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7章 舌战群儒-上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7章 舌战群儒-上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听张亮提到的那些质疑殿兴有福论的家伙,貌似也没什么重量级人物,便没放在心上。

这个局面,也算在预料之中——绝大多数治学严谨、专注正道的大儒,并不想质疑殿兴有福的理论基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想质疑的点,政治上都是大逆不道的。不如就藏在心里不说了,或者等将来弃官下野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说。

而董扶、华歆这类人,甚至包括如今还没被陶谦举茂才的王朗,都是汉末比较著名的喜欢预言“天命所归”的人。

动不动就是预言哪儿有天子气、要么就是大放阙词说什么“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这种类型的学者,就喜欢假装承认“殿兴有福论”的理论基础,来进行历史案例分析,以“友好学术交流”的姿态,从具体案例中找出李素自相矛盾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蔡李公问对》。

想来就来吧!真理越辩越明。

侍中董扶学界威望与辈分虽高,但他已经太老了,战斗力不行。

至于华歆,呵呵,如今一介尚书郎,不足为虑——别以为带尚书二字就觉得牛逼,加上一个“郎”就不值钱了,基本上都是孝廉入仕后累计三五年资历,就是尚书郎了。比如之前给李素抄书拿润笔的钟繇,也是尚书郎。

当然了,华歆这人的威胁,倒也不仅仅靠官位,而是此人学界辈分比较高。

他与辽东关宁,当年同拜于马融门下,算是马融最年轻的一批弟子,所以理论上他俩是跟卢植、郑玄同一辈分的。

……

李素在雒阳盘桓两日,一直期待皇帝在朝会献功之前会单独召见、了解情况。

但看来他是白准备了。

也许灵帝对于张举授首并不是很上心,也可能是觉得看了刘虞的书面奏章已经够了。

李素把他抵京的手续办了之后,当值的宦官只是随**代了几句,让他上元节当天直接按班到南郊太一坛等候,依宣召以礼觐见。

李素还想问问当天大朝会的安排,却被告知没有单独的朝会。

皇帝会在太一坛完成上元祭礼后,就地跟百官处置一些重要的朝廷大事,就算是办过朝会了。

考虑到汉灵帝一贯的荒唐、多年不亲自参与朝会只让十常侍通传,李素立刻相信他确实干得出这样的事情。

皇帝肯亲耳听百官哔哔已经很给面子了,还想挑地方?

上元节当天,天还没亮,大约才凌晨寅时,李素就很积极地起床了,只带了赵云一人,穿着红色的朝服,骑马出城去南郊排队等候。

赵云只是负责沿途保护李素罢了,外加一会儿要负责捧装人头的木盒,所以也没穿盔甲,同样是红色袍服、只带了一把佩剑。真到了面圣的时候,剑也是老远就要存起来的。

汉朝官服并没有那些鸟兽花纹级别,东汉尚火德,百官都穿红袍,从衣服上不容易看出官位高低。

李素和赵云都是第一次面圣,所以小紧张是免不了的。

做官做到一千石,皇帝都没见过的,也是大有人在。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而且面圣朝见的时候,列队也不是按品秩的,李素虽然一千石,但因为是召见的外官,只能排在最后面。很多比六百石的侍郎、更低级的尚书郎,都排在他前面。

如今的侍郎和尚书郎,都是尚书台的低级官员,当尚书郎五年以上还不得升迁外调的,一般都会给转正职级为侍郎。

晨光熹微,大约到了卯时三刻,百官早就在太一坛前排列整齐、等候许久。

刘宏终于施施然乘着六御的金根车出现了。

随着天色放亮,周遭火把被熄灭,李素才看清了太一坛上的青铜喷泉造型。

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青铜龟蛇雕像(玄武),怕不有十几万斤重的铜。龟背上立了一根铜柱,龟尾的蛇则沿着铜柱缠绕而上,典礼开始后,玄武的蛇口与龟口就同时往外猛烈喷水,对没见识过的汉朝人而言,算是蔚为壮观了。

但李素见多了喷泉,估摸龟背上那根铜柱应该是空心的,就起到水塔的作用。铜柱后面肯定还有其他往上泵水添水的机关。

皇帝刘宏远远看去身体虚胖,始终也没走下来逛几步,祭典致辞也都是刚上任的太常卿马日磾帮他读的,刘宏就全程看着马日磾表演。

“真是浪费啊,这些铜拿去铸钱,起码有一万贯了,就拿来做个铜喷泉雕像。这还没算加工工艺的靡费。”

李素暗暗摇头,没兴趣再看典礼的细节。

一番跳大神的奇怪操作之后,祭典终于结束,皇帝也登坛受拜,进入朝会环节。

朝中大臣们,都好几个月没在朝会上见过皇帝了,想要表现的人肯定不少。但他们的表现欲注定要被插队了。

十常侍中位列第二的赵忠,气定神闲走到皇帝与百官之间,下令召幽州献功使者觐见。

百官们窃窃私语,张举被斩送的消息,皇帝四五天前就知道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臣们品秩高、消息灵通的当然也知道。但更多还是混日子不知所云的。

