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98章 做丞相的好处,就是随口说句话都能当科举考题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又两天之后,九月二十,总算到了章武四年北场科举开考的日子。

李素手头堆着的杂活儿,也算是理顺得七七八八。

把这些事儿都了断之后,就可以把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千秋大计。

到时候妻子的《儒法论衡》差不多也写完了,等百官都迁到雒阳来,刘备说不定会让他再组织一场给群臣的读书会、统一官方意识形态。

今年的科举考生人数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刘备朝廷的科举制度、是有大小年的。比如茂才科三年才取一次。

所以章武元年开过之后,中间章武二年、三年是不设茂才考试的,都要积压到今年章武四年再考。

其他孝廉这些基础课倒是年年录取,明算也因为刘巴那边的新式工商税务系统人才缺口太大,才每年都取。

这天一早,近千名来自北方各州三十余郡的举子,陆续有序进场。

虽然新场地是第一年用,环境也确实不熟悉,不过始终没有闹出什么秩序上的混乱。

最多只是很多出身相对寒门的围标陪跑士子,原先没见识过罗马石膏柱装饰、铺着石材和罗马水泥的淋浴间和更衣室,所以换洗的时候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

另外就是有个别不长眼想着夹带的举子、多半是前几年已经来考过还落榜的陪跑老油条,摸清了朝廷对作弊的检查制度后,居然生出了歹心。

因为朝廷如今的检查制度,是让考生洗完澡换衣服、就给放进去,不会再搜身。

极少数歹人就把脑子动到了“如何在不穿衣服的状态下,把东西夹带进去”这些方面,还异想天开地在身体的菊部缝隙里藏小抄。

这样的人当然是极少数,近千人里也就两三个。最后因为从淋浴房出来去更衣室的路上,走路姿势怪异,还是被文部的考场督查官员逮住了。

朝廷不让人搜身、改用沐浴更衣,那是给士子以尊重,以免有辱斯文。但既然有这种给脸不要脸的禽兽,那就没什么好说了。

监考的文部官员上报之后,一直报到丞相这儿要惩处意见。李素也是非常重视,亲自直接指示,要求褫夺涉案考生终生参考资格,还要惩罚作弊者所在家族十年内不能再有人被举。

与此同时,还要严查举荐这种考生的郡太守和郡文教相关官员,在推举环节有没有舞弊。

最后,这些作弊的家伙都被直接按照抓获时的原样(也就是洗完澡还没穿衣服时的状态),当场拉到贡院门口的广场上,先杖责五十。相信这样丢过脸之后,这种人也没脸再在士林厮混了。

……

绝大多数的应考举子,并没有看见那几个斯文败类被杖责的场面。

毕竟这都时已经考生开始进场之后、才犯的事儿,那些更早进场的考生都已经在里面喝茶休息等候了,自然看不见。

不过,科举的进场时间长达一个时辰,所以总有进场批次晚、还在外面排队的举子,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哼,败类,想做官想疯了。”门外一些高傲的围标士人不由不屑鄙夷。

还别说,很多这个时代曾经的察举制既得利益者,虽然学问和才干未必行,但因为出身官宦世家,都比较要面子,那种菊部夹带的下作活儿他们还真是不齿于干出来。更主要是他们觉得靠围标就能围下来了,不需要吃相太难看。

寒门子弟学问又不太行的,甚至就是因为学问不行、才被世家老爷看中、让他们来围标的那些人,想要背主突围,更容易偶尔搞点小动作。毕竟成功的收益和诱惑太大了。

没办法,谁让三年前那波围标里,出了“孙资、贾逵”这些扮猪吃虎反客为主的寒门陪跑者呢。

那些人一出头,世家大族得了教训,就愈发提防,哪怕朝廷另有反制手段,他们也更倾向于找学问确实不行的人来陪跑,确保陪跑者想背主反水都没那个实力考好。

相信李素要是不加干涉的话,不用几十年,朝廷肯定会出现唐朝实行科举后的“牛李党争”局面,寒门爬上来的官员能和世家官员站队死掐起来。

这都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益分配制度的变化,永远是伴随着斗争和反扑的。李素也无法改变这个规律,只能是尽量立法引导,将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说不定科举制和传统察举制的斗争,能反覆咬上几十年,李素一辈子都未必能彻底搞定。

此时此刻,随着那些高门大户的排队士子,在那儿唾弃寒门陪跑学渣不讲道德,果然也有些曾经想过作弊的寒门学渣,自惭形秽。

甚至有个别还在排队的,已经偷偷到旁边先去更个衣,把有可能被搜出来的体内夹带扔到厕所里,不敢再冒险。

显然,上千人里,夹带的实际不止两三人,只是前两批先搜出来两三人,当众打了板子之后,后面的都吓住了,放弃了作案计划。

个别世家子弟看到队伍有所混乱、排着的人有偷偷离开又回来的,一时没证据逮住他们,又素不相识记不清楚对方身份,不由鼓噪起来:

“这什么破贡院!进个场这么慢!排队都排了半个多时辰了!看守士卒一个个都瞎呢?遇到那些离队重排的、都没人跟上去搜身?

