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15章 降维打击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外第15章 降维打击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打赢刚刚继承父业还不满周年的公孙康并不难,大汉的武力跟公孙康相比,那至少是数十倍的差距。

当然,实际上考虑到跨海作战的运力、后勤问题的制约,大汉能投入到三韩战场的兵力,肯定连大汉全局战力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刘备在统一大汉后,经过最初两年半的休整和稳定,军队需求已经大减,暂时裁汰了一部分部队遣散归农,可以快速征召投入战斗的总兵力,大约减少到了五十万。

这五十万人里,大部分也转入了和平状态的军屯,每年就稍微训练几个月,跟百姓服徭役的时间差不多长,也都只占用冬夏农闲。而农忙的季节全部种田自给自足。

对于这部分部队,他们和平状态下当兵所能得到的好处,就仅仅是不用再给国家缴税缴田租也不用服徭役,生产劳动所得可以全归个人

(注:实际上有军官渐渐转化为地主,会问下面的士兵稍微抽点孝敬。剥削部曲喝兵血这种事情,在古代部队里肯定无法彻底杜绝。但王朝刚刚复兴不久,这种问题还很轻微,士兵也完全承受得了,暂时没什么感觉。)

转入军屯的士兵至少有三十万,所以最后的常备军规模,也就二十万人。

这二十万人需要承担对草原民族和四方蛮夷的威慑,还要负责内部的警备巡防、剿匪平叛、震慑不臣,已经不能再减了。

而这部分人吃的军粮都要从国家征收的官粮里出,还要额外发军饷,每人每年消耗二十石粮食,三千钱铜钱,还有若干武器耗材、被服帐篷类军需物资。

所以如今章武十年,朝廷一年养兵的开支,大约是四百万石军粮、六亿铜钱军饷、四亿铜钱军需耗材、折旧。

另外,因为关东地区税赋全免了两年,其他地区也全免至少一年,如今民间百姓都有了点余粮,再也没有发生成规模饿死人的饥荒事件。

如此一来,粮食价格普遍有所降低,朝廷也不存在付出额外高价买粮养兵的问题。全部折算下来,一年给士兵的总开支,也就控制在二十亿钱左右。

当初统一战争最炽烈的那几年,尤其是跟袁绍河内大决战、跟曹操大决战之年,刘备的军费开支那都是奔着一场跨年大战役、全军累计耗费一百五十亿去的。

所以,现在的军费,已经降低到战略决战时的不到七分之一,

光是这笔省下来的每年一百二三十亿开支,就可以抵消掉刘备战时平均每年发行近百亿钱的抄引国债,还能有二三十亿余额来还本付息、清偿之前欠的国债。

所处的地位一旦不同,考虑问题的立场当然也会随之改变。刘备现在的心态,是大汉都是属于他的,当然什么地方都不能随便打烂破坏。

一个零元购的家伙会把店里的东西砸烂,店老板保护自己店的时候可不会。

推而广之,刘备的朝廷,现在考虑军事问题时,也不再是“打赢就好”,还要兼顾“如何省钱地打赢”。

财政盈余、可以轻松进入还债周期,这种感觉是会上瘾的。

不打仗每年立省一百二十亿,这谁不想啊。

之前朝廷累计欠债本金五百亿、含利息能滚到七八百亿,后来好不容易靠着一些顶层勋贵减计债务换爵位、用债券换畜牧业和冶铁业的永久免税权,把总债务减计了一半左右。

剩下的三百五十亿到四百亿,按照每年还三十亿,那也得十几年还清呢。就算考虑到关东地区恢复生产、也跟着攀科技加大工业产能,总税源能增加三成以上,哪也不过是缩短四成还债时间。

算下来,刘备政府如果不发动任何战争、不搞任何大运河一类的基建工程,211到2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今年已经还了第一年了,后续还有七年,总债期长达八年。

