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6章 贤弟办事我放心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56章 贤弟办事我放心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把刘备、关羽的事儿交代清楚之后,李素也不得不很快上路,跟徐荣回一趟辽东,把辽东那边的工作交接彻底搞定。

要交接的不仅是民政,更重要的是人事安排。只有让糜竺熟悉人事、强化威望,他才能长久坐镇一方。

这个道理不仅刘备懂,皇帝也懂,所以尽管内心很想立刻把李素留下当京官,但是在卢植的劝说、以及蹇硕的拿钱吹风双重夹击下,灵帝还是选择了让李素的“护乌桓校尉”官职多放几个月再撤换。

也就是说,刘备从中平五年九月开始,辽东太守的职务就已经去掉了,换成宗正少卿。而李素在辽东的一切行政职务可以一直保留到刘备查完案子。

到时候皇帝如果派刘备讨张鲁,那李素就以文职身份为使,入益州查问刘焉的近况。

谁让李素这两年表现出来的外交天赋太可怕了呢,以至于皇帝一想到“安抚远人”这种任务,第一个就觉得李素最能胜任——

一纸书信能让羌渠单于派兵勤王,又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丘力居,连跟青州贼乌苏交战的时候,那些原本名义上归附乌苏的贼酋都会莫名其妙反正重归朝廷。

这三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胜利太可怕了,以至于皇帝但凡想要和平解决刘焉问题、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把刘焉的野心扑灭于未萌,那就肯定要用李素。何况李素还跟刘焉有点交情呢,在灵帝心中肯定觉得让李素去安抚刘焉可以让刘焉老实一点,既往不咎。

另外还得说句题外话,刘备虽然表现得放弃了地方上的根基,但他度辽将军的头衔倒是可以保持不变。

因为杂号将军跟你的行政本职是没关系的,好比孙坚灭了区星之后,就得到了破虏将军。那他只要没有新的将军位、也没有特地撤换他,就一直是破虏将军。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后世刘备的左将军头衔,更是挂了几十年,一直挂到他自称汉中王。

“度辽将军”这个名号之所以让人觉得特殊,是因为名号里有个“辽”字,显得是跟地名结合的,但实际上你在外地一样可以当度辽将军。

……

九月二十一,雒阳东郊的旋门关。

刘备亲自带着几个亲随,护送李素一直到成皋,接上了早就在成皋等候的徐荣,然后李素和徐荣自去辽东。

临别之际,刘备亲自开了一坛美酒,跟李素各斟三碗作别。

刘备还用说悄悄话的语气吩咐:“贤弟,此回辽东,幕下诸文臣属吏,谁能调动,谁要留在辽东,乃至曲军侯以下诸武官去留,也都要仰赖贤弟处断了。糜竺威望尚浅。

这徐都尉是朝廷派去的,又是祖籍辽东。全靠贤弟费心设计,让糜竺能镇得住徐荣才好。实在不稳,多留一些咱嫡系心腹的武官也无妨。”

刘备这番话,等于是把整个阵营的人事任命大权彻底交给李素了。除了关张赵是始终带兵跟着刘备跑,其他人将来谁能“从龙”谁得留下,全看李素一句话的事儿。

这权柄,可比后来荀彧在曹操手下还要说了算,荀彧都没法说让谁跟曹操就跟曹操呢。

李素也推心置腹地低声安慰:“兄尽管放心,依我之意,武官诸人,为稳妥之见,不如留太史子义在辽东。子义如今只是曲军侯,朝廷不会在意他留下,也不怕他在军权上架空徐荣。

我设法让他在这几个月里再略微立些军功,在徐荣到任辽东都尉后,子义再因功升为别部司马,如此一来朝廷定然会以为子义是徐荣简拔于行伍的典范,是徐荣的人。但实际上子义却绝对听命于糜子仲,如此必可保辽东绝对无虞。

且子义籍贯东莱,未来徐荣与子仲相处日久、若能确认徐荣并无野心已然收服。还可让徐荣、子义分守辽东、东莱,隔海守望相助为掎角之势。子义的老母之前已经安置于辽东沓氏。此番回去,我会关照子仲再好生在沓氏修建庄园、礼遇奉养子义老母,如此将来子义出镇东莱也依然会听命于子仲。”

所有人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刘备听了心里很踏实,都想不到还有什么好关照的,最后只是拉着李素的手拍了拍:“贤弟办事,我放心。”

……

告别刘备之后,李素终于有时间跟新同事徐荣认识一下。

其实之前以刘备礼贤下士的脾气,他也是想要套套近乎的,但最后避于朝廷的猜忌,才没有那么做——徐荣是去接管刘备离任后辽东的兵权的,刘备跟他套近乎算怎么回事?想拉徐荣下水么?

