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42章 散关县长法孝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42章 散关县长法孝直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高祖兴于长安,传一十二帝,光武旺于雒阳,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朝廷迁回长安,四方乱贼自平啊!”

这些童谣和解说,李素前几日在长安城里就听过了,后来这几天在野外赶路、沿着渭河坐船而行,不与百姓交涉,倒是没有再被聒噪。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不过,随着今天船到陈仓、必须登岸寻车、到陈仓城里盘桓修整。车队刚进城门,就听到这几句童谣甚嚣尘上,传得比前些日子更猛了。

看样子,李儒为董卓的合法性造势,也是不遗余力,不知派了多少人疯狂散布谣言谶纬。

如此宣传之下,似乎整个关中平原的各个大城市里,富人百姓都已经做好了“关中重为首善之区”的心理准备,而且还挺为此欣喜的。

李素前世看三国,从未注意这些细节,历史也不会记载小民的反应。如今身临其境,却是多了几分感同身受:看来不管什么朝代,有房阶级听说自己所在的城市要升级、未来房价会上涨,内心都是高兴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但凡想迁都都不容易,故都的房价要下跌,那些囤了几百年不动产的豪门损失得多大。

“哼,狗贼!”香车内的万年公主刘妙,刚进城时忍不住好奇,想掀开帘子听听外面的民情民声,结果听到的都是愚民被董卓所蛊惑的传言,顿时有些气哭。

李素在车旁骑马而行,听了这低声啐骂,也只好耐心附到车帘边劝解:“谶纬皆虚妄之言,何必为此生气。百姓也只是无知,或许又是为了小利,暂时甘为董卓所用。

但我相信,以董卓之残暴,等他真来了长安,不用两年,长安百姓也会像如今的雒阳百姓一样天怒人怨的。”

“百姓无知,竟至于此。”刘妙潸然泪下放下帘子,不想再聊。

李素让车队继续前行,带着兵马铜器,进入秦岭山谷。

刚才李素这番话,一方面是在劝刘妙,一方面也是在内心给自己示警: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一切,你敢相信三辅百姓一开始是稍微有点支持董卓的么?

毕竟董卓在雍凉经营多年,而且他掌权之前并无害民劣迹,董卓那些变态恶行基本上是跟袁氏玩妥协谈崩之后彻底失控的。而古代百姓可能一辈子生活范围都不会到百里之外,董贼在河南尹有多残暴,这儿的人根本还不知道呢。董卓迁都过来后的好处,三辅的城里有钱人却暂时看得明明白白。

另一方面,哪怕从人口、经济的角度来说,历史上董卓到长安后,整个191年,甚至192年,长安乃至周边三辅的经济、人口总量,肯定是增长的。

别的不用说,就算一个最简单的数字:河南尹被迁徙的人口接近两百万,就算沿路烧杀抢掠死掉二十万甚至三十万老弱,实打实在关中落户的,也有至少一百五十万人。

之前因为凉州战乱持续了多年,整个雍凉之地的总人口规模,早已没有秦朝和西汉时候关中的富庶程度了。

凉州目前整个州只剩不到十万户、五十万人口。灵帝熹平年间的统计,诸如陇西郡、北地郡、金城郡、安定郡这四个郡,户数都少于五千户——注意这是郡,不是县,按照汉朝官制,五千户以下的县只配设县长,五千户以上才能设县令。这就相当于上述四郡每个郡还不如一个能设令的县人多,其中祸害最惨的金城郡只有三千多户。

三辅之地比凉州要好不少,毕竟是富庶的渭河平原,但三辅总人口相加,也不会到三百万。如此一来,整个关西之地的人口,也就是三百五十万。

董卓注入了一百五十万河南尹迁徙人口后,关西总人口一下子上涨到了五百万。

按照《后汉书》的统计,一直到董卓死后一年的193年,关西总人口都是比迁都之前多得多的。真正让关西后来十室九空的,是李傕郭汜的混战,以及兴平元年(194)开始的连年地震、蝗灾、大旱。

这里必须为董卓说一句:董卓彻底摧毁的只是雒阳,他到长安后还是指望把长安建设成根据地的,或者说他还没来得及过分残害长安就死了。李傕郭汜才是真正把长安也彻底残害了的人。

