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7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外第7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听周瑜说他这几年的航海找岛技术,居然是从一些连文字都没有蛮夷野人那儿学来的,李素和诸葛亮当然是瞬间就被震惊了。

甚至李素的震惊程度,比诸葛亮更甚。

说到底,还是李素先入为主的印象坏了事。毕竟作为后世之人,他对历史的理解还是有所偏颇的,容易被后世各大文明的强弱所干扰,从而产生误判。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李素,有比汉人更先进的航海技术,可以从阿拉伯人或者欧洲那些地中海商人民族处学来,那李素肯定不会那么惊讶。

因为他前世接受的历史教育,也已经给了他一个“地中海和波斯湾红海文明是海洋贸易文明”的印象,而汉人是大路农耕文明,人家有更拿得出手的独门绝活,毫不奇怪。

可夷洲土著野人是些什么存在?

完全触及到了李素的知识盲区。

好在,事实就摆在眼前。

周瑜没有望远镜,只有目测瞭望的老式海船,性能也远远不如刘备阵营五年前开始建造的福船。

就凭着这么简陋的硬件,人家实打实把夷洲周边那些小岛都毫无疏漏地找全了,这说明他们的“软件”绝对有过人之处。

李素不得不服,随后就是决定放下傲慢,虚心学习,博采众长。

周瑜也不敢藏私,把他这五年跟当地蛮夷的交流和学习到的实践经验,一一转述,李素和诸葛亮渐渐也理解了其中奥妙。

尤其李素是知道历史的,稍一点拨,他很快想起了一种可能性:

周瑜告诉他,掌握这种远洋航海找岛技术的民族,主要是夷洲东南部山区的生番,那估计就是相当于后世高山族的一些人了。而且听周瑜的具体特征描述,李素脑中也想起了一个名词:

南岛民族。

没错,南岛民族就是广大的南太平洋岛民的泛称,从后世占据整个广袤南太的波里尼西亚到密克罗尼西亚,基里巴斯纽西兰,

再到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诸岛,甚至西到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塞舌尔、马达加斯加。南太和南印度洋上,那些动辄相隔一两千公里的群岛,全都是南岛民族的活动范围。

他们的造船技术和生产力还是很落后原始的,大致相当于后世大洋洲的毛利人。

但是因为南太平洋常年风平浪静,所以不需要抗浪性很强的船,只要航行技术掌握得好、擅长利用西风和洋流,只要航海技术好,光靠几艘独木船并成双体船,都能进行上千公里的漂流远航。

这是典型的造船硬件科技巨差、但航海技术软件超强的组合。

事实上,欧洲人一直到了16XX年末期,美洲都被发现和殖民了快两百年的时候,才算是彻底把南太平洋岛民土著的航行技术渐渐吃透,比如掌握了南十字星等南太平洋星象导航法,

然后才掀起了欧洲人对澳洲、纽西兰等地区的地理大发现潮。好多大洋洲岛屿都是18世纪才被欧洲人找到的。

在此之前,欧洲航海文明在陌生广袤海域找岛的技术,都是一直落后于南岛民族野人的。

欧洲人只是擅长造大船远航,但不擅长找大洋中的细小陆地,所以哥伦布也只能找找美洲大陆那种非常巨大、绝对不可能错过的大洲。

可见,任何航海民族,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独特的点。

而夷洲地区的高山民族,有相当一部分确实不是东亚大陆的人种,而是从太平洋方向来的南岛岛民,具体来说是南太岛民先渐渐迁到菲律宾,然后再到夷洲的。

周瑜对夷洲的深入开发,居然让汉人文明和南太岛民的交流融合提前了数个朝代出现,并机缘巧合开始学习其长处,裒多益寡,也算是大汉之幸了。

否则,光靠李素自己想,以他那种忽视野蛮民族能力的刻板印象,说不定还真错过了。

现在,汉人民族只是被李素揠苗助长提升了造船科技,以及经纬测绘技术,硬件和理论体系强大了之后,再配合上航海实践经验方面的软件升级,那才叫完全体!

李素短期内虽然用不到,但未来说不定派探险队远航找岛有用。哪怕往西都是野人,没有商贸和殖民价值,确有寻找新物种的价值。

几艘探险船,只要成功带回来新的农作物,怎么投入都是赚的,虽然有些遥远。

……

李素和诸葛亮这些文官,乃至太史慈甘宁等武将,此后一段时间内,不由趁着政务军务闲暇,痴迷上了学习借鉴太平洋岛民文明的航海经验,

想看看有多少具体经验可以被细化使用、形成航海操典。

周瑜也不藏私,把他整理的一些岛民经验,详细剖析:

“夷洲南岛蛮夷的航海技法,过于我们中原汉人的,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岛蛮夷在海上定航向极准,可以长期保持一个方向航行不会偏差。

而且他们也会用星轨在夜间精确定向,用固定星宿在不同季节时位于天顶,来大致判断船所处的南北程度。

其次,就是他们在茫茫大海上,擅长用种种观云观鸟观鱼之法,找出误差百里之内的海岛。甚至,那些蛮夷还能隔着百里之外,通过看云层的底色,看出海岛是林木草原还是荒礁……”