“幽州別驾、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李素觐见,献伪帝张举首级。”

随着赵忠的解说,李素小步快趋上前,赵云在旁边捧着木盒,脚步也丝毫不慢。

“哈哈哈哈,称帝?流窜幽冀之地就敢称帝了?不到半年就授首,真是可笑。”刘宏居然当着朝廷百官哂笑嘲讽起来,也不顾天子威仪。

百官也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样的,本来就望之不似人君,也不好多说什么。

“快点呈上来给朕看看,那张举究竟是何模样。”刘宏命令赵忠下阶去接人头,赵忠立刻照办。

只可惜人头已经用石灰腌了一个多月,早就彻底黑了,哪能看清面目,刘宏稍微看了一眼,就一脚踢开木盒:“如此污秽之物,拿走拿走。鼠辈作乱,该有此报!”

赵忠端开之后,刘宏的心理阴影似乎一下子就驱散了,很快又像个没事人,指着下面的李素询问:“你是怎么说服丘力居斩杀张举的?”

李素:“幸赖陛下天威、大汉天命,乌桓单于丘力居听臣解说天命后,深感张举定遭天谴、与之合作不得善终,故而斩送。此外,乌桓叛乱诸部缺粮,亦是重要原因。”

李素说话很稳妥,最后不忘补上一句乌桓缺粮。免得落人口实抨击他拍皇帝马屁、被人喷成“谄谀之臣”。

但刘虞给乌桓人补足欠饷,这一点是绝对不能说的,所以钱的功劳就得全部说成是“丘力居也相信了天命始终在汉、殿兴有福”。

刘宏听完,愈发飘飘然起来:“你很会说话嘛,仅凭口舌之利就能说服胡人,天下已经几十年没见过如此舌辩之士了。”

李素:“不敢,天命本就在汉,只是胡虏与无知愚民不知解读。臣之言,便如拨云见日,其功在日,拨云者岂能贪天日之功为己有。

何况斩送张举只是小功,张举死后,右北平、辽西诸郡叛军犹存,全赖刘使君及刘都尉、公孙长史并力用命,方才收复各郡。”

天命和真理本来就摆在那儿,李素只是解读,不是发明真理。

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也是这个道理,人家以天道发现者自居,而不是天道发明者。

刘宏听得越发高兴,而其他朝臣,更是深受震撼。

因为他们哪怕提前知道张举是被外交斩送的,但在李素亲口解说之前,他们也不知道李素跟丘力居到底说了啥。

现在李素当面说清内幕,居然是跟胡酋谈天命就让胡酋投降了,那得多夸张的政治哲学和正统论功底啊!

“殿兴有福论,在实战中对于招降纳叛威力那么大的吗?那将来能不能用来跟凉州羌人打仗的时候用用?让羌人酋长自己发现自己没前途,直接投降算了。”很多不看好李素的大儒,内心不无恶意地想道。

“他既然牛吹得那么大,到时候就怂恿陛下,把这个李素再派到其他难搞的胡酋那里,让他一个个去提出无理过分的要求,等那些胡酋受不了了,一刀把李素剁了,也就不用我们逞口舌之利跟他辩驳了。”另外几个自命口才与辩论之能不凡的朝臣,更是心生歹毒,毕竟同行是冤家嘛。

这就像是一个阴毒大律师对另一个阴毒大律师的怨恨,不需要理由。

幸好,他们还没有机会开口,刘宏就没心没肺地亲口给李素找了个麻烦的问题:

“李爱卿,你与蔡邕合著的《殿兴有福论》和问对,朕也让赵常侍给朕讲过了,确实挺有趣,那朕倒是想问问,既然当年我大汉得天下,是因为高祖皇帝殿兴有福,那我们还用不用再祭陈胜了?陈胜只是个首倡遭了天谴之人,按你这么说来,跟项逆也没什么区别嘛。”

李素心中微微一凛,他估计皇帝是想不出这种问题的,肯定也是别的朝中大儒借着讲故事的机会,埋下了怀疑的种子,想要给殿兴有福论的反驳下眼药呢。

在此之前,汉朝人对于陈胜吴广的态度还是比较正面的,毕竟人家首倡反秦,是被秦军杀了的,刘邦争天下时已经不需要跟陈胜冲突。

刘邦当皇帝之后,就在芒砀山圈地,划了三十户人家给陈胜守墓,这三十户的税赋也不用上交,都算是养护陵墓的开支。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加祀了,此后汉朝一直没亏待这方面的祭祀。

很明显,出主意的人,并不想正面反驳“殿兴有福”,反而是想把这个理论推广到边缘,甚至偷换概念诱敌深入,逼着李素多走一步。

毕竟真理也是有适用范围的,多走一步就不是真理了。

李素深呼吸了一口:“陛下,臣以为,按殿兴有福之论,陈胜之祀当与项羽同。”

“什么?这不是改了高祖皇帝以来的规矩了么?真是猖狂啊!”群情立刻汹汹,很快就有两个大儒想跳出来了。

“陛下,臣弹劾李素妄言天命!”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大儒,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姿态,出班奏请,正是初生牛犊的尚书郎华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