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12章 天下汹汹徒为你我而已,愿与将军会猎许昌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刘备定好了五州并进的伐曹方略后,各路将领便陆续进入了战前的冲刺筹备阶段。

从二月初开始,外镇诸将纷纷离开雒阳,踏上回各自防区的归途。

因为距离远近的不同,快的二月中旬就回到了防区。最慢的三月初才调遣完毕,随后进入备战,各种作战物资也都开始往前线出击基地运输、囤积。

整个过程可谓无事发生,主要是曹操那边也忙于进一步深入落实土地分配、在关东五州全面推广屯田、组织春耕。期间也遇到了些地主豪强的零星反抗,曹操确实自顾不暇。

但曹操也没别的选择,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土地和人口都弱于刘备的情况下,曹操必须确保所有的民力得到充分发挥。

尽量让所有关东百姓都尽其所能,能种多少田就种多少田。

另外,因为农业人口都被压榨到了一个非常努力的状态,曹操觉得他的军粮还是非常有保障的,这就可以挤出更多人力征兵。

曹操也知道刘备今年有极高概率会进攻,这一点本身没什么可怀疑的。

他唯一不确定的,只是刘备的具体出击时间、是否会给关东百姓安稳春耕的机会——

这个问题,曹操在和荀彧、郭嘉讨论之后,达成了一致看法:那就是,刘备是否会让关东百姓安稳春耕,这得看刘备的心态。

如果刘备狂妄自大一点,觉得今年一年之内就能消灭曹操,或者至少是攫取曹操辖下数州肥沃之地,那么他很有可能放任关东百姓好好春耕。

道理也很容易理解,这说明刘备已经把曹操种田的那些成果,视为他自己的收获了嘛,觉得曹操种的田都是为他种的,那干嘛还阻挠曹操好好种?

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刘备很稳很低调,没有漂,那他反而有可能破坏关东五州的春耕秋收,那说明刘备没把握今年就拿下大片领土。只是想花一年时间消耗曹操的国力和有生力量,寻求战争潜力的进一步加剧倾斜。

这种做法,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当然东汉之前可能没有特别有名的例子。但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后世看官,就绝对不会对这种操作陌生——

历史上,后来隋灭南陈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那是因为陈有长江之险,而且直接就顶在两国对峙的最前线,隋觉得不先疲敌、削弱陈的国力,第一波强攻可能就会受挫。

所以隋朝在每年粮食耕作的重要时间节点,佯攻骚扰陈的前沿各郡,让陈连续数年种不好田、粮食歉收。等陈府库衰竭、兵源流散之后,才发动的最后灭国总攻。

隋疲陈的案例如今虽然还没发生,但荀彧和郭嘉的智商都是顶尖,这些推演还是想得到的。所以他们也给了曹操两份预案,让曹操在判断出刘备心态后,分别对应、防守。

……

不过,不管刘备最终具体如何选择,曹操方面有一些基本应对可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

为了应付刘备的威胁,曹操亲自坐镇兖州,并且在豫州前线设置了重兵,还把总预备队放在兖-豫之交,一旦发现豫州有入侵,就会亲自全力支援。

同时,曹操分夏侯渊镇守冀州,分曹仁镇守淮南,把曹家和夏侯家宗室将领里最强最能打的心腹派出去,分别顶住南北两侧压力。

其余诸将分配不一而足,

河北那儿还有张郃等袁家降将,包括马延、张顗、阴夔、尹楷、韩范、梁歧,可谓武将众多(虽然都是一堆大众脸)。

由程昱给夏侯渊提供参谋,而韩融、李孚这些袁绍那儿投降过来的文官谋士,以及部分邺城归顺来的文官,如杨修,则实际权力地位更低,只能给程昱打下手。

淮南这边,曹仁手下还有李典、韩浩、吕虔、许定、刘勋等副将镇守各郡,另有满宠、娄圭、毛玠、徐璆等为谋士。

(注:刘勋是淮南地区的袁术降将,袁术在寿春覆亡前,刘勋的防区提前士气崩溃、投降了曹操,得以活命留用,继续在淮南为将。曹操收编的袁术旧部,如今还活着的,基本上也就地放在淮南镇守了)

