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93章 蜀猪兀,火盐出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93章 蜀猪兀,火盐出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发现了疑似自贡“贡井”之后,李素一行就驻扎在当地,实地搞起了工程整改。

李素嫌弃原本那鸟不拉屎的乡镇名称太土,也随口一改,要求把这个乡改名叫“贡井乡”,表示这里的官有盐井将来要直归益州牧派的盐官直辖。

陈实当然没有异议,让县里和郡里的簿册相应调整一下。乡老徐安也就成了“贡井乡乡老”,立刻换了符传的牌子(一百石的乡长是没有官印的,只有符传)。

整个镇子上的盐工和匠人都被调集动员起来,从江阳县来的工匠们也都投入整改,如火如荼地试制起“密封燃气管道”的施工工艺。

李素不懂技术,他脑海里只知道后世得用专门的密封胶才能实现气密,所以,在寻找土办法方面,他觉得还是先让工匠们本身鼓捣。就算工匠失败了,也能给李素提供一些教训,让他调整努力的方向,他只要确保把关好验收的尺度,别让豆腐渣工程蒙混过关就好。

四五天过去了,几种最初的尝试也先后失败。

工匠们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用动物皮革直接绑扎竹子的竹节剖口处——这是县里的铁匠想到的。因为汉朝的铁匠已经学会用皮囊或者猪膀胱、牛肚之类的材料复合缝制,然后绑在送气的竹筒上,给炼铁炉鼓风了。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既然能鼓风,就能封住燃气。

可惜实验的结果并不理想,李素验收的时候,严格让人在竹筒接缝的位置外侧反复点火尝试,偶尔还是可以点燃,说明有燃气泄漏出来。皮囊本身有一定气密性,但皮革和竹子的接缝处捆扎不够严实,贴合无法达到气密工程级别的紧密,长期使用太危险了。

陈实一开始还给工匠们说情,觉得只要有七八成的气能传输到灶台就行了,稍微泄露两三成也无所谓。

但李素知道,“燃气泄漏”的风险有多大,真要是出个大事故,死人还不是最严重的的,关键是会导致当地人对于开发和钻研天然气的用法产生恐惧,说不定将来还会技术倒退。

“不行!绝对不行!我们要的不是输一部分燃气到煮盐灶,要的是确保几乎全部的燃气都可控!”李素斩钉截铁地拒绝。

铁匠们的鼓风皮囊替代法失败后,第二个上场的是县里泥瓦匠们想出来的“直接砌泥封把竹节的断口用泥浆糊住”,会这么想也不奇怪,因为砌灶台砌锻炉、烧窑的时候,也是这么密封的。

但李素依然非常谨慎,让他们先做个试点、持续测试,确保安全效果才能实施。

而且李素本能是比较排斥这种做法的,因为他觉得把管子直接砌死在陶泥里,万一将来要检修替换也很困难,得整个砸了。而且陶土用久了容易龟裂,竹子的耐久度也不太行,两种材料寿命不一,替换后勤难度绝对是个噩梦。

而且,汉朝基本上没有瓷器,只有陶器青瓷白瓷这些都是两晋南北朝摸索的,隋唐才成熟,这就说明汉朝人烧窑的需求很低,气密质量难以让李素满意。

这个方法又运行了四五天之后,果然还是在漏气实验中失败了,竹节接口处居然能点着火——其实想想也知道,泥灰的东西哪有那么气密?连防水都不一定做得到呢,后世装修房子,卫生间还得专门做防渗层,说明天然的泥浆也好、混凝土也好,本身就是疏松漏气的。

如此失败了三四种方法后,李素也大致总结出了这个时代各种材质的气密特性,把种种材料跟他后世见过的气密材料的特征比对,总算有点眉目。

……

又一个五天之后,经过多次失败,李素亲自调整思路后、似乎最有成功机会的一套方案,终于也到了冲刺阶段。

一群监工如临大敌,在现场指导,连太守陈实都偶尔到工场里巡视。

“快点干,这次一定要严格按照都督的要求做,不许偷工减料!这麻布不够致密,说了,要找经纬最密实的麻布做基布。”

“趁热,把猪皮胶刷上去,你不会手伸进去试试看够不够烫!太烫了不利于麻布紧密,太凉了沾不紧。”

“把竹筒缠紧了,里面几层全部刷胶后缠紧,最外面这层刷生漆。笨!刷生漆要比刷猪皮胶凉一些,不用那么烫!”

