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91章 资金链断裂了还不容易?抵押田产加杠杆啊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初步摸清抛粮囤钱囤锦的大户名单时,这些家伙的所作所为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已经在各地显现出来了。幸好,李素的反击和抛售也很快就能跟上。

七月二十二日,也是官府正式开始催收秋税后第七天,一大早,郫县和周边的都安县、江原县,都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异状和骚动。

原来,是各乡的乡老、乡佐,在下乡宣传征税政策时,都不得不贴出了告示,显示即日起本县秋税的户调和庸役部分,应当缴纳钱、锦或者服役,不能以粮食替代了——

这也不算官府失信,因为租庸调法里本来就是规定,每个地方缴粮食是有上限的,先到先选,晚来的话,如果前面的人交粮把官仓塞满了,后来的人就无法再以粮带调、庸。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许人交粮,至少“租”的部分本来就是应该收粮食的,所以百姓如果坚持租的部分依然交粮,官府必须收,这就好比后世要保证人民币一定能用出去一样,是政府信用的体现。只是不许用粮来替换本来应该是钱和劳力的部分。

郫县等地的官仓,也不是真的到了爆仓的那一刻才贴告示,而是提前留了一点余粮,算过剩余仓库不多了,不够百姓再置换了,就提前贴出。

一开始穷苦百姓们没把这个法条当回事儿,无非是因为没想到大户们交税会那么积极,一上来就把交粮食的指标挤占完了——

往年按照大汉朝的习惯法,秋税收一个半月能收上来,都是正常的,再快的话还能给地方官算政绩,是“治绩卓异”的表现。益州这儿,年年都是七月十五开始就能交税,到八月底交清就行。

自桓灵以来,民不聊生,还有很多人能拖则拖、卖儿卖女逼得没办法才交税。今年一个半月的收税期,才过了前六分之一,粮食居然就收够了,简直千古未有。

“差爷,这……怎么就不收粮了呢?这,说好了新法不是让咱自个儿选交哪个划算就交哪个嘛?您不能啊,现在一石米才卖二百多钱,窄锦一丈三百二十钱,宽锦三尺五要三百五十钱。

咱换成锦再交,得多交好几成啊。咱郫县还是右将军的封地所在呢,右将军怎能盘剥自己子民,传出去也不是个事儿啊!”

一些穷人百姓发现了问题后,就围着征税亭吵嚷叫屈起来。

乡佐税吏们当然要申明政策:“不要慌不要慌,右将军会平抑物价、设法买粮的,但国法不能废。四月份新法通过之后,就在各县各乡反复宣讲,要求下至每个亭长都熟悉新法、宣讲给治下百姓。一共就那么几条,这都三个多月过去了,你们不能说不知道啊!

之所以交粮的人多、份额被占了,就是因为聪明人看出今年粮价便宜,交粮划算,大家都会选择交粮,所以他们抢着交,先纳税的人有得选。这事儿虽然事出有因,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你们自己拖延,缴税不积极。要知道施行租庸调法之后,肯定是缴税越积极的人越占便宜。”

法律的严肃性还是要维护的,所以李素不会为了安抚民心,不让百姓经历这一番教育,就直接出面救市。

给个棒槌再给个枣之后,对于开化民智、让百姓多点商业思维、守信意识、办事不拖延,也是有好处的。

说不定明年全体人民缴税都积极了,要争抢这个“优先选择权”。

因为完全是官府占理,闹事的人争辩了几次,没有办法。这时那些税吏乡佐就按照县令吩咐的要求,开始宣布:

“大家也不要急,现在米家是二百三十钱一石。虽然你们今年因为缴税拖延,原本是咎由自取,但朝廷也说了,就算米再多,常平仓塞不下,哪怕新修仓库,或者给徭役和兵役的人家多发粮饷,也不会坐视粮米没法入库的。

如果米价真跌到二百钱一石,大王会托底无限量收购,以防谷贱伤农。现在还有三十钱的差价,早纳税的早好,手头有锦的也别藏着掖着了,越早缴税越划算。有钱交钱,有锦交锦。另外锦价也会平抑的,至于比现在再涨多少再平抑,那就不好说了,反正早纳税是不会亏的!”