除了上面这两拨人,剩下的文武要员,基本上都放在曹操直属的兖豫战区了。

文有荀彧、郭嘉、董昭、司马朗、司马懿(23岁,被迫跟着长兄做官,以兄长的名义出谋划策,自己假装无谋不敢拉仇恨)、蒋干、刘馥、凉茂、王思、徐弈、丁斐、卫臻……

武有夏侯惇、曹洪、许褚、乐进、刘延、史涣、王忠、陆逊(才19岁,能力还未大成)……

还有一堆本家亲戚曹休、曹真、夏侯尚、夏侯徳、夏侯恩、夏侯杰……

如果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话,曹操这边出谋划策和带兵的人都是不少的。

当然跟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同期曹操相比,这已经是人才凋零近半——

至少五子良将里有两个始终没来过曹操这儿(张辽、徐晃),于禁则是三年前吴越战役中被赵云俘虏了。袁家降曹的名将,除了张郃之外其他也都在之前损失掉了。

也就曹家夏侯家那堆宗室武将没怎么损失,至今只死了个曹纯,拉高了平均实力。综合算下来,说曹军在武将方面、比历史同期折损四成实力,这绝对不过分。

谋士方面也是一样,历史上曹操所谓的五大谋士,荀攸在刘备那儿,贾诩五年前就在刘备的登基大典上被凌迟碎剐祭天,可不就只剩仨了。其他文官凋零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所以,曹操这是拿着只相当于历史同期六成实力的文武人才,在跟刘备死磕。

而打仗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实打实的部队兵力保障,在军队规模方面,曹操同样面临窘境,不得不临时扩军。

关东六州之地,原本分属袁、曹的时候,双方各自以三州之地养活三十万大军,还是可以做到的,加起来就是六十万。

如今丢了幽州,还有冀州被去年的兼并战争破坏了一部分,直接导致关东地区的民力能供养得起的军队上限,也从六十万跌到了五十万——

说来也巧,去年曹操对袁尚发动统一战争之前,双方的正规军老兵,也就五十万左右,一家二十五万。

只是袁曹内战中折损了六七万人,幽州军袁熙被刘备歼灭七八万,最后还有五六万是在救援幽州的易水之战中损失的,合起来才导致曹操统一关东后总兵力从五十万暴跌到三十万。

这损失的二十万人里,幽州军的军械装备是完全损失的,因为地盘都被刘备占了嘛,打扫战场的活儿都属于张飞,幽州军剩下的残破武器也就都归张飞了。

这部分损失里面,最值钱的其实是幽州军的马匹。别看袁熙兵力不多,可幽州接壤大草原,代郡、渔阳、上谷在燕山以北那部分地区都是牧区,所以袁熙的骑兵部队加上战马储备,总计竟有两万多匹。

被张飞端掉之后,这两万匹战马被俘缴获估计有一万三四,剩下的则是战损杀伤了、至少是受伤后不适合再上战场,只能转为驮畜挽畜。

当年袁绍号称巅峰时骑兵十一万众,但并州投降、吕布变节之后,袁绍临死时骑兵锐减到七八万。毕竟袁绍当年近三分之一的骑兵都是吕布派系的,吕布有大笔从鲜卑拓跋部等处的战争缴获马匹。

后来内战又消耗一万多袁军骑兵,再被张飞端掉两万,导致曹操从袁绍那儿继承到的全部骑兵,竟然不足四万人。

曹操自己原先的嫡系骑兵,是远不如北方的袁绍多的,总数也就三四万人,相当于巅峰期袁绍的四成而已。

后来昆阳之战曹军骑兵折损近万,曹纯为关羽所斩,易水之战救援幽州又折了一点,对袁统一内战也有损失,七七八八加起来,曹操的嫡系骑兵只剩两万余人。

所以,此刻面对刘备即将发动的统一战争,曹军的总骑兵数不过六万,这已经是关东剩下五州的全部高机动部队家底了。

曹操再屯田分地、深挖民力,别的兵源、钢铁、武器可以挖潜,骑兵和战马却是无论如何挖不出潜力了。

武器装备方面,前面也说了,袁熙的幽州军的装备是全损,曹操要重新扩军就要重新打造。易水之战折损的五万多人的武器,也大多是丢弃在了易水战场上,最后是被张飞赵云打扫战场收走的。