他们肯定是在丢作弊文稿!一搜一个准!都该抓来打板子!朝廷执法不公,我辈自当仗义执言!”

早在东汉末年,太学生群体就是比较喜欢清议褒贬的,还多次发生在雒阳的太学生围住朝廷重臣情愿。

战乱开始后,因为读书人斗不过刀子,这种事儿倒是少了。如今天下重新太平起来,敢说话的人自然也多了起来,这本无可厚非。

何况是事关切身利益,没作弊的人谁不希望多抓走几个有作弊嫌疑的,好降低考试时的竞争压力、提高录取比例。

这种场合,自然是立刻就有文部官员过来维持秩序。

“肃静!不得喧哗!有话派代表说,朝廷秉公执法,尔等觉得何处不公,可以依例陈情!”

还别说,因为是第一年回雒阳举行科举,朝廷上下都是很重视的,文部尚书管宁本人今天都在场内,他很快亲自到门口给考生做工作,了解情况。所有文部官员,也几乎都算是第一批随着刘备迁来雒阳的。

几个明显是趁势扰乱挑唆的家伙,还有想上手的,都被控制住了。而那些合理诉求的人,则被安抚下来,要求派代表陈情。

于是人群里就出来几个不怕事的官宦子弟,把诉求说了一下:

“排队进场之时,还有人离队丢弃作弊证物,朝廷为何不严加管束?朝廷取士三令五申要并重德行与才学。现在对可见的德行有缺都不闻不问,岂不是跟曹操一样只重才干了?难道连有才的奸邪之徒也要任用不成?”

管宁也不骄不躁,公允地回应:“朝廷法度、纪律说得明明白白,应考举子沐浴更衣后、依然有夹带入场者,为舞弊。

既如此,你们每个人现在身上带有书卷也好,想临阵磨枪温习也好,本不犯禁。朝廷又岂能法外加刑、对尚未进场者就因为他们身上带了文卷,就滥施责罚。

说好了是更衣之后不许带,那就是更衣之后不许带。朝廷论迹不论心,不能失信于民。”

管宁这番话,其实他自己一开始也不是很认同的,反而是李素要求刑部的法正配合,坚持要这么定,搞“罪刑法定”,对于还没着手就放弃犯意的人要宽宥。

这个理念汉朝的人当然没有,但李素毕竟是接受后世教育的,他觉得抓作弊这个事儿,不能按思想来算,要有个明确的界限。

在到界限之前“犯罪中止”的,那就当没发生。

过了界限抓到的,那叫“犯罪未遂”,未遂才是惩罚的起步门槛。

而且这也符合最近李素推行的新哲学思想、官方意识形态:传统腐儒那一套,就是定个谁都做不到的超高道德标准,然后和稀泥,把别人拉下水。

既然现在李素要搞“把不太缺德的人跟缺德的区分开来”,那当然要把道德的评判颗粒度细化。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渐渐用法制来强化和辅助道德,搞“论迹不论心”,渐渐取代之前汉朝“春秋决狱”里的“论心定罪”。

心里想过邪恶的事情,但只要没做,那就是好人,至少不能是法律要惩处的对象。

当然这不是说动机和主观心态就完全不重要了。只是说动机和心态要跟行为结合了看,在有行为的前提下,进一步判定主观恶性。故意肯定比过失严重,直接故意肯定比间接故意严重。

说白了,就是渐渐往现代法治理念里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靠拢。

李丞相治国,从来不是空喊一个口号,不管怎么落地的。他都是一边写意识形态著作,一边已经在琢磨如何把空泛务虚的意识形态进步,落实到现实政治治理中。

而稍稍学过法理学的都知道,任何关于善恶评价、社会价值导向的治理,毫无疑问最关键的都是一个“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

所以李素的思路自然而然往这个方向琢磨、往这个方向靠拢,也就很容易想到了。

……

此时此刻,作为李素新政最初萌芽的代言人和实践者,管宁也是费了好大的劲,跟举子们解释了朝廷的司法精神。

听朝廷的态度如此宽仁、而且有法可依一碗水端平,绝大多数举子自然是不再闹事了。毕竟多抓几个作弊的,也提高不了多少实质的录取率。

个别混不吝脑子转不过来,或者是年轻不差这一届的,还想揪着不放博个名声。但很快也发现无的放矢——因为朝廷压根儿就懒得问“那个闹事的是谁?给我记下来”。

如今的举子,心态跟东汉末年的太学生是差不多的,就是想靠仗义执言出名。被官府怼的时候,如果记下了你的名字,甚至将来打击报复你,那都是会在士林得到名声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党锢之祸”嘛。

官府和颜悦色跟你解释,都懒得打击报复你,连问名字的机会都不给,反而让喷子们无所适从了。

最刺头的那几个见无利可图,其中个别脑子活的,就又开始吐槽贡院硬件设施太差、害大家排队那么久、给想作弊的人制造犯罪中止的时机,然后也就没什么可骂了。

毕竟,要是所有人都不用排那么久的队进场,那那些想作弊的家伙不就没机会观察前面人的下场、从而中止了么。所以说到底还是朝廷拖拖拉拉,害得少抓了几个坏人!

