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77章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77章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依靠宦官夺回政权,这可不是什么好手段!”霍光摆摆手,笑道,“从吕后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士人忠臣的力量是足以拨乱反正的,而且士人就算是有些异心,如果不能一家独大,反而很难独揽大权。”

吕雉病重,她临终前仍没有忘记巩固吕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时,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并且告诫他们:“高帝平定天下以后,与大臣订立盟约:‘不是刘氏宗族称王的,天下共诛之。’现在吕氏称王,刘氏和大臣愤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轻,大臣们可能发生兵变。所以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守卫宫殿,千万不要离开皇宫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吕后崩后留下诏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大赦天下。让吕王吕产担任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吕太后没有完成她的政治计划就去世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骤然激化,袒刘之军蜂起。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诛灭吕氏势力后,大臣认为吕雉所立的两位少帝和另外两个刘盈庶子均不是刘盈亲生,于是先废后杀少帝刘弘,并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承人。考虑的重点就是其母亲,必不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娘家,于是迎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

当然,吕后专权时期扶持家人,打压刘姓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不过相对来说,还是一样的情况,她去世之后,没人能够协调好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之间的关系,相互火并在所难免。

那么问题来了,谁有能耐培养出一个足以协调二者关系的人?或者说二者的关系其实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调和的,吕雉是太后,那没办法。换了其他人,就算是皇后之类的,不够名正言顺,也没什么用。

“更何况,不管是外戚还是士人,所作所为虽然说为了自身的权势,但是在执政的时候也是会有所贡献,为百姓负责的。”霍光继续说道,“毕竟,再怎么样,为了国家安定也要做好稳定的工作。”

“而宦官就不一样了,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为了后人的情况,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眼前的权势,眼前的享受。所以他们迷惑皇帝,把握权势,胡作非为,聚敛钱粮,根本不会顾及民生问题!”霍光继续说道,“这两者完全是本质上的差别,导致的结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霍光所言,可谓是道出了其中的本质问题。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

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这种作为带来的危害、威胁、民愤是最大的,士人、外戚专权,更多的只会是上层建筑的斗争。士人清流类型的不用说,世家类型的也不在乎什么钱粮土地之类的问题了,完全没有宦官那么穷凶极恶的疯狂敛财。

而且宦官在执政方面完全没有经验,所作所为根本不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站在百姓的角度、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宦官可谓是最大的破坏者。

“当然,依靠宦官夺取权势的道理我也知道,宦官毕竟是宦官,最多也只能是作为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霍光继续说道,“他们只是纯粹的依附着汉帝的存在,无法占据任何实权位置,相对于外戚来说要好控制的多。对付起来更是一句话的事情。”

梁冀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他的两个妹妹都曾先后被立为皇后,冲帝、质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为帝。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气焰无以言表,皇帝反而成了无权的傀儡。

汉桓帝即位后,与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为盟,决心除掉梁冀。唐衡、单超等五人在皇帝的支持下,经过周密策划,调动羽林军千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与其妻畏罪自杀,其家族成员及党羽宾客大多被杀。单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因诛杀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食邑自二万户到一万三千户不等,时人并称“五侯“,朝政也随之为其垄断。

在以后的几年中,“五侯“任人唯亲,其亲属族人不仅多数升官,而且依仗其权势,排斥异己,为所欲为。如徐璜之侄看上了李氏女子,遭拒后竟然率官吏闯入李家,抢走此女戏射杀之。东海相黄浮依法处理,反而受到了桓帝的刑责。“五侯“权势日大,骄横日甚,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桓帝趁具瑗之兄犯罪之机,痛加裁抑,下诏贬具瑗为都乡侯,单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牵连,纷纷遭贬,五侯专权告一段落。

