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12章 想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都得完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灯塔的事儿,李素只是跟周瑜诸葛亮聊了个方案,具体设计都不用急,至于施工,就更是要若干年之后了。

毕竟这涉及到一个航运饱和度的问题。如前所述,如今国内至少两成能跑长江口的水手,都还是走过海路、知道如何测向定位的。

这些人有没有灯塔都能跑船,灯塔只是给那些完全没跑过海、只跑过内河的菜鸟准备的。

所以,直到“长江口的江海转运压力,已经足够饱和,占满用尽相当于全国两成江海运力”的时候,灯塔的迫切性才会浮现。

而现在吴郡和会稽还不够繁荣,南方也没开发到那程度,先等着吧。

造船厂和转运港口,倒是今年能趁着农闲开工就先开工,毕竟是马上就能用上的。而且百姓闲着没事做的话,也正好细水长流安排上,别白白浪费了劳动力。

轻重缓急,统筹得很是稳当。

年底最后剩下的重头戏,就只是从青州兖州的移民安置。这事儿李素倒是基本上五日一问,随时关心。

时间就这样很快进入了204年,移民安置大部分都算得上安生,但也发生了一些局部的小乱子,都被处置了。

……

204年正月,身在会稽郡治山阴县的李素,正处在过年休假之中,等着过上元佳节呢。

节日期间,他依然保持了五天听取一次工作汇报的节奏,关心一下百姓,剩下的时间则是和妾侍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结果初六这天,他刚刚听取完句章造船厂新挖船坞的进度汇报,丞相府的户曹王累,就带来了一条紧急的噩耗。

“丞相,出事了,泰山郡和济南郡、东莞郡前几天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叛乱,还有大约数千近万名两年前被打散的曹操溃军乱兵、之前被当地的山区豪强收留了。

这次朝廷强行推进清查人口、把所有山区无田贫民、隐户全部迁走,动迁工作过半之后,那些泰山和沂蒙山沟里的土豪终于坐不住了,不甘心他们控制的隐户人口被夺,直接武装叛乱了!

总共佣兵估计有小两万人!泰山郡的莱芜县、邻郡的临朐县两座县城被攻破,还杀了县令和各级官吏,洗劫了官仓!”

李素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简直不可置信。

这是什么年头?曹操都死了快两周年了!当年曹操在的的时候这些乌合之众拧成一股绳、聚集在曹操手下,都打不过朝廷的王师。

现在就靠当初被打散后逃回老家的几千残兵、躲进泰山沂蒙山区当土豪,反而敢动手了?

自灵帝以来,这二十多年里,泰山贼和青州兵都被反复杀剿了多少次了?还敢没完没了?这就是仗着穷山恶水山沟沟里王师不便彻底清剿么?

不过,事情已经出了,李素的第一反应是诧异于青州兖州地方上的镇守部队,怎么会这么无能。他就把张松和其他幕僚都喊来,让他们注意进一步打探军情消息,及时汇报。

好在噩耗也没持续多久,仅仅半天之后,就又有新的军报传回,说莱芜和临朐这俩县城已经被王师光复了。

镇守青兖交界的,正是当初对曹操最后一战时、攻破下相、下邳的周泰。周泰在战争结束时,打到了徐州北部,他所驻的防区恰好离青兖比较近。

刘备觉得周泰这人虽然不是什么大将之材,但也算带兵稳健擅守,让他镇抚和平接收的州郡、维持地方治安,应该还不错。

这次的事儿,也是事出突然,周泰的主力放在外围,没想到莱芜、临朐会出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才丢了二县。

周泰的主力急忙赶回来之后,立刻就收复了县城,杀伤追俘了三四千贼兵。其余反贼一哄而散,又化整为零往南缩回泰山沂蒙山深处。截止到这份军情送出时为之,周泰还在进一步带兵南下,围困泰山地区,仔细肃清。

只是好不容易和平发展了两年,又要动用数万军队围困清剿,军费开支还是挺大的。

李素之前还办了“移民银行”,发行“粮食汇票”供移民异地存取粮食。结果他们刚存在青、兖军需仓库里的军粮,这就又要被周泰临时增加的军事行动给吃光了,都留不到几年后渡海打公孙度。

历史已经彻底进入了没有先知先觉可以借鉴的深水区,毕竟大汉三兴都已经完成了。李素内心被这些突发事件一搅合,反而微微生出一股无力感。

他现在就是这么个状态:

对于后续的战略规划,该怎么发展,他其实有数,因为他还可以借鉴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普遍经验,自己在地图上画圈。

