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7章 废黜董仲舒,复尊真孔孟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和蔡邕都是智商绝顶的人,所以他们说话可以直奔主题,谈“300年前董仲舒那套正统哲学理论,如今有哪些不合时宜”。

但很多以上帝视角俯视蔡邕的人,并没有蔡邕的知识基础,所以那些人听李蔡高论之前,就得先搞清楚:董仲舒当年为何被皇帝尊奉,为此又埋下了哪些雷。

董仲舒对皇帝的核心吸引力,赤果果就是一句话:他论证了“刘家人凭什么长久做皇帝”。(中学历史书上那种文绉绉的结论,只是为了让人好受一些)

先秦百家的正统观,直到公孙弘引用的《公羊传》,主要停留在“谁统一天下使百姓不必再打仗”,谁就有最大的功德,这也是华夏“成王败寇”的思想根源。(董仲舒之前,还有公孙弘先被汉武帝赏识,就是因为公孙弘从《公羊传》中详细论证出了“使天下大统一的人有至德”)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些次要的正统性理由,比如看统治者家族血统是否高贵。

但这种丛林法则隐患很大:第一个拥有这种“大统一免战”功德的可是秦始皇啊!连始皇后人都没能享有万世江山,刘家出身更卑贱,凭什么要千秋万代?

汉初道家和法家分别建议“休养生息”、“以时间让人民习惯姓刘的当皇帝”,把这事儿回避过去了,但并未一劳永逸解决。

汉武帝时用民过重,这个问题愈发凸显,董仲舒就写了一部《春秋繁露》,拼凑出一套“天人感应”,把他自己的私货塞到了儒家的皮里,彻底击败了道家法家:

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纲君父夫。把天上的一切自然天道,跟人间的施政得失对应起来。只要天道没变,没有重大灾异,就说明如今的天子仍然受到天的眷顾,有“天命”在身。

天下人都被天人感应愚民之后,很多人明明都活不下去了,但因为相信“现在天还没有灾异,说明皇帝还没昏庸到被天抛弃的程度,咱现在造反肯定是送死,不如再等等”,谁都不敢当出头鸟。

但这也有问题,那就是天灾迟早是要发生的。风调雨顺之年倒是隐忍了,大灾之年却更加人心惶惶。

幸好,汉武帝当时还有第二招,那就是杀相谢罪。

西汉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实相虚君。这就带来一个好处,因为丞相大权独揽,事情没做好就能追责。

而且天灾往往是暂时的,比如一次大地震后,立刻杀一个丞相,只要地震没有马上跟着来第二次,那皇帝就可以说他的举措有效:你看,丞相被我杀了之后,天就不再立刻降下第二道灾异了,说明我杀得对,杀完后问题也解决掉了,天命回到我身上了。

汉武帝一朝12个丞相,杀了6个,另外还有5个或罢免、下狱、或畏罪自杀,只有公孙弘在任期上善终老死。

以至于丞相就是个消耗品,杀到后来武帝任命谁当丞相,那大臣都跪下来求饶。

但这一套也仅仅是在西汉中期运行得不错,后来随着相权的分散、上天的灾异无法明确应对到某一个具体的相身上时,就开始渐渐尾大不掉。

东汉就玩得更烂了。

……

上面这些,李素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然后他重点陈述应废掉“天人感应”的理由:

“蔡公,此一时,彼一时也,先汉之时,天人感应之所以能安定天下人心,都是因为当时独相专权、天子不问细政,遇灾异则能归咎丞相。虽丞相多有冤枉,但好歹不致使天下百姓怀疑朝廷的天命。

如今,外戚专权时,无论有何灾异,都不可能杀大将军谢天下,宦官专权时亦然——这事你是最清楚的,10年前,你因何罢官?还不是因为各地上报台风、冰雹、地震、蝗灾四重灾异,天子下诏罪己,你也上书言事,归咎为‘妇侍干政’,弹劾多人。

可是你的弹劾有效果么?没有。就因为如今不是独相,最终结果就是掌权者曲解天意,归咎于朝廷争斗中弱势的一方,残害弱势以搪塞天命。天下大事沦落至此,天灾天命已经成了强者打击异己的工具。”

这番道理,后世稍微懂政治哲学的人都清楚:一派单独掌权,最大的好处就是出了事儿没法推卸责任。

而两派轮流就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懂王某个事儿没做好,他就甩锅说是前任没做好、他们四年前埋的雷今天才爆发。

但这种浅显的道理,对于汉朝时候的文人,却无异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这……天人感应之利弊,居然能如此分析?”蔡邕微微瞠目,他自幼学习圣人之学,笃信不疑,以至于从来没想到以这个角度怀疑过。

李素严肃地追加:“还不止于此——朝堂上无法确权明责,还只是开始。一旦朝堂归责不利,民间就也有贼子开始利用天人感应。

张角之流,乃至如今益州的米贼,哪个不是宣扬天命灾异之变更、无法由相权更替归责宣泄,从而引导黔首直接质疑汉家天下?”

