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9章 南方大开发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外第9章 南方大开发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203年10月,李素以“休假”的名义,再次抵达了扬州,并且即将首次抵达他的封地会稽郡——

五年半之前,李素带领大军平定江东的时候,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场战役,仅仅只是跟周瑜的太湖决战。那场打完之后,后续的扫尾工作就交给了黄忠太史慈和顾雍,

所以当年李素的足迹,最远只到吴郡,乌程县再往南的地区,他并没有去过,更不可能渡过钱塘江踏足会稽。

时过境迁,五年半之后再来,李素又带了不少幕僚和水军将领,其中甚至还包括已经被打服了重归汉室的周瑜,不得不说命运有时候实在是难以捉摸。

那可是当年在太湖战场上被李素摁着暴揍的敌将。

另外,李素还带了同样来冬季休假的弟子诸葛亮。诸葛亮也只有这几个月的假期可以自行瞎逛,等来年开春,诸葛亮就要去青、徐督军、并继续负责地方上的安抚和战后重建工作。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也是趁着这个冬天,先观摩一下恩师是如何建设自己的封地的,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明年回到琅琊和东海之后,他也可以考虑在徐州北部沿海新建良港,发展海运,跟李素一南一北配合,为大汉将来的继续东进做部署。

李素这次带来的武将,主要就是太史慈和甘宁,毕竟将来要跨海对付公孙度,路军将领实在没有用武之地,暂时带这俩就够了。

太史慈祖籍东莱,对青州沿海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早年跟随糜竺的时候,也在辽东和糜竺老家、东海郡朐县之间跑过多次海路,当时还帮糜竺把东海的徐州百姓海路移民到辽东。

所以,太史慈在年后也会跟着诸葛亮一起北上,到时候可以统领青州沿海地区和徐州东海郡驻扎的海军,确保海防,将来伺机而动,负责对三韩作战的北路海军。

而甘宁就留在长江口李素即将建设的新驻地,将来负责长江口北岸的徐州广陵郡沿岸驻军,乃至整个扬州的沿海驻军。

……

李素诸葛亮一行,带着数千精锐护卫,九月二十离开的雒阳,二十三日抵达陈留郡汴梁后,李素先留下老婆孩子,又拜望岳父停留数日,探视其病情、对医官做了点指示。

一直留到十月初,李素才从汴梁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之所以连住十天,主要是他内心也隐约有种预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蔡邕了,以蔡邕的健康状况,估计撑不到公孙度覆灭。

后续的南下行程,李素走的是运河,这和五年半之前下扬州时所走的路,也大不一样。

毕竟当年从司隶到扬州,主要得先走陆路到南阳,然后走淯水、汉水、长江顺流而下。现在雒阳到汴梁既可以走虎牢关,也可以从孟津走黄河水路顺流而下。

后续汴梁转入鸿沟之后,再随机应变、在汝颍之间切换也非常便利。这完全要得益于刘曹决战之前、诸葛亮建议刘备在大军相持时挖讨虏渠,改善了汝阳周边的航运。

汝颍入淮后,淝水、邗沟都可以通长江。邗沟在周泰平广陵的时候,被战时疏浚了一下,以便于运粮。

而淝水在芍陂那一段的人工河道,也被稍加疏浚过,正是最后统一决战前,李素杀曹休、曹仁那一系列战役时的举措,为的是确保粮道绝对畅通。

(注:淝水的芍陂这一段,是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的,所以跟吴国的邗沟一样,某种意义上也算人工运河)

李素这次特地走这条路,显然是存了顺便检阅水利工程效果的心思,重温一下他和诸葛亮师徒的种田成就。

他们的一举一措,都是利传后世的,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统一战争军事需要!仗打完了,百姓还能长远受益。

