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31章 扶桑是辽东人的扶桑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还算见多识广,前世看的各种正经科普也挺多,

所以短暂的惊愕之后,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周瑜带回来的这些巨型蔬菜,涵盖了好多个种类,他心里也就大致有数了——这怕不就是传说中的库页岛巨菜谷产物吧。

说起这事儿,不得不感谢他前世受教育时的环境,感谢他是一个80后。

80后小时候念书时,看科普读物,大多还是严肃的纸媒,所以上面但凡提到“科学界至今未解之谜”,不管是库页岛/阿拉斯加巨菜谷,还是通古斯大爆炸、亚特兰蒂斯,好歹解读都是很严肃的,不会乱来。

所以顾默至少从小就知道这些事情的现象确实是真的、只是原理不明。

95后乃至00后读书的时候,读者本身没问题,但媒体环境着实恶劣了不少。

主要是大家都通过手机自媒体来获取科普咨询了,然后这些真的存在的离奇自然现象,很多就跟“飞碟论”、“51区外星人”以及其他明显离谱得多的营销号、震惊部段子混杂在了一起。

最后看的人也不知道哪些是编的,哪些是真的,通通一笑了之。

穿越之前,顾默记得有几次自己跟某些年轻他十几岁的新同事聊这些话题时,那些年轻同事居然就把这些真事儿、和“肯记的鸡有八个翅膀六条腿”那些玄幻笑料混为一谈了。

这也不能怪他们,不是他们的问题,是媒体环境的问题。

连震惊部的狗杂种都有资格发打着科普幌子的视频、文章,实在是新时代互联网红利下的一个毒瘤苦果,也算是为新式言论自由付出的一个暂时还不知如何解决的代价。

好在,顾默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完成了基础教育,这让他在分辨未解自然之谜和捏造的震惊假新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前世看到的那些资讯上就提过,这些东西应该是基于特殊的生产环境才长那么大的,而不是因为物种基因有明显差异,所以不具备移植到其他地方大规模量产的可复制性。

这一点稍微动动脑子想想也知道,要是可以复制的话,恐怕这些巨型物种早就全球都是了,有高产植物为什么不种?可见确实是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尝试过,并且失败了,过几年物种就明显退化到跟普通作物一样了。

不过,为了不打击周瑜的积极性,李素当着众人的面,还是先夸奖了一番周瑜的进取精神和收获成果,

表示不管怎么样,会不惜派下次回航中原运输铁器等物资的船队,把他的奏表递交给陛下,并且献上一些晒干后的蔬菜样品,请陛下册封周瑜一个大县。

周瑜听了,连忙谢恩,心中还有些忐忑,随后悄悄说了自己的顾虑:“丞相……末将虽然得了巨菜,不过事情怕还是有些蹊跷,丞相不可期望过高,也不可对陛下胡乱许诺……”

李素先屏退左右,宴会厅里只留下诸葛亮和几个侍卫武将,然后他才成竹在胸地说:“放心,孤不会在陛下面前胡乱吹嘘、保证找到可以持续移植增产的巨菜的。

孤也清楚,这些巨菜,如果是个别品种巨大,可能是物种不同。但个个都大,完全有可能是当地的环境导致,说明是环境好不是物种好。那块土地,倒真是风水宝地呢。

给陛下的奏表,就实事求是,有啥说啥,只说找到了这些祥瑞,是否能增产,还要因地制宜尝试栽培。哪怕最终没有增产,这个县侯也是先从隗始千金市骨,该的。”

周瑜闻言大惊,这个道理虽然他也隐约想到了,但他是回程的路上,想了好多天,慢慢琢磨明白的。

李素居然是在看到这些新鲜事物之后,短短须臾之间,脑子立刻就转明白了,而且从多个角度逻辑分析、设置试验对比参照,一看就很严谨。

丞相的智数深远,果然远远不是他能望及项背的!

