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28章 斩杀林邑王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28章 斩杀林邑王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眼看着战局一边倒地杀戮,赵云却似乎还犹有余力,把骑兵部队捏的死死的,区连也是口中发苦,大汗淋漓,被酷暑和心中焦虑折磨得几乎虚脱:

“怎么办?都打成这样了,赵云的骑兵还是如此闲散待命。刚才一个多时辰打下来,除非是我军两翼包抄过远过深、要把他的步兵大阵整个四面包围。

赵云的骑兵才偶尔出击,把我们两翼头部迂回过远的那部分打掉,然后就又缩回去了。如此收放自如,我们的战象就算投上去,也无法彻底搅住赵云的骑兵,形成敌我混杂的乱战。

这可如何是好?贸然把最后的底牌打出去,要是被赵云的步兵黏上了,而他的步弓手又带了那种据说会发出尖锐怪啸和火光的远程兵器,战象不就全完了?”

区连苦苦支撑,几乎忍不住要不管不顾把全部底牌压上去。

……

然而,就在区连绝望的时候,他不知道赵云其实也有点紧张、郁闷和决然。

谁让赵云有名将之才呢,这辈子又有十三年的戎马生涯经验了,擅能见微知著、洞察潜伏于微末的危机:

那就是,汉军怕的不是正面厮杀,而是全军都被缠住,已经拖了太久的时间。

魏延的方阵中,已经出现数以百计连续在酷暑烈日下厮杀一个多时辰后,直接中暑倒毙的例子。哪怕他们能稍微喝口水,还是缓解不了这个问题。

而且士兵出战前最多带一个轻便的水壶或者竹筒,最多也就装两三升水(汉升,才折半斤不到),有时间喝也早就喝完了。

战前谁能想到敌人这么悍勇、死缠烂打。谁也没规定再多带水,唯恐负重大了影响冲杀时的反应速度。

蛮兵战力虽然不强,死缠烂打缠住你的本事却不弱,六倍的兵力车轮战迂回战包抄战,尽管战损比打得很难看,伤亡几乎是十倍于汉军。

可是,在“让所有汉军都始终不得休息”这一点上,蛮兵做到了。

不能再拖了!

又过了一会儿,赵云观察到己方中暑而亡的士兵,已经跟直接刀枪肉搏战死的士兵,接近同一数量级后——战死负伤的士兵,大约是千人数量级,四位数,而中暑伤亡的士兵,目测也同样超过了一千人!

他终于决定果断出动全部骑兵,争取速战速决。

“骑兵准备,全军从左翼迂回,从远离海岸线的方向挤压包抄敌军右翼,务必一击而溃,把他们驱赶到靠大海的方向。

另外,所有骑兵准备好反战象兵器,时刻警戒区连一直捏着不肯用的象兵、专挑我们的骑兵撵,与战象保持距离,按战前训练的破象战术执行!”

赵云详细下达了几条命令,随后就把步兵中军主力的指挥交给魏延,他自己带着骑兵开始从左侧迂回。

赵云本来不打算把这些蛮族斩尽杀绝的,但看了这些蛮族悍不畏死的蛮勇状态、在热带地区可怕的适应力,以及蛮人对汉人的仇恨程度,让赵云不敢再有“击溃打散就好”的想法。

除非这些蛮兵全部投降接受改造,否则要是击溃了,驱赶到远离海岸的热带丛林里,这次怕了下次汉军大部队走了再出来打游击,那就没完没了了。

今天的战场,赵云位于占城的西南后方,区连的林邑军位于东北侧。

赵云军的右手边和区连军的左手边是大海,赵云的左手边和区连的右手边是丘陵丛林。所以要全歼,只能是把人从丛林往大海驱赶。

三千体力还算充沛的骑兵,随着赵云的如山军令,严格遵照执行,如洪流滚滚,狠厉穿凿冲杀而去。很快把正面的林邑军一侧阵线击穿,杀出一条血路,一直凿到林邑军的侧后方。

不过,看到赵云终于忽然动手,把己方数千步卒在短短一盏茶的工夫里就击杀屠戮,对面的蛮王区连却丝毫没有惊讶和痛苦之色,反而是有些惊喜。

赵云居然帮他解脱了决策之苦!赵云居然在表面上步兵对战形势大优的情况下,主动派出了骑兵全力冲锋!

“赵云总算让骑兵上了?快,把我们的战象也全部派上去!专挑赵云的骑兵对付!别去冲汉军的步弓手方阵!他们有火药箭!”区连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绝处逢生,连忙做出部署。

此时,前方的蛮族各部酋长,早就在内心把区连这个名义上的王骂得狗血淋头了,痛恨于区连的保存实力,迟迟不让象兵上阵。

战象终于杀上来后,他们也普遍松了一口气,就等战象把赵云的骑兵彻底克制了。

……

短短半炷香的时间,赵云亲自率队冲杀,刚刚实现他此战之中百人斩,杀穿敌军阵势数重,刺死酋长五六人。

终于,区连把全部的象兵压了上来。足足四百头久经训练的战象打头阵,后面还有更多平时运货的役象,总数竟然达到了千头之多!

