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39章 曹操:所有筹码全押了,跟他堵命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随着夏侯渊的暴毙,曹军当然是很快土崩瓦解,全线溃散。

张飞带着剩下的两千骑兵和魏延那四千多步兵,继续追击、穿插剿杀,将大批大批的曹军溃兵包围迫降。

这种追击战持续了整整半个多时辰,随着邯郸城南城北两个方向的张飞围城部队也赶到战场,形成夹击之势,最后被围的曹军终于全部投降。

张飞这才顾得上包扎处理伤口,一边让魏延代替他大致清点战果,组织打扫战场。

此战汉军损失不到一千人,主要是一开始跟夏侯渊硬碰硬死磕的阶段损失的,后续的追杀阶段才死伤二百余人。

相比之下,对面的曹军被斩获、掩杀超过三千。

更有四千余人被分割截住、选择了投降,或者是负伤后被俘。

不过可惜的是,夏侯渊的突围部队,主要还是骑兵构成,而第一时间在正面堵截战场上的张飞骑兵只有三千,以寡敌众还真不好全面包围切断。

所以这折损的七千曹军里,光是曹军步兵就有五千,骑兵死伤其实只有两千。尤其张飞盯着夏侯渊打,更是给了那些一心四散逃跑的曹军骑兵争取到了时间。

以至于最终还是有超过万人规模的曹军骑兵,没有被直接消灭。尽管他们四散逃远之后,也不一定都会归队。

算是略有美中不足吧。

好在,整场战役的收获,还远不止正面战场这边。

显而易见,邯郸城内还有一些曹军非嫡系的残余部队,随着夏侯渊弃城突围,那些部队肯定是兵无战心,哪怕不是立刻投降,最多也就再围困几天、慢慢攻心劝降,不用多动干戈。

南边的邺城也攻了下来,随着关羽马超回师打扫战场,城内俘虏也会很快得到收编。把这些被放弃的人马的损失也算上,曹军在河北站场总的兵力折损,估计要接近半数了。

毕竟渤海郡南皮那边还有两万人全师安然固守呢,河北曹军总兵力能折损近半,魏郡战场这边已经是损失非常惨重了。

……

第二天一早,关羽张飞马超三方终于会师,都抵达了已经初步恢复秩序的邺城城内。

战后仅仅一天就恢复秩序,也是非常难得了,可见汉军士兵完全没有烧杀掳掠。

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方面得益于汉军这次攻邺城没打什么硬仗苦仗,基本上做完准备工作破坏完外围工事后,正式强攻才三五天,就勾出内奸,结束了战斗。

古代攻城战,哪怕是仁义之师,如果遇到很艰苦的攻坚血战,多半要允许纵兵抢劫,才能激励维持士气。除非是轻松拿下,不抢也就罢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邺城已经太穷,实在抢无可抢——仅仅八个月之前,曹操已经刮地三尺地拷饷了一波。

所有亲袁的冀州世家、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拥护阶级,都被曹操血洗了。所以除了邺城的官仓府库,还有点钱粮补给,民间几乎穷得被“均贫富”了。

嗯,更确切地说,只是“均贫”,没有富。

关羽马超也就顺其自然,把府库那点残余军粮占了,其他犯不着吃相难看。

以至于打完胜仗后犒赏士卒的酒,都有半数以上是随军带来的,只能是每个士兵象征性喝三碗庆庆功。

至于肉食,士兵们只能吃随军带的肉脯,缴获的鲜活牲畜也就够军官们稍微吃一点。

关羽和张飞会合后,免不了痛饮庆贺、说些各自治军的见闻,至于“功劳如何分配、这次胜仗打完能升什么官什么爵位”这种庸俗的话题,兄弟之间自然不会去聊。

关羽注意到张飞没有束发,而是披散着形如野人,头发下面隐约包着纱布,关心了一下伤势。

张飞大咧咧说:“不碍事儿,就是耳朵缺了个豁口,夏侯渊为了射出这一箭,连兵器都来不及换,被俺一矛捅死。”

关羽:“那今天只许喝这三碗!剩下的记下,伤势愈合了才能喝!到时候加倍还便是!”

张飞很是郁闷,连请功都没心情,没酒喝就自己回去睡大觉了。只有睡着才能缓解和忘却没酒的郁闷。

请功结束之后,次日众将都冷静下来,才开始商讨起继续追歼残敌的大计。

毕竟冀州地盘广大,眼下消灭了敌军那么多有生力量,可攻取的地盘满打满算其实才两个半郡。

整个冀州还有清河、河间、渤海、巨鹿、平原、乐陵……至少六个郡和两个封国,一共八个郡级行政单位,没有被占领呢。冀州敌占区的人口,还有三百万。

河北平原一马平川,歼灭重兵集团后,正是跑马圈地追亡逐北的良机,不可错失。

三方商议之后,决定了具体的分工合作。

张飞继续走北线,从魏郡往东偏北方向穿插分割,争取与渤海的赵云会合,从而把冀州北半部的巨鹿、河间全给包了饺子,跟赵云主攻的渤海郡一起拿下。

关羽和马超则从魏郡沿着黄河北岸突进,逐次收拾与兖州接壤的清河、平原、乐陵等地。

张飞那一路需要面对的敌人比较少,主要就是已经被赵云牵制在南皮的那两万渤海守军,其他沿途各郡都只有两三千孱弱新兵甚至是壮丁。

关羽和马超则要对付从邺城突围的程昱和张郃,程昱还有可能收拢了一部分突围出去的夏侯渊骑兵残部,重新集结起部队。

但关羽也不担心程昱敢逐次死守,因为邺城都丢了,河北人心惶惶,就算程昱坚持抵抗,也很快会有各处豪强自行起事响应朝廷。

曹操在冀州的统治才建立了九个月,完全谈不上根基稳固,世家和豪强是彻底得罪了,只有那些被分到了田地的原本失地贫农会拥护曹操。

不过贫农的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一方面这些贫农缺乏武器,曹操也不可能不顾生产把他们都拉壮丁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刘备阵营也是可以追认承认曹操的分田结果的嘛。