周瑜娓娓道来地把南太平洋岛民种族的定向航行、定纬度航行和观察云鸟鱼找岛法,一一概括了一番。

甘宁和太史慈这些实操派,听得大感酣畅,每每遇到一些点,都内心暗叹“我怎么没想到”。

而诸葛亮这样的技术理论派,则有更深刻的反思,不局限于孰强孰弱,只想着见贤思齐,取长补短。

诸葛亮沉吟对比良久,说道:“定向之法,不足为奇。蛮夷没有司南,也无法以磁针为罗盘,所以需要观星定角。我大汉自古有司南,丞相前些年还改良出了罗盘,所以没有观星定角也没关系。

不过,这些蛮夷之法,还是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或许可以打造一些比如今所用罗盘更为精准好用的器械,比如在罗盘外围再加一圈可以同轴转动的雕刻了星图的铜环板。

这样在海上晴朗的夜空下,罗盘上正南指向某个角度时,可以对应校准罗盘外的星盘,双管齐下,互为补益。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训练海军的领航水手,也可以在万一罗盘失磁难用的时候,辅之以经纬星盘测角。”

太史慈甘宁听了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碰撞,若有所思。其中甘宁缺乏南下远航经验(谁让他一到热带就拉肚子),这方面基础反而稍微差些,不由追问:

“既然只是要在罗盘外面加一圈简易星图,为何不直接用铜板铸为一体?还要什么‘同轴旋转’,不是海上颠簸更容易坏么?”

诸葛亮一翻白眼,用关爱文盲的语气解释:“兴霸海上寻敌从不观星吧?星图在南北相差千里以上时,角度高低会明显变化的,一年四季也起落各有不同,定死了怎么用?当然要配合四季十二月跟着转,才能使用。”

甘宁立刻闭嘴了,他做**那么多年,后来又做海贼,但因为刘备阵营的水军将领都配了罗盘,他还真不会“仰观天文,总结星象”。

诸葛亮是当过灵台令的,掌太史天象律历,这大汉朝谁能在这方面比得上诸葛亮呢。

事实上,诸葛亮脑子里的办法,比他说出来的还要复杂,他已经想好了要怎么做,如何弄几套配合不同纬度的星罗盘外圈星图,然后航海的时候船每隔几个纬度就要换一个外圈星图。

这些东西,以其他人的智商,诸葛亮也很难跟他们解释,才没细说。

而诸葛亮被周瑜略一启发,就想到做这个东西,说白了也是一个易用性上的简化,是为了快速培养更多引航人才。

就好比他把“八阵”的文字描述变成“八阵图”,配个图方便练兵效率嘛。

并不是说没这东西就玩不转。

周瑜原先并不知道汉军的罗盘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了,现在都算归顺朝廷了,他才能勉强与闻。

随后,诸葛亮又讲解了他如何用类似六分仪的东西,来定纬度,明显也比南太平洋岛民的土办法更精确——

但诸葛亮同时也承认,可以吸收借鉴一些蛮夷的细枝末节优点,来优化现有的六分仪,配上些辅助外设让观测更直观。

听了诸葛亮的讲解,周瑜才意识到他引以为傲的好几项航海技术心得,原来对方都有更理论更精密的解决办法。

只不过诸葛亮谦虚,即使如此还愿意博采众长,能优化就优化。

周瑜愈发惭愧,只好尽力和盘托出,把他所有知道的细节都尽量拿出来分享。

在他把如何找航向、找纬度的方法细节,全部说完之后,才算是勉强让诸葛亮发现了一些能对大汉航海有实质性帮助的地方。

所谓的“实质性帮助”,至少也得是没你这个窍门,有些事情本来是完全做不成的,或者难度成本大增。

原来,周瑜提到了一个叫做“夷洲蛮夷用篝火连线法指示目标岛屿航向”的技巧。

这办法说起来不太直观,就是那些蛮夷会在港口附近的高山上,最好是找个高原台地,设立一个篝火堆,然后篝火堆旁边一圈百步距离,围上一大圈木柴,

并且标注本岛与周边岛屿的相对方向角度,船队在启航的时候,事先选定了目的地,岸上的人就点起主篝火堆和相应航线角方向的小篝火堆。

海上夜里启航远去的人,只要回看主火堆和小火堆连接在一条直线上,那不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瞄准了要去的海岛方向了么。

当然,这种办法对于需要逆风走折线抢风时是没用的,只能是顺风定死一个方向开船时能用。而且有罗盘的情况下,也不是很需要。

不过在船进船出很繁忙的港口,便于航线管理防止小船乱窜乱撞,而且繁忙港口船多的话,也不是每条船都带罗盘的。大汉这边目前民船就没有罗盘,都是朝廷的官方船队,或者糜竺这些家族,才掌握了罗盘。

不管怎么说,周瑜提供的这条经验,对于港口建设和管理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航行秩序和效率。

