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91章 连遭丧变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91章 连遭丧变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腊月十五,雒阳城笼罩在一片寒冬的积雪之中。

地上的雪已经有半尺厚了,空中还在不断地下。

眼圈稍稍有些黑、脚步虚浮的刘协,看着德阳殿外的飞雪,神色复杂。

之所以眼圈黑身体虚,自然因为这些年他必须一碗水端平、雨露均沾对每个诸侯送来的妃子宫人都不敢怠慢,这样高强度两年下来,能不虚么。不过好在他的努力也不是没有回报,后宫还是有人怀孕的。

这个过程中,刘协的操作也是谨小慎微。其实原本他是有机会如今就有子女的——他从20个月之前开始宠幸各路诸侯送来的妃子,如果效率高一点的话,理论上最大能有一个半岁多的孩子。

可惜的是,他要一碗水端平,也要先照顾近在眼前的将领的感受,所以他偷偷召见太医、学来了算日子的办法,跟其他妃子先幸而避危,确保董承送来的那个娘家侄女儿先怀上,这样也防止近在咫尺的董承变生肘腋。

也因为董承的侄女儿肚子不是很争气,耽误了将近一年。然后刘协才敢不算日子敞开了跟其他妃子临幸,陆陆续续让袁术的女儿袁贵人和曹操的女儿曹贵人都怀上了。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玩平衡玩得那么小心,也是不容易了。

从初秋开始,因为大将军朱儁彻底瘫痪的原因,刘协感觉到了一丝不安。不过不安持续了三个月后,刘协也有些麻痹了。

毕竟他这辈子什么悲催事没见过?被董卓,被李傕挟持的时候,比现在苦多少呢。

对于一件长期的、不可改变的坏事儿,刘协早就学会了与坏消息并存,不去多想它,苦中作乐。

在这种苦中作乐的麻痹中,最近一两个月,一些新鲜的好消息,反而让刘协有些开心,也冲淡了隐忧。

皇叔刘备公忠体国,一门心思真心变法革除弊政。在刘备军改革税赋调度均输制度、并借此以低成本打赢河套之战后,皇叔非常卖力地鼓吹他的改革,上表的言语也情真意切。

皇叔的表中还推心置腹地跟他说:桓灵时候,凉州之乱之所以拖累了整个天下、导致民变四起,就是因为那时候对偏远地区的税赋调度不够弹性灵活,导致边远地区的人民承担了过重的负担。

刘协今年十七岁了,以他的条件,虽然没能亲政做多少事情,但读书肯定是不少的,大臣也会排着班教他读书,所以好歹他还分得清。

刘协仔细推敲过,确信皇叔说的都是真的,他真心想帮大汉朝,扭转自桓灵以来百姓民变不断的根本原因之一。(只能是之一,不是全部,因为百姓造反的主因还是土地兼并)

皇叔消停之后,骠骑将军袁绍也言辞恳切,上表建议他实施“九品官人之法”,情真意切地想革除“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用人弊政。

这一切,让刘协一度有了“大家都是在为大汉朝着想”的欣慰,一时都忘了去想自己是不是最后享受到这一切的那个人。

大汉朝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啊!大家都想把这个天下治理到更稳定的状态。

“要是当初这些臣子完全为朝廷做事的时候,也有那么用心就好了。唉,可惜了,只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时,他们励精图治才那么用心。不过,也算是为了大汉朝了,徐徐图之吧。”

赏雪的刘协,心中刚刚闪过这个念头,忽然有中常侍苗祀表情肃穆地快步走过来,向他禀报大事:

“陛下……大将军醒了,听说已经召了车骑将军前去,似乎是有些话说。陛下要不要也去探望一下?”

刘协心中一喜:“大将军能说话了?不是几个月前就只能声嘶气喘、支吾不清了么?他怎么反而先召的国舅议事,朕理当去探病的,快备辇。”

苗祀立刻准备龙辇、仪仗,一群宦官和侍卫簇拥着刘协往宫外的大将军府而去。

……

大将军府内,朱儁今天忽然能哆嗦着发出一些含混但可以让人分辨的词语,所以他就找来了董承交代些事情。

董承毕竟也是年近四旬之人了,见识阅历当然比刘协丰富得多,他知道这种情况叫做“回光返照”,颇为担忧。

“大将军,其实你该好好歇息的……唉,罢了,都到这一步了,晚辈也不说那些虚言了。大将军但凡觉得有什么指点的,承自当谨记。”董承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请教了。

朱儁表情倒是很平静,看对方放弃了虚文礼节,他也反而更加看开了:“这样就好,你我都省点虚的。人孰无死,我六十有七。如此高寿,又位极人臣而得善终,还有什么不足?