历史上贫农被分田后,就跟着分田的政权死战到底,那得建立在“地主还乡团回来之后,会重新夺走他们的地”,但如果刘备也追认,这些贫农就没那么拼了。

这一点,冀州的情况跟十年前的益州完全不同。十年前的益州,那是因为几乎没有经历汉末战乱,就刘焉杀了一批人,刘备打刘焉又稍微杀了点儿,所以益州的人口一直处在巅峰期。

人多田少的矛盾很尖锐,被分到了田的人就得指望拥护刘备政权,才能保住他们的地。冀州现在被多轮拉锯战乱,十年战乱,人口死亡都过半了,土地权利源流难考。

刘备顺水推舟、承认现状,也没什么压力。这也是战前就商量好的政策,关羽等人照着宣传就行。

……

随着汉军按部就班地建立统治,一碗水端平地接纳各阶级投效,河北的平定工作可谓是有条不紊。

程昱一开始试图拉壮丁干一波,但随后发现刘备军也颇得民心,他只好选择保存实力,并且飞速请示曹操。

在豫州前线的曹操,骤闻夏侯渊死讯时,也是痛哭流涕,愈发觉得有一股绝望和无力。悲痛之后,曹操跟郭嘉商议了一番,又写信跟后方的荀彧交流,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夏侯渊已死,冀州虽然广大,后续地盘估计几个月内也会被刘备渐渐吞下。

淮南那边,曹仁虽然还没死,但绝对是救不出来了,李素诸葛亮和甘宁周泰都已经越过寿春,往北扩大占领。寿春如今是重重包围之中,敌占区里一个孤岛,冬天来临之前必然完蛋。曹仁只是在为全局争取时间。

再相持待变,已经没有意义了。耗下去就是慢性失血而亡,被刘备的绞索慢慢收紧,最后窒息。

不过,汉军普遍在秋收前夕才发动进攻,这也是看准了关东五州的粮食收获时机。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曹操明知道冀州和淮南要完,该拖的时间还是必须要拖的。

不然,好不容易搞了分田,激发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连第一季收获都还没吃到手,就被刘备占了,被刘备因粮于敌,这怎么能忍?一切改革不都白改了么?

淮南那边,曹仁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这也得益于淮南种水稻、早稻收割早,曹仁拖时间把粮食都抢到手了,李素只能是抓紧种晚稻来救援百姓、减少对军粮供给的拖累。

河北这边,因为单季作物,之前还没来得及抢收。现在夏侯渊死了,坚壁清野集中粮食的工作却不能停!

曹操心意已决,淮南河北全境丢失是迟早的事情,但一定要把这一季的粮食入库,最好是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军事收割,能抢多少抢多少!别把那些地皮当成自己的了!不种田不搞建设了!竭泽而渔!

然后,把那些被曹操阵营分田、得了曹操好处的原失地贫农,跟拉多少壮丁就拉多少壮丁,秋收后趁着初冬农闲稍稍训练一两个月,然后直接拉上战场!集结全部兵力,在兖豫平原上跟刘备的主力打一场大决战!曹操方主动进攻!

是死是活就看这一波了,继续被刘备运营下去也是个死!

而且,一旦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曹操的动员效率是可以成倍提升的,瞬间新兵壮丁数量也会暴涨。

因为他甚至都不用考虑“征进来那么多兵,府库粮食够不够士兵吃到明年秋收”。

被曹操拉来做最后一搏的壮丁里,说不定一半人都活不到春荒,还考虑什么“够不够吃到秋收”呢!

“竭泽而渔最后一波”的逻辑,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压根儿就是两套。

就好比当年李傕郭汜觉得日子不过了、靠劫掠维持军需时,短时间内的爆发力也是很惊人的,光靠一个长安周边就能爆出二十万兵。

当然,曹操也知道,就算要大决战主动进攻,也不能在目前这个跟刘备相持的战场上,现在的战场双方运动太慢,都已经构筑起坚固的营垒工事。

如果曹操忽然性情大变、转守为攻,刘备肯定会警觉,然后依托营垒工事转入防御,那样一旦攻防地利易位,曹操就算多爆一倍兵,也未必能吞掉刘备嫡系的二十万精兵。

所以,决战之前还是需要两三个月准备的。

曹操这边要拉壮丁和简单训练,真到决战前夕,曹操还要假装不敌、然后实施焦土策略。

一边后撤一边沿途破坏一切城池、乡镇、建筑工事、确保身后留下百里白地,无险可守。勾引刘备的主力追到这片焦土白地上后,曹操再回身反击,逼着刘备避无可避,打一场总决战。

如果还输了,那曹操也做好战死的思想准备了,没什么好多说的。他已经把一切赌注压上去了,全家性命都押的那种,没有退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