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22章 决战不是你想打就有得打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为了让李素可以尽快扩大战果,刘备少不了催促一下关羽和诸葛亮在北线早点动手,争取重创击退袁绍,好腾出兵力南下增援、先把软柿子彻底捏了。

刘备是二月二十四跟吴苋摊牌后起的这个念头,所以二十六给关羽和诸葛亮发出朝议指示的时候提了这事儿。抵达河内野王军前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初一。

派来送信的信使是黄权,而且还不是孤身前来,是从长安象征性地带了三千援军过来,给关羽助战的。

三千人当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足以表明姿态:那就是刘备也不希望一直拖下去、双方都持续消耗钱粮国力。

刘备阵营经过这几年的种田和财税制度改革,拖当然是拖得起的,也拿得出这些钱粮。但早点解决,百姓也少一些痛苦。

别以为这样的相持阶段,就不会死太多人——前方当兵的死得少,后方因为运粮徭役或者横征暴敛逃亡、饿死、累死的百姓,每个月甚至每天都有,只不过那些人的存在比较隐性,没那么刺眼。

刘备这边民政整顿得好,无非也就是少死一点,也许每天几十个。袁绍那边可能就是每相持一天损失几百上千百姓。

至于百姓因为穷了余粮少了,不敢生孩子或者生下来淹死掐死,导致的人口增长停止甚至下降,就更无法计算了。

古代的劳动保障条件,修个路运个粮都是有可能死人的。长平之战时秦赵相持三年,赵国后方死了多少人?隋炀帝动用一百十几万军队打高句丽,更是运粮民夫就死伤逃亡了几十万,还没算修运河死的。

……

形势是明摆着的,黄权便把皇帝的期望隐晦地表达了一下,同时还转达了李素在南线大胜的好消息,看看关羽什么态度。

关羽在野王城内的府衙接待了黄权,双方分宾主坐定,略一寒暄,黄权主动摊牌:

“太尉辛苦,一冬相持,疲耗袁军无数,可谓苦劳。不过李司空在夏口大破孙策、拓地三郡,孙策暴毙。朝廷希望可以抽调人马南下,扩大战果。”

关羽听说李素先立了大功,只是捻须颔首,他这人傲气,不擅长表达对哥们儿的赞赏。

倒是诸葛亮没有心理负担,他本来就是李素的门生,弟子吹捧师长的功绩是天经地义的,当下由衷叹服:

“竟击毙了孙策么?当真神速,上次还只是说大破江东军。李师如此殊勋,我们一冬天夺得半郡之地、消耗歼敌五万,相比之下倒不算什么了。”

黄权说话倒也中肯,帮关羽设身处地考虑:“诸葛长史休要过谦,如此小的损失,歼敌五万,夺取野王,也是奇功一件了,只是比李司空略有逊色。

咱也都是知兵懂行之人,水战嘛,更仰赖坚船利器,陆战则更看将士战心斗志。我军素擅奇技淫巧,战则先利其器。李司空以战船破孙策,倒是比太尉多取了些巧。”

陆军人的决定性因素更重,海军装备的决定性因素更重,这是兵种的天然差异导致的。海军容易在武器装备上开挂、打不对称作战,自古皆然。

黄权展现了自己的同理心后,也不客气了,直接问起关羽准备什么时候能总攻。

关羽刚刚被对方示好过,不想多解释理由,只是说:“公衡,我也不瞒你,若是野战,我哪怕只有袁军六成兵力,也有把握胜之。但沮授自腊月以来到军前督师,不但坚守不战,还利用寒冬的两个多月高垒深沟,加固工事。

沮授夹太行-丹水谷口为长堑,绝野王至上党道路。又在太行余脉、黑山南麓,经山阳、怀县,遍掘长堑夯筑土墙甬道,连接二县,直至黄河北岸,绝我军顺沁水、黄河而下的进军路线。”

关羽的这番说辞,黄权也是第一次听说,之前也没有上报给刘备知道过,所以刘备表达这次的进军期望时,确实是不了解前线将领的难处。

这也不是关羽没有及时上报,而是之前情况掌握得不够透彻,关羽想趁春暖后试探攻击一下,彻底摸清虚实再说。

北方平原地带一般也要农历二月中旬才化雪可以行军作战,山区就更慢一些。关羽基本上是二月下旬摸清了对面的情况、并且组织试探进攻,而上次他给刘备汇报的时候,这些都还不知道。

所以,黄权也只能根据目前的情况,就事论事给建议:“太尉既有苦衷,在下此番回京,自当据实禀明陛下。不过,若只是沮授敦促袁绍诸将死守不出,我们难道不能强攻么?

