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成书后三天,李素就带着书,从无极启程,回到蓟县向刘虞销假,顺便献上成果。

刘虞展开卷轴,看了没多久,表情就变得非常精彩。

“好!写得太好了!原来高祖皇帝之所以在秦末群雄中有至德,还能这么解读!原来从‘殿兴有福’来看,不光项梁项羽比高祖少德,连陈胜吴广都比高祖少德!”

仅仅几分钟,刘虞首先就被先声夺人了。

因为说良心话,汉朝四百年来,之前的哲学家,无论公孙弘还是董仲舒,最多只敢论项羽比刘邦缺德,但从来没人敢论过陈胜吴广都比刘邦缺德。

董仲舒他们对于陈胜吴广的非法性都是避而不谈、讳莫如深,遮遮掩掩把陈胜吴广的失败归纳为运气不好、天命无常。

李素这一开篇就是惊天霹雳,简单粗暴,但往后仔细一看,又能自圆其说。这种震撼感,不是身临其境的汉朝人,是很难理解的。

“首倡必谴,殿兴有福,论证扎实,且遍观史册确实没有一处反例。《问对》中的这几个释疑,也堵住了此论大昌后民众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可能,这一堵也是料敌机先、神来之笔!”

“什么?这问对居然是蔡公之女所写?一个尚未及笄的少女,也能有如此学问见识?真是旷世才女了。将来史载其德,恐不在班大家之下。”

看完之后,刘虞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赞许。

作为大汉朝如今头号封疆大吏、而且是汉室宗亲中的翘楚,刘虞当然是识货的,对《殿兴有福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亲切感。

有那么一瞬间,他脑内甚至闪过了一丝可怕的念头:天意不绝炎汉!降李素安天下人心!

这玩意儿太尼玛好用了!

比董仲舒那种一天到晚要患得患失、担心老天爷不赏脸的破烂玩意儿好用多了!

“有此论,一旦我军招降丘力居后,破其他被胁从的反贼,必当易如反掌!”刘虞长舒了一口气,毫不避讳地表明了自己的嘉许。

“谢使君赏识,若非使君许我告假静心两月,我与蔡公也想不出如此宏论。”李素还是先跟领导商业互吹一句。

刘虞摆摆手,对这些虚的毫不在意:“不用说这些客气的,这书如今有加印广发天下么?”

李素:“已经印了数千卷,甄家的商号还在日夜加印。”

刘虞站起身,摩拳擦掌意淫了一会儿美好前景:“也要加急往右北平和辽西、辽东散播。定能进一步使丘力居动摇——

想想看,之前每一个‘由治入乱’祸害大汉朝的反贼,四百年来就没有一个善终的。光凭这份历史先例,这样解读给丘力居听,说不定都能吓住丘力居三四分吧!”

刘虞说的,还是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粮草钱财方面也没有任何紧迫和利诱,光靠天命忽悠就忽悠出三四成动摇。

如果把军事和绝粮配合着用,九成不是问题啊!

最关键的,刘虞对自己在乌桓人当中的积威声望也是很了解的。

历史上,哪怕没有李素的出现,丘力居最后也投降了刘虞。只不过按照原本的历史,丘力居要跟公孙瓒耗到更加两败俱伤、竭尽余力之后,反复权衡,才决定投靠。

现在有了李素的推手,他都不用跟公孙瓒死磕到两败俱伤,就已经有极大概率动摇了。

刘虞在大堂中反复踱步,心情激荡,把文武财三条战线上的现状都琢磨了一下,终于下达了一个重要的决断:

“伯雅!如今也十一月初了,距离秋收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你之前也说过,未曾熟透的青黄麦,直接上石磨做成碾转,炒熟也最多贮存两个月。算算日子,叛军占领区内的麦子,应该差不多吃光了。

再下去,他们无非三条选择:要么是屠杀百姓,把辖区内百姓的最后一点杂粮都抢光抢尽。要么就是变围城为强攻,跟管子城的公孙瓒血战到底。估计到了这一刻,叛军也不怕死人了,说不定还巴不得攻城多死点人,好节约一点存粮——我看逼降敌军一部的时机,已经到了!”

刘虞说是叛军有三条选择,但最后话语中却只盘点了两条。

主要是他这人太过仁慈爱民,第三条只能心里想想:那就是叛军把人杀了之后,直接吃死者的肉……

他估计那些胡人真逼急了是有可能的,但这话他在李素面前实在说不出口。

而刘虞之所以觉得眼下就差不多到了分化敌军的最好时机,也跟他不希望真把敌人逼到那种最极端祸害百姓的程度有关。

要是换了公孙瓒坐刘虞这位子,眼下说不定就会选择再多坚壁清野几个月、最好一口气饿到春荒,到时候什么都清静了!

李素一直静静地听着,等刘虞说完,他才接话:“卑职这一个半月来,一直在操心写书印书,对于敌情近况不甚了解,要帮助使君决策的话,还请给我几日准备时间,分析一下最近月余的两军细作情报。

不过,听使君的意思,是已经定下了目标,只以分化招降丘力居为主了?恕我直言,素利、难峭王、轲比能等诸部,如今势力都已比丘力居弱小。使君要招降一个势力最大、此前历战兵力保存最完好的胡酋,是否难度大了一些?招降一些相对弱小的会不会更好?”