但是对于应对意外突发事件,他会有一点点的焦虑,毕竟他完全无法预料,甚至还会觉得百姓或者世家豪强辜负了他的设计,从而很挫败。

如果李素的能力值,依然可以像游戏化那样数据量化,那就好比统一战争打完之前,他是个智力政治都爆表超100的存在。

而统一完成之后,因为历史事件大势没得抄了,双双跌落回90几,还真应了那句“创业难守业更难”。

好在,李素自己有些迷茫的时候,他还带了弟子诸葛亮在身边。

诸葛亮年初就该去青徐上任了,但他坚持在山阴过完上元节再走,所以正好可以再为李素排忧解难一下。

当时,李素有些心里没底地询问身边下属和幕僚:“泰山那些乱匪贼情,孤是不担心的。幼平已经团团围困,不日可克。

如今担心的,只是陛下因此对‘移人多地少狭乡之民屯垦南方’的长期国策,产生动摇。觉得强行移民会激起叛军乱匪,从此趋于保守。

若是真发生了这种情况,此次杀伐是小,对国策的长远阴影是大。唉,偏偏这次的建议又是孤提出的。现在出了事儿,孤也没有立场劝陛下继续坚定决心,这话不适合咱提。”

李素担忧的这种情况,他身边的一些幕僚,当然也是有意识到。

爆发新的叛乱,杀点人,这不过是一时的。虽然说人命也重要,但正所谓“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作为丞相,更要看对长远大计的影响。

张松、桓阶这些幕僚,就安慰李素说:“丞相与陛下相交患难,二十年矣,陛下对丞相言听计从,无有不利。偶有失察,落下些纤芥之疾,也不至于让陛下动摇,丞相切勿过虑。”

尤其张松跟随比较早,他是蜀地出来的,知道早年的情况,还补充分析道:“且移民实宽乡垦荒之策,至今已超过十年。

当初在益州时,因益州未遭桓灵以来战乱,人口始终稠密。即使是益、滇分治之后,益州除汉中以外的核心腹地,依然有五百万人,每年都会移出二十万实陇西临洮、河西、或往滇南开拓永昌、哀牢,这不一直很顺利么?

这次青、兖刁民闹事,那是当地的问题,不是国策的问题。”

李素听完张松的宽慰后,觉得这事儿不可能这么揭过,依然沉吟不语。

最后,还是诸葛亮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以古鉴今,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他通盘复盘之后,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恩师,学生以为,此次青兖豪强叛乱,或许背后有曹操当年的谋士余孽作祟。那些谋士也未必多有见识,但煽动没有远见的山中豪强,却完全可以做到。”

诸葛亮的这个说法,着实让李素眼前一亮,因为他完全没想过这种偏门的可能性,这怎么给诸葛亮想到的解释?

“何以如此揣测?”

诸葛亮拿出一本《后汉书》,侃侃而谈。这书还是李素老婆写的,李素自己却没有做到每一句都看透彻、见微知著。

诸葛亮拿的是《光武帝纪》的下卷,翻到其中一处典故,指出道:“恩师应该知道,据《光武帝纪》,建武十五年时,也就是重新一统天下后的三年,光武帝曾经发动过一起彻查州郡度田造假的的行动。

当时,光武帝也是希望解决大汉重新一统后,地方豪强依然隐匿战时藏下的田地、人口的行径。而且,建武十五年的这次度田中,也配套实施了一部分的移狭乡无地贫民、隐户至宽乡的措施。”

(注:刘秀是建武十二年重新统一的大汉)

诸葛亮说到这儿,先稍微停顿了一下,给李素一些时间反应,主要是让李素可以拿着书亲自对照一下记载条目。

李素确认了书上所言后,抬头用眼神示意诸葛亮说下去。

诸葛亮:“那次度田彻查后,对于此前州郡主动上报的上计吏造假情况严重的,都给了严惩,一度罢免、问罪、处决州郡官员十余人。而发现问题最大的地区,也是河北和青、兖,当地官员‘优饶豪右、侵刻羸弱’,造假严重。

彻查后,当年冬季和来年春天,朝廷重新紧急委派了一批州郡官员、去接替被问罪造假官员的职缺。

可随即在建武十六年秋,关东郡国大姓、群盗处处并起,青徐幽冀尤甚。光武帝之前刚刚任命上去接替被处死罪官的州郡长吏,也纷纷被这些叛贼所杀——

到这一步为止,恩师有没有觉得情况和如今所遇颇为相似?如今,距离陛下重新彻底一统大汉,差不多也是两三年了,跟光武帝当初仗着一统后兵威度田检户的时机,何其相似?

