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13章 移民拓荒基本国策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外第13章 移民拓荒基本国策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由于刘备没有重蹈刘秀当初在某些特定问题上的软弱覆辙,203年底至204年初的这场泰山沂蒙山三郡叛变,最终是被雷霆手段彻底灭杀,没有造成任何长远的不良影响。

泰山山沟里那些反抗者,说白了也就是趁着冬天大雪封山、道路难行,外面的部队进不来,所以才能拖拖,开春春耕结束之后,就全部白给了。

大汉土地上的全部十五个州,至此每一个州的土地,都经过了彻底的血火深耕,凡是对抗朝廷人口土地普查的刺头,都被肃清了一番。

朝廷对民间的控制和调度能力,长远来看也总算能上升一个台阶,把汉朝一项已经二百多年的积弊扫除了一下。

不过,刘备在处理这事儿的过程中,有一些领域的政策态度也是对的,那就是“朝廷组织度田、移民、检查户口,不能给主持者个人捞好处的机会”。

这事儿李素一开始没上心,所以一月底的时候,刘备回复他的旨意到了会稽之后,李素也立刻表示虚心接受,又上了一道表检讨错误。

刘备的旨意里,要他好好汇报从青州、兖州移民南下那无万户人口的具体安置,如何恢复生产、民生是否安顿、有没有中饱私囊把这些百姓纳入会稽郡已经封给李素的那些县。

好在,李素对移民的安置措施,本来就没有任何私心,也就从头没打算给自己封地里增加纳税人。

他的处置非常公允巧妙,恰巧跟朝廷的要求吻合,所以最后,李素只是把他的具体措施又汇报了一下,但并不需要怎么整改。

只能说是不谋而合了。

……

至于具体的移民安置和恢复生产,李素其实是这么做的:

最早一批的移民,不是203年秋收后、九月份十月份就分批启程南下了么,所以抵达扬州的日子,大约是十月和十一月,路上要走一个月。

李素对这些移民的安置,前置准备工作做得也很好。比如提前征发了农闲时节的扬州本地百姓,根据各地的安置规模需要,组织人手按服徭役的性质,大量砍伐木材、编制草绳、挖土烧砖。

官府还吸引民资出资,在需要扩建开荒的地区,建了一批土砖窑和水力木材切割工场。

这样一来,移民到了之后,虽然房子还是得自己盖,但是好歹可以有半成品的木材、砖石、草绳等建筑材料使用。移民们只要自己把房子搭建好就能入住,安居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哪怕农历十一月底到当地,有半现成的建材,一个月之内绝对可以把土坯房造好,过年的时候就住进去了。

当然,官府也不能白给这些人提供住房建材,所以这里面有一套兼顾公平性的机制。

所有接受了本地居民服徭役帮忙建房的移民,在明年农闲的时候,需要无偿为朝廷多服一倍时间的徭役。

这些额外的徭役,也可以折抵那些为他们提供了建材服务的本地居民今年的付出。那样,明年一部分本地居民就可以免徭役了。

这样的安排,也是怕不患寡而患不均,毕竟朝廷如果对外地移民过来的人太优待,而且外来人还要在旁边未开荒地区占地种田,本地人肯定会有抵触的。

这种事情,李素多了一千八百年的经验,可是见多了。凡是移民,就没有本地土著和外来人口不发生争地矛盾的。

一碗水端平,朝廷居间做个中介,打个徭役的时间差、今年本地人为外地人干活,明年外地人为本地人干活,可以最大限度消除矛盾。

……

具体安置措施、缓冲周济,这些都还好说,一套统一的制度往下推行,一个地方行得通,基本上别处也能模仿借鉴。

相比于安置政策,更麻烦的是安置的选址规划、分多少个县安置、每处安排多少人。

这些细致的工作,是必须脚踏实地勘测设计的,要结合当地的人口、田地、剩余可开拓平原荒地规模……才能决定,没有一套可以普遍移植的经验。

一开始,下面的户曹官员就有想讨好李素的,无万户移民都往南移,他们拼命往会稽郡各县塞。

但这种不正之风,一开始就被李素亲自制止了。李素很清楚,他不能这么干,他也不需要这五万户缴税给他用。

所以他很科学地规划,把这五万户分成了三部分,吴郡接纳了五千户,就放在如今还比较偏僻的娄县,尤其是华亭周边。

第二部分,一万五千户,移到豫章、庐陵,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江西省全境,主要是沿着鄱阳湖上游,往赣江流域两岸的狭长平原、逆流而上安置。

