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8章 钦定人教版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8章 钦定人教版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张亮并不知道,自己的弗莱格立得有多准。

李素走后,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初六,又是大朝会的日子。

这次的朝会上,讨论了很多千头万绪的日常公务。但其中也夹杂了一条,便是对五日前那个“任命刘备为广昌县长”敕命的反馈。

三月三号的时候,有司就已经知道刘备弃官了,但今天才算是在朝会上提到了一句。然后知道这事儿的范围,也就从有关部门,扩大到了整个朝堂。稍微有点品级的京官,都确保听说过了刘备这个名字,不少人暗暗赞叹其孝义足以为楷模。

还有些对汉朝孝廉造假比较敏感的人,则觉得将来肯定会冒出一股新的孝廉行径跟风潮。

说不定从此以后,那些异地做官、还是做不值钱小官、没有正经孝廉出身的人,都会拼命发掘一下,自己家里有没有什么长辈亲戚、是生活在如今有乱贼猖獗的战乱地区的。然后就会找个借口,弃官去贼占区组织乡勇抗击、博取孝义名声。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刘备这种孝义行径,好歹是有门槛的。正如当年刘繇刘正礼的孝义行径,也是有门槛的。

你首先得知兵、能打仗,才能模仿这种孝行。

不然到了张纯、区星、或者将来的葛陂黄巾军地盘上,打不过对方,直接被反贼一刀砍死,孝义的戏也就白演了。

而且,模仿者终究是需要观望一段时间的,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

得大家都看到刘备因为这个弃官孝义的举动,得到了更大的好处,落袋为安了,大家才会放心跟风。

所以至少今年上半年,是绝对不会有人跟风了。

……

大朝会次日,三月初七清晨。

张亮作为甄家商号在雒阳的大管事,并不用亲自起早去各处商铺、工坊巡视。

所以他按照往常的作息时间,睡到卯时末刻,才施施然起床,然后在辰时吃过早饭,正常节奏出门做事。

然而,大约辰时过半,他刚穿戴洗漱整齐、还在家中吃着羊肉汤饼,属下一名管账的伙计急吼吼上门,跟他通报了一个好消息。

“管事!西城那家卖纸的商号,都挤满了客人了!早上才开门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出去几百卷《孝义录》了。

店里摆的存货都卖光了!连带着李先生在咱那儿造的那批左伯纸,有还没拿去印的,也都有不少太学士子买了去,说是要自己传抄!咱赶紧从库房和工坊里调货过去吧!”

甄家在西城的商号,正是主营卖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以及其他一些文人常会光顾的珍玩雅趣之物,如今卖书也是在那家店。因为西城那家店的位置临近太学,雒阳有好几万进过太学的读书人,在那儿做这种生意特别附和市场定位,生意也好。

张亮一听这好消息,惊讶得竹筷子都掉在桌上了。

这不可能啊!前天还只能一整天卖十几卷呢,怎么才两天工夫,就忽然风向大变,一早上就卖出去几百卷了?

这涨幅也太夸张了吧。

“咱一共印了多少?”张亮连忙追问。

“一共印了一千卷,当时您还是说,给李先生一个面子,多印点儿慢慢卖,哪怕砸一些在手上,就当是给李先生刘县尉卖个人情了。

另外还有几千张大尺寸的左伯纸,也是这一批的,造好了放在那边晾着,李先生也没提走,说是卖完了随时让咱帮着加印。”

张亮连忙吩咐:“快快快!立刻把工坊里的存货全部调到太学旁边那家店!剩下的纸墨也调度起来,召回匠人赶紧加印!我亲自去西城店里查看!”

