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6章 此功当浮一茂才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86章 此功当浮一茂才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既然找到了办法,此后二十天,李素当然是亲临一线,督导抢收敌麦的工作、宣传诱使敌占区百姓也提前藏粮制作碾转。跟叛军征粮队斗智斗勇,尽量少让敌占区百姓的粮食被叛军收走。

其间辛苦和周折肯定是免不了的。最大的麻烦来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宣传太慢,古代农民绝大多数不识字,你要宣传怎么造碾转、怎么让百姓相信用砂锅烘过的碾转能储藏两个月,都得口口相传、手把手教。

这就极大制约了信息病毒式扩散的速度,最夸张的时候甚至还得让放回敌占区当细作的流民们,背一麻袋碾转成品回去,让敌占区百姓亲口尝一口,那才最直接,肯让他们相信。

这又限制了细作的人选,得是在渔阳这边有亲戚挂念的人才能当细作,因为没牵挂的流民说不定背着粮食就回家了根本不做事。

以至于为了绝收对方几十万石麦子,李素自己还先搭进去了好几百石的免费试尝品。后来发现效率太低,李素又调整了拉拢对象,让细作们重点说服敌占区村子里有威望的乡老、长者,让这些人试吃,然后让长者们帮忙宣传朝廷的好意,才算是以最小代价推行了下去。

宣传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就是军事骚扰——叛军一开始都没注意到这事儿,但十几天后,随着时间进入八月初,距离正常的幽州麦收割季节越来越近,敌人也反应过来了。

然后,李素这边的骑兵要越境偷偷割对面右北平的麦子,难度就大了很多。

这时候,李素不得不把刘备请来,让他增加点军事压力。

小规模抢粮冲突中,双方还各有死伤,但刘备和关羽显然是占了绝对上风——这种百十人的巡逻队级别冲突,简直谁撞上了关羽谁就是找死。

至于渔阳郡本地的都尉张南,是否会因为刘备全面捞过界而不爽,已经无所谓了。

李素跟刘虞汇报了他的计策和需求后,刘虞对此计的前景也是极为看好,大大褒奖了李素,让他想调啥就调啥。

张南那个废物点心,老是打败仗抗压背锅,早就被刘虞嫌弃了,怎么欺负都没处告状。刘虞现在就是文信赖李素,武信赖刘备。

如此坚持了二十多天,到八月底的时候,也就是正常麦子收获完毕的季节,李素与刘备这对文武黄金搭档,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他们至少祸害和转化了右北平甚至辽西境内几十万石的麦子。

其中抢过来做成碾转补贴己方军需的,大约有几万石。还有二三十万石是对方百姓自发小动作从叛军的征税抢劫人员指缝里抠回来的。

就算叛军的征粮人员下到乡间、发现了当地百姓已经提前把麦子做成了碾转,他们也没法收税了,因为按照收税流程这些碾转入库出库肯定腐烂了。

他们最多也就在百姓那儿吃几顿饱的,然后拿几天干粮自己吃,也不会上缴了。

倒是有些比较暴虐的叛军士兵,征粮任务完不成、被将领压迫,一时激愤乱杀制作碾转的百姓出气,甚至把做了碾转的百姓都视为亲汉反张的叛逆。

这些后果倒是李素和刘虞不可能提前想到的,他们也没办法。但张举军为此杀害自己占领区内的百姓,显然也让他们的民心更加不稳。

好多原先因为多年被汉室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欺压而从贼的百姓,现在看张举军杀起百姓来比汉室更加残暴肆虐,纷纷后悔:还以为改朝换代有好日子过了,结果来了个更加残暴的!早知道就不喜迎张举了!

至少三十几万石麦面因此征收不上来,叛军的粮草立刻陷入了危机预期——之所以要加个“预期”,是因为现在还没缺粮。

再折腾,也不会刚刚秋收就缺粮的。

但是,寒冬腊月的时候怎么办?原本可是就指望着今年的小麦收成过冬的呀!