李素将来如果要新建全国枢纽级的大海港,要在港外造灯塔,可以考虑把波利尼西亚人的篝火术升级一下,结合大汉的工程施工能力,造个小奇观,弄个两圈式的同心轴灯塔。

比如就在长江口海岛上立个灯塔,施工的时候就在外圈塔上标注好“去耽罗岛航向几度,去对马岛航向几度、去邪马台航向几度,去熊袭航向几度,去流虬航向几度,去夷洲航向几度”,

全部明明白白,哪天有去哪儿的船队出发,就点对应角度的小篝火,跟主篝火连线定向。从长江口出发,一千到一千五百里范围内,刚好可以直航北起三韩、南至夷洲、东到倭国的180度扇面岛链。

……

定航向定纬度的蛮夷经验全部介绍完,最后只有一条港口灯塔建设经验算是全盘用上,其他都只是小修小补、诸葛亮本就比他更专精。

这个结果,让周瑜把最后的尊严赌在了“远洋找岛”的秘法上。

当天因为已经讲得很多了,时间也晚了,周瑜就回去休息几天,准备一下,充分整理归纳,想下次再找回面子。

几天之后,一群人继续开会讨论,周瑜终于把他的得意之法拿了出来:

“……夷洲蛮子远洋观云找岛的办法,主要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晴朗少云的日子,利用海风湿气到了陆上后,会升腾凝聚为雨云的特征,在远海瞭望寻找雨云。一旦看到其他各处万里无云,而某处有云,那多半是下面有岛。

如此,寻常以目力瞭望陆地,或许得接近到距岛三四十里才能看见,而云层极高,百里外都能看见。若是火山之岛,云层最远能在三百里外看见,茫茫大洋上错过岛的几率便大大降低。

其次,若是阴天,天上到处都多**,难以分辨哪些是岛云哪些是海云。哪些蛮夷还会目测计算云飘动的快慢来判断。

他们千百年来总结,云在海上遇风飘动更快,在岛上飘动更慢,因为风力会被陆地所阻,从全力横吹改为部分上下乱流。

所以,全面多云的天,找到飘云忽慢忽快的破绽,凡是发生慢而复快的地方,多半是下面有大岛。如此,还是跟上一步一样,可以把‘船靠近海岛四十里才能不错过岛’,扩大到‘船只要靠近岛两三百里内,就能不错过岛’,搜索精准度大增。”

这个心得,随便找个波里尼西亚领航员来,估计都是说不清的。这也是周瑜总结了他数年来跟那些南岛航海本能高手切磋的经验,凝练而成。

李素这边,组织涉及航海的文武跟周瑜切磋,也有些日子了,今天总算拿出了一条足以镇住所有人的干货。

毕竟,诸葛亮会观星,但他也不擅长看海云。

诸葛亮最多只是看云知道天气会晴还是下雨、会不会有大风,具体“云在海陆上方的运动轨迹快慢变化”这些细微末节的经验,对诸葛亮都算触及知识盲区了。

“没想到这周瑜也是水军天才,这么多天切磋下来,居然真有一条连我都完全不懂的经验……看来不能轻视任何蛮族呐,蛮夷之中也有我们汉人完全不懂的高深莫测秘技。”

诸葛亮内心由衷地暗暗叹服。

“说了这么多天,之前都是略有小补,只有今天这条,值得封侯。”连丞相李素都不由赞叹,因为他完全知道这个经验,对于将来在太平洋上跨岛前进,有多么重要。

周瑜被李素夸赞,总算松了口气,愈发精神振奋,把所有细节和盘托出。

他仔细地介绍那些南岛民族还能如何通过看云的下表面反射的光线颜色,来判断云下面的岛是什么地质结构。

比如有树林丛林、淡水丰富的大型海岛,一般云的下表面都是带绿色的。如果云偏黑,下面就是光秃秃的岩质火山岛。

如果云偏蓝微黄,下面可能是珊瑚礁岛,那也很难得到野生植物和野兽肉类的补给,最多指望能得到一些椰子……

李素难得地亲自做笔记,把这些对大汉民族开拓大海至关重要的经验,全部记录下来。见丞相都亲笔做笔记了,诸葛亮以下的人当然更要详尽学习。

把这些细节全部说完后,周瑜最后才提到怎么看海中鱼群洄游、海鸟寻觅陆地,来帮助海船找到未知海域里的岛。

周瑜提到夷洲蛮夷有少量擅长航海的部族的酋长,养过一种珍贵的海鸟,飞行极快,视力极好,而且有极强的海岛线索观测本能,

只要养一只这种鸟,跟着海船一起走,在预估能找到陆地的情况下,把海鸟放出去,如果它发现不了五百里内有岛,就会回到船上,继续混吃混喝。

而如果这种鸟本能敏锐意识到五百里内有岛,就会直接飞走,飞向岛屿,船跟着鸟的飞行方向开,两天内绝对可以找到岛。

不过代价也是很严重的,因为只要找到了新的海岛,这种鸟就只能用一次,它不会甘于被人类长期圈养,直接就飞走不回来了。而在使用之前,却需要很久的训练和驯养。

不过,考虑到地理发现所得的好处,哪怕每发现一个岛都要白养几只鸟,那也是绝对划算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