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75章 和平解决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75章 和平解决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在晏子道出两人身份之后,在场众人基本上都意识到两人的身份。

杞梁虽然在现在并不如楚汉、三国那群人出名,但是对于汉末来说,一方面前朝的记载就那么多,另一方面,没有数理化那么多东西去学习,就是专研经史,自然对这些家伙比较熟悉。

“晏婴大夫?”同一时间,杞梁二人也认出了在几个人之中就比较矮小,显得比较显眼的晏婴,“咱们不是冲入莒人营地,力战而死了吗?”

“二位听我一言,且先站到一旁!”晏子笑着招呼道,“那么,不知道这位猛士又是什么来历?是哪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模样带着异域风情的秽沧溟一脸奇怪的看着晏子,“那不是早就去世的先贤了吗?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是被秦始皇的大军围杀了吗?”

众人闻言,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也能看出来就是秦末楚汉时期的人物了,就是不知道是七国旧将还是什么身份,会被秦始皇派兵围杀。

“被始皇帝大军围杀?”晏子笑道,“我虽然没在始皇帝的时代,此人雄才伟略却也是令人敬佩不已。不知道这位勇士是什么身份?”

“在下东方秽国沧海君治下秽沧溟,应韩国张子房公子之邀,在博浪沙刺杀秦王,误中副车,未能完成任务!”秽沧溟也不隐瞒,直接开口说道。

“秽沧溟?似乎子房曾经提到过,在博浪沙刺杀秦王的秽国力士就是叫这个名字!”一旁的陈平开口说道,“这个事情,我翻阅过现在的各类史料,基本上没有这个记载。此人既然说明这一点,应该就是那个人无疑!”

濊国,又作秽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东部的一个国家。秽国建立的具体时间不详,《逸周书·王会篇》中已经出现用作族称的“秽人”,《管子·小匡》:“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貊”,说明春秋时期已将秽与貊连称,秽国的建立一定在春秋时期以前。参之貊人在西周末年即已自蒙古草原向东北迁徙,与秽人融合形成秽貊族系,则秽国的出现当不晚于西周初。

濊国的地理范围,西南至单单大岭,《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称濊:“濊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自岭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大体上说,《三国志》、《后汉书》中所载后世夫余、沃沮、高句丽等族的居住地都是古秽国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一区域内的东夷人都被称为秽人。

司马迁修史记时濊国已被降为沧海郡,故直接以“仓海君”来称呼秦时的濊人君长。《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汉书.张良传》同。

甚至可以说,三韩之称与中国战国时期的韩国有关,正是这种民族上的亲近使张良不惜远赴朝鲜半岛寻找报复秦国的帮手,并相信当地一定有肯冒死刺秦之人。“六国之中,韩最近秦,故避秦之事,韩必先动。史云即墨大夫说齐王建曰:‘三晋大夫不便秦,在阿、甄之间者百数’可以为证。良,韩人,欲报秦,必东走海外。见沧海君,其人必拚死袖椎,祈有一售,非素与心迹同者能然乎?不然,良何以逆知千万里外有此等人,而亟走疾取如囊物也。”

更有甚者,认为当时,南北分域,以汉水为界。黄海、平安两道为三朝鲜之地,汉水以外,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纳入统辖之中,中国只称沧海。直到韩国那些人为了躲避秦国避难来此占据此地,就用上了韩这个名号。

当然,最后这个仅仅是一个说法。不足为信。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秽沧溟在刺秦的时候就死了,那就不会认识陈平了,这倒是一个问题。

“秽沧溟既然愿意不顾生死,帮助子房刺杀始皇帝,想来也是慷慨义士。”陈平笑道,“不若就先听一听我们介绍一下现在的状况如何?”

“早就去世的晏子出现在这里,已经被杀死的我也出现在这里。我倒要听听这是什么回事!”秽沧溟点点头,作为被沧海君派遣帮助张良的力士,必然不是毫无头脑的莽夫,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还是知道的。

当下,晏子召唤那边的杞梁等人一起过来,对于杞梁和华周,晏子是完全放心的,以他们的脾气,绝对不会做什么不地道的行为。

这个时候,晏子更是暗中示意两人盯着点秽沧溟。

其实也不用杞梁他们关注,周侗、夏书湮等武师没机会上战场,都在这边和智者们一起扯淡呢,秽沧溟就算是有什么心思,只要敢有所动作,必然会被镇压。

众人继续给新出现的三个家伙扫盲,而已经过了初步扫盲阶段的霍光则是一脸懵逼的坐在一边,显然是还没有回过神来。

“霍骠骑还没能理解这些事情吗?”鲍鸿笑着招呼道。

“见过鲍将军!”霍光笑着招呼道,“事已至此,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晚年病死的记忆已经回想起来了,现在却又回到了精力十足的年轻时候,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只是没想到,我家族子弟居然如此不知进退,甚至阴谋篡位,实在是不知所谓!”顿了顿,霍光继续说道,“至于我选出来的刘病已倒是的确没有辜负我的期待,治国有方,只是他竟然做的如此决绝,断绝了我氏族,甚至连坐诛灭者数千家,却是出乎我的预料。”

