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22章 辩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22章 辩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什么人家会怎么做?难道还有什么变故吗?”鲍鸿疑惑道。

“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国家的归属并不是非常强烈,哪国出身跑去别国效力的事情非常多。”系统笑道,“可以说他们就相当于是研究院的科学家,而列国就是他们的试验田。归属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实验自己的理论就行了。”

“这个我倒是知道,据说稷下学宫就是那个所谓的‘研究院’。”鲍鸿笑道,“那群人在稷下学宫阐述理论,相互辩论撕逼。”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当然,既然是争鸣,就不可能只是纯粹的交流,合作。辩论撕逼是无可避免的。尤其是一些辩题,可以说是数千年来依旧难以分辨高低的话题。

最经典的就属王霸之辩。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所以孟子提倡王道,坚决反对霸道。

荀子则有所不同,他虽然崇尚王道,但面对当时盛行霸道的现实和对齐文化的吸收,也谈霸道。实际上他是主张在王霸井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相对于正统的儒学孟子来说,荀子则是承袭稷下道家的思想。荀子曾三出三进于稷下,历时数十载,并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的工作,形成为有别于邹鲁儒学的学说。稷下荀子远离了孔孟的传统而带有浓厚的黄老色彩。正由于此,所以历代儒者才那样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甚至认为荀子背离了孔孟儒学的真传而走入异端他途,垢弊他本于黄老帝王之术,融会礼法,创立自己的新学派。

不过,即便是如此,荀子也只是接受霸道的某些部分,根本崇尚的还是王道,以王道为本。

相对来说,他的弟子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甚至他们一脉也直接在秦国展开的实验,发挥出巨大的效用。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现在辩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甚至能够相互转换的,绝对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所以,纯粹的说仁德王道或是蛮力霸道都不是完美的选择。没有霸道力量的支持,宋襄公的仁德简直就是笑话。而完全不施仁德,那正如孟子所说,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终将会出现反弹的一天。

相对来说,管仲学派与孟、荀的王霸论又有所异。管仲学派主张王霸并举,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可见,管仲学派的王霸学说更适合当时的时势,更具有现实性。

王霸之辩属于有心出将入相的大能们辩论的问题,距离很多学自更远的话,那么‘义利之辩’无疑就是每个人都能发表看法的辩题了。

义利之辩是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个很普遍的辩题。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追求利必然损害义,为了保拿义,要“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和他唱对台戏的依旧是荀子。当然,荀子并不是与他持有想法的理论。就像王霸之说一样,孟子的道是极端追求,是对‘圣人’的要求,而荀子的看法则是对‘凡人’的要求。

荀子则冲破儒家义利观的藩篱,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们对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是人的本性,就算是尧舜治世,百姓依旧有逐利之心。而就算是桀纣之时,也不能杜绝民之好义。

所以说,只要对利益的追求能保持一定的度,不放纵。不会因为放纵逐利,而导致社会的混乱。那么就是可以接受的范围。

至于更经典的,依旧是荀子和孟子撕逼的论题还有很多,像是大家都知道的‘善恶之辩’等等。

不过,善恶之辩倒不是仅仅荀子和孟子两个人战斗,还有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告子将人性比作水渠中的水,让它向什么方向流它就向什么方向流。人性的善端,不是生而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

‘善恶之辩’前面提过,归根究底并不是辩题的意义所在,而是他们借着这个辩题要表达的目的。

人性本善,所以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人性本恶,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接受教育,这样才能纠正他们的本性恶念,引导他们向善。

性无善无不善也是一样,就因为他们出生是没属性的,所以好的引导才能带来好的效果。

相对来说,荀子、孟子因为是极端的辩题,所以他们通过这个辩题说出来的话就更有惊悚的说服力了。

人性本善,要是不普及教育,导致他们变坏了,那就是你们的过错。所以,教育是需要普及的。

人性本恶,所以必须要教导他们向善。否则他们本性爆发,那就坏了。所以,教育是有绝对的必要性的。

从这样的说明之中,不难发现,荀子的开口说人性本恶虽然惊悚,其实阐述道理之后,却是能够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教育的必要性这个最终目的的。可以说是非常容易就让人接受他这个观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