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43章 撞枪口上了(七千字大章,所以更晚了)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话分两头,早在马超追到酒泉、李素抵达张掖之前五天,郭汜就已经披星戴月地逃到了酒泉,并且在酒泉城中见到了早就已经回后方执行坚壁清野任务的贾诩。

毕竟马超的追击再快,也得一路稍微分兵平定各县,不可能直接一溜烟狂奔。郭汜则没有这些后顾之忧,可以过城而不入,所以跟马超之间的距离其实是越拉越大。

抵达酒泉后,跟贾诩一见面,郭汜甚至还差点没忍住内讧,至少是狂喷责难了一顿:

“懦夫!要不是你非要早走,咱在姑臧的守城部队,能因为被李素戳穿了你独自逃命的真相,而军心狂泄三天都守不住么!

亏你当初还有脸说什么不打旗号、走得神不知鬼不觉,不会影响士气的。连怎么应对李素诈供的后手都没想明白,就直接跑了!”

贾诩也很郁闷,他确实也没想到李素一上来就戳穿他已经跑了、并且还抓住这点打击郭汜军的士气,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弃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贾诩为了自己的安全,确实是有点管杀不管埋。

他知道直接争辩没有好下场,只是等郭汜发作过了,才委婉地一边认错、一边暗示郭汜事已至此,只能同舟共济向前看,翻旧账对于下一阶段的自保求存没有帮助。

“骠骑将军,这事儿算错在我,是我不够谨慎求全。但咱还是想想怎么利用即将入冬的天气,拖住马超今年的追击。要是能让马超的追兵在寒冬中铩羽而归,明年说不定他都没胆子再冒进了。

如今天下群雄并起,刘备也没有能力以国力军力久耗边陲。他今年甚至明年,之所以还专注对付我们,无非是因为陛下尚在、大将军朱儁也还健在,让各方诸侯没有借口清君侧。

可朱儁的寿数我看也差不多了,我们丢失长安之前,就久闻他身体常年抱恙。只要能撑过这两年,一旦二袁与刘备反目,刘备哪里还顾得上我们这些已经远遁自生自灭、对他没有威胁的癣疥之疾?”

不得不说,贾诩这番话,与历史上公孙瓒死前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孙瓒之所以守住易京楼跟袁绍比粮食消耗战,就是仗着“天下群雄纷争,无人能顿兵久耗坚城之下数年”。

而且说句良心话,公孙瓒的那个图谋,如果历史上不是被袁绍用穴地攻城法在199年攻破了易京楼,而是让他多撑一年的话,他说不定就真活下来了。因为第二年就发生了突发的官渡之战,要是袁曹在黄河边打起来了,哪还管得上补刀公孙瓒?

只是公孙瓒气运天数确实没撑住,耗时间的计策也就成了笑柄。

所以,贾诩的这个打算,纯粹从谋略的角度来说,并不可笑,反而是目前状态下能想到的最好备胎了。何况贾诩比公孙瓒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对于“要熬多久、熬到什么变量条件出现才能有转机”,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公孙瓒看不到最透彻,只能笼统期待一个“天下有变”,不能具体到“期待袁曹反目”。

贾诩看得很清楚,他就是别的都能让,拖时间,拖到朱儁死。

现在是全天下的诸侯都暗中翘首盼望着朱儁赶快死。

贾诩跟郭汜苦口婆心又说了一大堆建设性的朝前看的鼓励,才算把郭汜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然后郭汜问起贾诩酒泉能否固守、毕竟从姑臧算起,已经被马超追了七八百里了,哪怕只算张掖郡删丹县开始逃,那也有六百多里了。

贾诩预判道:“原先我是打算在酒泉可以尝试固守的,但是你姑臧丢得太快了,马超在突破姑臧后的追击也比预想的快,所以如今天气、环境还不足以绝马超军的战马草料补给。

幸好我做过两手准备,把酒泉这儿的物资大部分都用船沿着弱水继续顺流而下转移了。咱要做好直接到海西郡(居延海)过冬耗死马超的打算。

另一方面,骠骑将军若是不放心,这次就让我分少许兵力在酒泉城里死守,或者上祁连山联结一些羌部,到时候马超真敢越过酒泉追去海西郡,咱在这儿也好从祁连山出来打游击,截杀马超的后勤辎重。”