外镇诸将的情况,说实话,我病后也一年多没问了,不知刘备、曹操、二袁近况如何,所以实在给不了你建议。我能说的就一点:千万要尊重陛下、和睦段煨,绝对不要落人口实。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把握,那就少做事,不做不错,把柄就少。外镇将领送给陛下的宫人,更不能随便处置,大长秋苗祀那边,一向公允,内宫之人谁都别得罪就好。我言尽于此。”

看得出来,朱儁说话依然非常稳重,他不了解诸侯的最新情况,就不乱给意见。说完这番话时,他已经气喘得不行了,几次深呼吸才缓过来。

事实上,他只是直觉有隐忧,但还真不知道袁术有多么强烈的不臣之心了,毕竟他对袁术的理解,还停留在一年多之前。

“多谢大将军指点。”董承对这个意见还是听得进去的,“少做事”并没有什么难度。

两人正办着交接,外面忽然一阵短促地喧哗,随后归于沉寂。不一会儿一个朱儁府上的心腹飞奔进来,附耳说了两句。

原来,是刘协到了,还特地吩咐别惊扰朱儁休息,他自己进去就行。

朱儁的侍仆架着朱儁的肩膀,给他背后多垫了两个枕头,让他稍微仰起来一些,随后刘协就进来了。

“大将军,你一生忠心为国,朕实在惭愧啊。”刘协也没什么架子,言辞之中充满了诚恳。

朱儁反而因为刚才跟董承把关键的话都说了,有些喘不过来,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含混说道:

“陛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臣已经没什么忌讳了,斗胆请陛下不要轻举妄动,未来数年,轻刑省罚……有些变故,只要刚发生的时候稳住了,后面不太会再出事儿的。就算翻旧账,危害也不如猝然发难来得理直气壮……”

“朕记住了。”刘协心中悲凉,一些被忘却的惊怕又渐渐涌上心头。

君臣二人又说了几句,枯坐一会儿,朱儁眼神中的光彩渐渐黯淡,当夜撒手人寰。

刘协也是真心为之哀悼,下令给朱儁再额外追封。

此后数日,雒阳城内大肆操办,让朱儁极尽哀荣。

……

汉朝人重孝道,大人物的丧礼都是要摆很久的。哪怕是最穷的平民,至少也摆个头七,最高级的可以摆七七四十九日,到断七。

朱儁是腊月十五病故的,以他的地位待遇,皇帝自然会降旨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让外镇将领也有时间遣使进京吊唁。

腊月十八,刘备和袁术都是第一批得到朱儁死讯的,袁绍和曹操也分别在二十日和二十三日得到了消息。

大家该尽的礼数自然要尽,朱儁都死了,摆白事的时候哪能骄横无礼、给其他诸侯落下“跋扈”的把柄。

几大诸侯都备了价值千金的奠仪、派了高规格的鸿胪官或者本州别驾为使(刘备和袁绍帐下有些外交官同时在朝廷的大鸿胪下面挂职,比如杨修。袁术和曹操就没有了,只能派别驾处理外交事务)

袁术照例派的是专门负责联络朝廷的阎象,不过在出发之前,他找杨弘、阎象聊了很久,也交代了很多,希望确定动手的时间。

袁术的语气颇为急不可耐:“朱儁终于死了,我们什么时候制造借口动手?”

阎象苦口婆心力劝:“主公,都等到这时候了,不差这几天。而且眼下正值寒冬腊月,行军运粮不便。我军又才刚刚得到消息,不曾准备,请主公务必慎重啊。”

旁边的杨弘也说:“主公,我军北上雒阳,路线与六年前孙坚讨董时一样,那条路当初走过一次了,地理天候我军中将领也都熟悉。正月里嵩山、伏牛山依然封冻难行,二月差不多就能雪化了。

朱儁亡故于腊月十五,加上四十九天、等朝觐吊唁的诸侯使者都离去,那也不过二月初四,时间刚刚好。而且西侧的秦岭、崤山比伏牛山更为险峻。

到时候,选一个伏牛山、嵩山谷道积雪融化,而秦岭、崤山的武关道、崤函道仍然冰封的日子。我军可以北上,而关中的刘备军却一时不能反应,这样,也减少了动手时的变数。

如果借口再找得好一些,让董承确实死有余辜,那说不定真能在刘备干涉之前,干净利落把大事定了。”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那是中原平原地带雪化准备开始春耕的日子。但山区的融雪历来是要比平原晚一些的,否则哪来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算上这个时间差,伏牛山这些低矮易行一些的山,确实二月过半就能行军运粮了,潼关函谷关所在的崤函道天险,说不定要晚半个月,到三月初才能彻底畅通,袁术这不就得到了半个月的偷袭时间差么。

袁术听两大谋士都这样劝他,才算压制住了立刻发难的邪念,等过这七七四十九天,顺便让部队先调集起来,到靠近河南尹的南阳郡鲁阳、颍川郡襄城一带先集结起来,只等事变借口制造出来,就瞬间越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