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30章 贾诩复出,连克二县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530章 贾诩复出,连克二县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贾诩那二十个月的地狱级遭遇具体经历,也无需赘述再多。

反正他现在就是五十岁的年纪,看起来已经跟六十多岁的人一样苍老。混迹草原胡人之间、吹风喝沙东躲西藏的二十个月,过得比十几年还难熬。头发和胡子不但花白,而且稀疏。尤其是胡子,看起来比当年长些,却稀稀拉拉地蜷曲不成形。

不过这一切外貌的苍老,却也映衬出贾诩双眸中那股怨毒的眼光,比当年更加囧囧。所谓人老精鬼老灵,这是最容易从眼神里看出来的,就像是整张脸的精气神都被那对眼珠子吸走了。

这段艰苦的经历,也让他的性情有所改变,原先贾诩的怕死程度,或许是仅次于李素。但他现在的心态、对自己的定位,已经接近一个六旬老者。贾诩潜意识中似乎也觉得自己没多久好活了。

如此一来,他对于自己还有多少寿命、做某些事情会不会导致死得更快,就不如五年前那么计较——五年前他是45岁的物理年龄、45岁的心理年龄,现在是50岁的物理年龄,60岁的心理年龄。

没那么惜命了,在用计上也会更大胆冒险,只求报仇效果更好。这等于是地狱归来后,思想顾忌解禁了的2.0版贾诩,智力值涨了一两点(不能多加,贾诩本来就97了)

……

此刻,张辽安然通过了黍葭谷,既然问到贾诩为何断定关羽会重点防御南边的轵关-箕关、而相对忽视黍葭谷这边的防御。贾诩当然也要事后张子房一下,以便于在张辽心中建立更牢固的多智形象,便于张辽在后续的具体作战中更加言听计从。

只听贾诩对张辽分析道:“此事易知耳,关羽从清水入黄河,顺流而下进兵。则沿途既为其后勤粮道,岂能不设防哨探?我虽不知其近况,但以关羽之知兵,料敌从宽,多半会在东垣至清水河口、乃至河阴沿岸,多设巡回哨船,并立烽火台。

我军如走南线,从河内沿轵关-箕关进兵,袭取河东东垣,则后勤补给路线比从上党阳阿出发、断中条山黍葭谷更远。

南线唯一俭省物资运耗的机会,就是逆流黄河水运,但那岂不被关羽立刻发现示警?要不被沿着黄河逡巡的关羽哨船、烽火台发现,我军南线后勤就只能走王屋山山区,要远离黄河河岸,但同样是走山路,南线比北线入境翻山的里程更远,还不如走北线奇袭。”

说白了,贾诩的眼光就是一句话:我料定关羽会在他自己的后勤路线周边,设置诸如烽火台或者哨船一类的警戒。

所以咱压根儿就丝毫不流露出要截关羽粮道的姿态,选择绕远路突然出现。而一出现的那一刻,就是杀招,不是仅仅满足于劫一支运粮队、贸贸然打草惊蛇,而是要直接拔除河东的某些要害据点!

张辽听了暗暗颔首,觉得贾诩虽然立场卑鄙不忠,但战略战术上都还是可靠的。今天这一手至今这么顺利,跟去年袭杀步度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了这个心理建设,张辽对于后续先打哪儿后打哪儿、第一招最狠的背刺往哪个点扎,也就更愿意多听听贾诩的意见了。

毕竟这些细节,吕布在派遣他出发的时候,也不会交代得太细,需要抵达河东境内之后,根据徐晃的具体布防、开战瞬间敌军的兵力分布随机应变。

张辽把这个问题追问了,贾诩听后捻了一下他稀疏蜷曲而又臭长的胡子,冷冷说道:

“我们从上党出兵之时,还不知道关羽是哪一天抵达河阴、进入河南尹的。不过,根据昨晚最新一次收到的河南军情,关羽既然是五月初六出现的,逆推其时间应该是初四从东垣出发的,清水、黄河的流速、水陆进兵的行止节奏,很容易算出来——这个情报很有价值。”

张辽听贾诩说得这么冷静,不由被带入了节奏,觉得贾诩莫非真是精算到丝丝入扣的大才?这种信息,能怎么利用呢?