不得不说大象这种生物,越是到南方热带雨林气候,就越是密集容易搜集驯服,所以到了林邑南方,大象的规模已经到了恐怖的程度。

这一点,要是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后世去云南旅游和去泰国旅游,遇到的大象数量能有多大差距。

历史上,火药兵器出现之前,外来统治者很难在热带雨林地区建立统治,疾病和水土不服、蚊虫肆虐固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热带土著恐怖的拥象规模也不容小觑。

三个骑马的骑兵,就要对付一头大象!这个兵力对比,也是赵云多年征战从未遇到过的严峻。

之前他虽然三度破象,经验极为丰富,但第一次打的时候人象比至少是二十倍,后续至少也是十倍以上,如今只有三倍,挑战前所未有。

……

赵云也不禁深呼吸了几口,然后吩咐部队井然有序地掏出装了火药和硫磺、毒烟燃料的铁罐兵器,准备投掷破敌。

很显然,赵云是有备而来,既然出征前就知道要打的是林邑蛮子,他又怎么会不提防大象?

步兵如何破象,这个问题好解决。但赵云也知道,敌人已经知道了汉军步兵能破象,后续战役未必还会用战象来冲射窜天猴的步弓手方阵。

如果拿战象去打其他不太好反战象的兵种,那也不得不防。

赵云一开始试过让骑兵部队学幽州突骑,以骑弓游斗抛射窜天猴箭矢惊吓大象、保持距离。

为了这事儿,他还特地要求军需部门给他的战马生产了新式的噪音遮蔽辔头,把马的耳朵堵上,防止窜天猴的尖啸把战马也一起惊了。

但是后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窜天猴独特的火药尖啸本来就是特地用来惊吓大型动物的,对大象都能吓得那么显著,何况是马呢。除非是再改良配方,降低威力,但那样对象的效果也会衰弱、

另一方面,适应南方战斗环境的骑兵,几乎没有幽州人,因为幽州人到了热带,病死率太高了。

赵云这次虽然带了骑兵,但人员几乎都是从扬州荆南调的,这些人也不擅长骑射,几个月的仓促训练根本搞不定。

种种不利因素夹击之下,逼得赵云出战前不得不去找李素想办法,把他的担忧说了,请无所不能的司空帮忙想想看解决之道、另辟蹊径。

李素想了想之后,给赵云配属了守城战时用来往城下砸的投掷兵器、一种汉军已经装备的火药爆炸毒烟罐。

这种火药罐爆破声音还是非常响的,而且火光也还算猛烈,还有持续燃烧和有毒的黑烟,基本上跟原本历史上南宋时那些守城的投掷弹兵器差不多了。

就是预制破片技术还不成熟,指望弹片杀伤的效果很差,只能是临时加点锈铁钉铁屑碎石,增加破片数量。

但最多也就几十个碎片,炸开后弹片砸不到人就没效果了,只能指望火药那点爆破气压把人震出点轻微内伤。

不过,这样的兵器,用来给骑兵反大象,还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作为一个有力补充。

首先这种铁罐只要点了导火线后,稍微吹几秒,扔出去,导线烧完了才会炸,所以出手的时候没有怪叫巨响,也就不会惊吓到掷弹兵自己的马。

而之所以这种兵器成型后用的是铁罐而非陶罐,也是因为引信问题上走过弯路——李素一开始拍脑门,被后世的《赤壁》电影误导,觉得掷弹兵直接用陶罐装药就行了,还省钱。

结果这种武器的第一次实战,就吃了亏,哑弹率极高: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触发式引信”,都是要点了导火索烧到弹体上才会炸。砸在地上的那个瞬间、撞击本身是不会导致弹药爆炸的。

陶罐装药的结果,就是落地还没爆,罐子先碎了,火药撒了一地,导火索好不容易烧完,只能引爆跟导火索黏连在一起的那一丁点残余火药。

李素这才把异想天开的陶罐掷弹兵淘汰了,乖乖用摔不碎的铁罐。

不过,因为这种兵器本来不是给骑兵配的,还有铁壳,所以稍微有点沉重,一个至少有三四汉斤。

守城的时候有落差优势,还能稍微丢远一点。骑兵在马上还没法双手扔实心球那样扔,最多只能是单手投铅球的姿势,李素在赵云出征前测试了一下,最多也就丢二三十步远。

这个距离太危险了,不利于骑兵对大象放风筝。所以李素当初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加大甩动力臂,便于发力扔得更远。

比如装个手榴弹柄,或者向投石兵那样弄个投石索把铁罐甩起来……

一番对比实验,李素当时最后选择了投石索结构。主要是这玩意儿古人接受度高,加工起来也方便,几根绳子做个网兜套在铁罐外面就行了。

不过实际使用测试当中,也出现铁罐形状不规则、投石索网兜在出手时不易把铁罐在最佳位置甩出等等麻烦,好几次都甩偏了,就跟铁饼运动员多转了几度角,最后落地时能差很远。

最后,居然还是赵云自己看李素很苦恼,帮他给出了临门一脚的建议:那就别费劲搞重复利用式的网兜了,直接一次性网兜!套上就拿不下来那种!使用的时候多甩几圈,加速到足够快时,算好角度直接脱手,把绳网兜跟铁罐一起扔出去!