这种情况下,刘备对李素消灭公孙度的要求,远不是打赢那么简单,还要他少花钱,能少用点军队渡海就把问题搞定,那是最好的。

……

五月初十,雒阳。

刘备是在五天之前,从坐镇青州的诸葛亮那边,首次收到对三韩地区变故的汇报的。

当然,刘备收到汇报,便意味着在青徐当地,太史慈早已经开始战争调度筹集工作了,毕竟雒阳距离东海之滨又远了那么多。

刘备对于这个机会倒也不是很着急,他相信李素可以处理好,青、徐、扬三州的前线军队,自行调度组织进攻,就能把问题搞定。

所以刘备只是跟荀攸鲁肃二人稍微聊了聊这个情报,问问他们的看法,然后也没有把这个情报拿到大朝会上集议。

蛮夷之地死了个诸侯、发生了父子传位,这只是个自然事件,又不代表立刻会有军事动作,还不配被拿到大汉的朝议上郑重讨论。

于是,又过了五天之后的初十这天,李素的一份奏表,在诸葛亮的情报之后,也算是接踵抵达雒阳。

刘备一开始以为是出战前的准备情况汇报,但接见了李素派来的信使张松后,刘备发现不是那么简单,李素居然还请求刘备从别的方向调集援军夹击三韩战场。

这让刘备很诧异,也第一次觉得丞相过于慎重了,那只是公孙度死后剩下个公孙康啊!青徐扬三州的汉军还搞不定?现在大汉不仅要打胜仗,还要省钱地大胜仗!

刘备的战略思路倾向,可谓是跟原本历史上后世的隋炀帝杨广,截然相反。

杨广对付高句丽时,那是恨不得倾国117万大军全堆上去,后勤压力爆表,运粮修河征用民夫超两百万,自己一方死的运粮民夫都赶得上高句丽人的军队规模了。

刘备则是就想不打断休养生息的节奏,能七八万人搞定就七八万,要是能五六万就更好了。

好在张松还算能说会道,也知道保守机密,他把李素初步的设想,详细跟皇帝解释了一下,随后才指出丞相需要的花费并不多:

“……陛下,丞相的目的,也是希望尽量少靡费军资,就把问题解决了。正因为如此,他需要骠骑将军率领骑兵数千、从乐浪郡南下,沿汉江逡巡威慑公孙康。

骠骑将军这数千人的粮道,完全可以靠海路维持,也不用深入带方腹地,就沿着三韩半岛的西海岸南进即可,有沿海与浿水的水道可用,骠骑将军的后勤耗费不会太高。

只要把公孙康的主力全部吸引到汉江南岸,提防骠骑将军渡河,太史将军和甘将军自然能以更少的兵力便切断公孙康后路。”

刘备这时也回过味儿来了,他知道李素这并没有增加总的用兵成本。

而且,李素作为丞相,虽然统领百官,但是对于目前还暂时驻防在辽东的赵云,并没有直接调度的权力。请旨让皇帝出面调度,也是对朝廷体统的维护。

另一方面,刘备估摸着,李素这也是在避嫌,不希望只有他的人马出现在数千里之外的三韩。

毕竟偏远地区要提防割据,有两个互不统属的朝廷顶层文武,各带一部分部队,进入新征服地区,这样也好名义上互相有个监督和牵制。

所以说,事实上根本不用赵云的人打什么仗,赵云就是本人露个脸吸引一下敌军注意力,同时后续占领期间,也好做个见证。

“即使如此,丞相如此往复请示,不怕耽误了战机?”刘备既然觉得李素上道,反而有些惋惜,怕错过了最佳的进攻节点。

幸好张松也进一步详细解释:李素和诸葛亮都推测,公孙度死了有段时间了,公孙康接权应该已经接稳了,所以也不差这两三个月。

丞相本就没打算盛夏酷暑用兵,而是要拖到秋收初步结束,所以慢慢绸缪请示也不耽误。

“那就好,朕自会给子龙旨意,让他带个三五千骑也就够了。”刘备最终拍板。

……

从扬州到雒阳,朝廷使臣不比那些快马加急的邮驿,怎么也得走个十几天。而要从雒阳到辽东,就更是要一个月以上了。

相隔千里远程调度配合,整个过程磨合准备下来,可不就至少三个多月过去了。

李素诸葛亮四月份做好的准备,到赵云那边也筹备妥当开始出兵,已经是七月过半。按照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收获庆典来算,可不是秋收时分了。

