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00章 比尤里还恐怖的拉拢能力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或许有人会诧异:袁涣怎么可能因为刘备的大义凛然姿态,就轻易发生动摇呢?他不是袁术的心腹么?不是作为袁术这个豫州牧的别驾么?他不是也姓袁么?

但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误会,必须说明一下——袁涣虽然姓袁,但他跟袁术袁绍那个“汝南袁氏”还真没太近的血缘关系。

袁涣是出自隔壁的“陈郡袁氏”,只是因为他爹袁滂在桓帝的时候做过大司农、在灵帝的时候做过司徒,所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父是不是也是“四世三公”的组成部分。

加上袁涣这角色知名度太低,所以很多人看三国往往没注意到这个细节,看他早期跟袁术混,就误以为是亲戚了。

其实汝南袁氏才是四世三公,陈郡袁氏只有袁滂这一世三公。

另外,别看袁涣这人知名度低,原本的历史上,他身上也颇有一些奇事:他最初出仕袁术,只是因为陈郡是豫州的,而豫州是袁术的。

不过后来刘备被虚表为豫州牧的时候,举了袁涣茂才,袁涣就跟刘备颇有交情,但刘备很快被攻灭漂泊,袁涣也无处投奔。后来吕布跟袁术交战抓了袁涣,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他也不肯屈服。

(注:这里是指194年,刘备驻小沛时,陶谦表的豫州牧,实际上只有一个郡地盘。不是后来投曹由皇帝封的豫州牧。所以,刘备表袁涣的茂才其实没多少含金量,刘备自己当时都是虚表的)

当然这一切,如今都没有发生。

所以袁涣此刻只是觉得刘备这人颇为大义凛然,不为“遗诏”的利益诱惑,所以生出一些敬仰之心。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这人对其他阵营外交官的人格感召光环,还是非常强大的——

比如历史上刘备被人称作“枭雄”的一个重要把柄,就是不管刘备流亡到哪儿,当地的诸侯为了尽地主之谊派别驾接待他,结果喝几顿酒之后就成了刘备的内应。

陶谦的别驾是糜竺,袁术的别驾是袁涣,刘表的别驾是伊籍,刘璋的别驾是张松……轻则本人投奔,重则变成内应。

这一世还得再加一个原本历史上不存在的:刘虞的别驾是李素。

可以设想一下,这就等于一个流亡政府流到别国土地上,当地元首派他的外交部长请你吃饭,结果吃完饭就投了,这特么简直比“百分百被空手入白刃”光环还恐怖有木有。

以至于后来诸侯都觉得别驾是个投敌高危职业,再也不派别驾出使刘备了。

幸亏汉末的人没玩过红警,不然妥妥地会以为刘备有尤里心灵控制科技。

……

除了刘备本人的大义凛然光环效果之外,袁涣此行的另一个不稳定因素,就在于出使任务本身。

袁术在派使者分别去袁绍、刘备、刘表三方兜售遗诏的时候,其实也知道派来刘备这儿的使者是最危险的,容易被刘备恼羞成怒逮住斩了。所以袁术一直没找到人主动认领这项任务。

后来发现袁涣还算是自己阵营内比较有清名的人,而且之前也担任了出使雒阳朝廷的任务,跟雒阳群臣关系也不错。最重要的是,袁涣听说袁术找不到人之后,主动请命担任这项最危险的任务,袁术也就大喜,立刻派他去了,还说“有朝一日若是登基,请卿为大鸿胪”。

其实袁涣在请命的时候,已经是意识到了跟着袁术这个骗子继续混,有可能陷入泥潭,有损自己半世清名,所以想顺便寻求个脱身之计——

因为袁术曾经骗过袁涣,让他执行了一项“在皇帝临死前一天,拖住皇帝不让皇帝撤回雒阳”的计策。

当时袁涣其实不知道袁术要干什么,袁术告诉他的是“真心想确认皇帝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没被董承挟持,如果是真的那就退兵”,所以袁涣才去见皇帝谈条件。

可后来的结果是,袁术只是为了稳住这一天,然后利用那一个晚上的时间差,派遣梁纲、乐就绕过洛水和太谷关附近的山坡,翻山到伊阙关龙门谷背后,堵死董承和皇帝亲卫部队撤退的路线。

再然后,就爆发了激战和皇帝驾崩的事情。

最后弑君的那场战役的过程,袁涣作为文官当然不会亲眼见到。但他是知道“袁术明明已经确定了皇帝就在军中,但发起攻势的时候却曾对士兵宣扬皇帝是董承找人假扮的傀儡,不用投鼠忌器”。

这要是真的,他袁涣岂不是成了袁术弑君的重要帮凶!以后下场怕不是会跟乐就一样惨!

