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1章 不毛之地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1章 不毛之地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让糜竺从海路运粮支援前线围城?倒是可以考虑,不管怎么说,可以作为后手、有备无患。如今仍然是敌军众而我军寡,还是得做好耗粮持久的准备。”

刘备对李素的建议还是比较嘉许的,略一思索就答应了这一建议。

他知道李素临阵作战指挥不一定行,但大战略和后勤保障还是想得很透彻的。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谁让李素后世念书期间经常看战忽局的视频节目呢,还得研究分析外交战忽的实战案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内行打仗拼看后勤”的思维境界。

李素便继续建议:“兄长如今已经位列郡国相,可以属官职务笼络糜竺,如国相‘治书’,比六百石,以结其心。”

刘备微微一笑:“伯雅,这回你可见机慢了,我早已如此做了。”

李素微微汗颜,果然刘备在笼络人心这方面根本不用别人教,倒是多此一举了。

看样子军粮是暂时不用担心了,眼下最关键的,还是敌众我寡,解决掉这个大问题,才是关键。

如今刘备麾下汉军不过万余人,这还是去年击溃张举后收编败兵中的年轻力壮之辈,才凑够次数。

而张举的叛军,起码有四万人,胡多汉少,论兵力数量优势太大了,不用点计策还是很难剿灭的。

……

一行人快马加鞭,走了两日,先到临渝,也就是后世的山海关,回到大军的驻地,然后跟着后营兵马一起北上。

第一次进军北上还是稳一点,要沿途确保建立桥头堡、扫清障碍、熟悉地形,所以全军都选择了走陆路,还没坐船——坐船还是等后续持久战运粮时再说。

也正是到了这一刻,李素亲身经历走过一遍路,才理解为什么三国时期中原政权一直任由辽东自行割据种田,哪怕雄如曹操袁绍,也都坐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三代自闭——主要是这个时代的辽西走廊太荒凉了!

从临渝县出发,沿着海岸走了四百里路,居然都是丘陵无人区!一直要到靠近辽西郡治阳乐县,才能看到点人烟。

阳乐县在小渝水(小凌河)拐点的北边,而如今还控制在张纯叛军手中的辽东属国的要隘徒河县,则在小渝水的东边。

徒河县与更东边的昌黎县,分别背靠大小渝水,这俩县的地盘加起来就等于后世的锦州,构成了辽西走廊末端的扼守要害。

“这一路看着草木葱茏,怎得会毫无人烟垦荒?百姓不会在这儿耕种的么?”

李素跟着部队行军了几天,路上风沙风雪愈紧,他也是苦不堪言。

有那么一瞬间,李素甚至都在怀疑——要不是他还年轻,加上过去这一年来又注重营养、锻炼和养生,说不定他也会在远征辽东的路上,跟郭嘉一样水土不服染病。

刘备和其他将领也是第一次深入到这种苦寒无人区,同样觉得非常辛苦,不过他们都是习武出身,比李素这种文士好多了。

“来人,腾出一辆篷车来,让伯雅坐车前行,车轮包上布匹,减少颠簸。”刘备倒也礼贤下士,就如同后来曹操对郭嘉的安排那样,给李素搞特殊化礼遇。

坐上车之后,李素觉得好点了,至少不用被风沙吹袭。

每到傍晚驻军,刘备也亲自来探望情况,还让士卒到海边抓鱼,给李素开小灶熬鱼汤开胃调养。

这天傍晚,李素刚喝上鱼汤,刘备又来了,还带来一些消息。

“伯雅,你前日问的‘此地为何荒无人烟’,今日总算逮到附近百姓问了。这辽东苦寒之地,每年开春时雨水稀少,全靠融雪汇入河流形成凌汛、提供灌溉。

若是附近没有河流,靠人力汲水浇灌,则极为费力。大汉朝又不是没地可种,故而这卢水与渝水之间的四百里地,并无人耕种,朝廷也才没有设任何乡县。”

李素用他后世的地理知识琢磨了一下,又要来了地图,验看核对,这才了然。

原来,辽西走廊在这一段太狭窄了,燕山山脊距离海边只有不到二十里宽。而因为燕山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所以绝大部分降水都被隔到了山北,形成渝水,要到徒河县附近、燕山延伸到了尽头,渝水才突破山脉阻挡往南拐注入渤海。

这四百里长、二十里宽的走廊,一条常年有水的大河都没有,还拿什么种田?

