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40章 破除迷信任重道远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外第40章 破除迷信任重道远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随着秋季来临,按照西方的历法来算,应该快到“天蝎座”的时候了吧。

按照东方的历法,也过了“心宿当空”的时节。

或许朝中还有个别对数学物理很感兴趣的臣子、级别也得够高,会记得十六年前、刘备北伐破长安那年,怀帝刘协糟了李傕郭汜内战之乱,丢了长安逃到弘农躲避战火。

便是在刘协逃到弘农后的那年九月,天象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巨凶之兆,当时的卫将军袁术还派阎象进京,谴责皇帝失德、让刘协按照他的意思调整对各方诸侯的态度。

不过,那场闹剧最后被诸葛亮化解了,诸葛亮还拿出了“太阳系黄道仪”,在御前展示,证明了这是有天文规律可循的,跟灾异屁关系没有。

当时诸葛亮推算过,“荧惑守心”的出现规律无非就两条:

正常情况下,每十六年出现一轮。但连续两三轮后,可能会出现半轮或者比半轮再酌情增减一两年的跳变。跳变之后,又能进入十六年出现一次的规律,维持一段周期。

这个说法也是被认可了的。刘协也是在那时候,下令彻底清算董仲舒的部分邪说、把《春秋繁露》废了,还平了长安城里的下马陵。

这事儿对儒林影响很大,当时很多人都知道。

无奈天下大部分身居高位的朝臣,都对数学不感兴趣,所以个中细节也没深究。十几年过去,便有些淡忘了。

后来李素让刘备实施了科举制后,倒是有越来越多的“明算科”考生,以及需要综合考全科的“茂才科”官员,逐步入仕。

这批人是比较讲科学,也懂点数学物理常识的。但问题是这些官员踏上仕途最多也就十二三年,还没走到卿相高层,所以影响不了朝廷主流舆论。

爬的最快的那批,也就是入仕十年、做到各部里的令/郎中级别,也就是相当于后世厅局级。能做到侍郎也就是部级副职的,更是全国范围内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更何况,哪怕是科举官员,还有另外三个科目的参考举子,是完全不需要学数学的。

所以哪怕未来科举官占据朝廷主流,从人数上来说,依然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官员,可能不懂数学。

这个问题不是一代人解决的了的,李素也只能是循序渐进。等朝中“靠数学成绩优势赢得了官场竞争优势”的人才比例提升到一定程度,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合力,才能继续强推数学在科举中的分量。

这些问题扯远了,暂且按下不表。

单说这年秋末时分,农历九月(对应公历十月底、天蝎座),就在心宿即将沉入黄道面地平线之前,令人畏惧的“荧惑守心”巨凶之兆,果然再次出现了。

偏偏,诸葛亮还没赶回中原。

他因为躲避夏末初秋台风季的关系,大约这时候才刚从曰本启航不久呢。要回到雒阳,再快也得一个多月时间。

太史令、灵台令这套系统的官员,倒是多多少少学过诸葛亮的学说,也知道“荧惑守心”应该是有科学规律的。

但无奈人心不齐,而且这种情况,自194年长安大乱以后,十六年里确实是第一次出现,很多太史和灵台官员依然不敢乱下判断。

更重要的是,当年刘协的很多政令,也只是一时起到了效果,强行推行了下去。后来,因为刘协后续两年的遭遇、越混越惨,很多迷信之人,包裹朝中官员,回过味儿来之后,心中都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怀帝当年说荧惑守心不是巨凶,就算真有“科学规律”,可他也确实是在那一年失德、丢了长安、还导致长安被李郭屠戮。