“看刘备军容严整,军备物资充裕。之前来的路上经过新丰等处,看京兆百姓也安居乐业,俨然不似乱世,莫非这刘备真是能终结乱世的明主?

若是他果然能得天下,借助他洗脱我在弑君事件中的牵连倒也不错,只怕他力有未逮,将来天下还是姓袁的,那可就不得好死了……”

袁涣跟刘备聊了一会儿、也被刘备义正辞严地训斥了一会儿之后,不由有些动摇。

所以他决定再试探一下刘备的行政人品,再做最后的决断。

袁涣深呼吸了一口:“汉中王高义,不以是否利己混淆是非,外臣深感佩服。不过汉中王口口声声以天下苍生为念,涣犹有不解,可否问一些民政方面的问题,请汉中王或荀府尹解惑?”

刘备正在斥责袁术的蝇营狗苟行径呢,听使者忽然转移了话题,要讨论民政,和他聊沿途治下百姓的见闻,不由诧异。

倒是荀攸似乎领悟到些什么,主动接过话题:“袁别驾,你这是何意,大王治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与你何干。”

袁涣:“外臣并无恶意,只是好奇,觉得大王所谓爱民似有表里不一。”

荀攸想直接反驳,刘备抬了抬手,示意荀攸暂且打住:

“公达,不必介怀,我刘备行的正坐得直,不怕捕风捉影。袁涣,你怕是沿途听了什么反对孤去年开始所实施变法的人的搬弄是非吧,有什么尽管问。

孤知道,陛下遇害短短数日,朝中不少清贵公卿,都选择了投奔袁绍,袁绍的九品官人法变法,才是最吸引世家门发子弟的‘良法’呢。孤那些普惠贫民的变法,他们是看不上的。”

袁涣似乎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汉中王何出此言!先君虽曾任司徒,但袁某从未以世家子弟自居,也不曾觉得袁绍施行了半年的九品官人法有多大改进。我今日之质疑,是来的路上真心看到汉中王治下有些逐利的恶政,非仁主所为。”

刘备不由觉得好笑:孤恶不恶政关你屁事?你是袁术的人,孤越是恶政袁术不该越开心么?难道这人想投奔我不成……

想到这儿,刘备忽然严肃起来,因为他觉得这并非不可能。这些年来他感召别人来投已经很多次了,他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刘备收敛起之前的责难姿态,换了个礼贤下士讨论的姿态:“言之无妨。”

袁涣整理了一下思路:“外臣此番前来,原本并不知道大王大军驻在华阴,所以一开始沿着渭水行船,走过头了,去过新丰,还见识过长安。

但是在新丰等地,我发现了一些恶政:从新丰、高陆、池阳,长安以北三县,田连阡陌,绵延百余里,百姓们居然不种稻麦,专种萝卜、蔬菜。

我路过时,深感不安,问百姓不怕挨饿么,结果百姓却说:长安城内蔬菜贵,种菜种萝卜卖到长安,每亩得利高于种麦。所以他们居然连自己要吃的口粮都不种,拿卖了蔬菜的钱来买麦甚至直接买磨好的面!

