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41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41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吕布即将发檄文传遍天下辱骂袁绍揭黑料的时候,诸葛亮并不在太原,刘备阵营当时的工作重点也不在这方面,所以看起来,一切都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什么幕后主使。

主要是诸葛亮身上还兼着河南尹的差使呢,今年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李师做事,只分出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履行“大将军长史”的义务。

五月初北上,八月初确认关羽进了太原城后,诸葛亮就回来了。

不是李素要奴役诸葛亮,而是雒阳周边地区重建,这才第一年,秋冬时节确实忙得不行。

这是益州移民来河南的百姓,第一季秋收,事关河南尹和河内郡明年能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存粮是否够吃、还要不要朝廷从后方输血运粮。

各级官府都得好好巡视劝农,遇到百姓有困难还得临时想办法解决,务求平稳过渡。

同时,今年也是刘备阵营工商税改革后的第一年,八月份北方秋收之后,工商税的征收工作才第一次正式执行。这个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

诸葛亮不得不回来,帮李素一起解决一系列的财政工作。

而且这项工作必须确保平稳推行,

因为今年全年都是雒阳新城建设和南阳博望运河施工的高峰期,刘备阵营今年的财政支出压力,也是飙升到了历年之最。

南阳郡那条运河,总支出已经确定会攀升到一百五十亿钱,这笔钱是分配在两年半之内花出去的,也就是去年小半年、今明两年整年,后年(201)年初春耕前,还带到一个尾巴。

而且因为今年是爆破攻坚和挖膨胀土的高峰期,施工强度大,全算下来运河工地今年就要花掉六十多亿钱。

雒阳新城的建设,全周期也能花掉一百多亿的政府基建投资。不过那个项目拉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不像运河要全程通航才能开始收回投资。

城市建设是造一点就有一点收益的,还可以增加税源,所以可以用前面的基建养一部分后面的基建。

加上雒阳的“伊阙龙门高架水渠”项目已经说好了,起码要等五六年之后、雒阳新城周边人口膨胀到非建不可时再开工,到时候统一战争多半也已经打完了。所以这个五十亿暂时不会产生财政压力。

不过,河南尹地区今年还有一笔比较庞大的基建开支,那就是诸葛亮受李素之命,要在孟津、成皋修建新的船厂,并且储备建造一批黄河里用的运输船只和战船,为将来对关东河南河北地区的决战做准备。

毕竟,当初刘备刚刚拿下河内和雒阳时,之所以不能立刻追击,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很困难。

袁绍军撤退的时候虽然没有搞“焦土政策”、把城池和道路这些“不动产”都破坏掉,但车船这些“动产”可都是能轻易开走的。

众所周知大中型船舶只能在使用水域范围内建造,没法在不连通的其他水域造好了把船陆路开过来。有三门峡的阻挡,刘备阵营占领雒阳和河内之后,只能是在黄河中下游从零开始重新造船,无论是战船还是大型运输船。

这个过程同样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均匀完成,将来出兵时才能压制住袁曹的黄河水上力量。而今年是第一年,上半年基本上都在忙着造船厂,下半年开始才是造船,明年一整年都会按计划进度细水长流建造。

这样既确保供应链平稳推进,也防止产能过度建设产生严重浪费。因为你不可能为了短期内要爆很多船,就一下子把船厂扩张到太大、将来几年之后产能过剩,船厂又闲着浪费。

一言以蔽之,南阳郡今年的基建开支有七十亿钱,雒阳河内这边基建、恢复生产花费三四十亿,还有一二十亿是这两个郡造船厂和船、储备木料的开支。

全加起来,今年的基建财政支出,达到了一百二三十亿钱。

军费方面,看似今年打仗不是很激烈,关羽那边收复整个并州,人员战死和伤重不治也就两千人左右。最后太原也被逼得和平解放了。

但人死得少,不代表钱花得少。关羽一开始是靠优势火力和兵器科技,疯狂火力压制才把吕布的信心和士气给打掉了,逼促了后来的和平交接。

箭矢累计花费两百多万支,光这一项就值十亿钱了,九万大军人吃马嚼三四个月,按照人月一石半,就是五十万石军粮。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是最终和平解放,吃不完的军粮还有多出来,或许能减少一点开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跟吕布的和平谈判条件里,还要给吕布发遣散费粮食呢。

关羽军没吃完多出来的,全部给吕布还不够。当然这笔钱也是该花的,主要是鲜卑对汉地的威胁一直没有彻底解除,给吕布一笔钱,至少可以让吕布帮着先扛住鲜卑劫掠的压力,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如果刘备自己光复并州的长城以内区域后、直接就亲自分兵扛鲜卑,那开支还不止每年十几亿。

