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董卓进京后,会如何操作分赃、废立皇帝?

这个问题很简单又很难。

说简单,是因为哪怕只看过三回《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能答上来。

说很难,是当李素亲历其中,亲自在温明园参加了平十常侍之乱的庆功酒宴、在酒席上跟董卓稍微聊几句之后,他就发现这背后还有太多历史省略掉了的谜团。

就说一点:董卓买通吕布杀丁原,这事儿地球人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吧?

但有没有想过:丁原被杀时的罪名是什么?居然没人答得上来,历史也没写。

千万别说什么没罪名,董卓并不是一进京就践踏一切朝廷规则的野兽。他开始还是想跟旧秩序合作的——

废立皇帝成功后,董卓执政的前三个月里,出于分赃摆平各方利益的考虑,封出去了多少州牧、刺史、太守?后来反董的韩馥、袁绍、袁术、刘岱、孔伷、张邈……都是那段时间加官晋爵的。

这就是董卓尝试跟现秩序合作的表现,那么他杀执金吾就肯定得罗织罪名遮羞,哪怕是事后欲加之罪。

只不过董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那些肮脏的乱命史书不会去写,省略掉了,只能让李素重新仔细观察发掘、避开雷坑小心脱身。

……

“看来董卓慑于形势的变化,今天这次温明园酒会上,是不敢提废立之事了,估计他至少要等七八天,确保后续大军全部到京才敢继续推进。

不过刚才喝酒的时候,他略微出言不逊、抱怨天子暗弱怯懦,那废立决心是不会放弃的了。”

酒宴即将结束时,李素如是在内心总结今天的见闻收获。

没有丁原吕布的剑拔弩张,也没有王允的说和。更没有卢植的直言敢谏、和蔡邕的力保卢植,一切都因为实力对比被暂时压住,走向了未知的方向。

当然了,吕布依然来到了现场,站在门口护卫,没资格进来饮宴。但李素也不怵他,毕竟现在的吕布还是忠于丁原的,见到李素时还跟他问好。

最关键的是李素也带了两个人站在宴会厅门口——典韦今晨已经带着剩下两千多骑兵进了伊阙关,在城南郊驻扎,典韦自己跟着赵云一起来护卫,李素还怕毛线。

今天大家都打了半天仗,救了皇帝回宫安顿,本就累了,宴席散去各自无话。

第二天是八月二十六,又是朝会之日。李素是外臣,不用上朝,不过他起床后不久就听到外面有挺大动静,让赵云出去查看,说是又有西凉军入城。

李素微微哂笑,知道是董卓已经开始玩半夜出城、天亮再进的虚张声势把戏了。

李素本人当然不会被骗住,但他也不方便提醒他人。而且他知道,这个把戏并不会决定废立的成败,只是给董卓稍微加强些权威罢了——

董卓的这个操作,是《后汉书》明文有载,确是实情。但《演义》里面嫁接了一下,把它跟“董卓就是靠着这一手吓住京军、成功废立”套上了一层因果关系。

但原本历史上董卓进京第三天就把废立搞定了,哪等得及这种慢工细活。

不过,李素虽然无视了董卓的威慑,当天朝会结束时,宫里传来的又一条消息,倒是让李素有些意外。

这消息是卢植散朝之后、来李素府上通风报信的:“李素,你可知道,今日朝上,丁建阳建议十常侍之乱已平,外镇兵马均可各归本镇。不过太后与陛下还未敢轻下定论。

丁建阳希望我跟你透个气,你若是愿意带头,我即日便把子龙在城内那五百骑的指挥权交还于你,你带着人马回汉中吧。毕竟,你那些兵马被宣召进京是最晚的,而且手续上也不如丁建阳和董卓齐全——你意如何?”

这里必须说一句,卢植提到的“手续齐全”问题,李素确实是不如董卓的,因为董卓本身就是一镇诸侯,他的兵是自己的,何进召董卓的钧命也是正式的。

而李素只是适逢其会就在京城,他的兵的所有权是征西将军刘备的,何进当初只能事急从权借调。而最关键的是,董卓进京前给朝廷复命了奏表,说“臣请鸣钟鼓进雒阳扫清乱党”,而李素却没资格给皇帝回奏表章。

这些道理,礼法上都没错,但他还是觉得挺意外的:“丁原居然比董卓更想调我出京?丁原这是找死呢?他不怕我走了之后,董卓更加碾压他?”

但随即一想,李素就意识到丁原的盲区了:丁原是想借助朝廷规则的大义名分。因为他比董卓更早二十天到雒阳,以至于何进生前末班车封了他为执金吾。

所以,董卓虽也进京,却没捞到正式京官,丁原却已经从并州刺史变成京官。他满以为李素带头做表率、就可以用“不是京官的都得走,是京官的才能留”挤兑住董卓!

至于吕布会被收买叛变,这是上帝视角才知道的,丁原想不到这一点,他也就胆子很大。

这妥妥就是“让李素放弃宣称,导致董卓也失去宣称借口”的P社玩家打法啊!

