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仙侠玄幻 > 方外:消失的八门 > 193、心魔

方外:消失的八门 193、心魔

作者:徐公子胜治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7 17:26:4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方外:消失的八门 !

包勤(化名)二十五岁,重点大学硕士毕业,刚刚能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他是一名神经症患者,症状属于精神障碍。

包勤最早去的是境湖市安康医院,是辛霜红主任负责的病人。辛霜红的治疗收效甚微,凭着专业经验,辛霜红感觉患者的病状也包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才能有效治愈,所以他建议患者的父母带着患者来找丁齐。

心理咨询师碰到这种求助者,通常会建议转诊,让他们到专门的医院精神科去接受治疗,如今的情况倒过来了。这是一个特例,辛霜特意给丁齐打了招呼,并把详细的病历资料转给了他。丁齐本人不仅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是一位精神科医生。

包勤的症状很奇特,最早是从单位发生的一起事件开始的。

包勤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有些社会关系,在其硕士毕业后就把他安排进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待遇和效益都很不错,总之是令人羡慕的。

包勤刚刚参加工作两个月时,其部门中一台价值几十万的进口检测设备损坏了。像这种单位,设备损坏报损或者报修就是了,但这台设备几乎是全新的,而且很明显是被人为故意损坏,程度已无法修复。

这台设备放在一个大开间办公室旁边的小屋里,外面的大开间就是包勤所在的部门,出入办公区都需要刷门禁卡,然后绕过办公区打开小屋门才能接触到这台设备。谁会特意跑到这里来损坏一台检测设备呢?外人干的可能性很小。

嫌疑最大的就是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总共有三十多位,目的可能是为了发泄,比如对单位或者对某位领导有所不满。可到底是谁呢,放设备的小屋中并没有监控,角落里还有一台复印机,大家都经常进来复印资料,所以谁都有嫌疑。

领导非常生气,当然也报了警。警方也认为嫌疑人主要是这个部门的员工,还特意找每一名员工谈话调查并做笔录,其中也包括包勤,可是到底也没有查出来是谁,迄今还没有破案,在缺乏证据又没人承认的情况下,好像也只能不了了之。

包勤的症状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的。他莫名其妙感到不安,并且变得敏感多疑,这种痛苦来源于一种很荒诞的自我怀疑。他始终在害怕别人认为这事是他干的,当同事们聚在一起说话的时候,他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在指证他损坏了部门的设备?

正因为这种心态,他感觉部门的环境与气氛都变了,每一个人都像防贼似的盯着别人,而他更是被每一双眼睛盯着。

其实包勤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些想法并没有道理,事实也并非如此,可他就是忍不住有这种感觉。他是个新员工,加之沉默寡言,跟同事们的关系原本就不太熟悉亲近,如今变得更加疏远了,哪怕正常工作环节中的交流联系都出现了障碍。

设备当然不是包勤损坏的,照说包勤没有必要心虚,可他就是觉得心虚、终日忐忑不安,心里很没有底。坐在办公室中,他时常出虚汗,精神很紧张,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回家后也连续失眠,简直忍受不了,于是便告诉父母想辞职不干了。父母也很诧异,好不容易安排了这样的好工作,怎么说不想干就不干了呢?追问之下才知道原由,小包每天去上班就像是去承受一场折磨,令他痛苦万分。

父母一琢磨,这不是工作有问题,而是人有病啊!于是他们就帮小包请了病休假把他带到安康医院接受治疗,还特意托人专程找到了辛霜红主任……辛霜红后来不仅把病历资料转过来了,还特意告诉丁齐他做的诊断。

损坏设备的事千真万确并不是小包干的,这就令很多人奇怪了。小包明明没有干坏事,为什么会感到心虚呢?丁齐倒不觉得太奇怪,这世上心虚的往往并不是罪犯,很多并没有做错事的普通人时常也会莫名不安,如果仔细追究,其实都有潜意识的原因。

丁齐看了病历,确认包勤的确是患有神经症。神经症患者往往会感受到持久的痛苦,能体验到内心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妨碍到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但神经症患者还拥有自知力,所谓自知力就是自己能够认识到事实。比如小包,他就很清楚事实是怎么回事,也认为自己没有损坏设备就不应该心虚。是否拥有自知力,是神经症患者与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区别。

精神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精神症患者的心理冲突是变形的。所谓变形,简单的理解,就是与正常的逻辑不匹配。

心理冲突分为常形冲突与变形冲突。

常形冲突就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关,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比如攻击颜院长的死者家属,你可以说他们有心理问题,但他们是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而需要情绪渲泄,或者想敲诈院方以谋求现实利益,这些都属于常形冲突。

可是包勤的心理冲突明显属于变形冲突,一般人可能理解不了,明明事情不是他干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辛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必定有一个潜伏的心理病因存在,可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所以才推荐患者来找丁齐。

包勤第一次来见丁齐,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小包的父母也听说过丁齐的大名,知道丁齐是一位“催眠大师”,所以他们希望丁齐能给小包催眠一下,可能就会把小包的心病给消了。但丁齐自己清楚,简单的催眠不可能治好这位神经症患者。

催眠的本质,还是在不违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去修改某些潜意识。而包勤的病症是心因性的,在没有找到病因的情况下,就算直接下达暗示指令告诉他不要再有这种感觉,这种指令也是无效的,否则催眠岂不成了万能?