从194到198这五年,李傕郭汜几乎是在用“每年比上一年度减少四分之一人口”的速度在糟践三辅之地:

193年底还有四百多万人的关中,到194年底就跌回三百多万,195跌到两百多万,196献帝东归跌到一百多万,198李傕被杀时跌破一百万,只剩下几十万人。

谁让李傕郭汜的后勤保障就是两条:没粮食了就人吃人,不用收税,需要花销就劫掠,老弱者杀吃,青壮者充军,这是一套没有经济基础的打法。

所以,李素既然开了上帝视角,他必须帮刘备拿捏好出手的时机,你不能让董卓或者李郭把关中祸害得太惨,毕竟将来这些土地人民都是自己要收编的。

另一方面,也必须等他们“恶迹昭彰”,让关中人都盼望有人赶走他们,不能对方还一点坏事都没对老乡做,就直接来解放他们,那样说不定关中人还会把凉州军视为自己人、同仇敌忾对付刘备呢。

“唉,匡扶汉室的节奏真是难把握,为了救后续的四百多万关中百姓,只能忍受董、李先示范性祸害几十万人、把民心失尽,咱才好动手……

罢了,实在不行的话,到时候在陈仓道设一些接应,让那些被祸害劫掠的百姓好歹可以逃亡有口饭吃,哪怕组织他们挖运河修梯田,也比被董李直接饿死好。”

李素思之再三,也只想到这样的初步解决方案。

刘备自己应该一两年内也腾不出手北伐,去年今年打了整整两年仗,才把汉中和成都平原拿下,府库存粮消耗巨大,后续肯定需要休养生息种田恢复。

而且刘备目前只是益州刺史,没有拿到朝廷授予的益州牧,名义上只是监督各郡,无权直接统治。

这种情况下,南中四郡的南蛮,未必对刘备心服口服,他们或许不会跟孟获那样直接造反,但“公事公办不听刘备调遣”估计还是做得出来的,而且他们想不听调,名分上还非常说得通。

这种事情肯定要恩威并施敲打,而且迟打不如早打,早打至少还不用面临两线作战,也不用担心“辛辛苦苦种完田了再打内战,种田成果付之一炬”,彻底肃清内乱才好搞建设嘛。

种种因素算下来,估计只能看着董卓在长安被王允所杀了。

……

李素脑中瞎几把想着,一路跋山涉水,进入秦岭也走了整整四五十里,已经过了残破的大散关故址——汉朝的大散关,大约在陈仓西南,进入秦岭后四十里,关墙一直是有的,但已经年久失修,只剩残垣,连城门城楼都没了,直接从残垣里经过。

而且因为常年没有战乱,不需要额外防备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军阀,朝廷一贯觉得有陈仓城堵住谷口就够了,也就没必要在进山四十里远的地方再维持关隘。毕竟这儿每一块修城的大石头,弄过来代价都不斐。

要说这路,李素已经进进出出往返走了四五次了,根本不会再觉得陌生,但这次的难度却依然不是以往任何一次可比的,主要是公主得坐车,而且运输了沉重的青铜器。

很快,他身边的士兵就累得半死不活,临时客串后勤管理的法正,了解了下情之后,也不得不劝谏陈情:

“中郎,这路太难运了,再往上车根本走不了,只有骑马,可这些鼎,两匹马并排也驮不动啊。那个承露盘更是有五六万斤重,一路上二十匹马拉装盘的车,实在是过不去了。

还有,您的五百卫兵,从长安离开时,又假借给公主的护卫领取兵器,在长安武库领了五百套鱼鳞玄甲、五百套斩马剑和蹶张弩,士卒负重本就太沉了。”

法正说的当然是汉斤,汉武帝的求仙承露盘面积大约有十个平方米,青铜足有半尺多厚,也就是十几公分,将近两立方米的铜,可不得十几吨重,折五六万汉斤了。

李素其实也不想把承露盘一路运回汉中,太远了,现在走了五十里山道就受不了了,后续还有三百里路呢,哪怕只是到河池县存着,也还有超过一百里路。

而且,等将来刘备重新光复长安、还于旧都,承露盘还是要弄回来的嘛,又不可能定都汉中,往返运费多浪费。

李素擦了擦汗,先关照公主在小车里歇一会儿,不要担心,然后他和法正在护卫的搀扶下登高观望地形。

看了一会儿之后,李素发现,前方不远处,就有一片山区小平原,而且似乎也挨着山谷最低的临时河道,应该可以种田开发,弄个落脚点。

李素忽然就想到后世看史时的一些掌故:南宋抗金的时候,也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大散关边就是宋金割据的最前线,为了防备陈仓方向的金兵,南宋名将吴玠兄弟不就打过著名的“和尚原之战”,就在大散关附近。

这块区区几里长、不足半里宽的平原,莫非就是后世的“和尚原”了?