而光武帝当初,在建武十六年这次叛乱平息后,也再不敢提度田,从此大汉就和稀泥了百余年,从不敢全面查问豪强世家的隐户匿田。”

诸葛亮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以李素的智商,当然立刻反应过来了。

李素:“你是说,那些泰山、蒙山的反贼,或许也知道跟朝廷正面对抗,肯定会被灭杀,但他们赌的就是天下有识之士会‘以史为鉴’,只要他们扯旗,他们就觉得各地不服度田检户的豪强,都会群起而叛?

只是因为他们消息闭塞,不知冀州、豫州等地已经被曹操残害过、世家豪强衰落,朝廷光复时,又再次削弱。所以青、兖豪强们这次不自量力的作乱,才没有得到其余各州响应?”

没想到这些反贼,居然还敢“借鉴历史经验”。他们今天这么点破事就造反的胆子,原来来自于一百六十年前、刘秀时期关东世家豪强曾经成功过一次!有了成功经验!

然后某些不自量力的土财主,也消息闭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变化多大,觉得刘备重新得天下的过程,跟刘秀也差不多。

所以当年能吓住刘秀的造反,如今可能也会吓住刘备。

这些人,赌的就是“刘备也会忌惮历史经验,会借鉴历史上贤明先帝的处置办法,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安抚为主”。

居然,这世上还有“以史为鉴”鉴出来的造反,看来有时候历史读太好也不是好事。

把这些因果捋顺后,李素当然不能忍:“他们既是想逼出一个与光武时史料相似的局面,那就断然不能让他们得逞!

否则,将来岂不是愈发猖狂,只要是光武帝当年没办成的事情,咱以后也办不成了?只要一办,他们就会‘以史为鉴’,怎么挤兑光武帝,如今就怎么挤兑陛下!

本来还想安抚宽宥一些,现在看来,对于‘懂得借鉴历史教训’的反贼,一定要从严从重!一个不留!反贼还想总结出历史规律?呵呵,在这方面,只要做了试图总结的动作,就只有族路一条!”

诸葛亮又劝道:“为今之计,关键是要有人把这番道理,在陛下面前点破,让陛下也意识到不能给试图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宽宥。不能让人总结出挤兑朝廷妥协的规律,必须恩威难测。

只是这话也不能恩师去说,毕竟这是恩师的移民规划直接诱发的叛乱。学生也不适合开口,还要指望朝中公卿有明眼人,跟陛下分析。”

李素想了想:“这次的事儿,我上书请陛下先削我两个县封地,就当请罪吧。奏表里我不会明说的,但相信朝中明眼人不少。看到这个请减封的表章后,荀公达应该会私下里提醒陛下的。”

诸葛亮一愣,也是暗叹恩师不想求人,居然这么直接粗暴。

李素这个时候确实不好直接跟刘备建议任何处置国策,但他如果是请求减封认错,那还是很合适的,毕竟显得态度好。而通过这样的表表达一些暗示,刘备身边自然有公卿看得明白。

他们也知道,丞相所受的信任,是不可能被根本动摇的,哪怕激起一次小叛乱,也就是反省一两年而已,最后不还是言听计从。

可以说李素如今的地位,哪怕遇到未知事件踩个坑,稍稍拿出一丁点封地退一步,那力度也绝对比历史上诸葛亮从街亭败退要轻。诸葛亮街亭回来后自贬,不也是第二年就完全恢复原职了。

李素就按照这么办了,不过十天,他的奏表也从会稽快马送到了雒阳。

……

身在雒阳的刘备,最初听说青、兖地区有三个郡,因为强行核查土地户口、组织移民,最后居然引发叛乱了,也是非常震惊的。

毫不意外,哪怕李素在刘备那儿的受信任程度从未动摇,但总有幸进之人想投机,揣摩着能不能帮陛下分忧来快速升迁,所以照例弹劾了李素的问题。

认为他过于操切,才激起了这一切。

对于这种说法,刘备当然嗤之以鼻,搭理都没搭理。不过毕竟是发生了叛乱,百官有反省上奏的,也不好处罚,刘备就仅仅是把表章扣下没有回复。

但随后几天,甚嚣尘上的后续发展也不少,而且关键是这事儿李素确实做得有点瓜田李下——

有些人开始传言,丞相往扬州移民开发南方,不仅有为国之心,还有趁机充实自己的封地会稽郡的企图,是贪图长远的食邑租税。

这个就比较难处理了,刘备只好继续和稀泥。

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素的请求减封以撇清嫌疑的奏表到了,刘备看完之后,没有传示太多人,只是把三公喊到宫里私下询问了一下。