后来我深入查访,百姓都说原本他们想要赚这个钱,还颇为不易,后来是汉中王实施的租庸调输变法,导致豪商甄氏在关中大开篷车船队,沿泾渭市易农贸,半年下来,引诱得百里之内的农夫都开始算钱,不再自种口粮。那甄氏还趁着前些年关中灾荒人口减少兼并土地……

管仲诱鲁人逐利而专事蚕桑、织鲁缟,最终助齐削鲁。殷鉴不远,大王若是爱民,为何还要这般诱导人心逐利?就不怕人心不古么?若是再来一场三年前那样的大灾荒,关中百姓岂非饿殍遍野?听说大王当年为了赈灾救助百姓,殚精竭虑,如今不过三年,竟然至此。”

原来,袁涣说到的这事儿,倒是涉及到刘备阵营去年的税赋变法的又一重连锁反应了。

那就是自从李素鼓励甄家、诸葛家组织“让货主自负盈亏、承运人只收取标准运费”的“物流公司”后,关中地区的商贸形态又自然而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一些招数,还是李素走之前,随便教给甄尧的。加上今年甄尧家最小的五小姐也有虚岁十四了,勉强能帮着管点生意,所以甄家在关中的物流产业发力,不亚于诸葛家。

有了官营的物流公司、运价非常稳定之后,长安周边几个县的农民(主要是有文化的大农场主,豪强世家,眼界比较开阔。贫农完全不识数,估计不会算账,只会慢慢跟风)发现,因为长安的蔬菜很贵,如果可以稳定把自己田里的菜卖到长安,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其实也跟古代原本运输非常不便有关——粮食的保质期非常长,可以放几年都没事,所以粮食的大范围集中调度非常便利,不会因为人口的集中就导致大城市粮价特别畸形的贵。

肉食的话因为可以把牲畜活着驱赶运到要供应肉类的城市再宰杀,所以也不会因为人口的聚集而陡然变贵。

但蔬菜不一样,蔬菜是很容易腐烂的,运输不便、不稳定的时候,大城市的蔬菜非常贵。因为京兆地区的耕地面积全加起来最多养活六七十万人,而京兆的总人口有超过一百六十万,光长安这一个大都市就有一百多万人。

如果京兆的农民自己按比例种蔬菜和自己吃的粮食,那蔬菜最多只够六十万人吃的。再远的扶风、冯翊虽然可以把肉牲和粮食运过来支援长安,但蔬菜没运到就腐烂了。

一百六七十万人争着吃只能供六十万人吃的蔬菜,蔬菜当然暴贵了,以至于长安市民原本吃菜也没比吃肉划算多少。

在商业和运输不够发达的时候,百姓因为“自己的口粮必须自己种”,离大都市近的土地一大半被粮食作物占用了,这个供给也是无解的。

事实上,历史上要到宋朝商业环境高度发达之后,大都市周边的土地集中种植蔬菜、农民口粮也问外地粮商买,这种生产模式才会普及,才会有“大都市周边的农民也吃商品粮”的产业结构优化。

此时此刻,听了袁涣如此声讨这种合理的商业化进步和资源优化,荀攸不由好笑,直接很有优越感地教育了对方:

“袁别驾,你没见识我们不怪你。这租庸调输法变法的妙用,是去年右将军遍访西凉、苦思如何减少均输损耗之弊想出来的妙法,为大王所用。

若是我们真不顾民生,那这长安周边数县的田地,就不是全拿来种蔬菜了,可以种更多卖钱更多的东西嘛。北方就算不能种桑养蚕,那也能种棉织棉布,产量虽然比西凉低,却也比按现在的粮价种粮食高。

甄家和京兆一些有责任心的世家,肯只是引导百姓种菜,已经是非常克制了。须知一亩田地种麦,亩产不超过四石。可如果种萝卜种芋,从收获分量来看,是超过种麦的。

米麦自古为君主与诸侯所好,不过是因为富余产量便于储存,可以放置多年。但米麦的产量,是不如一些高产的蔬菜的。

赤贫之民非吃米麦不可,也不过是因为寒冬与春荒之时,蔬菜野菜未熟,必须要米麦渡过青黄不接。又因为运输没有保障,不确定每年青黄不接时,外地是否有足够米麦会运来发卖。

现在有了租庸调输法,有朝廷控制的运费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均输车船队,给百姓一个稳定的运价,承诺只要加这些运费就能买到陈仓、郿县的余粮,京兆各县百姓才敢放开了全部去种产量更高、也确保能卖得出去、只是保鲜时间较短的东西。

这是惠民!如何能跟管仲削鲁的毒计相比!你们关东士子,居与黄淮平原之地,人口均匀,田地肥饶,自给自足,如何能理解大王为西陲偏远、山险之地百姓互通有无、提供保障所做的努力。”