徐荣是个身高将近八尺半的大汉,比张飞还高几寸,只比关羽矮。考虑到他出身玄菟(沈阳),是典型的东北大汉,这种身材也还算正常。

只不过,经过近两年注重体育锻炼与营养搭配的李素,如今实际年龄刚要十七周岁,身高也才堪堪长到七尺,跟徐荣并马而行还是有点压抑的。徐荣站着起码比李素高三十厘米,马背上都能高出至少十五。

外貌方面,徐荣方面阔口,有钢针一样修剪整齐的短络腮胡子,一看就是咬合肌发达、法令纹深峻,有种修炼蛤蟆功的人那样的双下巴。

只不过这种双下巴不是肥肉导致的,而是咬合肌发达过度肌肉溢出的表现。(可以参考火云邪神的下巴)

这种容貌在汉朝不讨喜,哪怕有络腮胡子遮掩,也不是大将之相。

李素一开始跟对方聊天,也有些不习惯,但一起赶了一天路之后,就发现徐荣这人似乎在京军中人缘也不是很好,就只是那种杀敌立功不会处关系的。

大致摸清了这方面的情况后,李素也知道怎么跟这种人套近乎。

这两年各种性格形形色色的武将他也见得多了,总有一款话术适合。

第一天的行程,他们从成皋经荥阳赶到中牟附近——这也是自雒阳东出必经之路,所以后来曹操东逃才会在这儿被抓住。

不过到了中牟之后,去辽东的路应该沿着黄河走封丘、濮阳、鄄城一路而去,但李素却建议稍微多绕几十里路,途径一下陈留:

“徐都尉,我恩师蔡公,年初原在幽州客居,夏天的时候南迁回了老家陈留。上次还给我书信,说是有心报效朝廷,回陈留便于陛下征辟。

我这次进京,原本还指望在雒阳拜望他,谁知到了雒阳才知道他至今还不曾回来做官。此去陈留绕路也不远,能不能卖我一个面子——这些钱,就当是辛苦弟兄们多跑几十里,买些酒肉、马料。”

李素原本还担心徐荣是个严肃不爱钱的,主要是被前世一些穿越小说误导,经常把徐荣的人品跟高顺相提并论。

不过略一试探之后,李素就发现纯熟多担心了——徐荣似乎在私德方面没什么洁癖,毕竟正史上也没记载他的任何个人人品嘛。

“弟兄们,李校尉赏赐,回头路过村子杀两只羊,寻摸些野味买。”徐荣很干脆接过李素的几枚金饼,随手抛了一块给自己的副官,让他一会儿到了地方操办酒肉。

武将嘛,贪点财怕什么。连岳飞都说了,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武将不爱钱才可怕呢。

几枚金饼,几坛美酒,关系很快就熟络起来。

而且李素很快就注意到,徐荣这人还挺尊重大儒文士的,本来看李素谈吐不凡、以知天命闻于京师,就对他客客气气。听说要去拜见蔡邕,甚至还有些不好意思,怕他一个粗鄙之人跟着一起会不会麻烦。

李素大包大揽说有他在,带谁去蔡邕都会礼遇的,徐荣这才放心。

大伙儿说说笑笑赶了一天路,抵达陈留后,李素熟门熟路找去蔡邕老家。

仆人通报之后,李素刚踏进门,就看到蔡琰优雅轻快地碎步趋行而来,走到门廊边看到李素身边带着些不认识的粗鄙武夫,才微微失惊止住了后续的无礼举动。

“……师兄,怎得有暇来此?我们都搬回来好几个月了。”蔡琰恢复很有礼貌的样子,以袖遮口跟人说话,不让外人看到下半边脸。

李素:“师傅还好吧?早知道你们还未进京,我从青州来的路上就该拜会,是到了京师后,才听说师傅托疾拒绝了朝廷征辟,其中可是有隐情?”