考虑到汉朝的大散关故址比唐宋时更靠北,和尚原被包在关内一侧也是很正常的。

李素就指着那处小平原说道:“孝直,我想建议主公在这处和尚原新设一县,也好在河池与陈仓之间,再多个落脚点。此处进入秦岭不过五十里,距离陈仓城池也不过七十里,只要把大散关修复一下,在这里让百姓屯田修路,将来也好为大军出关讨董做更好的准备。而且,修复了大散关,也显示我们惧怕董卓、怕董卓讨伐,示弱于敌,孝直以为如何?”

他也是看在法正倾心来投,忠诚度应该没有问题,才跟他讨论这样的机密事宜。法正毕竟在郿县的时候就帮刘备筹措军粮,两人相性还是比较合拍的。

法正听李素这么不跟他见外,也是有些精神抖擞,仔细观察之后,很负责任地说:“可是,我看此地长不过数里,宽不足一里,目测最多垦田万亩,能养活数百丁壮就不错了,数百人如何能设县?

而且,还要从河池迁移百姓过来,未免劳民伤财。这里的灌溉也不足,每年只有冬春两季融雪会汇流成河,其余夏秋无河,全靠降雨灌溉、靠天吃饭,怕是不易耕作。”

李素摆摆手:“田地的事儿,你不用担心,我在汉中,与鲁子敬摸索得一法,可以在山中缓坡种地,灌溉确实费事,要教导百姓多打井、多挖蓄水池积蓄雨季淡水。不过,养活一两千人口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人口来源,董卓乱三辅之后,还怕没有逃避董贼统治的百姓南下么?只要孝直肯助我,我就让主公先命你为散关县长,专门负责截留北来流民。我到时候也会留军屯士卒二三百人,一来防守散关,二来另筑府库,把这些巨钟巨鼎与承露盘存在此处,将来讨董成功还于旧都,也好就近运回长安。”

反正那些单件重量五百汉斤以下、李素可以让马匹翻山驮走的东西,他肯定是不会留下的。留下的都是千斤万斤的大货,所以只要管理稍微规范一点,也不怕有人偷——贼根本就搬不动,就算搬得动也搬不出秦岭大山。

五万汉斤的承露盘,你倒是偷一个试试。

而且,设置了散关县之后,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李素将来在陈仓道里施工优化道路、再怎么种田折腾,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了,将来要出关的人都得接受刘备势力的严格盘查。非常有利于给董卓或者李傕郭汜制造突然袭击。

法正想了想,他也才十六岁,当个新设的县的县长,不能说不重用。而且,人家用的就是法家身为扶风名门的号召力,能团结调度其他右扶风地区南逃百姓,也算是人尽其用了。

如果不是这个县凭空设置,换个已经成熟的,法正刚来就当县长别人还不服呢。

“既如此,卑职与家父愿滞留此处,为征西将军牧守散关。中郎留下诸物,绝对不会遗漏。”法正恭敬地满口答应。

李素也赶紧吩咐:“那你们先分出一些人手,把货物卸下,然后趁着董卓军还未控制陈仓,到陈仓设法买些筹些粮草来。这散关县第一年所需的粮食,总要让董卓出才好。”

李素可不想从汉中甚至河池千里迢迢运粮到这儿来囤着,损耗太大了,当然要直接从仅仅七十里外的陈仓买粮了。

这里应该尽快修建粮仓,趁着如今才十月份,秋收后还不久,粮价也便宜,能买多少买多少。反正粮食放三年也不会坏,到时候就吃着从董卓那买来的军粮,填补一部分北伐所需,减轻翻山运粮的损耗。

交代完法正之后,李素才带着典韦、刘妙,以及一小部分轻便的铜器,继续走了七八天回到南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