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89章 屯兵犍为寻衅端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89章 屯兵犍为寻衅端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随着公孙度正式被流放到济州岛吃野牛,这也意味着董卓仗着圣旨给刘备阵营添堵的一切努力,都最终被一一拆解、化为泡影。

糜竺非要坚持选择济州岛作为流放地,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之前通过徐荣了解过公孙度这人的脾性,知道公孙度做过冀州刺史,而且风格铁腕,是个颇有治政手段的狠辣之辈。

要是仅仅把公孙度流放到带方郡以南,也就是汉江南岸的三韩之地,说不定这人真有本事短短几年内成为三韩雄主、裹挟拉起数万东夷青壮,到时候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流放到济州岛,一来是济州岛的蛮夷人口不满万,无法快速裹挟壮大。而且糜竺没有给公孙度留任何造船工匠。靠外行人瞎捉摸,最多也就造出一些可以近海打鱼的小木船。

想指望这种船越过最窄处也有一百五十里宽的海峡,简直与找死无异。糜竺牢牢控制着海军,也就能确保至少十年内不怕公孙度掀起浪来。

一穷二白建立起陆军,这个是比较快的,只要有人口,民风彪悍狠人够多,抓壮丁都能快速壮大。海军就是有钱人玩的奢侈品了,糜竺出身豪商,自己战斗力不行,当然懂得要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吊打贫穷军阀。

当然这么做的缺点也有,那就是尝到了甜头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发现钱能解决问题就愈发重视钱,最后科技树也有可能点歪,走上历史上英国人日本人那种海军强国的发展逻辑。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反正糜竺只是一方牧守,未来天下的主基调还是看朝廷中枢的。糜竺能为华夏的发展方向多开拓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也是好事。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

闲言休絮,辽东诸事平顺之后,且把目光重新投回西南的犍为郡。

191年六月上旬,李素和关羽、张飞就带兵南下犍为。

张飞屯僰道,关羽屯江阳,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战前准备和集训,争取在进入南中之前最后适应一下客场作战的环境。

刘备入川后,已经休养生息了快一年时间,基本上没有动兵,去年跟刘焉打的时候,真正激烈的战斗其实也没持续多久,所以成都平原的民力已经差不多恢复到跟刘焉战前的水平了。

如果刘备需要的话,现在就征发十万作战部队也是征得出来的。但今年南中之战的动员规模,却依然控制在“同时只调动一万多人部队”的范围内。

主要是南中后勤困难,哪怕国渊在朱提治理航道、沿岸险滩处屯田准备了半年,依然不足以支持太多大军。

后世诸葛亮讨伐孟获时,总兵力其实也就不到两万人,那里面还有几千人是李恢本来就放在永昌郡、拥护汉庭的,还有马忠对付牂牁郡的偏师两三千人。

所以历史上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绝对不超过一万五千人。而且诸葛亮只要到了永昌,就可以吃李恢给的存粮,这一点优势如今的李素和关张可是没有的,永昌如今还是根本不鸟刘备的状态。

这一次,关羽、张飞也打算各自带五千作战部队,李素再带两千人的亲随护卫,总兵力一万二,就要趁着这个冬天至少把建宁郡和永昌郡拿下,对于没什么经济价值的越嶲和牂牁则形成威慑为主,时间来不及就明年冬天再说,李素是真的不想亲自深入十万大山。

关羽的五千部队,有高顺为副,主要是益州本地的汉人士兵,已经是尽量精选的高素质兵源了。出发之前,关羽也跟他们交代过,这次表现好的,可以提升进新扩建的陷阵营里。

进了陷阵营,上阵可以穿铁札甲、用斩马剑,生存率能大大提升,待遇也会极大提高——目前的普通汉兵,是月给食两石、给士卒家里补贴一石、月百钱。进了陷阵营后,吃的可以从三石提高到五石,还有每月肉二十斤,月饷也提升到三百钱。

关羽承诺这五千人里,表现最好的一千六百人,战后正式编为两个每个八百人的陷阵营。后续作战期间,每次还有运粮兵来替换时,规模大约是两千人,那就会把前线部队中的伤病、抗不下去的替换回去。

然后从新来的两千人里,每次再看作战表现,选拔八百人,一直轮替到扩军后的陷阵营所需的四千人满员为止,先表现好先提拔。关羽素来体恤士卒,知道当兵的要什么,这个赏格开得合情合理,对于士兵们的吸引力极大。

而张飞因为对待小兵不太好,治军办法比较简单粗暴,所以那种“以晋升引诱士兵卖命”的带兵方法也不适合他,故而这次张飞带的都是青羌兵和板楯蛮,也就是刘备帐下的蛮兵部队。

另外,出发之前刘备也担心张飞御下过严,导致蛮兵不堪鞭挞闹出事儿来,所以跟李素商量了一下,想提拔一个心向汉室的板楯蛮本地部将给张飞当副手。这人不一定要能力多强,关键是要血统在板楯蛮中还算高贵,能镇得住场子。

