐的战事对朱元璋来说完全不值一提,这时候徐达和常遇春统帅的大军已经超过二十万,二十万拿破仑战争水平的明军完全摧枯拉朽,唯一的限制只是后勤,为了确保后勤朱元璋正不断向北方移民,可以说只要后勤供应得上,徐达的大军可以推平任何敢于抵抗的。

而对于朱元璋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陈友谅和张士诚送走。

而送走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战舰。

当然,还有道路。

所以整个大明沿海所有能用的造船厂,全都开足马力建造远洋船,就像原本历史上他儿子下西洋一样,只不过他要造的船就不是他儿子那水平了,要想把一支两万人规模的大军,连同所需的作战物资,运送到万里之外,那必须得是真正的大船,最少也得来个五百吨排水量的巡航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一批建造的全是这个。

而在造舰的同时,明军也开始通过云南向缅甸进攻。

从广州起航的运输线运送物资可以,但运输士兵还是太远了,两万里的海路会造成大量士兵死亡,哪怕欧洲大航海时代这样距离的航行之后,死个三分之一也不算大事,所以必须最大限度缩短运输距离。这样从缅甸启程就是最好的选择,打通伊洛瓦底江的水运线在仰光一带建立据点,人员从陆路到云南沿伊洛瓦底江南下,然后在那里登船开始他们的远行。

先把张士诚送到孟加拉。

这点距离可以说不值一提,航程还没从浙江到天津远呢!

甚至这时候廖永忠的舰队就足以完成,这边陆路的明军打通伊洛瓦底江的航运线护送张士诚的大军过去,然后廖永忠的舰队载着他们到孟加拉,并且帮助他们完成登陆,同时帮张士诚建立自己的海军,以孟加拉为基地向南夺取锡兰沿海港口比如科伦坡,并且在那里建立据点,反正那里也算张士诚的,整个过程预期三年内完成。

三年后这边的舰队也建起来了。

然后陈友谅的大军出发,还是在缅甸登船到锡兰,等待西南季风北上马斯喀特,在马斯喀特建立据点,再从这里进入波斯湾向前直抵巴士拉。

这个过程不会很短,预计陈友谅登陆巴士拉得五年后,实际上如果不是沿途敌人太多,而且朱元璋没能力保障后勤,他的大军走陆路是最好的,但这样的话朱元璋先得给他干掉东察合台和瘸子帖木儿,虽然这两家的确都在征服名单上,但那是最少也得十年以后的事情,所以陈友谅只能走海路了。

喜欢历史粉碎机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历史粉碎机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