蔡邕瞳孔迅速地一缩一放,居然无法反驳。

事实上,凭良心说,汉末的种种天灾导致的困难,虽然也应该改朝换代,需要来场大战宣泄马尔萨斯人口压力。但毕竟从灾害程度上来说,还不如明末的小冰期剧烈。(汉末主要是瘟疫多,农业绝收远没明末多)

可为什么汉朝人对天灾的“忍耐力”比明朝的百姓更差呢?说到底就是汉人相信天人感应的反作用爆发了。

灾异无法归咎,大家就相信天命要变革了。

天灾对汉朝的打击,是物质层面的物理打击,和人心向背层面的精神魔法打击,所组成的双重打击!

李素现在要做的事情,如果真做成了,等于是给大汉王朝套了一件魔免装备。

这还仅仅是“废”这个阶段的贡献,后面还有“立”的阶段,那就更复杂了。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以蔡邕目前跟李素的交情,李素还不会把“立”的细节跟对方说,要先看对方第一阶段的表现。

但可以稍微提一句:如果那个“立”的工作也做好了,效果就不仅仅是“魔免”了,而是“魔法反弹”,可以从此为将来一切要叛汉的反贼额外加持一道凝聚力DEBUFF。

从此以后,没有人再能通过精神煽动类的魔法攻击毁灭大汉,只能通过加倍努力的物理攻击毁灭。(比如要是遇到超强的异族入侵,那还是有可能灭的,野蛮人不会听你哔哔天命,无法用政治哲学煽动,这就属于典型的纯物理攻击,出魔反装也没用)

蔡邕思之再三,觉得李素所言果然道理深微,但影响太大。

天人感应都已经被天下人信奉了快三百年了!哪能说改就改?动了那些鸿儒学阀的利益怎么办?天下读书人世代传家的学问,从此都要改,都要重学一部分,他们不会反抗么?

蔡邕深呼吸了一口,叹道:“别驾真乃不世出之奇才,微言大义,当世罕见,老夫恰才着实小看你了。然此事牵连过广,你尚且年轻,不知其中阻力。

试想,若是你我质疑天人感应,使天下读书人都要重修经义,这得是多大的动荡?多大的靡费?他们肯乖乖就范么?天下已然大乱,如此破而不立,恐非吉兆。”

李素推心置腹诚恳说道:“此事困难,我也早有估计,但并非完全不可为之。首先,蔡公若有意与我共襄盛举,可徐徐细思,董仲舒之法何处可留、何处当删、何处当改,使删改的篇幅尽量变小。

而且,自武帝以来,历代先帝独尊的乃是‘儒术’,而非‘董术’,我们继续尊儒、托名复古,去董而归孔孟,我们只打击‘天人感应’一点,不及其余,未必不能与守旧之辈一战,此其一也。

董仲舒之学说,本就牵强附会,其所著《春秋繁露》,文笔哲理都远不如同时的太史公、司马相如,完全是因为迎合上意,能为帝王所用,才将此拼凑之作,列入经传。蔡公若肯推敲文意、细思哲理,又有我从旁指点方向,可在文理上胜过董仲舒,此其二也。

最后,当今之世,上至天子、下至官僚、世家豪族,其实皆苦天人感应久矣。以天子立场,如今天时不正,连年灾异,废除天人感应,可断天下反贼一臂,使其无法妖言惑众。

于众臣而言,虽然如今擅权一派可以借助灾异打击异己,但他们也要担心有朝一日天子驾崩、朝中洗牌,万一天道循环,自己失势敌人当权,也用灾异归责之法陷害他们。这等于是双方各退一步,各自废去一种陷害弱者的招数,各方都乐见其成。”

李素说的最后一点,就好比是一群官互相攻击,今天虽然一派政治斗争赢了,但如果有人建议:从此所有因为贪钱而获罪的人,不许判死刑。

那么相信斗赢了的这一方,也是会支持的,谁知道将来他会不会沦落到斗输的那一天?谁不想给自己多留条后路呢?

蔡邕听到这一刻,已然觉得一切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这李素怎么可以这么奸?把圣人之学解剖得如此鲜血淋漓?

生而知之者谓之圣。

这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者呢,否则以李素的年龄阅历,根本无法解释。

“别驾真乃天纵之才,老夫愿奋此残躯,共襄盛举——老夫并非为名利,也不是为了圣人之名,只是为了使天下百姓少受乱局之苦,教化天下人心思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