郭汜听了大为感动,还以为贾诩是悔过自新不怂了。他哪里知道贾诩这是在心中暗忖:等酒泉城丢了的时候,咱就假装畏罪放把火把郡守衙门烧了,留点儿尸体穿上咱的官服挂上咱的印绶……

然后就准备隐姓埋名溜了。

哪怕拿些钱财兵器、带点亲兵,隐姓埋名结交一些河西羌胡部落,走河西、河套拿些胡人控制的区域,逃命去关东吧。

当然了,在贾诩心中,这一步是万不得已、郭汜真的没希望了,才走的。而且他心中已经给自己划了一道底线:在朱儁死之前,绝对不能投靠任何诸侯。

因为他的名声太臭了,会被诸侯们作为忠于皇帝的筹码刷功劳的。

就算熬到朱儁死了,也得看目前的皇帝还在不在,要是哪天皇帝都不在了,天下诸侯也不用考虑表态忠于刘协了,他才能考虑找个除了刘备以外的诸侯混口饭吃。

郭汜没有多想,他只是问了贾诩准备具体如何操作。

贾诩也把“马超主力追击,后方补给线长达千里,只要辎重与主力部队不是一起行动,要往返多次运输,肯定能被逮住机会断其粮道。”

郭汜这才放心,在酒泉整顿盘桓了一两日,带着全部骑兵主力和剩余的兵器细软、沿着弱水继续往海西郡撤退。

这才有了三天后马超追到酒泉、贾诩的心腹象征性抵抗了一下,最后城破时“畏罪放火”在酒泉郡守府里留下一句带着贾诩印绶的焦尸。

马超得到焦尸时,还以为大功告成,虽然也拷打逼问了一些贾诩的情况,但无奈贾诩掌权这么多年,身边还是能养得起一小撮心腹忠诚死士的。他安排得又非常巧妙,只有最核心的几个人知道焦尸不是贾诩,所以马超怎么拷打逼问都没结果。

最后就做成铁案,把焦首级和印绶封存了,送回后方报功。那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贾诩心腹侍卫,当然也被马超依法处决了。

……

弱水一千八百里,前八百里都是沿着祁连山北麓流淌的,每隔百余里就有一条相对宽阔水量充沛的支流,从祁连山北坡的谷地汇聚流出,注入弱水干流。

如前所述,每当有这样的支流出现时,那条山谷里就会因为水草丰足而养活一个几万户的羌族定居部落,牧而不游。

与此同时,这些支流注入弱水的交汇处,往往也是汉人设置县城的所在。比如张掖郡境内最大的一条弱水支流,就是在郡治张掖县南面流过来、在张掖这个点注入弱水。

假死之前的贾诩,其实已经带上亲随卫队和一批酒泉城里仅剩没来运走的财宝,来过这一带游说了。他在张掖南面祁连河谷中,找到了张掖谷的羌族大部烧戈部,以及昭武谷的羌族部落柯吾部。

这些部落其实跟郭汜贾诩也有一点点过节,因为贾诩之前搜刮压榨了他们一波。主要是把粮食和多余的牲畜搜刮走了。

但因为知道这些部落还有利用价值,贾诩做人留一线,是付了钱的,只能算是强买强卖——

贾诩很清楚,仗打到这一步,郭汜阵营留再多的金银铜钱也没用了。只要够他最后带着少数心腹逃亡、抵达关东后生活所需的钱财,其余多的部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不如作为说服羌人中刺头的筹码。

而且把钱留给这些羌王,就算被马超抢走也无所谓,马超拿着饥不能食寒不能衣,也没法在年内变现成马匹军械,所以并不会增强马超的追击潜力。

看在钱的份上,烧戈部和柯吾部没有过分为难贾诩,贾诩告诉他们“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也多少能接受。

贾诩说:要是不能把马超和李素赶走,将来刘备会在西凉建立一个关东人治理河西走廊的统治高层,羌族部落的日子会更加无法肆意妄为、人口多了养不活、想抢劫都没那么容易了。

这些羌王本来就是谁要建立起稳定的汉人统治秩序,他们多少会不甘心想尝试反抗一下。没见识过马超和李素的刀子有多不认人,他们是不会彻底心服口服的。

又听贾诩说马超的部队很快就会冒进,只要放过主力抢夺马超的辎重部队就行了,这些人还不喜出望外?