李素心中暗忖:“难怪古人开发东北那么难,据说一直到唐宋,对东北土地开垦最大的制约,就是水利工程不足。

而且因为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状态积存下来,蒸发量很少,春天的降雨也就少,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凌汛。但凌汛都是沿着河发洪的,有河的地方涝死,没河的地方旱死。

如此说来,东北真不是一个争霸天下的好根据地,除非是走海路把物资和兵源运出去,否则就算在这里种田种得不错,靠陆路把物资运到外面,损耗也太大。光一个辽西走廊要走四百里无人区,难怪中原王朝也懒得越过无人区来收拾公孙度,因为他们收拾了也无法把辽东的人力物力高效调度出去。”

想明白这一切之后,李素也为刘备在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波选根据地筹划上,多留了个心眼。

如果未来机缘巧合,一切顺利,也不排除在辽东起家的可能,顺其自然就好。但如果要在辽东,两个事儿必须解决,第一个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扩大灌溉,否则那么多地皮都不能种太可惜了。第二个就是继续改良海运船只。

如果这两点做不到,辽东就不是好地方。

而修水利肯定是需要大量官方密集组织劳动力的,目前辽东人口太少了。

按照官方的最新统计,辽东四郡当中,辽东属国加上辽东郡,一共也才22万人口。玄菟郡和乐浪郡更是分别只有4万人和3万人的汉人户口,四郡加起来才29万人。

后世公孙度末年和公孙康时期,辽东倒是号称巅峰人口过百万,但那是因为幽州和冀州比辽东多打了15年仗。

公孙瓒、袁绍和曹操反复洗来洗去,所以幽州西部和冀州的渤海平原等郡的流民大量涌入辽东。加上辽东没有战争自然繁衍生息人口增长了近30年,直到曹丕都篡汉了的时候,辽东才达到破百万的巅峰值。

而这样来显然太慢了,得种多少年田?

提前跟公孙瓒翻脸推出去倒是可以,但那样一来,也没必要再在辽东种田了,反正到时候天下人口都被杀得比较稀疏了,直接在幽州腹心之地种田不好吗?种辽东还白白多一道运输损耗。

而且公孙瓒是刘备师兄,刘虞更是刘备和李素最大的恩人,无论对谁下克上都会留下天下骂名。

除非袁绍抽风把刘虞和公孙瓒都杀了,给刘备扫清障碍让刘备挟大义复仇。否则,难呐。

争天下不是打三国志游戏,有些恶名是一辈子洗不掉的,不像游戏里“外交-和睦-送钱”,别人就忘了你曾经做过的丑事。

所以游戏才是地利最重要,现实世界则是人和最重要。

“走一步看一步吧,不管是否在辽东起家,在不暴露科技树的情况下,适度种田,对得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是袁绍真能把刘虞公孙瓒都杀了,咱就勉为其难留下。”

李素心中最后定下了这么一个“隆中对”的基调。

……

刘备的一万多人马,很快在小渝水两岸夹河扎营、构筑起防御工事,对眼前的徒河县城形成三面包夹之势,并且隐隐然防备敌军从昌黎县增援徒河县。

同时,刘备派赵云亲自带领斥候哨骑四出,侦察敌情。稍微花了两三天功夫,就抓舌头拷问到了敌军大致分布情况。

“主公,敌情已经探明,徒河县有乌桓乌苏部残部为主力驻守,主将是乌延和乌苏的一个族叔、名叫乌仆,他是如今乌苏部在辽东残部的头人。张纯还分给他们两千汉人叛军协防监督,总兵力在八千人左右。

昌黎县则有乌桓难峭王镇守,麾下有难峭王全部主力,总兵力达一万五千人之巨,没有配属正规的汉人叛军,但张纯派出的联络官阎柔为难峭王提供参谋,充任军师。

另外,从俘虏口中拷问得知,张纯率领汉人叛军主力远在辽东郡治襄平,以及襄平下游辽河三叉口的辽隧县。两处总兵力不下两万人,另外各出郡县或还在当地豪族土著控制之下,或被张纯攻破后留兵数百人至千人驻守、征粮,除此之外应该再无大股叛军活动。”

赵云如是回报。

听了赵云的回报,刘备非常满意,还有些惊喜:“子龙打探得详细啊,在这渝水沿岸侦查,怎得连数百里外襄平的布防兵力都能打探到?敌军斥候能知道这么多?”

赵云拱手解释:“哨探时,遇到了两拨率千余骑出巡剽掠军需的胡虏头人,射翻刺杀他身边数十护卫、将敌酋生擒而来,便知道了。”

说罢,还一挥手,就有麾下骑兵押解了一个俘虏上来。

原来是乌苏部下属的一个小部落酋长,被赵云抓了,此刻的造型已然是被拷打得不类人型,浑身伤痕血污。

刘备看了都有些无语:原来子龙打探军情,都是直接杀入敌军小部队阵中,把酋长活捉回来严刑逼供的……

刘备嘴角抽动地吩咐:“子龙还真是办事妥当啊……来人,赏赐黄金十斤,把这个胡酋推下去斩了,以首祭旗,为大军初战图个吉利。

去把军师和子敬请来,看看敌军如此分布,该如何破敌是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