算下来,去年减损的二十万关东诸侯部队,只有八万人的装备可以回收,是在内战战场上损失的,归曹军打扫战场。

这八万人的装备,经过几个月的血腥厮杀搏战使用,也多有缺损,只能是简单磨砺一下重新装备,耐久度之低,也只能先忍着了。

曹操这边搞分田拉拢农民阶级,又导致曹操辖区工商业进一步凋敝。不过好在曹操对很多移民的世家豪强都进行了抄家,那些工商业富豪原本如果有经营冶金行业,也不可能带着钢铁之类的笨重财物转移,就基本上被抄家缴获了。

把关东地区工商抄家所得钢铁全部统筹起来,再强行拉一些铁匠,竟也勉强在一年之内,粗制滥造打造出了十二万柄制式兵器,外加一些铠甲器物,总共耗费铁料上百万汉斤。

一百万汉斤打这点东西,平摊下来每件兵器也就分到七八汉斤铁,折后世三斤,这肯定是打造不了什么好装备了。

其中绝大部分就是打造一个长矛的枪头,然后弄一根都没车圆的棍子,就武装起一个长枪兵了,还可以加配一块没有蒙皮没有金属、完全用厚木头打造的盾牌。

至于铠甲,这些新征的长枪兵就别想了,生产力完全跟不上,穿布甲棉衣就不错了。有钢铁枪刃的长矛,有厚重的木盾牌,还不满足?

除了七八万套枪头之外,剩下省出来的铁料也就打造三万柄环首刀等短兵刃,为了节约钢铁,这些短兵还普遍比标准制式轻薄了一些。

最后剩下的边角料则是打造成箭簇,补充战争损耗。古代一簇标准用铁八钱,汉斤因为比较小,用到一两多,所以这些边角料也打造了两百万根箭矢。

这个数字不得不说是很寒酸。因为仅仅两年前,关羽拿下并州的过程中,一路推过去都耗费了近两百万箭矢(当然战后可以回收大部分),

当初正是那种凶猛的火力准备,才促使了太原城内的吕布心态崩溃,觉得完全扛不住富裕的刘备的消耗,才选择的和谈。

曹军这一番无可奈何的疯狂恢复备战,总算是凑齐了“重新扩招去年损失掉的二十万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剩下的就是抓壮丁了。

关东地区的战争潜力还在,重新抓二十万壮丁倒是不算太难。

毕竟战争机器的维持,在确保武器后,剩下最关键的指标是“兵民比”,比如二十五个平民(含老弱妇孺)供一个兵。

当初有关东六州的时候,承受上限是供养六十万,丢了幽州、冀州微残后只供五十万,很合理。

不过,兵源的素质问题就很凸显了。曹操拉来二十万壮丁,到正式交战的时候,普遍才三到六个月服役期,配的武器还是低耐久的旧货和新造的粗制滥造简化版,战斗力显然堪忧。

也就在守城战和相持守营守防线的时候,这些士兵的战斗素质低下问题能得到一定的掩盖。毕竟列阵捅长矛和用弩放箭这种事儿没什么技术含量,守城丢滚木礌石就更不用技战术水平了。

新兵最大的问题只是士气低下,纪律不严,遇到硬战容易崩溃逃亡。

而曹操剩下的三十万老兵,构成也不能说是完全可靠。

那三十万人里,拥有五六年以上参军经验的,大约占一半。这些士兵是六年前刘协还活着的时候,袁绍跟曹操打官渡之战时,双方扩军了一波(195年),活下来的士兵留用到现在。