鸿沟、汝颍、淮河、淝水,一路走了一千多里水路,由黄河到长江,花费还不到十天,基本上相当于后世隋炀帝修的通济渠加邗沟全程了。

十月十五这天,渡江在即,扬州布政使顾雍提前得讯,亲自到丹阳郡长江边的牛渚迎接,给丞相接风。

顾雍也清楚,李素来了之后,他这个扬州布政使,很快要调回中枢,补上一段九部尚书的履历,便于将来升任三公。

要做三公,怎么着也该确保既管过至少一整个州的政务,又管过中枢的部,这样才会眼高手低。

主政地方,补足的是一个官员接地气的能力。主政朝廷各部,补的是官员看问题的全局眼光。既接地气又有全局眼光,上去后就不容易误国。

顾雍知道李素生性奢靡,所以接待上费尽心机。

好在扬州已经五年没有打仗,充分的民生恢复,早已让这里自给自足由于,还能对外输出物资、反哺朝廷的其他重大行动。

顾雍在照顾排场的时候,也尽量与民休息,花小钱办大事。

他知道李素喜欢江鲜海鲜,就大量冬捕名贵鱼鲜海货供应,这些东西少归少,却不搜刮民财,也不破坏生态,让百姓渔民捞到之后记得留着、供政府采购即可。

于是,李素就做到了顿顿都能保证初冬肥美的长江刀鱼,毗陵湖一汉斤一个的大闸蟹,还有东海长江口活着带海水拉回来的真鲷、巴掌大的鲜活凤尾虾。

其中,刀鱼和真鲷确实是汉朝已经被列为名贵珍味之物,其余两样则是很小众的,完全可以视为怪癖。但谁让五年前李素来时就吃过呢,顾雍就记住了。

这也不是他讨好上官,没那么庸俗,纯粹是同门师兄弟之间礼尚往来一下——顾雍是蔡邕的得意弟子,可不得算李素的师弟么。所以他这是自费招待师兄和师侄。

不过,顾雍的准备,也有一些没有想到的。

比如他觉得会稽那边如今条件还挺艰苦,都是山区为主,不像丹阳和吴郡地处太湖平原,相对鱼米之乡。所以,李素多半该在金陵驻留数月,顾雍连府邸都收拾准备好了。

但是,酒桌上他问起李素南下的行程,才发现李素早有打算,根本没打算在金陵久住。

李素直截了当说了自己的规划:“这两年奉陛下之命东进,第一件事就是要安抚青徐兖三州,其次就是要在大江江口新建港口城池,再营造海船船厂,贯通大汉的南北海运,让东部沿海各州更加长治久安。

所以,趁着冬季农闲,我打算尽快赶到会稽,在娄县、海盐或是句章,先考察择地建港。”

顾雍对这事儿没有概念,不过他对扬州治下的地理区划还是知道的,不由问道:

“既是要在江口造港,选娄县不就行了?那儿最正对江口,转运便利。而且娄县海盐都在吴郡,只有句章在会稽。”

顾雍提到的这几个地点,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昆山、嘉兴和宁波,已经是长江口最沿海的了。

至于后世的沪江,不好意思,汉朝确实不存在,绝大部分还在海底呢。只有后世松江和宝山两个区,因为地势相对高一点,露出了海平面。

不过如今这俩地方统称华亭,而且不是县,只是个乡镇。华亭镇是娄县下面的一个滨海渔镇。

李素:“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要多留几个点考察一下,以备不虞。海运和港务的事情,元叹你不懂,不是地处河口就行的。还要看是否深水适泊,通盘考虑。”

李素这番稳重的考量,显然是来之前路上,就跟诸葛亮科学评估过的。

在大江大河的河口直接造港不是不行,但那样必然要解决泥沙淤积,得年年清淤维护航道。长江每年带来的泥沙也是非常巨量的,这个工作就会很复杂,长期维护成本不可小觑。

这绝对不夸张,可以设想一下,比汉朝晚一千年的宋、元时期,海港依然要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宋元的时候对外贸易最大的是泉州港,那地方色目人聚居极多,都是阿拉伯胡商。

但元被明驱除之后,大明因为仇恨蒙元的色目人助纣为虐,把那些为虎作伥的家伙都驱除干掉后,明人不再维护泉州港的水道,后来有明一朝闽地最大的外贸海港就南移到了厦门,就是因为泉州淤塞了。

但厦门的情况也没好多久,明朝亡后,清朝禁海封锁明郑,没几十年厦门也年久失修废弃了。再到近代才重新修复开埠。

泉、厦两地,分别还只是JIN江和九龙江的入海口,闽地多山,植被覆盖也不错,按说水土流失很少,泥沙淤积都如此严重,要是按长江口的泥沙淤积量,只会更加麻烦。

(注:汉字地名大家看地图就知道了,因为写出来可能会宣传外站,所以拼音替代。)