周瑜心中骇然之余,也不忘用眼神的余光去偷瞄诸葛亮,发现诸葛亮也是毫无意外的表情,只是一只手转着折扇的扇骨在那儿把玩,显然诸葛亮也是把这个实验对照组逻辑想明白了。

周瑜再次充分认识到了双方在见识层面的差距。

可惜他不知道,诸葛亮是完全靠逻辑推理那么快想明白的,李素则是借助了一部分先知挂。

周瑜盘算了一下之后,不由担心起李素对他后续探索的重视程度了。毕竟李素只是想千金市骨作作秀的话,即使重赏了他,也未必真会继续鼓励他的实际探索主张。

这也不是周瑜愿意看到的。

他便开口求告道:“丞相,巨菜之事虽尚不能明其根由,不过末将此番北去,还是觉得颇有收获的。

主要是发现了扶桑岛确实是个岛,其北是有尽头的,而且东北、西北角外隔着海峡,还有群岛如链。

末将对继续北进很有信心,既然摸清了腊月前风向就会转变,顺利把船队送回来,今年可以趁着夏天北方也不冷,提前几个月出发,肯定可以走得更远!一个无名巨岛就能找到巨菜,更北之地不知还有什么新奇物种呢,还请丞相支持!”

第一年只航行四个月,那是怕,不知道有没有尽头,不知道季风变化规律。现在这些都摸清,周瑜觉得完全可以六七月份甚至更早就北上,不用等到十月份了。

最极限的情况,就是往北航行五个月,返航五个月,肯定能开到非常远。

周瑜陈情之后,内心还在忐忑,李素却拍拍他的肩膀,非常支持:“哪怕没有找到东西,孤也会支持你的。不过,你也累了,这几个月,让兴霸去吧。你先休整准备一下,下次你再去,还有的是机会。

这次你从北陆而来,自鲸海靠岸,船队都还停在鲸海一侧,确实为后续补给休整增加了些麻烦……”

周瑜连忙表示:“这点丞相不必担忧!末将稍作休整后,就可以把船沿着鲸海南岸至对马海峡之间的航路,把船开回来的,再驶回内海。”

李素一摆手,制止了他的表态:“孤没让你这么做。孤也想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要环岛探索,甚至探索鲸海的每一片海岸、鲸海极北的巨岛,等等,若是不再鲸海一侧设立港口、据点,岂不是极为不便?

那十几条海船,就留在原处好了——今年你就派兵征发数千乃至数万扶桑本地奴隶、民夫,沿着淀川上游的大湖,把通往鲸海岸边的翻山驰道修通,

并且在鲸海边你停船的海湾,修成一座海港城邑,并且组织扶桑人在那儿的沿海平原屯田。

做好这一切后,来年继续探索,才好多一个中转的跳板据点,不必一切补给都从如今的大和郡腹地支取,航程也更为灵活。”

周瑜一想,李素虽然没让他立刻继续探索,却给了他莫大的物质支持,显然是打算力排众议把这个地理发现的事儿坚持做下去的,也就彻底放心了。

他哪里知道,李素的规划,也是刚刚才在脑内形成不久。李素的目的,是让周瑜在曰本海一侧的沿海平原,建立足够富庶和规模的据点,他好一点点从加贺往越州蚕食,

经过越前越后,可不就能顺理成章探索佐渡岛了。

当然,后来李素在询问了周瑜实际情况后,得知周瑜船队中有几条船确实损坏得非常严重,有些大修得进入放空水的干船坞里修理才行,在水中修补只能是凑合着用。

周瑜考虑到在“加贺”造新的港口和船厂,今年之内都未必能达到这种施工规模,那几条船还是修不好,

就恳求李素让他把那几条船单独挑出来、到时候在加贺那边先略微凑合修一下,勉强能继续航行后,就绕过西国慢慢从对马海峡、关门海峡驶回濑户内海,到大阪湾这边的正规船厂修理。