打运输队这种好事儿,怎么能错过。

于是乎,一番机缘巧合的操作之后,俄何部羌王和柯吾部羌王就带着部队时刻准备、撒出斥候每天打探弱水流域的敌情。贾诩开溜之前,也留下了一些他的部队,帮忙一起担任侦查和牵线搭桥的工作,然后贾诩本人就不知所踪了(这些羌王后来也以为贾诩烧死在酒泉城里了)

马超主力从张掖过去之后三四天,烧戈王和柯吾王终于逮到了李素这个大肥羊。听说足足有一千五百辆非常沉重的大车,却只有包括车夫在内不过五六千人赶车,每辆车平摊还不到四个兵,还没有专职的骑兵部队护航,这么大笔的财物他们怎么忍得住?

干一票大的,之前被贾诩强买强卖走的过冬粮食牲畜就都回来了,还能额外赚好几倍!

……

李素这边,他遇敌的时候,位置大约在张掖县以西、昭武县以东,距离前后两个县城都有四十多里路。

看得出来,羌族劫粮者就是算好了路程的,知道李素的车队从张掖到昭武的九十多里地,要走上一整天,所以专门挑他走到中午、离前后县城都最远,难以立刻找到城池进城防守。

打劫经验非常丰富,一看就是专门找“野猪林”作案的老手。

李素正坐在自己的加长加宽防弹板大篷车里,就听到王平语气略微惊惶地来通报敌情:“右将军!应该是郭汜军和本地羌王联手来劫我们的物资!数量太多了,怕不是有几万人吧。”

李素的手只是微不可查地一抖,不过他老婆也跟他同车,还在那儿继续构思《西征赋》、往后追加章节呢,他怎么能在女人面前丢脸?

李素故作镇定地反问:“几万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战兵。附近的几个万户以上的羌部,各自有多少实力,我又不是没查过。取望远镜来。”

李素亲自远远观察了一会儿,看远处祁连山谷口涌出来的敌军还真是黑压压不见边际,不过后面的征尘跟人数规模似乎不成比例,阵线也拖得非常远,应该不是大部分人都有骑马。

看了前排敌人的装备水平、以及整体的骑兵比例,李素心中大致有数了,反过来安慰王平:“不要慌,你没见过大规模的骑兵作战,误判很正常。按照出发前演练的破骑防劫战术组成车阵就好了。

这些羌人是眼看要入冬了,也没有农活和放牧要忙,全家老小都上来搬东西呢。估计人多也是为了拿得快,怕分赃不匀。真正的骑兵战兵,有万余人就不错了。我们弩箭和超长杆的锥枪随便用随便你浪费,尽管泼洒,还怕车阵无法击退两三倍的骑兵?”

李素猜得很对,烧戈王和柯吾王带来的全部青壮骑马的羌兵,加起来不过一万多人。毕竟羌族部落也拿不出太多的马匹,几户人家能有一匹可以骑的马就不错了。剩下的看上去几万人,都是来打秋风壮声势的。

看李素那么有把握,指挥若定,王平也放心了。

当然不管王平打仗怎么样,李素的人生安全肯定是没问题的,实在有危险就穿上铁甲让典韦集中骑兵卫队突围呗。

这些羌王又不知道他李素有多值钱,到时候看到李素放弃了物资,哪里还忙得上赶尽杀绝。

不过,这些羌王的出现,跟李素当初与徐庶推演的“辎重车队反打劫”战术,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就是几个月前战术推演时,李素让车队靠着弱水南岸走,利用大篷车可以轻易渡过南岸的多条支流,不嫌麻烦。而他预估的郭汜军的骑兵打劫,是从东北面大戈壁来的。

但今天,因为来打劫的主力不是郭汜的嫡系骑兵,而是祁连山河谷中的羌族部落,这些人本来就是沿着南面弱水支流河谷来的,李素走弱水河南,反应时间反而短了。

但考虑到那只是李素和徐庶几个月之前的兵棋推演,仗都打了那么久了,肯定会有形势的变化、具体的突发事件,谁能真跟拉普拉斯妖一样算尽一切混沌推演。

李素能确保八成准确、主体部分大致准确,已经很是逆天。

为了弥补最后的一两成细节瑕疵不准,李素也稍微付出了一些代价。

王平在按八阵图结车阵时,因为时间不足,有一百多辆车、大约占总兵力的十分之一,一时没能机动到位,落单了被堵在河边、只能以少量的车子零零散散结阵各自为战抵抗。

其余的九成车辆,也没能摆成圆阵或者标准的却月阵,阵型纵深比预定战术薄了很多,只是一道弧度比较小的弧阵。后续只能是边打边让两翼往里慢慢收缩了。

王平阵势没有成功立稳、时间不足,这些劣势看在对面的羌王们眼中,却是欣喜若狂。

尤其是当烧戈王带着嫡系骑兵砍杀了几辆落单篷车上的汉兵后,信心就更加足了,他心中暗忖:

“汉军想背水结阵抵抗骑兵冲锋!但他们的阵势太薄了!东西宽几里地,南北厚才七八十步,还不是一冲就能扎穿!而且只要抵近过去放箭,哪怕是敌阵中最后排的车,都在弓箭射程之内,咱对着敌阵里统兵将领的旗阵攒射,把旗阵打崩,剩下还不得全军自乱?”

烧戈王与柯吾王就心照不宣地发起了全面冲锋,想直突旗阵、打崩汉军的抵抗意志。

“嗖嗖嗖”数千张骑弓的密集攒射,以及蹄声如雷的奋迅冲锋,气势好不惊人。

“咄咄咄”地箭矢钉在车阵里外数层的厢板上,一寸半厚的木头根本无法射穿。随着前几波箭雨的打击几乎无效,护粮的汉军士气瞬间恢复了,哪怕敌人多几倍心中也不怎么慌。

与此同时,因为汉军战车有不少装备了连弩,连弩射程比较近,五十步才有命中率可言,高效杀伤更是最好放到三十步以内,所以羌兵从百步到七八十步外就开始放箭,汉军一开始的反击火力看上去并不强。

哪怕有强弩,李素也关照王平利用敌人的轻敌放近了打,一下子就给予决定性重挫,务求一击震慑敌胆。

西凉羌兵愈发狂妄,眼看冲到了五十步、三十步——他们倒也实诚,远远地没有遭到什么步兵强弩的反击,倒也没想继续弓骑兵游斗射击消耗。

主要是因为羌王命令他们集中火力射李素的旗阵,而李素的旗阵距离第一线篷车有六七十步呢,羌人不靠近根本射不到李素的帅车。

另一方面嘛,也是因为羌人的骑射本来就不如鲜卑匈奴乌桓,箭法比较稀烂。

羌骑的特长就是长枪冲刺为主,弓骑对他们来说就是冲锋接敌前射几箭——这个特点越到中东、近东文明就越明显,比如后世的阿拉伯人的马穆鲁克骑兵,射箭就是冲锋前的爆发射击,不是拿来帕提亚战术游斗的。

随着羌兵终于进入连弩覆盖的射程,汉军车阵中的所有远程火力终于全开,“嗡”地一窝蜂射出去。

大量没有金属箭头的纯木质削减弩矢,在二十步内的杀伤效果也完全够用。

尤其是这些羌族部落,他们很多连专业的皮甲都穿不起,只是穿了破破烂烂的皮袄。虽然也是动物皮革鞣制做的,用皮也挺厚实,有一定防御力。

一蓬蓬的血雨瞬间喷溅,把不少篷车的外侧挡箭厢板都喷红了,如同涂抹了朱漆。成片的羌族骑兵割麦子一样倒下。

烧戈王眼神一眯,气势为之一窒,但他到底也是有丰富战场经验的,果断下死命令让部队继续冲!

“听说汉人的连弩十矢射完之后重新装填比普通弩还慢!快冲!长枪突击!把车阵上的盾手都捅下来!后排集中攒射汉军帅车!”

西凉羌骑的长矛长度,一贯也是以各族骑兵中最长著称的,历史上曹操都感叹西凉兵擅使长枪,骑兵的枪都能跟关东步兵的枪对刺冲锋。烧戈王柯吾王的信心不是没有道理,他们觉得自己都冲到面前了,怎么能不殊死一搏。

可惜下一刻,又一个变故让他们大吃一惊。

车阵上的第一排,每辆车都伸出了足足四五根长矛(结阵后后排的车不用留近战兵,都集中到外侧的前排车,所以能有这么多兵,平均的话李素一辆车四个兵都不到)

这些长矛的长度,远远超出了烧戈王他们的想象,头部还有一个非常坚韧的四棱锥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容易弯折的弱点。