第三部分,三万户,这块是最大头的,才安置在会稽郡。

李素选择了这样一套方案,也是深思熟虑的,确保每个地方可以快速种出来的新田都足够多。

吴郡当然在汉末本来就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了,但吴郡最富饶肥沃的核心地带还是吴县,也就是后世的姑苏一带,乃至整个太湖周边。在太湖平原腹地,农田早就开垦出来了,没有新田给移民种的。

但吴县再往东,到娄县、海盐,因为土地形成时间短,盐碱度高,所以原有人口就迅速变得稀少了。这些地方,安置五千户,种田搞搞渔业、港务,未来配合航运商贸发展,很有必要。

为了给当地新移民补贴生计,官府还组织了更多的盐场,并且浓了一些适合在稍微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让移民可以混合种植,补贴口粮。

比如后世哪怕到了21世纪,上海还有两三成的农产品是本地产的呢,主要是崇明岛上,长江口的淤泥堆田可以种植某些品种的芋头,不怕海水倒灌带来的盐碱。

李素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这样的,让他们找可以饱腹的耐盐碱粗粮,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反哺未来附近的港口城市、船厂、海岛。

另外,在推广种植耐盐碱芋类植物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当地的户曹和移民官员,在甄别选种安排时,让一小部分百姓种了一个当时还未被从芋头中分类出来的亚种。

结果第一季的收上来之后,部分百姓试吃还中毒了。

好在这事儿后来也立刻被官府重视了,一方面封锁消息防止引起恐慌,另一方面也是派出懂点农桑知识、科学常识的务实官员解决。

最后是寄了一点样品给诸葛亮研究,还找了些不知名的农学家。最后稍作对照实验,略懂化学的诸葛亮发现,要用碱性的水充分浸泡彻底捣碎后的这种怪芋头,就能解毒。

至于碱水,南方也没成批量的天然苏打可用,那就用石灰水或者别的某些草木灰反应后得到的碱液泡。

因为这种芋头本身有毒、碱水泡了才没毒,歹毒有如魔物,诸葛亮便将其命名为魔芋。

官府找到了解决方法后,才把中毒事件的始末对外公开,并且同步宣传解毒技巧,避免种盐碱地的移民出现恐慌抗拒。

而事实上,如果没有李素和诸葛亮这次移民开发过程中发现这个新问题,魔芋这种作物跟其他长相一样的正常芋头之间的差异区分,要一直拖到东晋,才会被炼丹家葛洪分析明白、并且找到解毒办法。

可见魔芋的发现和利用史,本来就是跟南方沿海盐碱耕地的开发利用,有莫大关联的。

只不过历史上要永嘉南渡后才有那么多人涌入江东、害得田不够种,不得不种耐盐碱类的芋头,现在则是提前了一百多年官府有组织的开发南方。

另外,因为魔芋要彻底捣碎、充分泡水才能吃,所以最后得到的都是魔芋蒟蒻粉了,不可能是整块的芋,只能是做成粉条、豆腐状的魔芋块。

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防止移民继续不信任、也为了对抗一些别有用心的愚昧之人始终炒作“官府故意给大家毒芋头的种子”,破坏地方稳定。

那年秋天,李丞相还亲自从山阴出发、北上巡视了吴县、娄县、海盐,在各处县衙门口当众吃各种现做的魔芋粉制品,以辟谣。

而且李素是安排了全程对照实验的——先把生魔芋直接切片给小动物吃,吃完后过一段时间动物果然晕倒毒伤了。

然后等动物毒发的过程中,相府的厨子已经同时把同一个魔芋上切下来的另一半、当众捣碎泡碱水、做魔芋粉。做好之后丞相出现,当众亲口吃。

百姓们见丞相那么尊贵的人都不怕毒,才算是把一场风波彻底平息了下去。

再也没人害怕官府推广的、北方来的移民原先从没见过的农作物。

这事儿处理完之后,李素有时候就忍不住在想:那要是将来经过他十年生聚、十年攀航海科技……真被周瑜发现了美洲呢?