这个阴影,是每一个稍微有点见识的部落高层都想得到的。

……

李素和刘备带着两千兵马、几万石抢来的碾转回到蓟县时,因为计策效果卓著,得到了刘虞亲自出城迎接的礼遇。

幽州牧以下的其他官员,更是对李素一行不吝溢美之词。

“李別驾辛苦了,如此旷世之才,还巡视渔阳诸县、深入右北平,亲临贼兵抢收贼粮断贼给养,真是使君的股肱臂膀、我等为幕僚者皆应以別驾为楷模。”

“韩非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看別驾股胫无毛,一定是这些天累的吧,真是鞠躬尽瘁,忠心天日可鉴。”

说出这些彩虹屁的,甚至不乏正千石的官员,论品秩,他们还比李素高很多呢。

李素都被拍得有些无语了:老子是天生白皙光滑好不好!老子本来就没有腿毛!又不是跟大禹那样因为亲自治水、劳动强度大才磨没的!

跟这些家伙客气了好久之后,一行人总算跟着刘虞进到州牧府,刘虞还亲自为李素和刘备这次的立功设宴接风。

菜色倒是挺朴素的,毕竟大灾之年,不能过分。礼遇却是给足了。

看得出来,刘虞对于李素的计策能成功,简直是意外之喜——本来么,“破坏敌军军粮征收、改善敌我续航力对比”这种事儿,刘虞也没指望李素做出多大成绩来,哪怕只是煽风点火虚张声势,没有实际收益只是降低敌军对军粮续航力的信心,也已经算成功了。

谁知道李素轻轻松松还能真削弱敌军几十万石粮食。

这可不比官渡之战劫一次乌巢功劳小啊!无非李素是杀人不见血,劫粮于无形,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

酒席结束后,刘虞吩咐其他人统统退下散去,他只留李素和刘备这些心腹说事儿:

“伯雅,你此番功劳不小,我定当重赏。不过,这事儿效果虽佳,但不好表现,也不好直接升你官职。我看前几日,蔡伯稭也到中山了,你与他联署的那份《驳灾异论》也已经刻印成书。

不如等这些书传抵京师,我也再秘表陛下、澄清说胡人此前因张举逆檄煽惑而鼓噪妄进之举已经平息。到时候,陛下见我们压制住了张举称帝的不良影响,说不定会有所欣慰。

我就给你数功并赏、以你才学举为本州今年的茂才,请陛下拔擢你为正千石。除別驾职务不变外,再加授‘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从此全权负责朝廷与乌桓各部的安抚接洽。”

刘虞的打算显然是很持重的。

因为你祸害掉了敌军几十万石军粮,这事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表面功劳。

换句话说,就是升官的功劳,得以疗效为准,而不是只有一些要“化验”才能看得出来的指标。

所以,一定要等待讨伐叛军的战事有阶段性的进展,才能升官。

在张举刚刚称帝的时候,双方控制区边境还是发生了不少军事摩擦、以及百姓动摇的。

所以稳住这些动摇、让敌军进一步退却不敢惹事,这才算是阶段性的功劳。

而打掉敌军一笔粮草,只能说是最终促成这个态势转化的催化剂罢了。

另外,刘虞也可以在奏表中,把之前因为过境抢收粮食而引起的小规模冲突,说成是“张举称帝后敌军士气上升、猖狂进攻”。现在敌军被击退不再进攻,则说成是“张举称帝的不良影响被压回去了”。

官字两张口,对于有利进展的解读,还不是州牧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

同时,李素和蔡邕写的《驳灾异论》,也能作为“张举称帝檄文对胡人的不良煽动影响被清洗”的解读,一并在奏表里体现。

至于修宫钱……老样子,要想对外装作不给这一千万,实际上得暗中给远超过一千万,才能拿到拥节长史。李素不想出这个钱的话,就问刘备要公款,反正也是为了大家的共同事业嘛,不寒碜。