旁边的徐荣听说有隐情,便有些尴尬,想要回避。

但李素早已看穿,让人如沐春风地说:“无妨,我素知徐都尉治军严谨、为官坦荡,不是搬弄是非之人。”

徐荣不知不觉就感受到一种深受信任的舒坦:跟着李校尉,无论与什么当世大儒谈笑风生,别人都不会避讳你,也不会看不起你。这种氛围,他在朝当了多年武官,都没有感受到过。

尤其是他出身辽东,那些中原名门看辽东乡下人的鄙视程度跟看凉州人是差不多的。

这边闲聊着,蔡邕也已经出来了,一行人让到内堂置酒叙话。

蔡邕也才有机会谈起,他为什么至今还没做官——本来么,按计划年初上元节时,李素在皇帝面前献功、舌战群儒大大扬了一次名,他以为蔡邕毕竟名义上是他恩师,之前《驳灾异论》贡献也在李素之上(到了《殿兴有福论》时,李素的署名才排到蔡邕前面)

所以蔡邕开春后稍稍暖和一些的时候,就已经南下了。李素也知道他本心是想当官的,跟其他“真隐士”不一样。

但四月份到了陈留之后,如今都九月了,还没当官,肯定是出了些变故。

蔡邕跟李素实言相告:“六月份的时候,朝廷倒是征辟了我一次,但其意不诚,我也不好堕了威名,就再等等吧。那一次,朝廷一次性征辟了郑玄、荀爽与我,等共计十五人。

他们其他人都不就,尤其郑玄托疾。要是就我去了,岂不是很贪慕富贵。其实大伙儿不就的心思,我也大致猜得出来,他们是不满陛下削夺大将军权柄、而设蹇硕为上军校尉节制诸军。蹇硕如此得势,岂不是说明阉宦当道愈发炽烈,我辈读书人怎能同流合污呢?”

李素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上的蔡邕应该是明年才被董卓征辟,然后被武力逼得不得不就。

但现在既然提前了一年,却不小心跟历史上的“中平五年朝廷征辟十四名儒不就”事件撞到了一起。

这个事件原本就是发生在中平五年年中,本来应该征辟郑玄、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十四个“大儒”。蔡邕被蝴蝶效应之后,也加进来了,名单变成了十五人。

也怪朝廷办事粗放,不肯给蔡邕单独下诏特事特办。结果其他人不去,蔡邕要面子也只好先不去了,不然岂不成了“别人都很有气节,唯独你对蹇硕低头”,太丢人了。

只好再等明年征辟吧。

李素估计,蔡邕至少要等到灵帝病重到躺在床上完全啥事儿都干不了、蹇硕被何进再次压制住,才有机会做官了。

这么一想,李素觉得做名士也真是挺累的,稍微坏点名声的事儿都不能合作。

哪像他李素,给蹇硕送钱办事都毫无心理障碍,所以他升得快啊。

“也罢,再闲散几个月也好,想必过完年朝中风气就能有所转变,也不急于一时。我要回几个月辽东,年底之前料理完也会回来的,到时候可能会去河东,恩师有什么事情,尽管给河东关都尉投书。”

蔡邕留李素、徐荣、典韦等人住了一夜,也跟徐荣客套了一会儿,第二日一行人便告辞启程,往濮阳去了。

就这般在路上行了十余日,在濮阳时还遇到了刚刚陆路赶到濮阳、准备等筹备船队走黄河水路去河东的关羽,聊天交代了一番,各自做别。

十月初,李素终于跟徐荣从渤海坐船赶到了辽东。糜竺早已在那边等候了。

“辽东长史糜竺,见过李校尉,见过徐都尉。哎呀呀,徐都尉当世名将,怎得甲胄如此陈旧,岂不是让胡人小瞧了朝廷。来人,这套明光铠还请徐都尉收下,日后辽东防备鲜卑、扶余,可都要靠徐都尉的威名了。”

糜竺是超级富商出身,所以他笼络人心的最快办法就是拿钱开道,送礼买好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