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44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44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孙乾毕竟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帮朝廷和户部决定抄引销售的实施细则。

他只能是上书建议调整,但考虑到从成都到长安送奏表的信使都得走半个月,免不了耽误今年秋冬两季的预售,所以孙乾略微做了点权宜之计的变通:

一边上书,一边把他要上书的内容,提前通过非正式渠道暗示给益州的富商们。

让大家意识到“未来盐引等抄引的实际提货优先级,会与抄引的发行年份绑定,年份越早的提货优先级也越高”这个建议,是极有可能被朝廷采纳正式颁布的,等到时候再想买说不定就来不及了!

道理也很简单,孙乾那儿虽然有沉重的抄引销售任务背负着,可这些抄引毕竟是户部防伪印刷、分发到益州来销售的。

即使一开始考虑到给各州布政使的摊派额度、再加一点额外的备货,那也不可能是无限制备的。

比如,刘备今年打算卖出去各色抄引至少八十亿钱,给益州的预摊派额度是四十亿,其中井盐的盐引二十亿。

那么,户部分发印好的抄引到益州时,会留点余量,比如分发给益州六十亿,其中盐引三十亿。到时候只按计划卖出去四十亿,那就回给朝廷四十亿的钱或等价物资,剩下二十亿没卖出去的,还要交还朝廷。

如果到年底还没卖出去,那就会回收、拿去酸洗把印的内容洗掉,明年重新印刷成不带年号的普票,留着下次用。

反正户部和各州之间的账目都是要对得上,卖不完的抄引和上缴的钱粮总数是一定的。

这种操作下,至少意味着益州布政使能往外卖的盐引不是无限量的。现在卖出去十二亿盐引,手上还有十八亿。

这十八亿再卖完,就没有“章武三年”的盐引可卖了,明年就算重新发行,也是利息少一年的章武四年盐引,而且提货优先级还得排在章武三年的后面。

更关键的是,商人是一个会高度算计竞争对手的行业,他们比工农阶级要狡猾得多,擅长用“黑暗森林法则”来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敌人。

他们很容易联想到,一旦这个预期成立,他们的竞争对手有可能去抢购更多抄引、以垄断未来两三年内的井盐优先提货权。

虽然这事儿朝廷做得不地道,事实上超发了抄引,但朝廷也没说不承兑,只是让商人们要排队,所以也没法过于攻讦朝廷。

更何况,大汉旧制,三百年来盐铁都是官营,现在朝廷开了口子民间只要交特许经营的税款就能卖,这本来就是让利、盘活经济。

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出现“富商争相竞买从业机会”,从而发生“挤兑”,也不能怪朝廷吧。

益州的盐铁等产能有限物资的抄引销售,迎来了一波新的**。

孙乾截止到九月十五,他的奏表都还没送到长安呢,短短几天之内,就又多卖出去五六亿。

不过,富商们郁积的不满也在渐渐炽烈,成都城里一时物议汹汹,各方面都表示要使君和有关部门正式出来给大家一个解释,答疑解惑。

孙乾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和稀泥,于是提前几日发帖公告,九月二十日在布政使衙门设宴,请所有认购三千万钱以上的超级富商,都可以派代表来赴宴。

朝廷会在当天给大家一个正式的解释,答疑各种政策执行细节、未来抄引的承兑细则。

买不够三千万钱的人,那就等宴会后自己相互打听吧,毕竟布政使衙门的大厅坐不下那么多人赴宴。

大家对这个回复倒也能忍,就再熬几天,要个明确解释。

……

九月二十,很快到了抄引发售答疑会的日子。

孙乾在布政使衙门大摆宴席,水陆毕陈,酒水都是上好的五粮液和江阳老窖,免费随便喝。

毕竟都是认购三千万钱的大客户了,这种招商引资大户,州级官员请他们喝好酒也是应该的。

不过,富商们显然都不是来喝酒的,也没什么心情多喝,唯恐醉了神志不清一会儿遗漏掉什么重要政策解释。

酒过三巡,看其他人不敢发言,原犍为郡太守陈实的一支旁支族人代表,一个叫陈秋的世家族长,就率先向孙乾发问。

当年的蜀儒四宗、董任陈杨,董任两家早就灭族了,陈、杨还有旁支。

陈家虽然被削弱了两次,尤其是六年前第一次租庸调法改革时,陈家某个旁支跟其他一些巴郡豪强勾结,想要加杠杆放粮囤锦、趁着秋收后粮贱钱贵,百姓缴税非得有钱、锦的契机,让市面上缺钱缺锦盘剥一下百姓。