百姓们一听,见官府肯托底,确保不会离谱亏,也就认了。这里面很多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铜钱或者蜀锦,而是看到现在粮食便宜,想缴粮食占便宜,实在不能缴了才缴钱。

官府这样的操作,倒也把局势又多稳住了两三天,脑子灵活些的百姓都缴了税,只有些特别认死理,觉得已经吃亏了,那就再等等的,还在死耗。

而李素的这个姿态,也引诱得各地奸商大户们愈发相信官府只是画大饼,其实没有那么多蜀锦可以抛售来平抑钱、锦价格,抬回粮价。

当天晚上,郫县大户何宗家里,他的管家就把李素的懦弱推搪禀报给了家主。何宗也没有犹豫,立刻通知了邻县的同谋,还有广汉绵竹、犍为南安的几个大户。

第二天开始,李素已经逐步在市场上放出宽幅蜀锦,价位还比较高,因为大伙儿也知道宽幅蜀锦倒卖到外地还有实际溢价,价值要比同等面积的窄锦贵一两成。所以那些囤锦大户都是按一千二百钱一丈的价格进货的。

虽然钱花得多,有点心疼,但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盘子的抛压扛得住。

另外,钱流到市面上多了,也会导致百姓容易拿钱缴税,所以他们还得继续卖粮收钱,用粮食把钱换回来,制造普遍钱荒。

……

三天之后,七月二十五号,米价跌到两百钱一石的时候,李素终于言出必践地出手了。

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他也有开始陆续卖锦了,但是量还没那么大,关键是以民间商人的名义和渠道卖的,没有宣布“国家队进场救市”。

二十五号,那就是明着国家队救市了。

这天一早,成都的汉中王行宫里,就正式颁出了王令:鉴于今年益州全境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其实是因为地主土豪们把存粮都拿来抛售了,丰收也丰收,但没那么明显),谷贱伤农,汉中王怜恤民间疾苦,抛售蜀锦、并拿出府库铜钱买粮救市,让卖粮缴税的百姓能有足够的钱/锦完税。

一天之内,周边各县和犍为、广汉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官府的所有运粮船队、各大商家的船队,也拼命运转起来,把新收到的粮食转运出去。

因为确实是存不下了,所以也不能原地露天堆着,那样会腐烂浪费的。所以主要的去向就是那么几类:

首先是鼓励军户、手工业户那些不种地的百姓,趁着粮价便宜收粮,尤其是吃官府皇粮的军队、在南安修乐山堰的徭役苦工,发饷能多发粮米的就尽量用粮米。

吃不完还可以给士兵、苦役加餐。关羽留在南安兴修水利的人手,现在人人每天吃五顿饭,除了三顿正餐还有两顿点心,只是要求他们多干活,加快工程进度。

僰道的炼钢厂、锻铁铺,自贡的盐场,那些官营的铁匠、盐丁,本来都是官营包吃住的,也临时改善伙食待遇。

实在还不好处理的粮食,就多雇佣船夫,走水路走岷江-长江-嘉陵江,千里往汉中的西关驿运输,囤积起来,作为北伐粮食。

因为“粮食多得吃不完也放不下”只是发生在成都平原,刘备治下的荆南和汉中还是没有出现粮食爆仓的。原先只不过因为“成都的粮食哪怕走水路运到汉中,两石半也只能运抵一石,路途损耗高达六成”,而不怎么舍得运。

但今年既然是爆仓,也就稍微运走,消化掉一批。

最后还有多的,李素还建议在技术保密的前提下,拿来按照原本酿造“中山冬酿”的工艺,酿成清酒。而且,再利用这两年刚发明的汽锅,蒸馏一批相对高度、能有三四十度的白酒出来。

当然了,这也只是在今年这种博弈的特殊情况下才酿造的,酿出来也不是为了享乐或者大批量卖,最多是明年北伐时储备一些消毒的酒精。李素肯定要严格保密技术,只在少数地方定点加工,免得泄露出去后糟蹋太多粮食。

如今这个乱世,出了荆益,其他到处都在饿死人,拿粮食酿高度白酒一定要严控,特殊情况粮食存不住才能酿。

……

在国家队救市的情况下,那些豪强奸商们终于坐不住了。

身处犍为的陈家族长陈建,在七月底这天,把郫县何宗等几个同谋请来,拷问他的情报是否有误:

“朝廷怎么有这么多钱和锦救市?何老,你的情报不会有误吧?我们陈家号称犍为第一富豪,都已经拿出一多半的仓库陈粮了,我们一家就进货了上万匹宽锦,怎么还没把官府的存货买空?”