他李素是不是还要做第一个当众吃番茄、当众吃辣椒、当众吃玉米、土豆、烟草……的人?呃,烟草就算了。

还真别说,以李素的认知,他觉得汉朝人对外来没见过的东西的保守程度,土豆玉米还好说,

但番茄这种红红的东西肯定不敢吃,绝对觉得有毒啊!历史上欧洲人最初都叫那玩意儿狼桃,觉得有毒呢。

至于辣椒,那还用问?不光红还辣,刺激性那么猛烈,绝对的虎狼之毒啊!

难道自己人到晚年时,还要扮演神农尝百草么……想想都挺奇葩的。

……

吴郡的那点人口安置,基本上这样就搞定了,同理浙江口对岸、会稽郡句章县附近,乃至甬东诸岛的移民,处置办法基本上也一样。

而且会稽那边地方更多,沿海平原盐碱地也多,渔业资源也更丰富。所以吴郡都能容纳五千户,会稽句章那边还能再翻一倍,容纳了一万户。

这一万户,也是确实没办法,搞开发有需要,非得往李素的封地腹地塞,李素没想占这个便宜,也不得不占。不过移民无万户,李素直接占便宜的就这一万户,才两成,也算大公无私了。

会稽其他各县,就只需要安置两万户了。

至于豫章庐陵那边的一万五千户,也没什么好赘述的。李素来之前,后世的整个江西全境,如今总共才七八万户、三四十万人。

所以,哪怕赣江流域平原面积再狭窄、山区再多,也不至于多塞一万五千户塞不下。

哪怕是平原肥沃之地、不用翻垦挖石头挖树桩、只要趁着冬季干燥灌木枯萎、放把火烧荒就能直接种的田,也绝对够种。

毕竟这地方后世相当于一个省呢,加上一万五千户后,也才九万多户,刚刚接近五十万人,这会养不活?

所以,移民安置上,最后的焦点,就是会稽郡最后还没安排的两万户。

按说会稽郡的地盘比豫章加庐陵还大很多。毕竟豫章加庐陵只等于江西全境,而会稽一个郡就相当于浙闽两省之和了(除去浙江以北的平原)。

既然江西能轻易多安置一万五千户,浙闽剩下的空地安排两万户有什么难呢?

但实际操作后,李素发现还真是后面这两万户不好找地盘。

首先赣江流域好歹有大江河水系、方便灌溉,有冲积平原。

但会稽这边,浙北平原不算他的,南部的甬江和兰溪江平原,原有人口已经充分繁衍生息,把平原占满了。

所以要找灌溉便利、冲积肥沃的平原来移民,只能找其他水系,那些河得直接注入东海。因为只要不是直接注入东海,而是跟浙江连通,那古人早就顺着江迁移繁衍占满了。

会稽郡在迎来移民潮之前,已经有十好几万户了。

张松、王累一开始劝过李素,就直接往兰溪江和甬江平原地区加塞,大不了人口稠密之后,发展工商业嘛!

丞相和诸葛亮那么多工商业技术发明,随便多弄点工场,吸纳几万劳动力,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但李素知道事情不能这么办。他是可以吸纳过剩劳动人口,但道理不能这么说,压低原有土著的人均耕地,这事儿不地道,会激化本地人和外来户的矛盾的。

而如果你完全不给外来移民分田,哪怕给他们好工作,他们也会仇视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会从城市的繁荣中拿走相当一部分红利,而本地人什么都没干,城市的繁荣是外地人努力打工和政府规划的结果。

想不通这个道理的,就想想看后世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外地打工者对房东包租公包租婆的仇视心态就知道了。

所以,李素是有经验的,他绝对不能自己亲手塑造出一个包租公阶层来。

一定要一视同仁,在不侵夺本地人耕地的情况下,给外地人也全部分田!

至于将来劳动力再从土地上被挤出、土地被兼并、剩余劳动力进工业,那也是后话了,至少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观察,那是百姓后续自己一代代努力工作分化的结果,出现贫富分化也怨不得朝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