李素一想对啊,他居然被传统投石索兵器的固化思维给限制住了!

传统投石兵的投石索要重复利用,那是因为单块石头杀伤力极为低下,所以需要反复持续的火力输出。而且石头便宜,比绳网兜都便宜,那当然是便宜的部分一次性,值钱的部分重复利用。

但现在要丢的是火药铁罐,弹药比投射器值钱多了,弹药都用得起,还省什么投射器?一次性不就好了!稳定性第一!

想到这儿,当时李素脑中豁然开朗,就想起了他前世看过的二战时期反坦克战史:

1941年初,苏芬战争持续期间,芬兰人为了提高“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反坦克射程,提高反坦克手的生存率,就把古代投石索跟燃烧瓶结合起来,用可重复利用投石索甩瓶子增加射程。

但这种“节俭”的做法显然导致了可靠性下降,实际上依然导致反坦克手出手迟缓,多了不必要的伤亡。

后来美军学去了这一招,开发制式的反坦克粘性炸弹(就是《英雄连》这些游戏里被称为“袜子”的反坦克炸弹)。米国人财大气粗,当然以作战效率为第一,完全不考虑成本。

“袜子”黏弹也需要柔性甩柄增加投掷惯性和射程,但米**火商就直接做成一体式,把握持部分一起扔出去。

赵云劝李素把“投石索丢火药罐”改良成“一次性一体式设计”,倒也颇有美军改良芬兰军土办法的神韵了。

这,才有了今天赵云的骑兵们手上这件反战象武器:一个牢固的、无法解开的麻绳网兜,里面套个铁皮火药罐。每一条麻绳的尾部都抽出来拧成一股,非常便于握持甩动加速。

触手冰凉的铁皮和丝毫不会打滑的麻绳,给了赵云麾下骑兵普遍的心里安慰。

他们冷静地分批逡巡横掠过阵线,依次用队中火把手的火把点燃导火索,然后猛甩五六圈,把罐子的惯性加速到最大,再脱手飞出,竟能至少把五汉斤的东西扔出五六十步远,个别力气大的士兵能扔出七八十步。

区连的象群肆虐而来,仅有少数刚好被几斤重的铁罐直接砸中身体。但皮糙肉厚的大象被这样砸击,根本不以为意,就像人类壮汉被小孩子丢的小石子击中一样,最多只是微微一疼。

但他们的自信和蛮勇冲撞也就到此为止了。

赵云的掷弹骑兵非常灵活,因为掷弹的操作难度本就比骑射容易太多,骑兵的阵势非常容易保持,被逼近的士兵也能轻易退开保持距离。

而随着一声声的火药爆破声和火光、刺眼的硫磺毒烟散开,象群很快开始陷入混乱,跟汉军历史上前三次碰到的同类一样,很快自相践踏起来。

“杀回去!撵着象群的后面丢火药罐!不要扔太远!逼着象群往那些蛮兵密集的地方冲!”赵云痛打落水狗,丝毫没有怜悯,还冷静地让这些疯象为自己所用,狂踩乱杀那些蛮兵。

蛮兵们不得不面临数面受敌的窘迫,很多人不得不返身砍杀受惊的己方大象,还是依然不免被在人群里踩出几十条血路,杀掉数百头大象。

赵云趁势发起总攻,亲自带着骑兵锐不可当,找到一处缝隙,直捣已经混乱不堪的区连中军。

赵云亲自策马冲向一头大象身侧,先是一枪狠狠扎在大象侧腹,锐利的镔铁长枪不比凡兵,在骑兵冲刺的巨力下扎穿半尺厚的粗糙坚韧皮革,捅入象腹数尺之深。

区连的坐象都忍不住惨嗥发狂坐倒,赵云巧妙地控马闪避开轰然倒塌的象身碾压,这才返身杀回。

相比之下,坐在象轿里的区连,都年近七旬了,哪有什么敏捷的身手,自然是直接被倒下的大象压到了一条腿,腿骨直接断为齑粉,腿肉都只有皮肉黏连,惨嗥不止。

但赵云没给他机会多发出这种难听的声音,直接一枪扎中区连咽喉,狠狠一搅,结束了这个背叛汉朝的小吏出身的伪王,那罪恶的一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