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81章 让蜀郡百姓也赚几个亿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随着诸葛亮机缘巧合帮忙搞定了飞梭弹射结构,李素“充分开发都江堰水能动力、提升蜀地工业产能”的种田计划,也算是初步凑上了形成闭环的最后一块短板。

水能的利用,涉及到碾磨粮食、锻造、缫丝、纺织。其中碾米只是为了解放女性劳动力的,算是配套,本身不产生多少额外GDP。

所以这个计划的核心远景,大约就是“事成之后,让蜀地的冶金、纺织业产能提升两到三倍”。而这个实现的过程,李素也初步跟甄家的人,以及诸葛亮计算过,会比较漫长,或许要一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

主要的困难还是缺乏“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本,这个时代没那么多金融工具,有钱也没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疯狂搞建设。

一台新式织机或许每年能在人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多织出两匹宽幅蜀锦。但机器本身的造价,可能也要三四匹宽幅蜀锦或者说十匹老式窄幅蜀锦的成本——手工业经济时代,任何机械造价都是昂贵的,需要大量熟练工匠的投入。

而且织锦还要算其他原料成本,所以初步估算下来,每台机器的造价要织锦三年才能回本。第四年才能有“剩余价值”去实现“扩大再生产”,按照马圣的经典算法,那就是“每隔三年可以扩大产能翻一倍”。

织锦、缫丝是如此,锻铁和碾米的回收周期差不多也是这个速度,一切新生产工具本身的投入,短则两年半回本,长则五年回本。

算下来回本最快的还是磨坊,主要磨坊可以几乎无人值守每天十二个时辰连续磨连续开工,任何辅助生产的自动化设施,肯定是开工时长越长赚回本越快。996比正常工作制快,007最快。

相比之下缫丝的水车是回本最慢的,因为女工没法通宵干活,就算两班倒,后半夜精力不济毛手毛脚容易接断丝。而且缫丝接茧的活儿对照明要求很高,还得点很多油灯开夜工,太不划算了,还不如让水车浪费几个时辰空转。

李素的规划能力和良心,终究不如19世纪末的黑心资本家那么黑。

……

看完机器之后,李素跟诸葛兄弟、还有来看热闹的关羽,就这么瞎扯淡闲聊展望了一番,听得其他众人都是热血沸腾,觉得足兵足食、富国强兵指日可待。

诸葛瑾相对谨慎,爽完之后也忍不住问:“那这种新式器械能够一直这样扩大生产下去么?等蜀郡百姓都用上之后,有余钱,是不是能推广到犍为和广汉呢?”

李素也被问得稍稍有点冷静,略微一想,就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瓶颈因素:“也别太乐观,宽幅弩梭织机,这个东西是可以继续扩大生产的,因为它不依托水利设施。但弩梭最大的瓶颈在于全国的牛筋产量。

桓灵年间,全国牛只宰杀严控,每年的牛筋只够生产几千柄腰引弩、蹶张弩。咱蜀地地处南方,没有草原大规模养牛,百姓的耕牛又不能滥杀。只有指望从南中获取滇地牛马,以及其他筋腱强韧的猛兽补给。或者是通过秦岭蜀道,跟北方羌胡经商大量买入牛筋。

而其他锻铁、缫丝、碾米,都是依托都江堰水利才能建造的。未来的上限,就是把从都安到郫县的岷江六十里沿岸、每隔二十丈立一部大水车,两岸都算上。

郫县到成都水流趋缓,冲力不足,那四十里江面只能减半折算,相当于都安这边二十里。而且都江堰隔出的岷江支流灌渠较多,几道主要支流水流也可利用,这些都算上,我们算他等效于两倍的岷江……

全部算上,八十里的江岸,一百六十里的支流岸,两侧都算上,最多排两千部大型水车。每部折抵妇人三十人的人力,而且可以持续不断作业,让女工轮班,一车抵七八十人力。两千部大水车,就是十五万农妇的劳力。

按照目前的旧式劳作,缫丝、织锦的工作量,大约是一三开,也就是农户要出产锦缎,四分之一的时间缫丝,四分之三的时间织锦。十五万缫女大约可以供给四十几万织女。实际上这些水车还要分出几成碾米、锻造,总产能还会低一些。要彻底消化这些水车的产能,未来大约要造七八万台宽幅弩梭织机。

如今蜀郡、犍为、广汉总人口三百万,蜀郡占一百四十万,壮年男丁在籍五十余万,女子也差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算,我们充其量只能提升相当于蜀郡蜀锦原产能的一倍,还达不到两倍——