李素本来也不是反对周瑜修船,他只是反对周瑜“把所有船都弄回来”。

毕竟,只要留下一部分在那儿,李素就有借口往加贺和越州开拓。剩下那些回不回来,也就不重要了。

李素便非常慷慨大度地恩准了这一安排。

如前所述,他并不知道曰本的“石见银山”其实并不是《信长野望》里那个位于毛利家“吉田郡山城”的银山,相反是在岛根县,在靠近曰本海一侧的沿岸地区。

周瑜的破损船队不得不贴着曰本海一侧回航,恰好会经过那一带。

虽然未必能巧合发现石见银山,而且周瑜麾下那些人也不是抱着这个使命去的,所以不可能深入岸上搜索。

但不管怎么说,却多多少少能给李素带来一些额外的线索和启发,这些都是后话了。

……

周瑜是正月里回到大阪湾的,而且是正月已经过半了,所以上元佳节都没赶上在城邑里过,是在旅途中随便对付了一下。

李素安排好了周瑜这边的任务后,因为时间马上会来到二月春耕,所以那些新的城邑、港口扩建计划,也没法立刻就铺开。

今年农忙时节还是得先扩大垦荒、提升当地的农业技术、扩大移民。扶桑多了那么多人口,农业生产肯定要跟上,要确保彻底摆脱对外的谷物依赖,开拓事业才能长久。

修新城镇和港口,只能是农闲下来再说。扶桑这边气候相对中原更加寒冷一些,说跟冀州大部、幽州南部差不多温度,春耕时间也就相对较晚。

中原的兖豫江淮等地,二月初就要春耕,这儿基本上能拖到二月下旬,所以四月过半才会陆续开始农闲。

周瑜倒也不急,就领受了这个任务,先带着他的数千士兵、近万汉人移民,往北沿着后世京都-琵琶湖-金泽一线,开荒屯田,

把汉人的控制区切实延伸到曰本海沿岸,正式实现横跨本州岛东西两岸的统治。

还别说,李素这个进度,也不算太超前历史原貌,

因为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历史上以奈良为中心的大和国,在把统治延伸到西北侧的曰本海沿岸、在后世以金泽为核心的加贺藩建立国家统治,基本上也就是神功皇后时代的那五六十年里。

至于从加贺再往越州发展,进入新泻平原,则是神功皇后之后的应神天皇任期内完成的。这个判断可靠度也挺高,因为可以同时得到考古发掘和《曰本记》的支持。

所以,李素无非是把这两步分别提前了仅仅四十多年和六十多年,并不算怎么划时代。

有了汉人铁制武器、农具、工具的加持,要彻底让当地还跟虾夷人混血的扶桑土著臣服,并没有难度,提前区区六十年简直轻轻松松。

后世史书上,也算是把这一举措的意义,解读为汉人在扶桑建立早期统治时的“西进运动”,

就跟原本历史上大洋彼岸某国建国后,花了数十年追求到了“同时面临和控制两大洋”差不多性质。

只不过到了李素这儿,是“同时在太平洋一侧和鲸海一侧建立起汉人的统治跳板”。

周瑜很好地秉持了“先种田开发农业,农闲后再草草造个城镇和港口”的优先级思路,在大阪湾稍稍休息了几天,就亲自回到了后世的京都附近,

并且把他麾下的几个部将,分别派到琵琶湖对岸的其他屯田点,乃至加贺,每个人都分管一块大约一两千平方公里的辖区。

当然,每一块实际的核心平原农垦区,也就区区数百平方公里,谁让曰本多山呢。

折算下来,每一块屯田区也就不到两三百万汉亩的面积,按照中原给每户贫农分田一百汉亩纳税的标准,每个屯田区也就养活两三万户。如果考虑到休耕轮作、粗放作业,可能也就一万多户一个点。

好在,李素在移民方面,也确实给了周瑜足够的支持。

因为前两年的移民开拓工作完成得不错,基础打得好,李素觉得今年再从中原扩大招募几万汉人来,完全可以容纳。

扶桑本地刚刚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人养也愿意被人养的土著女人,也足够多,可谓一拍即合。

当然,在选择移民问题上,最大的难点,反而是中原的汉人这些年已经安定下来,不愿意太远地背井离乡。毕竟中原的田地也够种的情况下,谁会想到太远不知道情况的地方种呢?