陈建家的田产就在僰道、自贡等地,而僰道是岷江-长江交汇的转运枢纽,所以陈建这些日子眼睁睁看着数以百计的粮船满载往江州驶去、说是要再走嘉陵江转运汉中。

还有数量不少的粮车,被“盐铁都尉”王连的人押着,送去了一些新造的神秘作坊(其实是去酿白酒)。

所以犍为富豪,是最能深切体会官府安排调度能力的,他们也最为担心。

面对他们的指控,最接近成都中枢的何宗,当然是觉得很无辜:“老夫怎会出卖你们?老夫也是跟着你们一起干的。只能说是李素的货多得出乎咱意料了,按照之前估计的产能,市面上不该有这么多锦的。

但咱已经不能回头了,现在放弃,前面压价抛粮亏的钱可就白亏了!咱要是不压,今年的米价二百七八十钱一石还是守得住的。我们可是从二百六卖到二百,平均出货才二百钱一石,卖一石亏两斗半,怎么能停手?之前可是说好了,咱几家里,要按比例进货的,陈族长您是蜀儒世家最后的巨富,您可不能不担着点呐,一开始您都承诺了的。”

何宗之所以有这话,是因为事发之前,陈建拍过胸脯,让大伙儿放心,说他陈家粮食绝对够,把治下佃户农奴都压榨一下,百万石的库存都榨得出来。毕竟他家管着七八万人口呢,每口人多年搜刮下来,十几石还是有的,只不过真要动员到那个程度,动静太大,而且搜刮佃户家奴太狠了,今年的口粮都不一定够。

地主家总不能卖粮卖到自己治下一年的口粮都不留吧,那是要出大事的,万一最后不好回笼、来年青黄不接时饿死人呢?

不过既然当初要扛这个旗子,就要付出代价,朱提的庞乐、赵韪、巴郡的沈弥等人也纷纷强调旧盟,要陈建担负起盟主的责任来。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从广汉来的绵竹第一大地主龚扬,很有担当地出来给陈建出主意了:“陈族长,如果担心卖粮太多、而且官府真有本事筹那么多钱、可以把多的粮全部运走用于北伐,明年青黄不接自己族人没饭吃的话……我这儿倒是刚遇到一条路子。”

陈建正在烦躁呢,一挥手示意他快说。

龚扬拱手道:“是这样的……之前因为汶山郡比较穷嘛,我们也没联络汶山那边的富户一起联手,也是怕泄密。但就在最近,估计汶山也是有几个聪明人看出端倪来了,愿意跟着咱一起干,而且他们也有大笔的粮食可以支用。不知你愿不愿意见见。”

陈建:“谁?谁想跟我们合作?”

龚扬:“都安县令杨洪。不陌生吧,杨家可是原先在刘焉时、排名还在你们陈家之前的蜀儒大宗。只是杨家人不如你堂弟陈府君识时务,刘备来的时候大宗没落了,只剩个旁支杨洪。”

陈建有些警觉:“你怎么把这么个人弄进来了?这杨洪原先是受刘备排挤不假,可四月份的时候,他反对新法、提出修改意见被刘备接受后,不是刚刚被授予县令之职了么?他不会是奸细吧!”

龚扬想了想前天杨洪求他“带兄弟一起捞一票”时,塞给他的好处,心中一热,继续帮杨洪说了几句好话:

“他也不至于感恩刘备——将心比心,陈族长,你们陈家在刘备手上,过得不也没比刘焉的时候差么?可你不还是想为了长远利益反对这个新法。何况杨洪是挨了刘备狠狠一棒才给一个小枣。要是刘焉还在,他们杨家何止出一个县令啊!还是青城山里的县令。具体让他亲自跟你说吧,你看行就行。”

陈建想了想,确实有点道理:他自己能如此忘恩负义,杨洪为什么就不能忘恩负义?就算杨洪跟他们联手了,杨洪在这事儿上的人品,还是比他陈建要有节操得多。

没节操的人总是更容易相信别人也是贪得无厌没节操的。

“既如此,带他进来吧,你们其他人先退下,我探探这杨洪的底。”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朱提、巴郡同行悄咪咪退到后堂,杨洪很快被带了进来。

陈建上下打量,也不先问动机,而是问具体操作:“杨县令,坐,客气话我也不说多了,兄弟呢就是最近手头有点紧,有点缺粮,不知杨贤弟有没有办法解决?”

陈建的打算就是:我也不说这些粮食要来干什么,咱就说我缺粮,你能搞定再往下谈,否则没必要谈了。

杨洪倒是有些不习惯,先跟他虚与委蛇客气了好久、套套交情,然后才冷不丁说:“今年如此丰收,粮价低迷,陈兄的家族还会缺粮?真是匪夷所思啊,还请为小弟解惑。”

陈建打了几句哈哈,然后避过了反问:“这不是考校贤弟能耐么,若是解决不了,别的也没什么好多说了,你甭管我怎么缺粮的。”

还能怎么缺粮?当然是因为捏着大把的钱锦暂时却不能往外花呗。

杨洪想也没想:“那还不容易?只是缺粮不缺钱的话,你给我钱、锦、盐、铁,都行,我买粮给你们。”

陈建脸一黑:这不废话么!要是卖锦或者给钱你,万一你是李素的奸细,这些钱和锦回头又出现在市场上,咱还不气得吐血?