“哪有人用这么长的枪阵对付骑兵的?这不可能!”烧戈王等人心中大惊,却已经看到己方不少骑兵被一根根超过两丈五尺的超级长枪捅中,纷纷惨叫落马。

那些长枪因为前端木杆比较细、否则过粗的话枪头太重士兵们因为杠杆原理也抬不住。所以枪杆强度似乎不够,被全速冲上来的骑兵一撞,刺杀人或马的同时,枪杆也纷纷折断。

不过,一次性的超长木制矛杆,能直接换掉一条羌兵的人命,怎么看都是非常划算的。

哪怕五根超长木棍换一条人命都是超赚的,谁让李素有削木头的脚踏车床呢,这种东西工匠几分钟就能车一根。

羌王们肯拿汉人工匠半个时辰的劳动换他族人一条命,尽管来,有多少换多少。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 看书领现金红包!

反正李素车队里存货非常多,是远远超过每个士兵一根的,因为这些兵器并不是给他们自己准备的,是给前线主力部队准备的。断了之后的废料再车一车还能加工成好几截标枪,又不浪费。

一阵血腥地皮甲皮袄骑兵往刺猬阵上撞的惨烈之后,烧戈王们最后的期待,就是突到近处的士兵们,能重点攻破汉军旗阵、帅车,斩首行动让汉军大乱。

可惜的是,典韦亲自在李素帅车前的正面战况最激烈的位置,生龙活虎地双铁戟上下翻飞,斫杀不长眼冲上来的羌族骑兵。

他身边几百个穿着铁甲的精锐护卫,也是拿着斩马剑和四棱锥枪酣战不退、两翼连弩装填好之后再次交叉火力攒射,几乎把想冲破旗阵的羌骑成片屠戮。

羌兵们寄予厚望的上千支箭矢,在射手们奋不顾身的抵近射击下,朝着李素那辆银光闪闪的庞大帅车射去,可惜只是“叮叮”作响地全部弹开了。

原来,李素在金城战役之后,觉得他自己那辆已经比别人加厚了一倍木板、厚达三寸的座驾,还是不够安全(而且别的车没有要求木材材质,李素这个还专门挑了硬橡木和红木来造)。所以在金城的那个把月时间里,他又让人给座车外面包了一层薄铁皮。

只是铁皮太新,还没有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变成黑色的“玄甲”,这才看得跟明光铠一样闪亮。

另外,李素觉得车顶靠大篷遮蔽也不够万全,毕竟车篷是可以被射穿的。所以他还加装了两侧可以往上翻的额外厢板,这个厢板不但能以竖起来的角度遮挡,甚至还能往内翻,最后左右两侧内翻的厢板架在一起,就能形成类似龟船的顶部。

外面的羌兵对着长达三丈的铁皮车射得叮叮作响时,李素在车里还有额外一道防护——他带着老婆躲在了车里随车运的那口石质浴缸里。哪怕铁皮和三寸橡木被射穿,他还有石浴缸挡箭。

只要不是被投石车砸中,没人能奈何他。

烧戈王和柯吾王被一开始投入的沉没成本伤亡所羁绊,走又舍不得走,直到轮番猛攻无果,足足几千族人惨死在车阵前,才开始动摇后撤。

汉军所有弓弩火力全开,不光对着羌骑扫射,也疯狂覆盖原本跟在后面准备捡东西的普通老弱部民,给那些不长眼的部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最后的总崩溃,是在烧戈王亲自督阵的时候,被汉军弩兵反过来攒射了一顿,连羌王带亲卫骑兵几乎全部带走,羌兵们才彻底溃散,如潮褪去。

“这些汉兵都是疯子!五千人就能顶住咱几万人!打不了了!”被打疯了的羌兵精神崩溃地狂吼后退,自相践踏。

李素等了好一会儿,见外面没什么动静了,才让传令兵把典韦叫回来,吩咐:“快!多抢一些羌兵遗留下来的马匹,看看有多少没射死没残的。让士卒把损坏的四棱锥枪的枪头卸下来,单独收拢,断了的杆子也收好,到时候重新车成短的还能二次利用。”

典韦领命而去。

厮杀得浑身浴血的王平,也是大喘了一口气,感叹:“右将军真是料敌如神,有备无患。兵法上说的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这个意思吧。”

王平识字很少,但作战经验的书还是看的,主要让族里请的识字的人读给他听。

李素拍拍他的肩膀:“多跟着我久历四方,以后看到这种小场面就不会紧张了。有些敌人虽然看着多、看起来还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