工匠们仔细而紧凑地忙碌着,经过几个时辰的整改,最终把一条长达二十几丈的测试用输气管鼓捣出来了。

这一次,他们选择的密封基料,是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麻布——麻布本身其实根本没法气密,太疏松了,甚至在织物这个大类里也不是优选项。

但因为丝绸更容易老化、寿命短,最关键是丝绸太光滑缺乏抓紧竹筒的摩擦力,所以丝绸没法用。

棉布倒是比麻布更致密、摩擦度也更好。但汉朝白叠字花(棉花)还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棉布要到南宋才普及。加上印度长绒棉现在还在身毒国没有引进,国内的白叠字花品种本来就不适合纺线织布、只能拿来作为保暖填充物,所以棉布这个选项在打开南中上路之前也没得选。

基料不好,就拿辅料来凑,涂层够粘性、致密,照样可以用麻布基底做出气密胶带。

李素用的辅料就是两样:猪皮熬的天然明胶起粘合作用,漆树产出的生漆刷在最外层确保气密性,双保险应该是够了。

这个想法的思路,其实还是从现代材料逆推——后世有橡胶、有化工合成的气密漆、有化工合成的强力胶。李素搞不到这些,就尽量选贴近其特性的纯天然替代品,这是文科生都容易自然而然想到的推演。

“点火!”随着李素拍板下令,最终方案也开始了生产阶段的实验。燃气故意走远路输了二十丈远,而且最末端还分叉成几个竹筒、分成几个灶台煮着大铁锅里的卤水,为的就是考验最恶劣最极限的情况。

一个半时辰的猛火熬煮后,每锅里几百斤的卤水都被熬干了,留下几十斤盐。粗略一算,就知道这卤水的含盐量接近百分之十,比海水的百分之三到四还浓郁了三倍之多,不愧是浓缩的深井老卤。

盐的自然溶解率也不过是三成几,所以这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挖出超过五百米深的发黑发亮苦卤,最高矿物质含量能接近三成,几乎达到了自然极限,咸苦到齁死人。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不过这些都不过关键,大家更关心的是有没有漏气。

几个盐工拿着火把上前,在每一处竹筒接口处,隔着几寸远用明火熏点,拿开火把后并没有明火残余。

“没有漏气!终于不漏气了!这是不是成功了?”所有陪同的官员都是如释重负。

“还是都督明鉴呐,居然想到猪皮胶和生漆,都督真是天文地理奇技工巧无所不懂。”

“也别急,再持续煮上三五天看看,每隔半天用火把试探接口处有没有漏气。一直持续不漏才算。”李素非常稳健,并没有直接宣布成功。

“你们几个好好看着,有情况就来报!”县里的官员立刻吩咐盐场的商户和盐工好生伺候,不得出差错。

又经过几天的试煮,总算是确认了稳定性,李素才吩咐摆庆功宴,然后扩大生产,把附近有挖出天然气倾向的井,全部改造了导气管道。

如此一来,还可以把这些原本盐工们不敢深挖的井进一步挖深,让出气和出卤产量增大、卤汁质量也能更好。

不过,从试点到量产,肯定还是有不少磨合期的小问题的,不光是技术,更多是管理和成本控制。

比如一些管理官员算了算成本,觉得南中特产的生漆刷这么厚实在是太贵了,就想能不能减少涂漆层数——

天然漆树所产的生漆,是一种树脂,跟割橡胶一样流出来的,热带高山最适合割漆。蜀地生漆产量相比其他州已经算可以了,但还是不如南中和身毒多。平时制作木器刷漆只要一丁点用量,李素用来做气密涂层则要反复刷,成本比较昂贵。

对于这方面的偷工减料尝试,李素当然是严厉反对的,官员们的建议也就被压了下去。

但事儿还没完,开工后没几天,随着材料损耗过大、进度较慢,盐官排查之后,发现居然有工匠偷喝熬好用于施工的明胶,还为此鞭笞责罚了工匠,让退赔成本。

李素听说这事儿后简直哭笑不得,不过回想一下后觉得也正常——古代用纯粮食捣的糨糊,都有人喝呢,何况是纯猪皮煮的明胶,这是典型的“食用明胶”,放后世可以直接生产QQ糖的和厨用吉利丁片的。

那工匠认罪时还求饶诉苦,说这辈子没吃过这么干净无异味的猪皮,实在是太好吃了忍不住。

李素听说后,亲自下令,表示偷东西还是要严惩的,但也要提高工匠待遇,从源头解决这方面的怠工。

于是李素就调拨了一批花椒粉过来,加上贡井乡本来就产盐,让随军的厨子们下重花椒给猪肉去腥臊,椒盐腌烤。如此一来,就掩盖除去了汉朝那种厕所喂养出来的猪的大部分异味。

因为贡井乡这边要大规模改建火井,需要很多猪皮熬胶,所以太守陈实本来就从各县调了大批猪过来宰杀取皮,猪肉本来就有富余,李素就定下规矩:凡是改造盐井的技术工匠,每天可以吃两汉斤无皮椒盐焗烤猪肉,有肉吃了,就从根本上防止了偷吃猪皮胶。

后来这道椒盐焗猪就成了盐帮菜的鼻祖,被一代代改良流传了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