“这个蝴蝶效应真是越来越崩了,丁原居然会有胆子这么想,感觉一切都没法推演了。不过也好,我本来就要抽身,看看怎么离开更体面一些吧。”

想到此处,李素终于开口:“既然卢公也劝我如此,我并无异议——大将军生前本就只是准我半月假期,阴差阳错才在京师多留。如若我走能让董卓也走,何乐不为。不过,不知太后与陛下可准了丁原此奏?”

卢植松了口气,开始时他看李素想了那么久,还以为李素有了别的心思,他连忙答道:“今日朝会上并未准奏,太后似乎觉得局势未定,不敢妄动。此事当然得你亲自面见太后,主动请求愿意离京,太后才好顺水推舟。”

李素:“这样不怕多生事端?若是太后念在救护之功,觉得我与子龙可靠,留着我们宿卫宫禁,如之奈何?”

卢植:“你就说这些兵马本是征西将军自募之兵,若久留于京中,则与先帝中平元年‘令四方自行备御’明诏相悖,恐令天下聚私兵之世族豪强惶恐不安。

今先帝大行不过四月,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幼主自然不可猝废先帝之法。”

李素听得一愣一愣的,自己在纲常大义上做文章的本事还是嫩啊,在卢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到底是当了多年尚书的人,对于如何曲线制约皇权乱命太有经验了。圣人之言微言大义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难怪太后临朝称制还有那么多决策会被怼回去。

五方各怀鬼胎,就这么试探着推进。当天午后,李素就主动借口入宫求见。理由当然是“说听说上午朝会时有人提议赶他走,他来向太后表达‘愿意走’的姿态”。

因为前天才救了太后,太后当然很爽快地答应了李素的求见,李素也带了赵云典韦一起去。只不过典韦长相凶恶,李素不希望他吓到太后破坏心情,让他提前一道殿门就留在外面。

何太后果然生出挽留之意,如李素所料想留他们下来保护宫廷,还承诺加官进爵,说什么中郎将吴匡无能,赵都尉都能加为中郎将云云。

李素吓了一跳,连忙表示不可因一时不足为外人道之功劳升迁过骤,免得外朝觉得太后赏罚由心,然后李素就用卢植教的借口挤兑了一下。

何太后闻言,惋惜叹道:“李卿,你走真能让董卓也走?我听说那董卓极为残暴。昨日护送陛下回宫时,因宫中混乱未息,后来汇报说有一些宫女又被护军裹挟走了……只是尚未查明。”

很显然,这是董卓进京后,淫YU已经发作了,他虽然没敢直接“夜宿龙床、淫汗公主/宫女”,却已经有趁乱掳走一些的事实。而何太后已经因此恐惧。

李素一咬牙:“臣尽量,但臣只是一个典范,主要得看朝中公卿。”

他又说了些暂时安抚稳住太后的话,免得再讹上他和赵云,最后总算把内宫的态度摆平了。

饶是如此,何太后最后还是表示,即使不能加封赵云为中郎将,也要加军职虚衔。

最后太后宣召了刚刚今天当上司徒的王允,以及少府黄琬及其下属兵曹的尚书,商定给赵云加“长水校尉”。

长水校尉为西汉时的北军八校、东汉后并为北军五校的校尉之一。由原长水校尉吸收胡骑校尉合并而成。

北军各校当中,屯骑和越骑都是南方骑兵,以近战为主。胡骑和长水以北方骑射骑兵为主。何太后显然是用心了解了赵云的情况,知道他在刘备手下时常年领五千乌桓突骑骑射作战,就给他长水校尉,算是显示赵云指挥弓骑兵的能力极强,得到了朝廷的公认。

而事实上,因为东汉末年北军已经被执金吾和左/右/虎贲等中郎将瓜分了指挥权,并不直接再按兵种划分指挥权,所以长水校尉也就只是个待遇级别,并不影响其他将领的实权,这也是外臣肯接受这个加封的原因之一。

李素的官职没什么好加的,他已经是使中郎将、太守,再上去就是重号将军和九卿了,所以他被赏赐了价值一千万钱的黄金,另外在他的郫亭侯爵位基础上,加了三百户封邑(五百加到八百。超过一千一般就要乡侯了)。

搞定了太后的态度之后,李素剩下的活儿就是在丁原和董卓那儿两面演一演,拿到好处,带着毫无瑕疵的美名脱身——

丁原要他配合,总要给代价吧?

董卓虽然会因为李素的退出而降低宣称借口强度,但事实上董卓肯定也是希望李素走的,因为李素知道董卓会打吕布牌来解决丁原问题,眼下肯定是其他武装力量走得越多越好。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至于何太后,即使最后董卓没走,她也恨不到李素头上,只能恨丁原和其他京中武将无能:李素都做了那么大的牺牲、削弱董卓的名份,你们怎么还搞不定董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