“哦?那算明白这一点,怎么应用呢?愿闻其详。”张辽领兵打仗的随机应变是挺不错,勇气也极为可观,但张辽毕竟是武将,出身苦寒之地的小吏,数学不太好也不善于精确定量分析,于是听得愈发认真了。

贾诩目光空洞地说:“关羽既然是五月初四从东垣出兵的,以关羽对后路的重视,当时徐晃应该也是在东垣,而且东垣县城不大,府库也储存不了太多物资,关羽随军带走三万人和行粮器械,必然让东垣仓库极为空虚。

分别之后,以徐晃之知兵,也会知道后续要为关羽确保后勤,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趁着两军还未正式开战,把已经搬空大半的东垣仓库重新充实,把留在湅水流域安邑、闻喜等地的大笔物资陆运前移到东垣。

因为徐晃很清楚,关羽的这三百里后勤路线上,走湅水、清水河黄河这三段水路的部分,他只要用船筏运货,我军是很难劫粮的。

因为我军的船筏除非是提前部署在河阴县以上的黄河两岸,否则只要开战前没部署到位,一开战关羽堵住小平津渡口这一狭窄之处、黄河下游有再多的船也开不过来。

既然这三百里的路程当中的二百二十里水路都不会出事、关羽自己能控制,最容易出事的,就是翻越中条山黍葭谷的八十里陆路了。

徐晃难道不该在我军反应过来之前,把更多的物资移动到东垣、先把这八十里陆路该运的东西运完,等刘袁正式宣战、我军从上党也打来了之后,东垣仓库已经重新堆满,他只要开船发货就能撑好久,不用再走陆路,不用冒被我们劫粮的风险了。”

贾诩说得这么清楚,张辽当然秒懂:“所以,你觉得现在徐晃很有可能是在亲自运粮?”

贾诩:“不一定是亲自运粮,但至少肯定是在大规模运粮。按照他五月初四在东垣、初五本人带着轻骑回到闻喜、初六再从闻喜发货——今天,他的货很可能还在这中条山八十里山路上,或许,已经接近东垣县城了。”

载着沉重货物的辎重车队,陆路行进是比较迟缓的,一天走五十里就差不多了。而且考虑到附近是中条山山区,不是很平坦,有可能走得更慢,所以,现在还没进东垣县城也是完全可能的。

至于徐晃本人,贾诩觉得未必会亲自押运,他的责任很重大。但是,徐晃肯定会带着一支快速机动的骑兵,坐镇东垣或者闻喜,然后一旦遇到敌情就快速反应奔袭截击护粮。

当然,即使徐晃没有亲自护粮,粮队至少也是有一两千甚至三千人护送的,这些基本护卫兵力不会少。

张辽想了想后,激动地建议:“那我马上派兵去东垣看看,能不能劫粮?”

贾诩一抬手:“不要急,粮队能有多少护卫?关键是要做好预案,在徐晃没有亲自护粮的情况下,依然把他引诱出来。”

张辽已经彻底信服贾诩了:“那先生说怎么做吧。”

贾诩:“张中郎,你有两万兵马,步骑各一万,步兵反正也走不快,今天一天都到不了闻喜或者东垣任何一处。所以,不如暂定往闻喜方向移动——我觉得徐晃本人在闻喜的可能更大一些,这一点没法确定,只能是稍微赌一下,赌不中也没关系。

步军往闻喜移动之后,就择机寻这黍葭谷两侧容易设伏的地方,转入防御,时机你自己看着办吩咐下面人就行了。然后,你把骑兵分成两部,并且分别派出斥候去哨探闻喜、东垣的情况,不用太靠近城池。

你拿两三千骑兵,往南直奔东垣,争取截击应该还在路上的粮队,只要截住了,立刻哨马回报是否有发现徐晃。若是发现了徐晃,后军剩下七千骑兵齐上,争取在野战中重创徐晃,这样我们才有把握快速夺下闻喜和东垣。

如果没有发现徐晃,那后军的七千骑绝对不能暴露,甚至要退回黍葭谷北口一些,给敌人漏网之鱼示警求救的机会。等徐晃匆匆带着关羽留给他的河东军全部骑兵来救援堵口时,中郎再全军杀出。

他如果从东垣来,我军就只能用一万骑兵破敌,要是从闻喜来,那就更好办了,刚才说的埋伏在黍葭谷两侧山上的步兵也能派上用场,定叫徐晃有来无回。我军在野战中全歼徐晃的骑兵、甚至斩杀徐晃本人,这不比后续再攻坚战中从城墙上硬啃这些精兵来得方便?”

