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57章 荀攸的堵漏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57章 荀攸的堵漏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刘备回营之后,关羽、荀攸等高级将领和谋士,也免不了过来商讨军情、说下今日新观察到的敌军近况,顺便看看有没有需要计划调整的地方。

刘备当然也知道分寸,就把诸葛亮跟他讨论的、转述自李素的战略考虑,跟心腹们商量。

荀攸听了之后,也是颇为赞叹,表示他一开始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确实也想调整计划,倒是李素的考虑更加深远,把政治军事结合起来算计了。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夸完之后,荀攸灵机一动,不着行迹地叹息了一句:

“右将军真是用心良苦。听说当年雒阳勤王之时,他也教过关将军赵将军不少注意事项,才没让杨懿火焚雒阳的危害变得不可收拾。此番,他处处想着保护百官百姓、宗庙社稷皇家宫室,也是不易。”

荀攸说这番话,也是想跟李素进一步搞好关系,也是为那天他自以为“看穿了李素可能想故意借刀杀人”的胡乱脑补做个挽回。

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几天他确实看到李素的很多安排,是确实在保全百官百姓,不像是搞清洗的人的姿态。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抵达长安日久,荀攸把前因后果捋顺,意识到“当初就算李素劝刘备更加穷追不舍咬住李傕,也阻止不了长安城内的第一波清洗和皇帝的出逃”。

因为倒果为因来看,历史已经证明,李素当时的用心是“以董承想勾结段煨劫驾”来“陷害”段煨、逼迫段煨出于畏惧与李傕翻脸。

但事实上,最后的结果证明李素这不是“诬陷”,董承真的这么干了。

所以调用一个现代刑法学的概念,李素只能算是“因为具体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存在,而导致的未遂”。

说人话,就是李素怀着诬陷的主观动机想诬陷逼反段煨董承,但因为董承真的恰好主动就想这么干,导致李素的诬陷事实上应验、客观结果没有可侵害的“清白法益”,所以诬告未遂成了真告。

既然如此,董承段煨的案发和行动,肯定比李素的反应更快,所以李素无论怎么快,都无法快过董承,那么李素也就从始至终不应该对长安城里“因为追杀李傕拖延而多死的那些人”负责。

这个锅百分百是董承的啊。

如此一来,荀攸忽然觉得自己当初在临泾县那一天,晚上找李素摊牌,变得有些傻了,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继续装糊涂呢。现在反而变成了“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让荀攸很想弥补修复,也彻底消弭李素在刘备那儿可能的“拖延坐视借刀杀人”嫌疑——虽然刘备现在心无旁骛,还没有对李素生出这种猜疑,但未来时间久了,回忆起来,未必不会往这个方向想。

结果,今天他听到刘备转述了李素那么多“功在社稷”的巧妙安排,荀攸觉得弥补的时机来了。

从刘备那儿回来之后,荀攸思之再三,决定晚上请段煨来喝两杯。

段煨作为降将,虽然还是平东将军,但对荀攸也不敢小觑,有请客就来了。

荀攸酒过三巡之后,摊牌对段煨说:“段将军,有些话我就直说了,这几天,我静下心来,算了一下李傕败退这些日子、长安各方的举动、先后因果。

贵部梁兴的举动反应,着实是迅速,可喜可贺啊,能够逃过李傕清算的屠刀,把几千贵军的嫡系残部撤回潼关。他反应的时间,居然比李傕的兵败使者都早到,如此说来,当初你和董承合谋救驾,是真的了。”

荀攸当然不知道段煨有没有在决战前就派遣密使梁蒙、提前警告梁兴带兵逃离李傕控制。

但是荀攸可以知道,要么段煨派了密使通知梁兴跑,要么就是段煨真跟董承早有勾结,李素的所谓诬告根本不诬。这两种可能性里,必然有一种是对的,不可能两种都不存在。

荀攸不确定的只是这二选一里究竟选哪一个。

他这个问题,就把段煨逼得必须二选一承认一个了。

段煨也没想到,当初他派出使者保存实力的举措,最后会发展成这样,所以段煨也心烦着呢。

见荀攸把话挑明了,他也很希望荀攸教他,“我究竟应该二选一承认哪一个,承认哪一个对我自己长久来看更有利”。

“还请荀参军教我。”段煨琢磨了一会儿,也懒得动脑子了,他见左右无人,知道荀攸肯定是想点拨他,索性就直接问了。

荀攸面无表情地僵硬一笑:“这事儿,做了什么就是什么,怎么叫我教你呢?不过,我倒是可以分析一下,各种做法的利弊。

过去那些纷乱,无非是两种可能:一个就是将军与董承合谋,直接明确目标就是要救驾去华阴。右将军通过费诗给你的书信,只是恰好点破戳穿了你,逼得你在泾原战场上也不得不提前倒戈。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董承对将军也有所保留,没有全部和盘托出。将军在被李傕调离长安时,只是跟董承松散地守望相助,让他帮你照顾一下你留在京兆的部队,免得被李傕图害吞并。