袁涣被荀攸一阵解读,说得哑口无言。

虽然他数学不好,一时还无法彻底算过来,但他至少知道对错,知道自己一开始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谴责是有问题的。

刘备毫无疑问真的是个实用主义的仁君,才会采纳李素这一系列的经济变法建议。

均输的另一个外地诸侯原本没想到的好处,就是“给百姓提供物流成本的托底担保”,让百姓因为相信“只要给多少运费,谁都能要到足够多的外地货”,从而放心放开对土地产出的配置。

既然粮食和蔬菜种出来都是要吃掉的。人口密集的地区种更难保鲜、保质期更短的东西,换取偏远、人口稀疏地区多种粮食,把人口稠密地区少种的粮食面积份额补回来,这有什么不好?

何况某些蔬菜的总产量更高,让那些原本吃不够菜的百姓,食谱里的蔬菜比例变多,就等于节约了更多耕地——

比如一个城市居民,需要八亩粮田两亩菜田总计十亩地才能养活,但一亩菜田产量是粮田的一点五倍,改成五亩粮田四亩菜田后也能养活,那不就白节约出来一亩地?

袁涣被荀攸耐心解释了一通之后,内心只剩下一个念头:在刘备这儿,数学不好简直不配做官……那都是耽误百姓民生啊!连劝农都不会劝了。

袁涣虚心求教了一会儿之后,彻底惭愧叹服:“外臣愚昧,刚才竟口出妄言,实在惭愧不已,请汉中王恕罪。大王远见卓识,爱民如子,不避俗谤,实乃天下苍生之幸。

涣此番前来,还有一件重大秘闻,欲得明主相告。今见大王治下百姓如此安居乐业,愿知无不言,只求大王先恕涣被人利用之过。”

刘备也不为已甚:“人孰无过,莫非是之前陛下蒙难之事,袁别驾你也有过失?若是无心之失,自然可以原宥——

孤从不虚言,便在数日之前,孤遣使说降平东将军、卫尉段煨反正。段将军便曾悔恨他当初不曾果断救驾,但孤知道他是难以分辨陛下当时是否被董承所挟,因此不能怪他,已经答允彻底赦免,让他勿要相疑。孤也已经许诺他永镇银川郡。你这点小事,有什么可怕的。”

袁涣深吸了一口气,跪下叩首悔罪:“陛下遇害之战,我不曾亲眼目睹,不过在陛下遇害的前一夜,袁术欺骗了我,利用我曾至雒阳朝觐,让我入伊阙关面见陛下与董承,确认陛下是否被挟持。

袁术还对我说,若是陛下没有被挟持,就告诉陛下他愿意退兵,只求陛下给个能够免除君臣相疑的条件。陛下正是被袁术的这个说辞所惑,当天才没有从伊阙关逃回雒阳。

谁知第二天,便发生了那些变故……而且,我听说纪灵将军他们作战的时候,并未向士兵宣布陛下在伊阙关内,只说关内那人是董承派人假扮的。但前一夜我出使回去之后,跟袁术说时,告诉袁术就是真的陛下在关内……

涣不敢卖主求荣,只是不愿背负与袁术合谋,陷陛下于险的罪名,请汉中王明察!”

刘备听了之后,眼珠子都瞪大了:卧槽!这不是等于有袁术弑君的间接人证了么!虽然袁涣没看见最后的战场,可他是袁术派去鉴别皇帝真假的使者啊!

当然了,其他诸侯也可以咬死了说袁涣卖主求荣说谎了。不过,袁涣原先跟刘备并无交情交集,他是袁术派去跟刘备谈秘密龌龊条件的使者。这样一个使者都跳反了,那外人肯定会想袁术这是多龌龊多不得人心,连自己的外交官都怕被他牵连玷污看不下去了,急着划清界限。

对袁术军的士气和袁术阵营的人心,恐怕也会形成巨大的打击吧。

“袁术狗贼!他居然还敢诈称是董承弑君,就凭他明明派人见到了陛下、却还诈称关内之人不是陛下,就足以证明至少有九成是他的人蓄意弑君!来人,传孤敕令,全军挂孝,讨伐弑君之贼袁术,为怀帝复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