所以丁齐第一次并没有给包勤做催眠,只是进行了摄入性会谈,尽量观察与收集材料、建立心册。包勤看上去情绪很低落,非常内向,话很少,几乎没有主动开过口,需要丁齐反复提示他才会详细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次会谈进行了两个小时,结束时丁齐只是给了简单的情绪安抚暗示,并没有给小包“留作业”。但是会谈结束后,丁齐特意又联系了小包的父母,表示有一些情况需要单独咨询他们。

本来在电话里说就可以,可是小包的父母非常重视也非常焦急,又特意跑来了一趟。丁齐是本着尽职的原则这么做的,这次谈话并没有收费。

丁齐问道:“你们的孩子性格不仅非常内向,而且明显有自闭的特征。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性格特征的?”

小包的父母皆答道:“他从小就是这个脾气,不太爱跟人说话,也不爱跑出去跟人乱耍,就知道闷头学习,成绩很不错……”

丁齐:“他不太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啊!所以我才把你们私下叫来,请你们认认真真的回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性格出现了这种明显的特征?”

小包的父亲答道:“很小的时候,他其实还是挺活泼的,长大了就变得文静了。仔细想想的话,应该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到快上初中这段时间。”

小包的母亲则给了一个更准确的答案:“假如这么说的话,应该是十岁吧。从小学四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这段时间,他突然就像变得懂事了,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

丁齐追问道:“那么在他十岁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令你们至今还记忆清晰的?”

小包的母亲回忆道:“都十五年了,有很多事记不清了,好像也没什么重大事件,我只记得四年级的期末,他得了境湖市三好学生的奖状……”

其实类似的询问调查,辛主任也做过,在小包的父母这里,丁齐也没有问出更多的线索来。然后丁齐与小包进行了第二次心理会谈,这次他把小包给深度催眠了,并用了时间退行技术。会谈进行了三个多小时,丁齐的体力和精力消耗都非常大,终于找到了病因。

小包十岁那年放暑假,父母还要上班,便告诉他不能到处乱跑淘气。他却跑到街边去爬树捉知了,结果失足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一位路过的小伙子发现了,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里,小包的父母也闻讯赶来……

母亲先到的医院,当然要搞清楚孩子是怎么受伤的,她特意问了一句:“你是不是被人骑自行车撞了?”这一句也是随口出来的,因为她单位同事的孩子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

结果小包居然点头答道:“嗯,是的!”

就是这个回答,将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变成了一起肇事伤人事件。救人的小伙子当然不会承认,他声称自己连自行车都没骑。在那个年代,公安部门的天眼系统根本就没有安装,事发地点也没有监控,所以好像也说不清楚。

小包的母亲报警了,警察来了之后做的调解主要就是和稀泥。因为小包的母亲态度很强硬、情绪很激动,最终救人的小伙子自认倒霉,赔偿了医药费了事,还好小包伤得并不重……

颜院长完全被丁齐讲的故事吸引了,暂时忘了自己的事,一直在很专注地听着,此刻忍不住开口道:“这件事,就是那个小包的病因,对吗?”

丁齐点头道:“是的!十岁的孩子内心活动已经很丰富了,他们最擅长分辨的,就是在各种事件中父母对待他的态度。小包当时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母亲的态度,所以才顺着母亲的话回答,这样以来,事故的主要责任就不在于自己,便可以逃过父母的责罚。

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在很多新闻报导中看到,有些老人出了类似的事情也会这么做。他们为什么会撒谎?因为相比对陌生人造成的伤害,他们更担心子女晚辈的责怪,还有给这些子女晚辈带来的麻烦与负担。

说出真相,就意味着过错在自己,他们害怕承认自己的过错,也觉得难以承担过错的责任。小包撒了一个谎,这个谎言是自私的,只是想避免受到父母的责罚。

以他当时的心智,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谎言的性质,这是恩将仇报,实际上也是在伤害他自己。等他渐渐长大,他会理解得越来越清楚,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也越来越不敢说出真相……他的性格变化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所以单位出了这件事之后,尽管他没有过错,却也会自我怀疑。当警察做询问笔录的时候,又触动了他当初的心境,他上一次接受警察询问,其实就是十岁那年。