谁让刘备现在比李素富裕得多呢。

李素稍微一琢磨,就把刘虞的深谋远虑想明白了。

“多谢使君栽培!使君大恩,素此生难报。”李素谢恩之后,心里也在想,刘虞对他和刘备那么厚道,看来将来以幽州为根据地发展,有些不好下手了。毕竟对刘虞下克上肯定是要背负天下骂名的,说不定会比吕布的名声都臭。

算了,先不想这些了。

当上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之后,对于将来再跟乌桓交涉,肯定是有优势的。

目前的幽州牧別驾,只是代表幽州牧跟乌桓人接洽。有了拥节长史之后,你就是在代表大汉朝廷跟乌桓接洽。

就相当于原本是省外事厅的领导,现在再加一个外交部给你的驻外大使。

可不得是正一千石的高官了么!

而且最难得的是,刘虞答应把茂才的举荐名额给他用!从此以后,李素也算是在大汉朝权威崩塌之前,正儿八经走察举制升迁路线的正道官了。

汉朝官员一贯以察举为最正途,虽然没有后世宋朝以后的“科举官歧视其他出身的官”那么严重,但总的来说还是有鄙视链的。

李素之前都是积功为官,虽然也有“免纳修宫钱”的美名,但毕竟缺了察举这道光环。

他孤身一人来历不明,这辈子也不可能举孝廉了。

现在,却跳过了孝廉补上了更值钱的茂才,终于功德圆满——稍微说一句,茂才和孝廉并不冲突,很多真正的名臣都是可以先举孝廉后举茂才的。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因为茂才都是针对已经是在职官员的人,因为做官时表现出来的才学牛逼,再举茂才提拔。所以很多都是已经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举茂才后直接提拔到一千石。

另外,因为茂才提拔的官职更高,所以茂才的难度也更大。孝廉是每个郡的太守就有资格举的,而茂才得州牧、刺史才能举,而且无论每个州人口多少,每个州每年都只有一个茂才。

大汉朝十三州部,加上三公和大将军可以举茂才,整个国家雷打不动每年最多17个茂才。

而且因为汉灵帝时期三公也是可以卖的,所以“今年有没有举过茂才”会成为三公售价的一个重要含金量标准。

比如你要是今年第一个买太尉的、今年太尉还没举过茂才,你买到太尉后要举一个茂才,那你这个太尉可能就要一亿。而如果太尉今年已经举过茂才,你买了太尉之后没名额再举了,那这个太尉至少贬值到五千万。

历史上崔烈的三公之所以便宜,就因为他是187年下半年买的,当年的察举指标都被前任霍霍完了。而曹嵩的太尉之所以超贵,就因为他是翻篇后188年开春买的,所有察举名额套餐还没用过呢。

地方上也是一样严格,历史上,刘备就是194年当上徐州牧后,因为那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上半年陶谦死前已经把当年的茂才名额做人情用掉了,导致刘备上任后没法直接举茂才。

硬生生熬到第二年195年,刘备有名额之后立刻举了袁谭为茂才,导致徐州势力与袁绍的关系立刻缓和了——袁绍原本把刘备视为公孙瓒的助力,是敌视徐州的。刘备给袁绍儿子一个茂才,袁绍马上就跟刘备和睦了。

可见茂才之值钱。

不过,李素想到这一点后,马上也意识到问题:“使君……据我所知,陶谦陶刺史在五月卸任之前,似乎已经举过幽州今年的茂才了,要不我还是等明年吧,别让使君难做了。”

刘虞傲然道:“有什么难做的?陶谦把幽州搞得糜烂至此,他也好意思举茂才?他麾下那些人,一个都不配当茂才!我自会向陛下诚恳谏言,让陛下特许我破例另举!”

能跟蔡邕合作写出《驳灾异论》、遏制张举逆檄的流毒,这样的贤才都不算茂才谁还配茂才?

难道真要让反贼喷大汉朝“举茂才不知书”才好?

当然,这些都是奏表上的官面话。

至于实际……

一个茂才一千万,一个对外宣称没花过钱的破例特招茂才,给皇帝两千万好了。

刘备有钱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