如今我军的投石机、地道、埋设火雷,诸般攻城器械、手段,已非昔比。为何还会打成数百年前秦赵相持之势?当时秦可没有破敌长堑壁垒之能。

何况沮授并非固守城池,而是绵延上百里的壁垒防线,只要突破一点,不就等于逼敌野战了么?

另外,陛下也知道,沮授让诸将死守,无非就是因为袁军士气低落、害怕一出战就联想到秦赵之争、赵人战则易损,想把士气稳住。

可沮授总不能一直这么守下去吧?他难道就没想过退敌?稳士气稳到什么程度,他才觉得人心可用呢?”

关羽一时捻须不答,主要是他觉得沮授这人还算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也算是忠于汉室、误入歧途。他不想拿不确定的揣测背后泼人脏水。

诸葛亮就没这方面的心理负担了,他也了解情况,侃侃而谈地对黄权解释:“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以我度之,沮授和袁绍肯定是不会一直拖下去的,总要有个头。

但现在犹豫不决一直拖,自然是因为他们看得出拖的好处——正月时我们已经打探到,袁绍委任了审配兼录户、兵二曹尚书,在青冀二州筹措军需整训兵源。

袁绍原本有战兵四十余万,去年冬天被我们歼灭五万,一度衰减到只剩三十七八万。经过审配的竭泽而渔搜刮,据说又恢复到了四十万,只是新兵未曾经练,不过一两个月的整训。但只要拖下去,袁绍就还能扩军。

另一方面,袁军隆冬时节苦于太行难行,驻防上党的士卒多有饥馁,士气极度低落。进入二月中旬之后,壶关山路稍稍便利了些,审配又在后方整顿,供给渐渐充足,士卒人心有所恢复。

我估计,沮授也是想扛过早春这段时间的低迷期,让士卒好好训练吃个把月饱饭,恢复士气。而且在全军宣扬后方扩军备战顺利、袁军才有信心决战。

同时,我估计沮授知道我军南线胜利、陛下要抽人南下支援后,会愈发持重不肯出战,利用我们求战心切的情况,逼着我们主动进攻,他打防守,好多消耗我们一些。

要想沮授主动出战……除非是我军进一步冒险,比如不顾目前尚未击退沮授的现状,直接从北线抽调兵马增援荆、扬战场。到时候河东河内战场驻军进一步减少,比如从现在的十五万降到十二万、甚至十万,那沮授或许还有胆量允许袁军诸将主动出击。”

诸葛亮说的最后一项评估意见,倒也不能说行不通,算是一条不得已情况下的备胎方案了。只怕到时候关羽只剩十二万或者十五万,野战也打不过二十五万到三十万的袁军。

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能真走这一步的。

当然,如果是用骗术,明明没走这一步骗得敌人以为走了这一步,勾引出来野战决战,再利用汉军的机动和通讯速度优势、内线打出一个时间差,倒是可以考虑。

这一点目前还没到这个份上,诸葛亮不用对黄权说出来,暂时自己心里先想象,多留个备胎就行。

黄权琢磨了一下:“既然你们觉得不可能速胜、重创击退袁军,当如何回复陛下?”

诸葛亮看了一眼关羽,见关羽点头,他就侃侃而谈:“我军之前扩军不足,主要是因为陛下治下各州人口虽众,然分布广泛,边远之地粮秣物资无法集中到前线供朝廷调度。

所以,我军空有一千七百万治下百姓,可调度之兵还不如袁绍一千三百万人。我军可以离境作战的兵马不过三十二万,袁绍却有四十万,虽然我军素质相对袁绍更精锐一些,器械更是精良。

关中从前年开始,才能自给自足,去年起百姓才略有余粮。而益州物资虽极为富庶,外运损耗却极大,荆州江汉之地也是去年才刚刚掌握,其余边远之地更是无法支援中原。所以截止去年,我们没有大肆扩军是对的。