张辽听到这儿,算是彻底心服口服,立刻按照贾诩的交代,步骑分兵,严密部署,同时分出三千人去劫粮勾引。

还别说,贾诩算的日子算得非常准。

当天午后未时(下午一点),张辽派出的三千疾行轻骑,在部将宋宪的带领下,已经在黍葭谷西南偏南三十多里的地方,堪堪追上了一支运粮队。当时对方距离东垣县城只剩不到二十里路了,要是再晚来一两个时辰,说不定就被他们溜进城了。

因为篷车都被关羽带走了,这支运粮队都是用普通大车构成的,反正也不用走水路,只是承担个中转。护粮的也只是徐晃手下一位无名的别部司马,并不是徐晃本人,护粮士兵大约一两千人。

宋宪带的三千骑兵,好歹也是张辽带出来的精锐,还补充了一些去年抓到的鲜卑王庭精锐骑兵的俘虏,由张辽改造调教后补充到队伍里,都是在漠南见惯了鲜血生死的,战斗力自然不俗。

遇到一个二三线部队的运粮军,当然是轻松击溃了对方,徐晃麾下那个别部司马,也被宋宪刺死了,一大批补给物资被夺。

好在运输队在刚遇敌的时候,就有一些快马斥候成功脱离了队伍,逃得性命去东垣、闻喜求援。这种飞马急报的速度当然快,那都是完全不惜马力哪怕把马跑死都要报信的。

所以当天申时末,徐晃在闻喜就得到了急报。他也知道去得那么晚粮队应该是救不会来了,但他问明了敌军的规模、带兵将领后,觉得至少有必要立刻堵住黍葭谷口,防止敌军的侵扰扩大。

徐晃心中暗忖:“敌人怎么会从黍葭谷口来?那不是从上党阳阿进攻了么?我军跟袁绍没有开战,难道是关将军在雒阳那边已经正式跟袁绍军血战了?

连我都没接到准信,上党的吕布军就算接到,也最多才一天半天,怎么可能出兵那么远?这应该是战前就在阳阿边境巡逻的部队,突然接报后当天就越境劫粮了吧?”

徐晃对敌情的这个判断,放在正常情况下绝对是没问题的,他也不可能因为被劫粮就吓得不敢野战见死不救。所以稍微琢磨了一下,救兵如救火,他就带着关羽留给他的全部五千骑兵先出发了,去救援东垣方向,顺便排查一下沿途被敌军侵扰的风险。

不管怎样,就算敌人劫粮之后撤走了,那他徐晃也要吸取教训,防止下次再犯,直接把黍葭谷口给堵了——可以在黍葭谷口立一个营寨,修些工事,再驻扎一点哨兵。

驻扎太多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他总共就一万机动部队。只能是有个坚固营寨、遇袭哨兵能及时报信并拖住一天半天的,等机动部队援兵抵达协助防守。

徐晃就这样带着五千人,气喘吁吁骑马赶路,傍晚之前进入了黍葭谷。到了谷口之后,徐晃倒也知兵,让部队警戒并稍稍放缓,还下马养一下马力,免得过会儿真遇敌作战时没了马力。

可惜的是,刚入黍葭谷还不到十里路,马力也没养回多少,徐晃走到一处,总觉得两侧山势似乎比较不利,他也有些犹豫,吩咐进一步缓行、让士兵上两侧山坡检查。

然后,似乎是伏兵将领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发现,还真就提前发动、伏兵三起——之所以是三起而不是四起,自然是因为徐晃走得慢,小心,没有彻底进入包围圈。

但前左右三个方向都有敌人,也已经是很难受的事情了。徐晃立刻指挥部队应战,对面居然冒出了一万七千人的大军——张辽埋伏的一万步军,和剩下的七千骑兵。

因为剩下那三千宋宪的劫粮骑兵在东垣方向嘛,而徐晃在闻喜方向,所以宋宪肯定是赶不上战场的。

“稳住!不要慌!”徐晃厉声喝令部队保持秩序,但他自己内心其实颇为惶恐:这哪里是敌军巡逻骑兵恰巧在边境上听说开战、所以过境……

看这架势明明有数万大军!敌人是早就准备不宣而战偷袭了!

——

PS:以上这章四千字。今天其实也有八千字了,剧情可能觉得不多,主要是分出笔墨描写贾诩的因果。

后面几天,可能字数会更慢一些,提前道个歉。好在也看到有书友留言说要养一周再看,我更慢一点也心安理得一点。

当然我绝不是因为书友要养才更慢,是本来刚好写到这里,要精心设计一些诸葛亮初战智斗贾诩的计策。这种情节写起来,真是比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要慢还要费神。毕竟我是自视甚高,准备写出一个比罗贯中精妙得多的计谋的,这种高脑力情节怎么写得快?

不过提前道歉一下,也是打个预防针——主要是不能保证最终想出来的计策确实精妙到空前绝后,是不是真能做到完全不依赖弱智光环。

毕竟我无法预想一场我现在还没想到的计策对抗能有多精妙,也有可能最终脑力花了,结果确是高开低走。我觉得这后面的情节已经不是那种“研发部的体力活”,而是真的搞“发明创造”的脑力支出了,就像你不能为那种真正的尖端科研投入打个收益率保票,科研失败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提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