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47章 似曾相识的场景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47章 似曾相识的场景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的报捷信使,十月中旬从酒泉出发,日行三百里,五天之内回到武威,十日到天水,半个月后,在十月底抵达长安。

他本人跟着大队人马,十月底才启程,走得也慢些,也没那么辛苦,十一月下旬才到。

主要是他的大篷车里垫了很多柔软的内衬,减震效果比较好,坐起来舒服,稍微有点颠簸也不影响睡觉。所以可以昼夜行驶,只要马匹和车夫轮休休息就够了。

报捷信使抵达长安的时候,刘备并没有特别惊喜,但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主要是这些年他本来就太顺利了,对于郭汜韩遂这些余孽,并没有觉得他们能翻起浪来,有二弟和伯雅主持西凉大局,灭贼是肯定的,无非早晚的事儿。

没办法,大功立多了,眼界高了,就没那么容易一惊一乍了。

得到喜讯后,刘备只是把郭汜、韩遂的首级继续派人送去雒阳,然后附上一份他自己的表章,表章里自然也充分考虑了李素给下面将领请求封赏的意见。

李素的信里唯一没有提的就是他自己想要什么官,不过这不重要,比照关羽的追加力度一起处理就是了,何况关羽也有单独给刘备写信。

除了上表朝廷,刘备还给如今在河东郡汾水流域作战的张飞、徐晃、太史慈去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西线的大捷,让他们快点把白波贼最后的首脑郭太彻底搞定。

白波贼的彻底覆灭,同样也就是这两个月的事儿了,也就是郭太基本上活不到十二月初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提到韩暹,这就说来话长了,涉及到李素平凉期间的另一桩变故,容后再说。

……

十一月初八,京城雒阳。

刘备的请功表章送达,皇帝刘协非常重视,提前通知雒阳的公卿,三天后的大朝会上要商议封赏的问题,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畅所欲言。

很快到了朝会的正日,大将军和三公九卿齐集一堂。

一大早,在北宫德阳宫外等候的时候,太尉杨彪来得早,看到司空蔡邕的车缓缓而来,就拦车攀谈。

说句题外话,南宫被董卓烧了之后,朱儁一直没钱重修,只是把废墟清理了,地皮挪作他用。刘协作为乱世皇帝,直辖地盘都没几个郡,哪有脸大兴土木多建宫殿,就在北宫居住上朝。

北宫能留下来,都得感谢当年关羽赵云拆了天桥。

蔡邕下车后,杨彪就问他:“伯喈,汉中王建议新设一级爵禄待遇、‘开府仪同三司’,你以为如何?”

蔡邕微微一笑:“全看文先你和子柔(赵温)商议了,你们觉得行就行,愚兄不便置喙。”

蔡邕比赵温年长四岁,比杨彪年长九岁,故而自称愚兄。年纪相差再大一些的同僚,他就直接自称老夫了。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杨彪一听,就知道蔡邕肯定提前知道刘备奏表的更多细节了,那个“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果然有他女婿的份儿。

至于两人言谈之中都略过了大将军的意见,倒也不奇怪——主要是大将军朱儁的健康状况,比大半年前又衰弱了不少,很多朝会都告病不来了,尤其是上个月,还发作了风痹。

历史上朱儁就是因为性情刚烈怒气冲激而死,可见此人三高比较严重。身为武将年轻的时候饮食就高糖盐油脂,全靠经常厮杀锻炼、消耗也大,才维持住身体指标。如今年老变宅运动减少不用打仗,饮食作息规律却不变,高血压中风也是很正常的。

而且中风的最高发季节就是冬天,其次夏天,都是寒暑气温极端情况下较多,春秋中风的少。

朱儁十月底降温的时候中风了,刘协还很紧张,派了太医去看,太医表示暂时还没有生命危险,只是站不起来了,还说这风痹确实是冬天比较高发的疾病。

刘协听了之后,当时问过太医:那要是明年冬天降温的时候,大将军这个风痹有可能加重或者复发么?还扛得过去么?

太医没敢打包票,只是闪烁其词支吾了一番。

不过,今天蔡邕和杨彪闲聊之间,却看到不远处一辆庞大的马车缓缓而来,他们一眼看去,就认出是大将军府的车,两人连忙迎上去表示慰问。

朱儁是被人先用帷帘暖帐遮蔽着抬下来的,半躺在一个形似摇椅的肩舆上,腿上还盖着锦被,一直盖到胸腹之间,看得出被抬下车的时候,手脚还有些哆嗦。

“大将军病重如此,陛下已经特旨不必上朝,还是保重身体啊。”蔡邕诚恳地说,算算年纪,朱儁比他年长也没几岁。他今年六十二,朱儁也就六十五。

“是啊,大将军前面三次五日大朝,不都缺席了么,也不差这一次。太医也说风痹冬夏较重,就算觉得身体好些了,也该歇到来年开春。”杨彪也在一旁劝说。

朱儁摆了摆手:“今日是大事,老夫来看看,也是怕年轻人沉不住气,误了陛下。平凉是大汉数代天子的夙愿,如今乱世至此,却得平定,又是大汉中兴的一个好兆头啊,该赏就得赏,不可寒了天下人的心。”