霍光病卒后,宣帝开始亲政。此时霍禹为右将军,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霍氏一门仍十分显赫,广治第室,奢侈无度。

有人向宣帝上书,说霍光****擅权,主弱臣强,现在其子孙用事,愈发骄恣,长此下去,恐危宗庙,建议宣帝采取措施。由于当时凡吏民上书皆先通过尚书,所以都被霍山扣押下来。

为削夺霍氏权力,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亲自处理朝政,五日一听事,并下令凡吏民奏事不通过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其次,封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许广汉的两个弟弟,一封为博望侯,一封为乐成侯;又令与霍氏有隙的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最后,将霍氏家族调离实权位置,如迁霍禹为大司马,无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署;将霍光长女婿邓广汉由长乐卫尉调任少府;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范明友调任光禄勋,不久后,又收其度辽将军印;次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城,任安定太守;霍光姊之女婿张朔由给事中、光禄大夫调任蜀郡太守;收中女婿赵平骑都尉印绶,调任散骑都尉、光禄大夫,赴外地屯兵;孙婿、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霍氏家族诸将从前统领的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全部改由宣帝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统领。

霍氏不甘心权势被削,遂密谋借机杀平恩侯许广汉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后名义下诏废掉宣帝而立霍禹。阴谋败露,霍云、霍山自杀,霍禹等人皆腰斩、弃市,霍皇后被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

宣帝虽然诛灭了霍氏,但在施政方针上与霍光并无分歧,基本上延续了昭帝时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并多次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租赋。宣帝还继承昭帝遗法,把都城和各郡国的苑囿、公田借给农民耕种,降低盐价。在政治上,宣帝还很重视官吏的选拔,注意平理刑狱,甚至还在未央宫宣室殿亲自审理重大刑狱。宣帝的这些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以来的社会矛盾继续得到缓和,农业生产开始上升。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谷价下降到每石五钱,边远的金城、湟中地区,每石也不过八钱,这是西汉以来最低的谷价记录。

昭帝和宣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西汉王朝上又出现了几十年的兴盛景象,历史上习惯称这一时期为昭宣中兴。

所以霍光会说自己没看错人,废掉了荒淫无度的绔子弟刘贺而拥立刘病已可谓是对大汉国运有着巨大的作用。

当年刘贺本是纨绔子弟,荒淫无度。汉武帝死时,他竟于服丧期间四处游猎,虽有属下苦谏不止,他仍放纵自若。昭帝死后,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义派车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胜。在进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间女子、财产,并让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进爵,任其胡作非为。

看到这种情况,霍光等众大臣都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汉家天下断送到刘贺的手里。于是在刘贺即位的第27日,霍光将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召集到未央宫,举行会议,当众宣布了要废掉刘贺,另选贤明的意图。与会大臣、博士等人一听这个消息,都感到意外,因为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发言。

田延年看到这种情况,立刻站起来发言,假意斥责霍光,说汉武帝把汉家天下寄托给霍光,就因为霍光忠诚于汉室,能使汉朝长治久安。现在如果继续维持刘贺的帝位,那汉家天下就会断送,你霍光将来死了,又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呢!他手握剑柄,严词厉色,声称如有人敢反对废除刘贺他就将其就地斩杀。与会者见此情景,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

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十五岁的上官太后,并将刘贺召至未央宫承明殿,宣读了这封奏章,即日将刘贺废掉,并将其所属官吏统统收捕,随后又将刘贺发送回昌邑。而后,又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之孙,十八岁的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确立新主是当时安定全国的需要,然而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则又是关系到汉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霍光既考虑到前者,更考虑后者。所以他宁愿担负所谓擅自废立的恶名,也不愿使汉家王朝倾覆。这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也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事实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保持了兴旺的局面。

可以说站在霍光自己的角度来说,可谓是尽忠职守,用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评价也不为过。

只是一方面行废立之事,一方面家族子弟‘不孝’,导致日后的恶名,却是无需多言。

但是另一方面,世人也都不能逃脱家国天下这样的桎梏,哪怕是霍光再怎么以大局为重,再怎么不计较个人的名声,个人的得失,遇上家族灭绝这种事情,也是不能忍的。

“可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缅怀过去,耿耿于怀也都于事无补。”鲍鸿笑道,“如今既然心有郁结,也不急着做什么决断,跟着咱们大军一路过去,看看这个国家,看看这个天地,看看这群百姓,而后在决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吧!”

“哦?将军不急着开口招揽我入麾下?”霍光笑着说道。

“我曾听过这么一个事情!”鲍鸿笑着说道,“据说你辅政之初,大臣议事的殿中曾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很惊疑,为了防止意外变故,你就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印玺,避免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不愿把印玺交给他。而你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顿时愤怒,按着剑柄说,我的头可得,印玺不能交出去!”

“那么!接下来你是怎么对待他的?”鲍鸿笑道,“只要你还是霍光这个人,不管是你为谁效力,我都相信你依旧是那个忠义之士,为了帝国稳定,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不顾及私人的些许名声。”

“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国家需要的人材,我给他增加了俸秩,不过是理所应当的!”霍光哈哈笑道,“如此,我就先看看将军的为国为民之心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