但如今,关中已经可以彻底自给自足、纵然偶有小灾也能自行赈济。荆州全境为我军所有,春耕之后,等今年夏粮收获、加上江陵存粮调度到位,足可在前线养更多常备战兵。

太尉此前也算过,建议陛下今年春耕之后,趁着农闲,进一步扩军。民间新兵兵源应以巴地三郡及汉中为主,辅之以新定的南阳。

因为离前线近的州要为朝廷提供战时军粮,按照租庸调输法,不该再重摊兵役。后方偏远州物资运到前线困难,不如出人当兵,这也是朝廷成法了。

益、滇之地最为偏远、物资难运,而且人口稠密,本该多出兵源。但成都周边富庶、工商农事俱甚为发达,百姓安逸不尚武,还是让他们纳赋税为国贡献即可。

滇州虽然最为偏远,民风也尚武,但如今南方已彻底平定,孙权治下剩余土地,不过淮南与吴越,连豫章庐陵与山越都丢了,没有滇州兵用武之地,他们到了北方不习寒冷,恐难以苦战。

所以,汉中、三巴之地民风彪悍,多山少田,人口却稠密,多有百姓无田可种,还是继续从那儿抽兵免税,可以让这些部队到宛城驻扎,与南阳本地的新募兵一起,归属于南阳守将高顺麾下训练、并防守地方。

另外,我军去年冬天在河内抓获袁绍军战俘、降卒两万余人。您刚才说李师在江东也累计抓获孙策旧部战俘两万余人。

太尉以为,高顺扩编新军整训之初,可以以旧部四万人为骨干、占三分之一,以老带新。同时以三巴、汉中、南阳新兵四万人占另三分之一,再以袁绍孙策降卒四万占最后三分之一。

如此,四万扩至十二万,整个朝廷的机动兵力从三十二万扩军到四十万、对外则宣称五十万。这样的以老带新编练速度,不用半年就能成军,新兵的战技应该能跟上,袁、孙旧部的忠诚度也能渐渐洗改。

事成之后,高顺麾下原有的数万精兵、老兵,可逐步由吴懿带领,派去夏口、柴桑支援李师平吴越。

若是保密得当、操作得法,时机恰当时,对外还可以提前趁着哪天高顺练兵有所小成时、打个时间差放假消息。

宣称高顺之兵并未练成、实际上陛下是抽调了河东的预备队去宛城、让宛城的高顺精兵去柴桑前线。所以河东河内前线兵力实际已经没有十五万了,可能就十二万甚至十万,这样,也有可能把沮授勾引出来,敢于野战。

当然,具体得随机应变,现在说还太远,无法预料那么久之后的事情预料得太精确。到时候怎么骗,还要临时想词设计。”

黄权很认真地听完了诸葛亮周到的建议,心中也很是认同。另外,他也知道,这番话未必都是诸葛亮自己的心得,至少关于扩军练兵的日常经验肯定不是诸葛亮的,应该是关羽的意思。

关羽只是不善言辞,借机让诸葛亮这个长史帮他整理好了、有条有理地摆到台面上。

黄权虽然不知道后世的军事理论,但根据朴素的军事经验常识,他也听得出:扩编新军的时候,留三分之一老兵作为骨干模范带队,确实是最稳妥最能形成新部队战斗力,又不至于老兵太少跟泥牛入海似地被稀释得无影无踪白白浪费。

后世采用三三制的国家,在近代扩军动员时,一般都是按三倍动员。比如一个团到了战时要动员扩编到三个团,那就把原有精兵团三个营拆到三个新团里,每团放一个老兵营带两个新兵营,能较快形成战斗力。

而诸葛亮这次的建议,其实更加巧妙一些。

因为袁绍孙策那儿抓来的战俘,战斗技能是已经有一点的了,缺的只是对刘备阵营的忠诚度,所以对他们的改造重点在于思想教育、比如开开诉苦会洗心革面。

这样三三掺杂之后,每个单位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员有忠诚动摇的可能性,再洗脑一下,就绝对翻不起浪来,不可能出现整个部队动摇。

而三巴、汉中和南阳征的新兵,都是从无地穷人里征的,在刘备的内政政策下,这些本地人忠诚度没问题,缺的是技战术经验。掺杂后,这种缺乏技战术的士兵也只有三分之一。

最终结果就是缺战术和缺忠诚的士兵,都各只有三分之一,占少数派。成军的效率只会比正常的三倍扩军更快。

……

黄权表示他回去后一定好好进言,把这些真知灼见分析给刘备听。不过,他还是想先观摩一下沮授目前的防守战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关羽一直强调他有了攻城武器之利,还是不能抓到主攻的好时机。

关羽对此当然不会反对,反正这段时间他对沮授的试探性进攻也偶有实施,黄权想观摩就等几天好了,总会打的。

——

PS:我也知道今天第一章有点水。虽然没加更,但都是四千多字,两更也八千字,过渡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