除非我们再兴修更多都江堰一样的水利,但那个回收投资的周期就更慢了,那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修水利的投入,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回得了本,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合适场地,这都不是大战在即的时候能考虑的。”

李素这番话,账算得非常精,把诸葛兄弟都听得叹服不已,暗忖李伯雅不愧是天下善算之人。

诸葛亮算数比哥哥好,他也不由顺着李素的思路往下探讨:“水利工程回本太慢了,秦国当年修都江堰,花了两代人才回本、后续才是净赚,四五十年后让秦的国力足以统一六国。

郑国渠,那也是韩国人一开始的阴谋,派郑国去秦国修水利“敝其国力”,让秦国人一代人之内没有国力灭韩,而且郑国渠也确实做到了,让韩二十年后才亡。征西将军最多五年就要北伐,这些还是等天下太平再来做吧。”

李素闻言,对诸葛亮投去微微赞许的鼓励。

如果是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这个三国乱世要在蜀中种田苟上三十年以上再北伐,那李素会考虑狂修水利、祭出地图编辑器的。但现在只是为了北伐准备的“五年计划”,这些只能靠边站。

最多稍微搞一点特别迫切的、可以同时利用水能、还能改善航运、灌溉条件,三方面都有收益的,那回本周期可能缩短到十年以内。如果不是上述三方都有重大利益,就别想了。

琢磨明白这个道理后,他也用切磋探讨的语气提醒诸葛亮,算是言传身教:“阿亮,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有对水能、灌溉、航运三全其美的水利设施整改,还是可以稍微弄一下的。我看了蜀郡境内,以及与犍为接壤的几个县,南安(乐山)就有必要整治一下。

南安是岷江与沫水(大渡河)交汇之处,如今因沫水汇入过于湍急,船不能行,船到此处都要人力卸货、陆运十几里,到下游再重新换船装船,这个耗费太大了。未来成都周边物产更为丰富,顺岷江外运的物资都要经过南安。

如果再修一个比都江堰规模略小数倍的水利、拦水控水,把妨害航运的湍流改造成可控的水能,如此三方获益,最多七八年也就回本了。到时候,我估计那边能承载相当于都江堰这边三成的水能作坊。”

李素说的那个地方,就是后世造乐山大佛、需要整治航运的店。之前赵云从南侧迂回攻击蜀郡,在南安可是没少被那边的航运条件恶劣给恶心到,所以跟李素提了好多次,连李素都记住了。

诸葛亮看了看地图:“可南安在犍为郡啊,都深入犍为一百多里了,您可是蜀郡太守。”

诸葛瑾一开始插不上话,听了弟弟这么“正直不知变通”的反驳,才不由笑道:“对伯雅兄而言,官职重要么?只要他想管,征西将军哪儿都会让他管的,巴不得他多做事呢。”

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

这一番规划算下来,结论就是:在“五年计划”之内,只能把蜀郡的锦、铁工业产能翻到目前的两倍;七八年之后,才能最终大成,达到现在的三倍。中间的过程,需要消耗绝大部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

再想贪婪多扩,也不可能了,受时代技术限制,已经到天花板了。

不过,这个完全体一旦实现,收益也是很可观的,这个很容易算。

李素调出前些年的税赋簿册估算了一下,大约就是凭空能每年多造五十万匹新式宽幅蜀郡。按照六七千钱一匹,那就直接等于三十几个亿五铢钱。

汉桓帝时期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三四十亿钱。灵帝的时候财政崩溃,正规渠道朝廷财政收入一年降到二十亿,但卖官和修宫钱能搜刮到二十亿,加起来还是四十亿。

而李素就相当于直接变出一个等于汉朝财政收入——当然了,李素创造的还仅仅是“GDP”,跟财政收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三十几亿里面,如果是民营、国家抽税,玩藏富于民,那就只有三分之一能落到官方的腰包里。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如果是以李素和甄家这样的财阀主导搞“国家资本注意”国营,与民争利,那官方和经营者大概能从中占二十多亿好处。还有十几亿是给纺织工人、蚕农、桑农各个环节分享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工钱。

发展到最后,肯定国营民营两种模式都会有。否则让李素和甄家管理几千座水车、十几万台新式织机的大生意,他们也管不过来。那就算五五开好了,政府和国营大商人、发明者占十五亿,还有十五亿给百姓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