结果那次被李素和诸葛亮敞开放货供蜀锦、把他们的资金盘打崩了,那些参与囤积炒作的家伙根本没那么多本钱接住天量的蜀锦抛盘,不但巨亏一笔,连抵押融资的田地庄园都被抄走了无数,一度连益州的土地兼并问题都得到了极大缓解。

不过,陈实的家族毕竟也是在蜀中经营三百年了,分支太多,其中几个分支被朝廷趁机扫灭了,总还有安分守法的。

这次代表发言的陈秋,就算是还比较安分守法做生意的一支,只是想趁着新盐法赚点小钱。

陈秋问道:“使君,朝廷一开始开卖盐铁抄引,可是说了能够足额兑换成盐铁专卖权的,现在朝廷超额多卖,导致来年可能发生挤兑提货,货源不足,这未免有损朝廷信义、出尔反尔。

还请使君向上传达下情,新法初施,不可失了朝廷信义。我们都是朝廷顺民,少赚一些倒是没什么,只怕因此使远人惶惑,裹足不前,不敢共襄盛举,那才误了大事。”

这陈秋说话倒还知道本分,他没敢说“朝廷没信用害我们少赚、挤兑”如何如何不对,只是说“我亏了不要紧,就怕更远方的还不够充分信任朝廷的人,因为看到我亏了而害怕新法”。

这巧妙的说辞,直接把孙乾架在了台阶上不好下。

幸亏孙乾也是充分讨论准备过了,他知道在朝廷信用上不能有丝毫含糊,所以他立刻拿出了对策:

“诸位不必担忧,首先本官要澄清一点:朝廷绝无超发之意,第一年多印一点,一方面实话实说,朝廷今明两年确实是比较缺钱,天下重归一统在即,哪里不要花钱?

另一方面,抄引印刷,确实也是需要不少成本,每一次雕版、刻印、每一批特制的抄引印刷布料的纺纱,都是成本。

所以,一次性多生产一点,可以把这些成本摊薄。朝廷也是为了节约印钞的损耗,所以不想每年都印。最好开机之后一次多印几年、几年就印一波。

今明两年多印的话,后年说不定就只印没有年号的无利息普通版了。所以这理论上就不存在超印超发的问题,本来就是打算让大家三年用完的。”

孙乾解释完之后,一开始提问的人暂时没消化完这些信息,但很快又有其他富商提问:

“孙使君,您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我们商人也有钱财周转之难。现在朝廷一次性卖数年,对于我们这种家产不过亿的小本买卖,若是也跟进多买,又恐来年经营中再有未知的缺口,周转不灵。

朝廷既然卖了抄引,就该给一个随时可以赎回、变钱的门路。哪有让人买了后,说好随时能用,实际上却非得多等两三年的道理?”

孙乾听了,心中冷笑。这些家伙还真是会找借口,家里资产不过亿,就敢说自己是“小本生意”了,大汉朝的小本生意什么时候门槛这么高了!

可见,还是陛下圣明,司空与刘巴擅长理财鼓励民间工商,短短九年发展下来,成都周边和犍为郡,都富成什么样了!

好在孙乾也是有准备的,他示意盐铁校尉王连来解答这个问题,显得专业对口一点。

王连便起身对众富商解释:“诸位不必担心,朝廷知道,你们担心的无非是抄引一旦挤兑提不到货,赎回年限过长,可能导致周转不良。

不过,以司空和刘尚书的远见,定然早已想到这方面的问题。朝廷为此补充过一条特许,那就是如果出现紧缺资源型的抄引,因为缺货承兑不了对应货物,就允许持抄商人用挤兑抄引另外折抵其他税赋。

我举个例子,比如盐铁和烧酒,产量是朝廷限制的,所以这三种引有可能在缺货之年出现挤兑。

但是瓷的烧制和蜀锦、棉布的织造,朝廷从不限制产业规模。只要你们有钱自建织机、磁窑,想扩产多少都可以,只要你们自己卖得出去。

所以,资源型紧缺抄引在多出来的时候,朝廷会承认你们用于支付织机税、磁窑税,甚至还可以支付相关技术的专利费。你们想转业经营其他不受产能限制的产业,尽管转。只要出现挤兑,都可以等额转到不挤兑的行业。

更有甚者,你们如果保守一点,不想扩产,但只要家族还有良田庄园,就可以用这种出现挤兑的抄引,等价缴纳朝廷的租庸调输税。

那种算上佃户家奴、有几千口人的大家族,按照每人每年租庸调输折一千八百钱算,族中有五千口人,一年缴正税也要九百万钱了。多买两千万钱盐引,也就够交家族两年正税而已,还怕花不完么?”