尚书令荀攸看完之后,已经看出李素反客为主的意图了,他也不想得罪李素,也不想被刘备视为李素一党,就选择了一个比较中立的说法。

荀攸解释道:“丞相所虑,用心良苦,主政者主持移民,自己确实不该从中受益。青兖移民,凡是移到会稽郡各县的,确实不该直接成为丞相封户。

而应安置在如今尚未被封给丞相的那些县里,或者是拆分设置不属于丞相封地的新县。如此,则丞相之名得以保全,也可以警戒后世执政者施策时的动机。

不过,臣以为泰山贼寇如此猖狂,似有以史为鉴、试探朝廷底线的企图。当初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度田遇叛,最终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荀攸把这番话说出来后,刘备立刻就反应过来了,那些叛匪这是在触碰他的逆鳞、试图看看朝廷的忍耐极限在哪儿啊!

这要是让他们试出来了,那还得了?以后大汉不就一直被世家豪强挤兑了!这是世人在觉得刘备仁慈,所以得寸进尺呢!

趁着现在天下刚刚太平,刀把子还在手上,而且整个天下基本上都是武力打下来的,当然要动刀子把问题根除了。

唉,看来青、兖二州最后的和平统一,也是有后遗症的嘛!就因为和平接收的,曹操没洗过那两州,刘备也没洗,这不就留下问题了么!

其实,原本历史上,光武帝刘秀统一后面对的窘境,相当一部分也是这样的,那就是那些劝降下来的地方,乃至自己的老巢根据地,裙带关系盘根错节,谁都不敢得罪。

而后世晋的问题,也是一样,季汉和东吴直接投降的那部分地区,晋基本上得承认其原本土地上的既得利益。这种控制力度,跟实打实一座城一座城打下来,是完全不能比的。

没干完的事情还得干,想着省事儿,最后却没省。

刘备虽然内政能力不算强,但他好歹也是年轻的时候混社会收安保费的,这点暴脾气还是有的。

一个收钱保护乡里的家伙,如果发现有人在试探“我拖欠对方几个月安保费,才是对方忍耐的极限”,那怎么能忍?这绝对不能让人试出来,哪怕是为了立威,都得下狠手。

刘备就宣布了对这次叛乱者中所有家族的核心族人,一律不赦免,最多只赦免叛军中那些被家主指挥、逼着上阵的佃农、庶民。

旨意立刻到了周泰那儿,让他不用留手。

叛乱最终在半个月后就被平定了。

当地那些泰山贼、青州兵出身的豪强家族,还有等朝廷认错诏安的呢。毕竟十七年前刘备自己就诏安过一批青州兵,后来曹操也诏安过,他们已经习惯了。

谁知,这次因为天下已经太平了,对于试探底线的必须立威,那些家伙就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刘备也是敢杀人的,最后围着不许任何叛变组织者投降,只接受下面的士兵杀了长官、族长来投降。叛乱结束时,直接杀了七八千人,收编了几万被胁从的农民。

泰山三郡的大姓豪强,几乎被杀绝了,县城门口都立了一堆木桩子,插上砍下来的人头。被叛军波及的几十个县,每个县都插了几百个人头。

最后彻查下来,还发现那群泰山贼青州兵残部里面,还真有几个曾经曹操阵营的无良文官谋士,或者是某些被刘备处决的曹营文官的子弟,混迹在那些人里面搞事情,

那些读史文人教叛军解读历史,向他们讲述“当年光武帝重新一统大汉后的第三年,度田检地工作就因为一起叛乱而放弃了,从此大汉世家豪强过了一百多年好日子。你们只要闹,肯定也能跟当年一样,至少青徐幽冀四州并起,闹大了朝廷就不敢再度田移民了”。

这些人里面,有被刘备弄死的程昱的儿子程武、曹操的老乡丁斐,还有一些三教九流的家伙。那就统统杀其三族。

——

PS:新书可能会延迟,这本书可能会再写一段。主要是准备得有点慢,现在开新书的话,可能会过年前刚要期末考试的时候上架,那个时候大家都忙没人看书,不是好时机,只能再拖拖了……

具体今天一会儿写个感言,说明一下情况,包括新书规划、前阵子的试错曲折,字比较多,就不在收费章节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