单位的事件只是一个诱因,导致积累的心理冲突爆发,现实事件与内心感受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辛主任说他的症状可能还包含着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病因是长期潜伏的,可以说判断得很有道理,他是被另一个想忘掉却又不可能忘掉的自己给伤害了。”

颜院长叹了一口气道:“原来如此。”

丁齐:“当年的事,当年的那个自己,一直潜伏在他的心里……我最近在和一群搞修行的人打交道,也看了一些有关的小说与典籍,这种状况,也可以称为心魔。心魔是自己种下的,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

颜院长若有所思道:“心魔?这个称呼有意思!那么丁老师,你后来是怎么化解了这个小包的心魔?既然对我讲了这个故事,病人一定被你治好了吧?”不知不觉中,他对丁齐的称呼已经从小丁变成了丁老师。

丁齐微笑道:“既然找到了病因,我便结束了催眠状态,让他在清醒状态下讲述了这段往事,说出了隐瞒了十五年的真相,他的父母也是大吃一惊。既然他说了出来,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可以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

颜院长:“说具体点嘛!”

丁齐:“我的治疗方案很简单,但实施起来有点麻烦,需要他们愿意主动去配合。我让小包带着父母去找到当年那个救他的小伙子,说出真相并道歉。

假如有可能的话,还要尽量找到见证这一切的当事人,比如十五年前医院的医生、派出所的警察,不论他们还记不记得,也要说出真相,不仅是替那个小伙子说的,也是替他自己说的。”

颜院长饶有兴致地追问道:“已经过去十五年了,他父母都记不起来了,还能找到那个救人的小伙子吗?是不是通过警察的询问记录?”

丁齐摇了摇头道:“当时警察只是来做现场调解,根本就没有立案存档,查不到记录了。但是小包却记得那个小伙子的姓名与手机号码,因为当年警察在询问的时候,那小伙子自己说了。

您觉得惊讶吗?时隔十五年,在我给他找到病因之后、当他愿意面对回忆的时候,居然还能记得这么清楚,连手机号码都能背处来!”

颜院长微微颔首道:“听了你的讲述,我并不觉得奇怪,这就是他的心魔啊,挥之不去……这是哪一年的事情?”

丁齐:“去年上半年,就是我刚到博慈医疗上班不久,再往前倒推十五年,是二零零三年。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呢,这么多年了,手机号一直没换,所以还能联系上。”

颜院长:“我很感兴趣那小伙子现在干嘛呢,他到底是什么人?”

丁齐:“他姓陈,叫陈志军,当年二十多岁,现在四十出头,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高管,工作地点在上海。不仅这个人联系上了,当年来调解的警察以及在医院的医生,小包一家人想方设法都找到了……”

颜院长:“那个小包现在怎么样了?”

丁齐笑道:“挺好的,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就没事了。现在还在原单位上班,性格变得很开朗甚至很外向,前不久还听说他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各部门演讲比赛拿了奖呢,据说很喜欢耍嘴皮子,喝点酒就啰嗦个没完没了。我还在想,当时是不是矫枉过正,劲有点使大了?”

颜院长也笑道:“劲使大点好啊,这样就对了!”

丁齐将话题拉了回来:“其实类似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不同的形式发生,往往体现得不是这么极端,有可能只表现为心理问题而非精神障碍,比如这次找您麻烦的死者家属。

您既然审查过病例与急诊记录,认定丁大夫没有责任,那么您能告诉我患者的死亡原因吗?既然是外伤急诊,家属是否存在送医不及时或者救治失误的地方?”

颜院长:“还真让你给说中了!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失血过多,假如能够早点送来,或者在送医之前就及时采用正确的包扎止血方式,还是有可能抢救过来的。”

丁齐:“死者家属明白这些吗?”

颜院长:“他们确实是耽误了一点时间,到医院之后,才知道止血方式不正确,但他们并不是专业人士……”

丁齐:“这就更符合心理逻辑了!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最难接受的,因为错不在别人,反而很可能就在他们自己。在痛苦之中,更没有办法去承认与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在潜意识中,他们就需要找到另一种自以为的事实,让他们更能接受。”

颜院长又叹道:“还是丁老师看得透啊!”紧接着就似突然回过神来,一拍大腿道,“咦?不对呀,我才是求助者!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而是找丁老师分析我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丁齐笑了:“刚才只是搂草打兔子,顺便的,不好意思,职业习惯!重点当然还是您的问题。其实刚才讲的故事,重点就在于心魔两个字,每个人有不同的心魔。”

PS:月初了,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