还有一半十五万人,服役经历则在三四年之间,主要是袁术弑君之后、袁绍曹操进攻袁术把他的地盘都瓜分了。这部分部队就是那时候扩军的(197年)。

十五万195年的老兵,十五万197年的老兵,还有二十万200年底甚至201年初的新兵蛋子。

这样一个部队构成,面对刘备的泰山压顶,到底能发挥出多少抵抗力,谁也心里没底。

刘备那边号称六十余万,据说也有二十万新兵,是高顺近年来训练的。但那些士兵一半有三年服役期,另一半也有两年服役期,比曹操几个月的新兵可强太多了。

三年服役期那批,参加过平定吴越地区之战,还参加过昆阳之战。两年服役期那批倒是没赶上平江东,但也参加过昆阳之战。所以严格来说那也不算很新的兵,都是打过一两场大胜的战役的。

更何况,刘备的士兵就算是最短两年服役期的,那也只是时间短训练少,武器装备方面却绝对不含糊,跟老兵一样配置待遇。

刘备阵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光是一个益州,就每年扩充到近千吨的钢铁产量,八州之地全加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吨钢铁年产。

这个数字,是曹操关东五州总共才五六百吨钢产量的四倍。也已经超越了历史上隋唐时的钢产量最高峰、达到北宋巅峰期的三分之二(唐贞观/永徽年间钢产1600吨,开元时期大约2000多吨,北宋熙宁时期达到巅峰,年产3500吨)

有这样的工商业基础,刘备的二十万新兵至少人人配钢盔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只要不是穿整片的锻钢胸甲,那至少还得加一块钉在其他衣甲胸口部位的护心镜。刘备缺的不是铁,只是把铁精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加工能力,这才是产能的短板,当然也只是相对的。

至于武器,无论长矛铍枪斩马剑环首刀,至少都是灌钢法冶炼的钢材打造,比熟铁兵器质量强不少——

当然了,最近三年来,因为刘备把灌钢法工坊逐步从益州和关中往司隶、荆州、扬州扩散了,为的是全面提高治下各州的工商水平。

这些跟曹操前沿接壤的州,技术保密工作肯定不如益州和关中那种群山环绕的地方那么容易做。

毕竟在益州只要沿着长江、汉水出川的要道设关卡,严密盘查,敏感物品一个都出不去。司隶和荆、扬的边境管理没那么容易,加上去年和今年大量的人口流动、关东工商业豪强移民逃亡,其中也有夹带曹操的细作。

自古强间弱以伪书、弱间强以诈降嘛。现在是刘强曹弱,曹操的用间核心自然就是夹带细作诈降。

诈降细作混在真心移民投刘的工商富豪移民潮之间,十个里面九真一假,甚至是一百个里面九十九真一假,刘备还真鉴别不出来。然后就可以投资工商,渐渐想办法窃取一点外围技术。

所以曹操总算是在去年下半年,才刚刚掌握初步的灌钢法,还有那种跟卷笔刀一样快速车木棍造枪杆箭杆的脚踏手摇车床,还把曹操阵营原先使用的双人大织机正式升级成了新式弩梭织机……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曹操连连组织生产加工,也只是今年年初的事儿了,工商业豪强大量逃亡流失,曹操这边技术人才也出现巨大缺口,就算掌握了技术也没足够人手推广复制。

刘备打进来的时候,曹军五十万人里,能拿上灌钢兵器的不会超过两万,能把枪杆换成高质量车圆木棍的也不会过半,最多再多供应一点棉布战袍、布甲。

这点提升翻得起什么浪?也就是给军官们都略微升级一下,士兵们是完全别想了。

双方秣马厉兵疯狂生产备战之时,时间终于进入了四月份。刘备的倾向性谜底也总算揭开了——

刘备在进入四月中旬的那一刻,才正式发起进攻,之前没有破坏骚扰,可见刘备是把豫州这些地方都当成自己的了,这是势在必得啊。

随着汉军入境,郾城前线的郭嘉一边统筹颍川各地守军十万人分别死守要津、弹性防御。同时查明敌情,飞报曹操。

曹操也不含糊,判定了刘备的主攻方向后,把兖、豫边境的曹军总预备队全部压了上来,跟刘备会猎许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