这时候,李素能想到的唯一吸引力,还是发女人,别的似乎都没用。

但发女人要有吸引力,也得当地缺女人、光棍多。

中原曹操袁绍当年的辖区,战争倒是结束六年了,但战争时期男人死掉的比例远比女人多,六年还不足以恢复男女比例,需要给人做妾以求庇护的寡妇还比比皆是。

所以袁曹统治区要找到足够多需求很迫切的好色光棍,实在是难。李素倒是可以用强制手段,但刘备未必支持,朝廷上下也容易不理解,这种事情最好还是自愿,免得被政敌攻击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思来想去,要么从刘备已经成熟统治了多年、人口稠密没有被战乱祸害过的地方移民。比如益州其实是最符合底层贫穷男人找不到老婆这个要求的。

说来理由也是可笑,竟是因为益州是汉末少有的191年开始就实现完全和平的地区,后来再也没打过仗。而男丁的自然出生和抚养率高,那儿确实天然有光棍,毕竟191年出生的光棍,到208年也17岁了。

可惜,益州年轻人之前也多年被刘备以每年二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往雍凉、雒阳移民,抵消益州的人口膨胀,所以这个需求已经被缓和了。

李素也不可能五千里迢迢从川中拉人到曰本。

想来想去,他在年关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来源——那些191年、因为曹操杀陶谦、屠徐州时,被糜竺从海路由徐州老家接到辽东的百姓,如今也已经过了17年了。

当初的移民一代,当然是已经安顿下来了,也不会想再折腾。但17年时间足够土生土长在东北的移民二代也长大成人了,

而且糜竺是个富商出身,很会经营领地,他跟袁绍虚与委蛇、每年包税给袁绍五千万钱的物资助军,换来了辽东地区一直没打仗,是个平安种田的世外乐土。

只要不打仗,不疯狂把男性人口杀少。那么按照古人“孩子多了就淹死女婴,留下劳动人口”的残酷劣习,加上古人能纳妾,富有阶级会占有更多女性,底层穷男找不到老婆的矛盾,就必然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尖锐。

于是乎,李素就把目光盯向了这批“祖籍青徐、但本人出生在辽东的”年轻新东北穷人身上。

相比于生长在青徐的父母,这些人是把自己当成东北人的,也就没那么对中原恋栈不去,毕竟糜竺治下的东北,很多也都是最近十几年刚开荒出来的,原本也被认为是蛮夷之地。

从一个蛮夷之地移民到另一个蛮夷之地,还能发老婆,留在老家还没老婆,这就没什么可抵触的了。

最后,李素都没有让朝廷中枢掀起波澜,只是给刘备秘密上表,表示这事儿可以不出乱子、你情我愿地办成,不扰民,都是百姓自愿的,只要跟糜竺通个气就行。

刘备一看不会造成朝中物议,可以大事化小解决掉,也就顺水推舟了。他给的旨意是“只要糜竺能自愿组织好这事儿,就准丞相自行裁定”。

糜竺那边可行就可行。

糜竺那边当然可行,事情也就办成了。

李素从东北找了四五万血气方刚的移二代光棍,而且普遍是家中的次子、已经有兄长可以留在中原赡养父母那种,不用担心分家的,走的时候还可以给父母兄长一笔安家费补贴,到了之后则在曰本给他们本人分田地分女人,皆大欢喜。

事成之后,李素自己回头想想也挺讽刺的:历史上,后世曰本人侵略华夏,都是把曰本剩余的人口拼命往东北移,现在轮到他把东北汉人反过来往曰本移了。

而且过程中并没有任何报复或者恶趣味的考量,完全是公事公办、实事求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都最大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