对于这个问题,刘虞倒是难得地完全不想纳谏,他直接一摆手:“丘力居势力大不要紧,只要我能感化他心悦诚服,安心汉化,不成问题。而且他的嫡系人马此前并未与我军交战,所以两军的血仇也更淡泊。

素利、乌苏等人,手下半数甚至更多骑兵死于与我军的交战中,户户有战死之人,他们的亲属恐怕也不会再次亲汉吧。

更何况,我大汉以衣冠文化定华夷之辨,凡愿说汉语、写汉文、衣汉服、姓汉姓,哪怕血统本是胡人,也可归化。乌桓各部内附已有150年,断无舍人多之乌桓,而招人少之鲜卑之理。”

如今叛军中的鲜卑势力,从人数来说确实已经比乌桓少多了。但鲜卑的汉化程度更低,一直是生活在长城关外大草原上的,不像乌桓人本来就很多生活在关内、农耕化的比例也高。

听刘虞这么坚持,李素也就不再劝说了。

他也意识到,他的民族观有点过于偏向后世,不适合如今汉末的情况。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因为对付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融入汉族的民族,李素不可能跟宋粉明粉对待满蒙那样去清算。

只能是挑谁先彻底融入汉族消失、汉化成功,那就相对放对方一码——事实上,从这个角度说,别说乌桓后来融入消失在汉族内,连鲜卑都消失了。只不过鲜卑更晚,要到隋唐的时候,一堆姓独孤、宇文的贵族都融入杨、李,也就消失了。

但既然决定了依然以招抚丘力居为主,李素肯定也要发挥自己的本事,不能让丘力居过得跟原本历史上被刘虞招降得那么轻松。

原本的历史上,丘力居虽然投降也比较爽快,而且投降后也确实没有再反,但他也没付出什么代价,只是围困公孙瓒围困到双方军粮都吃光都饿得不行了,才顺水推舟投靠刘虞。

这也是导致公孙瓒很不服的主要原因——跟我打死打活那么久,就白打了?双方都死了不少人,也不用秋后算账?

这一次,李素一定要丘力居出点血、作为投名状!

这也算是更好地报答刘虞的知遇之恩,因为只有让丘力居为他之前的围困行为付出代价,给公孙瓒出出气,将来公孙瓒跟刘虞的矛盾才能少激化一些。

做到这一步,李素也算仁至义尽,有始有终,够对得起刘老板了。

……

李素就这样,在刘虞府中密谈,主臣二人花了半天时间,把“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有可能拉拢”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全部捋清楚了。

然后,就到了具体的分化拉拢手段部署。

刘虞吩咐道:“军事威慑和天命威嚇,这两点你已经很在行了,不必我再多说。不过,在绝粮与利诱方面,我还是要交代几句——这一次,我愿意给丘力居一笔钱,名义是补上一部分从中平二年以来,朝廷征发乌桓骑兵去凉州作战的欠饷,加快招降的进度。

你第一次去的时候,不用多给,稍微拿点作为定金就好了。大头等他一步步实现了投降的诺言之后,我们再分批给,也能更好地控制丘力居、确保丘力居跟其他胡酋结仇,将来不得不依靠我们。”

李素闻言有些警觉,他怕刘虞不会操作:“给钱?这事儿不是不能给,但一定要注意名分和保密,否则很容易有损我大汉对胡虏的威严威慑。要是被当成是赔款就不好了。”

割地赔款,这绝对是外交的大忌。关键不是损失这点钱,而是让人觉得你好欺负。

宋朝给辽夏岁币虽然做了名义上的处理,说成是“赏赐”,但那种程度的处理根本不顶用,还是让宋落下了废物的国际名声。

不过,没想到刘虞居然还挺有见识。

听了李素的提醒,刘焉赏识嘉许地拍拍他肩膀:“我当然知道要注意大义名分!给钱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给了钱之后还要让敌人怕你!不能给钱之后让其他诸胡知道你给了丘力居钱。

所以你此行,必须确保丘力居拿到欠饷后,绝对保密,如果他敢让鲜卑、匈奴、羌氐知道他拿到了钱,那他就别想拿到后续的钱了!就算他将来陆续拿到了钱,也要撇清掉他拿的钱财与今天投降大汉之间的因果关系。得显得是恩自上出、我看他表现好才赏赐他的!

再说了,至少中平二年、中平三年,乌桓骑兵还是为朝廷卖命了两年的,那两年一直没给军饷才逼反了他们,如今欠两年还一年,也算大汉信守诺言,恩威并施。少给的那一年,就算是对他们今年反叛的惩罚。”

李素听刘虞说到这份上,觉得大漏洞倒也没有,可以执行。

只不过执行过程中,李素还可以稍微修补一下。

真是没想到刘虞本身就有如此手腕,难怪他历史上能在幽州同时镇住四族胡人。

这一手分化保密、让胡人互相猜疑威慑的套路,玩得非常高明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