王连这个政策解读说清楚后,场内富商们反对的声音立刻低了很多。

毕竟朝廷想得很细,“出现挤兑就允许转票跨行,甚至折农业税”,这样一来信用担保就更高了。

换言之,抄引是比钱更高级的存在,想转钱随时都能转,只要出现挤兑,政府收任何税的时候都是认的。

这下子,很多富商想了想,都盯着盐铁和烧酒这三项明显容易出现短缺的货物,立刻增购抄引,不少人直接在酒桌上就表态要买。

当然他们不可能带那么多金银随身,有些就拿之前为政府采办物资的契书、拿朝廷还没给付的账款冲抵。

几样最容易短缺的物资对应的抄引,销售形势立刻大好。

把这些抄引抢了一遍之后,富商们才注意到几项原本不太注意的、但朝廷也将其标注为“有可能短缺”的物资。

他们看到,“白瓷抄引”和“白糖抄引”这两项,也被孙乾列为“容易出现提货挤兑,请注意风险”。

之前蜀地商人很少有买这两样抄引,主要是他们还没大批量见过白瓷和白糖这两种货物呢,也就打算观望观望。

白糖上个月才在博望县量产,白瓷更是只有试烧成功,但大规模的瓷窑还没建好,产量极少。

于是便有富商追问:“敢问使君,白糖和白瓷这两项的抄引,为何也归为‘产量有限、容易挤兑’呢?瓷和糖我们益州也有出产,红糖还不至于太贵。

青瓷虽贵,主要是原先诸葛使君在时,他族中收的‘专利费’高些,但只要给了高额专利费,也是可以民营的。白瓷和白糖如此归类,不会故意制造稀缺么?”

孙乾示意大家安静,好整以暇地回答:“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今年朝廷确实也缺钱,而这两样东西,分别是司空和诸葛府尹所发明,这点也不必觉得意外了吧。

他们愿意为朝廷分忧,说他们预计未来几年这个产业也就年产二十亿钱、年税数亿。如果没有人认购这些物资的分销抄引的话,他们愿意垄断认购十年。

一旦他们垄断认购之后,朝廷会规定,未来十年天下人都不许生产这些东西,要转卖的话,也得从李家或者诸葛家那儿连货和抄引一起买,独此一家。

众所周知,之前朝廷实施的专利制度,是给了一笔专利费之后,就允许别人也进入这个行业生产,不管技术是否有泄密。

这次诸葛家选择买断十年白瓷税的话,那就是彻底不许别人生产了,朝廷给他们十年独家特许经营,你们想给专利费都没门给了。

如果违禁生产,族中有官爵的,那还可以拿爵位削低抵罪,同时按侵权所得的三到五倍罚没赔款。

如果没有官爵的民间商人,故意犯禁侵权……那就别怪朝廷丑话没说在前面,与贩私盐同罪,可以抄家斩首的。

当然了,司空和诸葛府尹仁慈,他们也不是与民争利之人,这次是为国分忧、如果没人买,他们才买断十年。这个时间是以年底为限,也就是到年底的时候,距离垄断还差多少,他们把剩下没卖完的买了。

在此之前,如果民间商人百姓愿意买,还是百姓优先。”

李素和诸葛亮的姿态是非常清高的:我们不追求直接垄断,百姓要让百姓上,百姓不要我们才垄断。垄断之后就别后悔,到时候就是陷阵营保护的垄断,谁偷偷犯禁生产就等着抄家吧。

成都富商们一听瞬间噤若寒蝉:卧槽?这是给我们机会看我们中不中用了?要是不抓住,就不给后悔药了?

反正真要是产生了挤兑,还是可以折换成其他没挤兑的物资的抄引的,也能拿来缴农业税,还有每年一成利息……算了,还是买一点吧,走过路过别错过。

此后半月之内,孙乾手上凡是有可能出现提货挤兑的紧俏物资的抄引,都顺利把三年期的份额都卖完了。

富商们钱币周转不够,就大量拿蜀锦和其他硬通货折抵,官府倒也按官价承认,照收不误。

“这下今年的布政使业绩,咱益州可算是在陛下和司空面前露脸了。”看着自己的成绩,孙乾内心也很是得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