张亮捡起桌上的筷子,把汤饼碗中最后两块羊肉夹吃了,剩下就丢给家中仆人,自己急吼吼地带着伙计出门。

仆人虽然没吃到肉,但能喝到淳厚的羊肉炖汤煮的饼,也是非常难得了。主人走后,立刻就端起剩碗稀里哗啦吃完,连羊汤都全部喝尽。

半刻钟之后,张亮就骑着驴赶到了太学附近那家商铺——他倒不是坐不起车,而是作为商人,一贯要懂得低调。京师豪门太多,商人在城里坐车太过显摆,容易被人惦记。

到了店门口,他就看到了惊人的一幕,起码还有好几十个太学生在那闲逛。店里存货的《孝义录》应该是卖完了,最后还有两卷也被其中两人买走,但其他没买到的太学生堵着他们不让走,让这俩人暂时当众朗诵,好让大伙儿听听书中讲的究竟是什么事迹。

那俩抢到最后几本书的买家,怕拉仇恨得罪人,也就半推半就从了。

一时间,店门口摇头晃脑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惹得旁边铺子的商人也都侧目过来围观。

张亮帮甄家打理雒阳的生意还不满两年,雒阳富商藏龙卧虎。甄家在冀州或许是排得上号的豪商,但在京师却也未必压得过顶级的竞争对手。

所以两年来,他从没见过这种程度的被同行羡慕的盛况。此时此刻,他内心当然是又惭愧又激动:

“幸亏当初我还想卖个人情给李先生,答应让匠人多印一点呢……生意居然这么好,给甄家都长脸了,回去主母定然会愈发重用我的。”

心中如是思忖着,他便看到与他同来的一名伙计,押着一批货送进店内,大约又有两三百卷,总算把围在门口的几十个人打发走了。大伙买到了书卷之后,纷纷准备散去。

张亮趁机拉住一名准备离去的太学生问道:“这位兄台,你们今日怎得如此齐心、都来买这新书?可是听闻了什么商户的宣扬么?”

那太学生用看无知者的眼神,上下打量他两眼:“你是读书人么?”

张亮一尴尬,他当然不算读书人。

但汉朝士人和非士人的衣冠差别也不大,也不像后世科举朝代那样,弄点儿方巾之类只有秀才才能穿的衣服礼制。此刻他穿着还算朴素大气,要假装读书人倒也能做到。

于是他连忙托词:“小弟是外乡人,初来乍到不明所以……”

那太学生立刻颇为骄傲:“原来是乡下人,难怪了——你可知,昨日朝议之时,满朝公卿都在议论幽州张纯作乱、渔阳糜烂的事儿。就有人提到上次朝廷征辟的一名平叛官员的孝义之举。

那人叫刘备,居然为了救自己老家的叔叔、不从朝廷调遣,放弃了外地的官职非要回老家杀贼。满朝公卿都为之感慨,如今我大汉朝正在危机多事之秋,正要弘扬如此忠义之士,以家国为重!

朝议之后,太常卿亲自嘉许,说要在太学弘扬其义举,将来说不定还要查问士子们的感想呢。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我辈忠义之人,怎能不学这些忠义事迹?”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说罢,那太学生就拿着买到的书,傲然飘然而去。

张亮一脸懵逼,震惊久久不散。

自己当初的瞎几把意淫,居然一语成谶了!

那李素,究竟有何等手段,竟能让太常卿亲自嘉许他所写的书和事迹?

要知道,太常卿就等于后世的礼部尚书,也就相当于管礼法和教育部门。

用后世的话来说,李素就相当于一个初出茅庐、刚写了一点粗浅文章,想要去发表出版、赚点稀饭钱。

但他的作品,刚上市的前几天,根本无人问津,至少是觉得“当故事读读还行,花钱买就算了”。

但是,仅仅几天之后,这本书就被教育主管部门的大领导,直接钦定为“人教版”、要求全国教育部门学习。还是读完要写读后感那种、写你从这个先进事迹里学到了什么文件精神。

这特么能不热卖么!

京师累积的、上过太学的读书人,怕不有数万之众,难怪太常卿发话之后,第一天上午就卖光一千卷都毫无压力!

一卷书赚一百多钱的纯利润,一卷纸也要赚三十几钱。这一天下来,恐怕能赚几十万钱。

钱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背后的人情、能量,以及能掀起的影响。

“一定要把这儿发生的事情告诉主母和少主,这李先生之能,太可怕了,跟他合作,绝对是天下最赚的生意。”张亮心中,已然把李素敬若神明。

一个随便写本书就能让教育部门大领导为他站台的存在,富商们还不赶紧下重注抱大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