而且,李素不得不考虑其他问题:如果他愿意下本钱,好好疏浚长江口,长期维持一个深水良港当然没问题,最多就是效率低,成本高。

但是,把长江口每年带来的泥沙,大量疏浚掉之后,长江口的陆地还会不会自然生长呢?未来千年之后,是不是那个江口直辖市就永远不存在了?一直被疏浚挖成海底。

所以,为了不干扰地理的自然发展,还是搞个低成本一点的方案吧。

顾雍并不懂地理,不过他也意识到,李素对这个项目很看重,所以,可能要开支远远超过预期的人力物力。

听李素介绍的情况,长江口以北的海域和江口以南的海域,需要的海船船底结构都不一样,所以必须造个转运港来打通南北海运。

一个港口和船厂花钱花人力再多,总比另外挖运河要便宜,能让东部沿海全部走海路往来,那还是值的。

顾雍盘算之后,不得不说:“会稽郡小民寡,若是真要大兴土木,恐怕会耽误农事,否则,不太可能在两年内完工。吴郡倒是人丁多些,有近二十万户,若是最后选址在会稽,可要从吴郡调拨人手服役?”

李素对这个问题显然也是来的时候就想好了,便谢着婉拒:

“吴郡看似是江东人口大郡,其实也是该的,都是震泽膏腴之地嘛,百姓田地充裕,没必要折腾。会稽确实人少,十万户都不满,要大兴土木,充分开发,确实需要移民,不过来源就不用元叹操心了。”

李素这次来沿海各州整顿,也想过要把开发南方的事儿提上日程。因为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汉末出现三国割据后,东吴就在疯狂开发南方。

后来进入两晋南北朝,更是因为北方大乱,永嘉衣冠南渡,大量人口充分开发南方,才提升了后来华夏土地的人口容量。

现在,统一提前实现了,但也就没有统治者肯在开发南方上充分花精力了。李素也不能坐视历史上汉民族本来就能自然实现的发展,因为他的扰动反而无法实施,所以亲自补上这一课也是应该的。

当然,李素有规划地开发,肯定比历史上东南六朝那种建设要更加稳妥。历史上衣冠南渡是没办法,北方受到了破坏。李素现在要在不损害北方发展的情况下,和平发展南方。

所以,只要对北方地贫人挤、田地不足的地区,进行组织移民即可,有足够田种的北方州郡,不宜被折腾。

顾雍想不到李素准备从哪儿移民,就虚心求问,李素也不藏着掖着,把他离京前跟刘备商量好的办法说了:

“当初从曹操手中光复的最后五州里,冀州豫州和徐州都是被战乱破坏得很严重的,其中豫州最严重。这三州又几乎都是平原,如今地广人稀,农田丰足,所以不必移民。

青、兖二州是最后曹昂和平归顺的,兖州西部的陈留、东郡稍稍打了几仗,其余七八成的郡没有经历战火。青州更是完全一仗没打。

所以按照去年年底统计上来的户口,兖、青人口保存是最多的,也是目前大汉东部各州仅有的、贫民男丁分不足一百汉亩田地的。

今年的南下移民计划,陛下已经准了,兖州提供一小部分,青州提供主要部分。涉及到的郡包括兖州的济南郡、泰山郡,青州的齐郡、东莞郡和城阳郡。各自至少移民一万户南下吧。

其中济南郡和齐郡,因为分别曾是曹操、曹昂和袁谭的治所核心(曹操在黄巾之乱后当过济南相),这些地方新向袁曹的死硬士绅也最多,需要迁移分化,才更好确保地方长治久安。曹昂既然投降了,也该有这个觉悟。

而泰山郡城阳郡等地,位于兖青交界,主要是泰山和蒙山山区,也是黄河以南主要的山地。因为地形崎岖,良田较少,二十余年来,一直是乱匪贼寇盘踞逃窜之地。早年有青州黄巾、兵败便往蒙山山区流窜,后有泰山贼与曹操拉锯多年。

我已令青州官员,今年尽量组织这些山区缺田百姓,强行迁走,就告诉他们南下之后,另外分田、朝廷出资供他们农具牲畜垦荒。

以后泰山蒙山等地,只留交通要道县镇、田地充足之处聚居。山沟里不当道路,又缺田人多的,全部迁走。”

顾雍见李素如此胸有成竹,也就不再质疑,他只管做好交接配合就好。

李素要移民,他就安置,李素选了哪儿要建新城新港,他就调拨人力听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