这番言论,自然也被队伍里其他几个厚道的考生劝住了:“这位兄台,谨慎呐,这事儿朝廷宽仁占理,别找没趣了。贤弟急公好义,令人佩服,不知是何方人士。

看贤弟如此年少,应该是第一次来考吧,如今这条件算不错了,毕竟上千人呢,哪能同时沐浴更衣进场。

三年前在襄阳条件比这还差呢,前后分了六批更衣进场,今天才分三批,已经要拜诸葛府尹督造的这新贡院宏丽所赐。”

最凶狠的那个少年喷子见有人问他来历,见今天仗义执言的扬名企图多多少少能实现,也就见好就收了。他一捋束发带,环着抱拳半圈,拱手自我介绍:

“在下太原郭淮,家父原是雁门太守。在下年未及察举,吕将军归降朝廷,今年便来雒阳试试。”

原来,这郭淮也算是“科举制的受害者”了,历史上他一直活到高平陵之变后几年,七十多岁才老死,比司马懿晚一点。

所以郭淮的年纪也就比司马懿、诸葛亮年轻没多少,只是因为长寿,所以历史上活跃期比较晚。如今是200年,他也才十六七岁。

此刻,听这郭淮的自报家门,显然也是对朝廷颇有怨气的。

因为当年并州在袁绍统治下时,他爹郭缊是雁门太守,可见郭家是太原郡的望族了。如果并州继续在袁绍统治下,实施九品中正制,过几年郭淮就能直接被中正官考评优异、然后直接当官了。

毕竟历史上的郭淮,也是类似途径当上官的嘛,他是三年后刚年满二十,就被太原郡的太守举了孝廉。想想都知道,太原郡太守肯定是跟隔壁的雁门郡太守互换了察举名额。袁绍实施九品中正制后,郭淮这种人自然还是板上钉钉有官做。

只可惜,举孝廉和中正察举都要二十岁!郭淮得确保并州在袁绍统治下再过三年,熬满年纪才能举!袁绍的统治没能维持那么久,并州变天归了刘备,就改行科举了,郭淮的直接做官之梦破碎。

不过好在科举考试不像察举那样严格限年龄,十七岁也能考,反正学问够了就没人能闲言碎语。

郭淮家的能量还在,直接拿了个太原郡今年的指标来试试,只是没怎么安排围标,怕吃相太难看,不行的话等郭淮过几年再来一次,到时候再安排围标就行。

郭淮也知道自己的学问不行,所以别的科目都没报,就报了个“知兵”的科目,准备武举谋官。考一场基础课之后,就可以考策略、骑射这些专业课谋官了。

所以他也不是很怕被文官针对,反正除了今天这第一场公共基础课之外,后续他都不在管宁的人手上考,闹事便闹事呗。

现在,有别人捧哏劝阻、问他来历、帮他扬名,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很快,这一群考生都知道了“有个太原郡来的少年考生郭淮,是个仗义执言敢说敢当的”。

郭淮对那个带头捧哏的也挺感激,加上好奇,便互相攀谈了解起来:“这位仁兄不知是何方人士?

听你的口气,你三年前在荆州就参加过科举?不然怎么对南场科举的条件如此熟稔?如今怎会又到北场来考?朝廷对于冒籍,可是查得很严格呐。”

被郭淮这么点破其中关窍,旁边一群考生也都好奇起来,确实,怎么会有一个北场考生,对三年前在襄阳举办的南场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么熟的,连那边的浴室一次能同时多少人洗澡进场都那么清楚。

那被问到的考生也很坦荡:“在下河内司马芝,确实是三年前曾考的南场,当时落榜了,如今再来。不过这也不是冒籍。

三年前河内尚未光复,在下避乱流亡荆州,是以同宾贡科待遇参考的。如今河内已是陛下治下,河内属于司隶、北场,自然要来雒阳。”

司马芝这么一解释,周围考生都不再质疑,同时也忍不住感慨陛下光复的大汉疆土真是一年一个样,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这不,几年前还属于沦陷区人民的考生,这都一个个能回归原籍参考了。

其他考生又问起司马芝这个老手、科举进场后可有什么注意事项心得、环境如何,司马芝也都一一作答。

很快,队伍就排到了他们,这一群人先后进场,都是并州和河东、河内的考生,但他们立刻发现,司马芝描述的环境,跟眼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司马芝的经验,也几乎没有借鉴价值。

三年前司马芝在襄阳考试的地方,跟这儿新造的雒阳贡院相比,条件差太多了!

包括司马芝这种老人,都差点儿迷路,淋浴换衣服的时候如在云里雾里。

好不容易迷迷糊糊进了场,今年的考题很快又会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因为今年的考试题目,朝廷准备临时加一道附加题,就考李丞相刚刚琢磨出来的理论相关的题目、“论韩承荀制”,让考生们寻找韩非继承荀子思想的过程中、曲解或者说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并给出理由。

李素的新思想现在当然还没公布,所以拿来作为考题确实是刚刚好,能够给全国应考举子留下深刻印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