还有上天震怒降了地震震塌长安城墙、震得汉水龙脉重归关中、帮助了今上攻杀逆贼。

从结果来看,那一年的遭遇对刘协确实是“巨凶”啊。

就算有对所谓的“真命天子不凶”的科学结论,那也只是对当时的刘备不凶、对即将崛起的真命天子不凶,不代表对即将过气失势的丢天命之人不凶。

谁让刘备当初北伐长安时,也确实用了一些神神叨叨的手段,不是地震就是先知先觉开挂,这些迹象,都让一部分本该相信科学的人,产生了动摇。

李素这种好处全都要的行径。就好比后世逼站上某些道长,口口声声说“要相信科学、这个世界上没有轻功”,结果说完后就从悬崖上三级跳下去了。

自己不以身作则,怪谁呢。

太史与灵台系统内的官员,有一些还是比较尽忠职守的,在观察到了荧惑守心后,直接上报了皇帝,并且请求皇帝指示,是否要严格对外保密——

因为汉代毕竟大多数普通人文化水平还不行,大老粗们你就是让他夜观星象他也观不懂啊。别说文盲了,就算是官员读书人,九成九也是看不懂天象的,

所以皇帝如果严令封锁消息,自己不说,或许也就没人知道这个灾异的发生了。

但刘备不敢赌,所以一时没有明确批示,也不想留下把柄。他打算暂时观察一下民间动静,看看民间是否真的没注意到这事儿。

李素也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事儿,但他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安慰刘备,并且也没有否认刘备的冷处理办法。

然而,就在这个时间差里,太史和灵台系统里,居然就有官员立场动摇,偷偷把这方面的消息,匿名对外界官僚透露。

结果天下世家豪强本来就有一些不满于朝廷打算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超发抄引国债。

毕竟有识之士还是看得出来的,皇帝之前提了很多新的变法,后来以“暂时筹够钱”了选择收手、不再强力推进。

但这摆明了只是一时的妥协,等皇帝腾出手来,对外立威之后,迟早还是要磨刀霍霍深化变法的。

所以,能抓住机会给皇帝添堵,哪能不仗义执言?

一时之间,朝中有数十名京官、还有各界累计上千名读书人,包括举人和太学生,上书言事、公车诣阙。

言辞凿凿,都是直指“天降灾异,如同秦始皇三十六年,先汉成帝驾崩、王莽进位大司马之年,及怀帝失长安之年,唯陛下慎之”。

里里外外,都是让刘备轻徭薄赋、停止大兴土木、不要图谋对外用兵、改革政治。

闹得刚刚准备隆重办一把五十大寿的刘备,非常不爽。

刘备本来就是一个不拘小节、大事清楚私生活随便的家伙。他对于治国理政还是很开明听得进意见的,但生活上早就已经贪图享乐。

原本为了五十大寿,刘备搞了很多天下各州的奇珍异宝、饮食器用享乐之物,

还特地让李素和诸葛亮、甘宁、周瑜、步骘进贡了很多早年中原所无、近年来刚刚在三韩、扶桑、虾夷、流鬼、林邑、扶南等地弄到的海外禽兽、植物,无论是拿来观赏的还是可以吃的,统统献上来在雒阳宫中陈列、圈养、送膳。

现在寿辰都快到了,整这么一出扫兴的,刘备简直抓狂,直接就想抓人、把那些妖言惑众的家伙杀了。

李素还算冷静,不过这事儿他也没打算花太多精力劝。主要是他的思想和灵魂毕竟更为现代,他也痛恨封建迷信。

哪怕那些上书诣阙的人,有些确实是老生常谈出于好心保守,但这些家伙不信科学,李素何必花自己的人情救他们?总该付出点代价。

不过,终究是这事儿涉及到的人太多,天下议论纷纷,不可能都严惩。

最后,还是司空鲁肃、民部尚书顾雍这些稳重派立谏皇帝慎刑,不可扩大打击,最多只该惩办首恶、对于被骗的普通官员则应该惩前毖后、给他们悔过自新的机会。

刘备这才借坡下驴,让法正彻查了这个大案,最后一统交叉审讯、攀咬、隔离防止串供,

在半个月之内,揪出了两三个最初对外散播天象的灵台官员、小吏,还有几个明显是恶意组织舆论的朝臣、世家。

法正在刘备授意下,把这几十个人先收监,其中罪恶最明显的,处置了大辟之刑,但也是暂时先收监,留到冬天再复核、处刑。

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斩立决/斩监候”的判决,一般约定俗成秋后问斩,也就是到了秋末秋收结束之后,找个时间杀了完事。

刘备和法正这次不敢立刻乱杀,也是怕激起其他人更多的风言风语,不利于朝廷稳定。所以存了一个心思:

一方面,刘备从李素处听说了诸葛亮擅长破除封建迷信,当初测算天象运行自然规律的都是诸葛亮,所以刘备也想等诸葛亮本人到了、了解情况后,更好地反驳反对派。

这个过程中,刘备也是难得无奈地吐槽了李素几句:

贤弟你作为教出阿亮的师傅,怎么这么不给力?阿亮在算学物理天文方面,都胜过你了!他都会算的东西,你居然只会大而化之说个笼统的概念、不会具体运算?这青出于蓝有点严重啊!要是贤弟有阿亮的算力,朕今日何至于苦苦等待阿亮来救场子!

李素对此也是很无奈,他都穿越过来二十三年了,对数理化能知道一些系统概念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亲自实操科研细节?确实不可能嘛。

这个抱怨也只能忍了。

刘备考量的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也是稍稍有点心虚,总觉得自己五十大寿这年是不是过不安稳了,所以想低调一点,积点德,先把这个秋冬熬过去。

所以,哪怕说是对那些蛊惑人心的罪人要秋后问斩,实际上刘备心里想的是“再拖一拖,甚至拖过来年正月,上元节,证明今年确实没有大凶发生,对这个天象的灾异解释确实是假的”,然后再杀也不迟嘛。

到时候,那些迷信之人也该彻底悔悟了,意识到天象跟人间的吉凶没关系,已经被事实铁证证明了。

李素对刘备的这个心态,也算是看在眼里,但他也不强行反驳。

他知道破除迷信之路任重道远,总得让天下人明明白白见识一次“今年确实发生了荧惑守心,但也确实没有任何对统治不利的灾祸发生”,一切才真正有说服力。

十六年前刘协不争气,今天刘备才得亲自来争这口气,提供第一份确凿无疑的事实论据。

一切就这样高高举起、暂时轻轻放下,判决完之后,也没严格执行,先和稀泥拖着。

那些被判了大罪的官员和举人、世家子弟,甚至在牢里都还有好吃好喝,皇帝都没打算在行刑前最后几个月虐待他们。

那些人心里一开始恐惧、幻想外面的人被犯众怒声援他们。后来发现待遇还行,心中也都纷纷琢磨“皇帝是不是有可能也心虚,最后还是会赦免他们”,这才放了心,在牢里也不闹事,只想先静观其变。

双方都在等。

时间很快到了十一月份,诸葛亮也总算回到了雒阳。

这时,刘备的五十大寿也过完了,不过过得不是很隆重排场。

刘备没什么心情宴请百官、普天同庆。最后也缩小了宴会规模,只是给所有朝臣官吏放假五天,同时请侍郎以上的心腹旧臣一起喝酒、看歌舞、吃新鲜没见过的海外吃食、再观赏海外运来的珍禽异兽,然后就算完事了。

得知诸葛亮归来,刘备第一时间抽空接见了他,非常关切地问了诸葛亮天象灾异的原理、反驳依据。

诸葛亮当然是对答如流,他出于对李师的信任,对“天象与灾异无关”这一信念的坚持,简直比李素本人都更加坚定,所以条分缕析地帮刘备化解了担忧。

刘备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不过还是不想在过完这一年之前、就处决那些妖言惑众故意煽惑的罪人,想拖过明年正月。

诸葛亮也不会过问这些具体决策,在雒阳大致盘桓了不到半月、述职完毕、呈递了对平州的后续施政治理意见后,便就职中书令,

随后诸葛亮交接了一下中书令的日常工作,就被刘备派去了邺城坐镇。这次的任期也就一年多,等明年运河彻底修完后,诸葛亮也就不需要再在地方上监督朝廷基建工程了,可以再回京城。

这一年多里,诸葛亮也不用全程常驻邺城,而是两头跑,春秋在雒阳,冬夏在邺城。

反正两地之间交通还挺方便,都算是在华北平原边缘,直线距离才五百里,偶尔往返就当旅游放松了。

中书令的具体工作,沮授也会在这一年多的过渡期里,逐步交办给诸葛亮,等诸葛亮彻底接手后,沮授也能跟钟繇一样退居二线,从此以顾问型的身份出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