但这话不能说,陈建只能咬死了说:“兄弟也没钱没锦,你又不是不知道今年锦价多贵,也不知道被谁买走了。盐铁倒是有些。”

陈建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盐铁无法用于百姓缴税,所以流入市场也破坏不了他们对租庸调法的阻击效果。

杨洪:“那就看你们有多少盐铁,我给你们搞多少粮了。”

陈建:“太少!贤弟,你要想跟着我们干,看在我和绵竹娄家、郫县何家的面子上,赊我们几十万石粮,那咱就带你一个!”

杨洪真要是白给他几十万石,那也不用怀疑杨洪的诚意了,天下也没这么做局的。

杨洪笑了:“陈兄,你也太看得起你们陈家的面子了吧,我们杨家是曾经的蜀儒大宗,存粮也不少,可靠你的面子就要借那么多,太异想天开了。

要粮也可以,拿田契来抵——你们没粮还没地契么?荒年的时候,百姓青黄不接来借粮,不也是要他们拿地皮抵押的么?连年灾荒还不上来,就兼并百姓田亩,咱都是老手了。”

杨洪这番话,倒是提醒了陈建,好像是可以这么干。当然了,杨洪说得那么狠辣,那么锱铢必较,倒是不一定要把田庄抵押给她借粮,但也可以找别的原本不是同盟的大户进来一起干,一起抵押。

陈建思来想去:“要想我们把田庄抵押给你也可以,但你得拿出诚意来,先跟我们一样干……”

杨洪:“怎么干?”

陈建:“便是如此……”

杨洪还真依计而行,显示了自己“跟陈建、何宗等人一起囤积炒作”的诚意,亲自低价贱卖了不少粮食、买回了不少蜀锦。

渐渐取得陈建等人的信任后,陈建他们的思路也活泛了。

随着投入的本钱越来越多、赌得越来越大、一旦没赌成绝对赔不起,而手头的存粮筹码越来越少、能无偿借到粮的大户土豪朋友渐渐不够用,他们终于想起了杨洪的主意,开始抵押田庄加杠杆了。

他们原本的预算,只能是吸纳几个亿的铜钱,外加不超过五六万匹的宽幅蜀锦。

但随着时间进入八月份,市面上被累计抛售出来的新式宽幅蜀锦,已经超过了八万匹、逼近十万匹了。

关键是不知道还有多少货。

资金链崩断的土豪们用田地加了一倍杠杆,发现还是填不满,再想加,却发现肯收田庄抵押的人都不多了,似乎有人在控盘。

……

郫县的侯府里,李素看着一堆巧立名目、用诸如杨洪之类的掩护身份借粮抵押拿到的地契,跟刘备、诸葛瑾吃着芝麻糊,心里美滋滋。

历史上刘备进了成都之后,还想掠夺民间田产分给有功将士,被赵云阻止了。但也因此没有解决蜀地的土地兼并问题。

这次嘛,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但好歹也能解决一部分了。

“大王,待秋税收完之后,这些人也撑不住的时候,咱就去找个时机问他们收账。到时候还不起,就把这些地皮‘拍卖’了,规定当地无田的佃户、佣工才能出价,这样也算是‘耕者有其田’了。”

刘备“哈”了一口热气,心中还在回味伯雅这小子搞出来的吃食就是美味,哪怕是为了表达对燕王的哀思而弄的茹素食物,都那么醇香。刘备抹了抹嘴,才问:“无地佃户,他们买得起么?”

李素:“应该有些人买得起——我觉得,今年这一波,受益最大的人,其实就是彻底无产的织工。因为粮价虽然跌了,但织工本来就是无地也不务农的,他们要靠工钱或者卖锦来买米,所以锦贵粮贱,这些人是完全纯赚不亏的。

往年工钱和存锦或许只够一年糊口,今年却能略有结余。而法拍的田产因为容易流拍,也稍微便宜些,总能买个几亩,一户人家也好多点依靠。这些无产织户,将来定然是最为忠于大王的子民。”

李素的思路,就是今年这一波操作,农民不赚不赔,地主阶级只要进场对赌,保证巨亏。

而彻底无产的工人阶级才是赚的——毕竟,今年是地主们自发制造了“工业品贵、粮食跌价”的“工农业剪刀差”,是地主们自找的被剥削。

——

PS:第三更,因为是六千字,算加两更吧,商战悬念留着也不尴不尬的,一镜到底不断章了。今天一万二了,还欠四天三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