蔡邕拱手:“大将军大公无私,心怀社稷,实为我等楷模。”

须臾之后,公卿分两班入内,客串朝议礼仪纠察的宦官、大长秋苗祀,看到有官员坐着肩舆进德阳宫,也是愕然。

大长秋原本是执掌后宫的,相当于十常侍时赵忠的职位,本来不该管外朝的事儿。不过刘协身边的常侍在长安被李傕又杀了一批,又不方便再招很多宦官,别的年限资历也不够提拔。好在需要皇帝处理的朝政本来就少,苗祀一个人就兼职了。

当苗祀了解到这肩舆是朱儁坚持来上朝,才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飞报刘协,刘协也立刻准了。

皇帝经过了董卓和李郭之乱,礼法的衰微已经到了极限,朱儁坐在躺轿里上殿也不算什么了。何况朱儁是大忠臣,中风瘫痪,值得这个待遇。

讨论开始后,刘协还礼贤下士地不顾皇帝威严,先说了些关心朱儁病情的话,然后开始讨论平凉之功的封赏。

第一条是给刘备实授大司马——这个就是流程性地走了个过场,基本上没人质疑。因为是去年灭了李傕之后,刘协就许诺给刘备的,也是为了鼓励刘备多出力,把西凉军余孽彻底剿灭。

所以,到这一刻为止,刘备才算是正式凑齐了历史上汉中战役后的头衔:大司马,汉中王。

随后,刘协让诸臣讨论“开府仪同三司”的设立,是否符合朝廷惯例。

杨彪出列奏对:“陛下,兴平年间,李郭阶祸,窃执天衡,郭汜受封骠骑将军之前,已得先以三公之礼开府治事、权与李傕与三公等。

如此,是有实而无名在先,于朝纲之正肃、国法之严谨不利。如今天下扰攘尚未平息,法外横加之功、赏,皆当以常法约束,臣以为汉中王所奏可准。”

杨彪这番话,也是给大家一个台阶下,提醒所有人:郭汜当初在开府之前,就有“程序不规范”的旧伤,损害了朝廷的严肃性。刘备这次也不是为他的下属要官,是给朝廷遮羞堵漏。

一旁的朱儁,一开始倒是没想到这个角度,他只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希望刘协别多事惹麻烦,把好不容易维持住的局面多稳两年。杨彪既然给他提供了理论依据,朱儁立刻附议:“臣所见与杨太尉同。”

朱儁躺在肩舆上发完话了,司徒赵温当然也附议,最后司空蔡邕。

一番讨论商定后,最后由负责朝廷礼法工作的太常卿管宁,宣读皇帝批准的升官名单:

前将军、领凉州牧关羽,加开府仪同三司。加食邑三千户,至八千户。

右将军、领雍州牧李素,加开府仪同三司,授尚书仆射。加食邑三千户,至八千户。

(注:尚书仆射的品秩是很低的,才六百石。名义上是少府下面的尚书官,以尚书令为首,仆射次之,再下去是普通的‘领尚书事’。不过汉末实际上都是给其他九卿高官额外领尚书事,作为兼差就不怕品秩低了)

屯骑校尉马超,加封为安西将军,都乡侯。

护军校尉典韦,加封为护军将军(等于历史上赵云的翊军将军),都乡侯。

典韦这个也算是新设的杂号将军,只是为了提升其待遇级别,职责不变。位置依然低于“中护军”。

不过历史上的赵云,也是先从牙门将军升到翊军将军再到中护军。所以这个过渡还是挺恰如其分的。

王平、马岱等原本只是杂牌都尉甚至更低级别的将领,也各有封赏,不过这些就没列侯了。

王平为破羌校尉,关内侯。马岱为武威都尉。

徐庶的参军职务不变,另给了金城县令的地方职务,让他暂时负责在金城的民政治理事务。

李素之所以让刘备这么表,也是因为后续的和平时期,他规划的治理凉州的重点,就是在兰州附近刘家峡修建水利、大兴棉纺棉布行业,所以关键的工业中心就是兰州。

徐庶去年还只是个江湖逃犯呢,起点也确实太低,现在做参军稍微给大军出谋划策有点微操层面的功劳,能做个县令过渡一两年,已经很给面子了,不然难以服众。

……

刘协朝议后发还的圣旨,又经过五六天的周转,送回长安,差不多李素带着班师的部队和俘虏,也到了京兆。他把大部分部队和全部俘虏留在灞水西岸的细柳营,没有贸然带进长安城。然后只带了几百人进城。

刘备已经拿了新鲜的圣旨,亲自到长安城西门迎接凯旋文武。

长安城内,也早早就进入了欢庆的氛围,毕竟这里的百姓和官员,去年都被李傕郭汜残害惨了,听说最后的元凶余孽全部授首,自然是鼓腹讴歌,少不了又拿出剩下的钱财换些酒肉庆祝,跟董卓死了的时候差不多隆重热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