另外,南线的赵云对林邑国的征服,虽然是去年八月就出征了,不过仗却是一直打到今年二三月份才打完。另外几万部队万里远航的补给消耗也是一笔巨大的钱粮。

好在这部分物资都是靠荆南、交州和扬州沿海几个郡的财政来承担的,所以还算物尽其用,把运输损耗压到了最低。

毕竟这些州郡的钱粮本来就距离中原主战场太远,如果运到中原主战场来支援统一战争,路上运输损耗就起码好几成,不划算,拿来对付林邑人,正好是就近吃喝花掉。

所以,倒是没对中央财政产生多大拖累。

不管怎么说,今年基建支出一百二十多,关羽、赵云两路远征和吕布遣散费总共五十多亿,还有三十亿的基础财政支出、包括地方卫戍民兵的军饷、官员的俸禄。

全加起来,朝廷在199年的财政开支,居然达到了恐怖的两百亿钱!

如果换做桓帝时期和灵帝初年,这个消耗已经等于当时国家五年的财政收入了。

(注:灵帝中后期税源愈发崩坏,一年是收不到四十亿钱的,只有二三十亿。但灵帝敞开了卖官和收“修宫钱”后,把这部分加进去,政府和皇帝内帑的总收入,是远超四十亿的。

估计巅峰时加起来能有六十亿,也就是说灵帝卖官的收入已经跟原来的正常财政收入一样多了。)

这已经比去年和前年、大军跟袁绍相持一年多打河内-上党之战时,还要恐怖了。197年的时候全年开支才九十亿,第二年也才一百二十多亿。

河内-上党之战时,二十多万大军以战斗状态消耗了一年半,花了一百五十亿,那还是分摊到前后两个年份里的。

就这,当时已经让刘备捉襟见肘极为窘迫了,不得不开始谋划工商税改革,并且靠预先认捐摊派糊弄了一年多。

今年开支再次比去年这个峰值继续暴涨六七成,哪怕是正式按新法足额征上来工商税,那也是解决不了的了。

……

如今,总算是秋收结束,工商税也正式开始征收,这里面的账目缺口,让李素、诸葛亮和刘巴都触目惊心。

毕竟年初的时候,正式落实工商税法改革那阵子,刘巴就给刘备算过账:

改革后每年朝廷的盐钞盐引能卖二十多亿钱,铁税只有两亿,茶、酒税分别四五亿和十亿左右。

剩下的水能税/费十二亿、通航费加关税八亿、织机税七亿、瓷器税三亿……

(注:具体见第700章,这里稍微回顾一下免得大家忘了)

全部加起来,所有工商税都足额缴,一年可以增收六十多亿。这个数字不可谓不高——因为已经比刘备阵营目前收到的农业税总额还高了。

农业税是按照壮丁人口数乘以每年两石粮折六百钱来算的,刘备阵营现在1800万人口,大约折合800多万完全纳税壮丁,一年的农业税是1600多万石粮食、折价五十亿钱。

百姓服的徭役折价是七十多亿、人头税折价二十多亿。所以七十亿的工商税已经超过了五十亿的粮食税,跟百姓的徭役折价一样高了。

但问题是,即使这么高,面对一年两百亿的花费,还是堵不住啊!

更关键的是,因为前一年已经“透支”过了,把未来要征的商税都摊牌下去让大家认捐认购提前纳税凭证。

所以今年的商税其实是被去年的河内-上党战役军费给预支了,今年本来应该是还债不收钱的。

要想继续收,那就得巧立名目,继续“寅吃卯粮”,跟后世那些军阀似的,提前把未来的商税给收了。

在这事儿上面,刘备都有些不好意思,诸葛亮和刘巴倒是看得开些,但他们地位不足以劝刘备直接下这个决心。

而作为有现代人灵魂的李素,从情感上来说,他对于这种“政府借债常态”倒是不那么反感。毕竟他原本接受的教育是“保持一定规模的政府财政赤字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

可问题是如今是199年,世界上哪来的“财政赤字”概念。

连欧洲人在罗马时代,都没有这种传统,得到中世纪后期、靠近文艺复兴那阵子,才算是出现最早的金融业者,对国王们搞投机、认购战争国债,打赢了翻倍问国王们要回来。

李素不能破坏刘备朝廷的信用,他必须巧立名目,以自愿的原则,让关西和南方的商人们主动认购“战争国债”,和平接受财政赤字的概念。

整个八月份,李素都在忙活这事儿,连关羽和吕布那边的交接工作,乃至吕布是否有发檄文揭袁绍的短,都暂时顾不上了。

八月底的时候,李素总算是拿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还有配套的补充措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