只是董承利用了将军对他的信任,所以将军才被裹挟到了冒险救驾、让陛下舍弃宗庙百官独自逃生的境地之中。当然了,这也不是坏事,毕竟陛下安全了嘛。

但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如果陛下不走李傕会不会狂性大发到这种程度造成如此损害,都无法假设,所以将来难免也有求全责备之人嚼舌头……”

段煨听到这儿,已经意识到,承认被董承利用,似乎比承认跟董承高度同谋,要更加划算,至少也更加有利于他在皇帝和刘备之间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

当然了,在皇帝那边也要稍稍小立一点功,因为只要他不说自己是全程同谋,“救驾之功”上他只能是次功,董承才是唯一独占大头的首功。

但段煨是个趋利避害的人,在皇帝和刘备两股势力面前,前者那儿功稍微小一点、换取后者那儿完全不得罪,也还是划算的。

就好比选项A:刘协关系 10,刘备关系-8;选项B:刘协关系 5,刘备关系不变。

对求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人来说,当然选B。

段煨立刻回答:“我当然是忠于陛下,也跟董承将军关系不错,守望相助。不过在救驾这事儿上,我是真不知道,被他调用了我的人马。”

荀攸:“那不对吧?如果你不完全知情,为什么梁兴偏偏会在李傕的急报兵败的密使回京之前一天,就突然跟着董承动手?梁兴和董承不可能比李傕的使者更早预知李傕要兵败。”

段煨一咬牙:“是我在费诗费从事到我帐中游说后,当晚就派出了密使给梁兴!但我的密信只是让他寻机自保,跟董承守望相助保存实力。后面都是董承利用了我的信任。”

荀攸终于笑了:“既如此,何不早说呢,段将军,我觉得你明天还是找个不着行迹的时机,把这些话跟汉中王说一下。你没有什么错,只是想保存实力而已,人之常情,汉中王不会往心里去的。

反而你掖着不说,将来大王自己察觉到了,反而不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口才不便,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开口机会。明日中午你来中军大帐蹭饭,我也会在的,我帮你制造开口的机会,帮你挑起话头。”

段煨松了口气,明明是互相帮助,却还觉得自己欠了荀攸老大一个人情:“多谢荀参军为我这点小事费心!”

……

次日中午,段煨果然如约去了刘备军营,找的是个汇报围城部队部署的借口。

刘备也理所当然地留段煨一起用饭,荀攸恰好也在与闻军机。饭桌上,几人就聊了起来,荀攸非常巧妙地帮段煨捧哏,不着行迹说到了“梁兴能跟着董承一起跑掉,真是运气好”。

段煨这才顺势接过话头,貌似很无辜很疏忽地说:“哦?这事儿我居然没跟大王说过么?都怪这几日军情繁杂,居然疏忽了,我还以为我早就说了。这事儿其实是我提前派信使给梁兴送信了。”

刘备刚听的时候也不以为意,饮食如故。但荀攸故作跌足叹息地帮忙接梗:“什么?段将军你早就派信使让梁兴跑了?结果才被董承利用了?

唉,如此说来,咱当初在临泾劝主公倍道兼行、穷追李傕,以免长安城守军过早反应过来胡乱杀戮段将军的部署,倒是白操心了。咱再快,那也是跟李傕决战后,知道战果才能派出信使。哪里比得上段将军还没打就派出信使。

由此也可看出,人智犹有尽头,那次我还为自己偶尔比右将军细心,想到了这一点而沾沾自喜呢,到头来也是白多算了一步,算了也没用。真是天意啊,荀某谋划数年,至今竟没有一个计策能实打实从因果两方面都完胜右将军,咱还要努力啊。”

刘备还没反应过来荀攸的深意,只是一边吃着腌马肉一边安慰:“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公达你已经助孤良多了,不要总是跟伯雅比嘛……

嗯?不过这么说来,长安城里这番浩劫,说到底是董承鲁莽了,他对陛下被劫走后,李傕会发狂到如何报复,根本没想清楚啊。”

刘备不知不觉就彻底把长安城里一切李傕发狂的伤害后果,全部归结到了董承头上。

而且还别说,这种说法,后来也成了同时期局外人的标准解读,哪怕是刘备阵营的敌人,想黑刘备和李素,都没法黑,在这事儿上也不得不承认“董承有救驾大功,但同时也要为长安城里百官被李傕过激反应杀害负一定的责任,而其他反李傕阵营的人都完全不用负历史责任”。

连李素老婆后来写的历史书上,也是这个官方口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