这段准备期间,太史慈和甘宁等将领,一开始也不知道丞相的具体布局,统筹战略的事儿都是李素本人和诸葛亮在盘算,武将只负责具体带兵作战。

七月初,李素觉得时机合适了,才把他那套通盘考虑、兼顾了“如何防止公孙康被击败后继续逃亡”的方略,对主要将领彻底交底:

“三韩公孙康,可常备战兵也不下四五万人,若纠合三韩、扶余部众,战时强征民兵入伍,估计总数可达十五万。不过多出来的十万,也就是乌合之众、辅兵之属,除攻城战外,不足为惧。

此番我军打算兵分两路,子义、兴霸,你们各领三万人马渡海。

子义从东莱至带方南部登陆,抵达后卸下士卒,还可分一些船只,沿着乐浪至带方的沿海,从乐浪运粮至军前,维系本部人马与赵骠骑的骑兵所需。

遇到公孙康敢野战,那就击灭之,若遇公孙康死守城池,那就围而不攻,犯不着跟那些乌合之众多耗人命。

而这个战术的关键,便是兴霸这一路,兴霸,你带上公瑾为向导,从会稽甬东列岛启航而东。船队里会带上足够的经过额外训练的导航员,一直往着正东行驶。

可以按照公瑾提供的海图,找到几个属于流虬列岛的小岛,然后以罗盘导航、依据海图和星轨定位,可以抵达邪马台以南的熊袭。

再沿岛北上,可至邪马台,切断对马海峡。这一路的目的,不是杀敌,而是断绝公孙康战败后,继续东逃的退路!把他关门打狗杀在三韩之地,使之不得蔓延!”

太史慈和甘宁乍一听,觉得李素的策略有些过于激进了。

当然,结合大汉朝如今的航海导航技术,也不是没可能。

如果是一年半之前,让大汉的海军直接往东行驶、穿过岛屿稀疏的流虬群岛,那肯定是不敢的,航行技术不过关,容易错过岛屿,从岛和岛之间传过去,然后一路就到太平洋上了,那很容易饿死渴死在海上。

但是,这一年半的种田准备期里,李素也没让周瑜这颗棋子闲着。

自从知道周瑜学了波里尼西亚南岛民族的航海找岛术,李素一直在甘宁麾下的海军里面,大量训练领航员。将近二十个月的训练下来,汉人水手初步掌握波里尼西亚探险找岛术的,也有好几百人之多了。

这些人如今都算高级人才,学成后朝廷每人每年至少给几十万钱的俸禄呢,还有几百汉亩的免税田。

有了人才保障和装备保障,李素就不担心“抵达第一岛链时,从岛链的各岛之间穿过,错过了岛屿”这种低级错误了。

这时候,从会稽直航三韩,和直航曰本,其实难度就没什么差别了。只要避开台风季,风浪、水文其实是一样的。

之所以古人不能直航曰本,技术短板就在导航上,而非船只硬件。

历史上曰本人一直到遣隋使和早期遣唐使,基本上还是走贴岸航线,先到三韩再到东莱再登陆。到唐中晚期,曰本人才学会了沿着流虬岛链到明州登陆的航线。

正因为如此,李素现在使用的是一项至少超前了四五百年的航行术,那公孙康就绝对不可能想到,也不可能提防甘宁直接从他后方出现、断他后路。

因为在公孙康心里,要到邪马台,只有先到三韩、再到对马、再到邪马台,没有第二条路的,这是一段一夫当关的线性路程。

所以,甘宁只要从公孙康后方出现,那就是妥妥的降维打击。

从二维平面世界打击一维线性世界,公孙康以为只要守住一条线即可,实际上自然法则却是可以绕的。

这是再一次的技术与认知碾压带来的优势,公孙康怎么挡。

太史慈和甘宁把思路琢磨明白后,也是信心大振。虽然路没走过,但也正是自己之前都不会走,才更出其不意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