后来,李素在巴西板楯蛮第一大宗何賨部落中筛选再三,力排众议选了何族长一个才十六七岁的外孙,名叫王平,破格直接提拔为别部司马。

何族长听说这个任命时,极为感激,私下里给李素送了几千斤香木作为谢礼,还给了几个美女做使婢。因为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一个还没出仕的外孙,能够被李素如此看重,直接带兵进组做到别部司马。

王平本人也是感激涕零,表示一定在张将军麾下帮忙约束士卒,跟随张将军学习带兵打仗的经验。

一万多人的部队,就这样拼拼凑凑到了僰道。

到了僰道之后,犍为太守陈实第一个跑来主动迎接李素,屯田都尉国渊也来了。

陈实是原先蜀儒四宗里实力最弱的陈氏的话事人。刘备和刘焉双簧削、灭了蜀儒四宗里的前三家,总要留下一个陈实作为看板,来显示刘备的仁慈,免得被当地人怀疑刘备的清洗趋势。

加上陈实当初在江阳无血开城直接投降了赵云,所以他也就可以再干几年犍为太守。在北伐成功之前,刘备是不会动他的。未来就算要动,也不会是降职撤职,最多是平调移到南中新收复的郡当太守。

……

李素也是到了僰道之后,才有时间分析今年新打探到的情报,为后续的行动制定具体规划——也怪南中的情报实在太匮乏了,刘焉任益州牧那两年,也都是放养状态,只要南人不明着扯旗造反,刘焉就不去招惹他们。

以至于刘备刚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南边有多少势力派系,连该打谁该拉拢谁都不知道。

“子尼,这半年来辛苦了,先说说你打探到的南中四郡各方派系实力如何、各自对朝廷的态度如何。”李素开门见山,向最了解情况的国渊发问。

国渊有备而来,拿出好几个卷轴,展开对照着地图一一解说:“都督,如今南中四郡的太守,有两人还是中平年间册封的旧人,分别是建宁太守景毅、牂牁太守刘宠。

另外两郡,连太守都已经是当地蛮夷自行拥立的了。越嶲郡在中平初年朝廷派过太守潘长宝,后因白夷作乱,潘太守死于战乱,是中平五年之事。后来越嶲本地蛮部推举兼并了乱部的高颐为郡守。

刘焉入蜀后的第一年,追认了高颐的自立,高颐当时也顺水推舟进贡了刘焉几百斗香木、香料。不过因为高颐年事已近五旬、且是晚年得子,听说他只有一个尚在冲龄的幼子高定,刘焉考虑到南中瘴疠肆虐、蛮夷普遍寿数短于汉人,也想过等高颐老死后挑动其宗族争权收回对越嶲的控制,不过还是刘焉自己先死了,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一个永昌郡的郡守,光和年间朝廷封过李颙,但李颙在熹平末年就因年事已高,请求退养。然后朝廷任命张化接任永昌太守,但因搜刮南蛮珍货过多,中平初年激起蛮夷叛乱,将其杀死。以至于如今永昌只在孟氏等蛮部手中,抗拒朝廷。

倒是张化的前任李颙,虽然熹平年间就已年过六旬退养、如今更是年过七旬,但居然还活着,只是不问世事。听说这李颙本是巴郡垫江人士,在巴郡时就深谙招抚板楯蛮之法,其子孙也与蛮夷关系不错。

李家虽然无权,但蛮部之间若有纠纷不能调处,各部蛮王依然会公推李家派人仲裁。我们若能在李颙子孙中择其人望较高者合作,对于控制人口最多的永昌郡应该会大有好处。”

李素一直耐心听着,刚才他听国渊说到“越嶲蛮王高颐有幼子高定”时,他就留了个心,暗忖:莫非南蛮之地权力世袭这么严重?如今那些蛮王、太守,都是三十年后诸葛亮南征时那些蛮王、太守的父亲、祖父不成?

不过,这其实也正常,因为西南夷地区一直到明朝“改土归流”的时候,才开始实现从世袭土司向朝廷派遣流官的转变。汉末的世袭肯定比唐宋还严重。

所以,再次听到孟氏、李氏的时候,李素就问道:“那前永昌太守李颙,子孙都有哪些人?可有名单?孟氏蛮部族长叫什么?族中继承人分别叫什么?”

国渊屯田期间情报工作做得还挺足,翻拣了一会儿很快找到了李素要的东西。

李素一看名单,果然李颙的嫡长孙名叫李恢,如今还不到二十岁。

而孟氏蛮部的蛮王叫孟尝,有两个儿子孟节孟获。

怎么没有孟优?李素一想,应该是孟优太年轻,现在还没生出来呢。

除了这些位于顶层的太守、蛮王之外,国渊的情报名单后面还有一长串几十家南蛮势力,大的有几万户部众,小的几千户,李素一时也不及细看,就走马观花浏览一遍。

他心中已经对于主要拉拢谁、打击谁,有了点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