从这里很明显就能够看出来,处理宦官很简单,一纸令下,直接拿下,不要太简单啊。

不过,或许是因为很多汉帝从小就是直接上位,没有前任汉帝撑着,自己慢慢学习的机会。所以争权夺利是本能,可是夺取权势以后就没有那个能力去驾驭这一份权势了。

这就像是董卓、辽、金之类的情况,没有见识过那么奢侈的生活,一进入繁华富饶的中原,整个人就懵逼了,什么雄心壮志都不记得了,瞬间被腐化,只知道享受。

汉帝的情况可谓是如出一辙。毕竟外戚专权的时候,对他的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不可能胡作非为。而到了宦官这里,那就是只顾着讨好他根本就不会理会其他问题。

就好像当今天子刘宏,虽说朝议以杨赐、刘宽、张济三人教授刘宏。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刘宏完全就被蒙蔽,天真的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种种享乐行为可谓是昏君典范。

灵帝自己则深居内宫,挖空心思尝试着玩乐的新花样。内宫无驴,一善于逢迎的小黄门从外地精心选了四驴进宫。灵帝见后,爱如至宝,每天驾一小车在宫内游玩。起初,还找一驭者驾车,几天后,索性亲自操持。皇帝驾驴车的消息传出内宫,京城许多官僚士大夫竞相摹仿,以为时尚,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正当京城弥漫着驴车扬起的烟尘时,灵帝又对驴车失去了兴趣。又有宦官别出心裁,将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摇摇摆摆上了朝。待灵帝认出乃一狗时,不禁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满朝文武虽感奇耻大辱,却敢怒不敢言。

所以说,这个时候,如果是来个霍光,那才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时至今日,刘姓汉室正统依旧是深入人心的。据你们所说,众多的士人都在为大汉努力!”霍光继续说道,“不说那什么何进有没有专权,就算是何进专权了。只要是汉帝敢开口,就有人敢把何进的权势夺下。可是,依仗宦官去做这些,造成的结果是汉帝自己也腐化成这幅摸样,夺回了权利又能怎么样?仅仅是为了享受?这种汉帝,我恨不得废了他另立明君算了!”

“不过,看看现在士人的表现,固然是尽忠职守了,然而本质上来说,也不可谓不迂腐!”霍光继续说道,“既然敢对付宦官,为什么又完全屈从于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是忠臣吗?”

也就霍光敢说这种话,毕竟士人对于声名的看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宁可死也不毁气节。

不过,这也是事实,两次党锢之祸,并不是士人党人斗不过宦官,纯粹是宦官蒙蔽了汉帝的视听,而后汉帝一声令下,党人通通给跪了。

面对宦官专权的局面,以正直官员李膺、陈蕃为首,形成了一股讨论时政、品评人物的“清议“潮流,并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李膺时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以杀孕妇取乐,李膺将其逮捕后处死。宦官们因为惧于李膺的威势,行为收敛了不少,连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门。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时刻寻找除掉李膺这个眼中钉的机会。

河南术士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曾给桓帝占过卦,与宦官也颇有来往。张成的弟子与宦官勾结,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余人,并在全国各地悬赏捉拿李膺的党人。宦官们趁机公报私仇,乱捕良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党人“自请入狱,声援李膺等人。太尉陈蕃因为上书为李膺鸣不平,而被皇帝罢官。城门都尉窦武及尚书等人也上书为李膺喊冤。桓帝迫于压力,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但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

在第一次党锢事件中幸存的李膺在张俭事发后,没有接受亲朋的劝告而坦然受难,被捕后死于狱中,其子弟、亲戚全部削职为民。此外,杜密、虞放等百余官员及名人被诬杀,受牵连而被流放、禁锢、处死者多达六七百人。其后,宦官们又几次兴风作浪追捕党人,党人之狱遍及全国,形成了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在火光看来,这就是扯淡,诛杀宦官而已,用得着这么麻烦吗?

“刚刚我听荀先生说了一件事情,可以说和这些士人的心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霍光笑道,“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与他相见,问及妻子儿女,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陈蕃大怒,遂致其罪。”

“听说还有童谣叫什么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霍光继续说道,“那么如果不是最后露馅了,被揭发出来,他们是不是就是所谓孝廉的典范?反过来说,这是被揭穿的,其他没被揭穿的呢?”

“那么我要问了!”霍光冷笑道,“人家是做出一副孝悌清廉的道德模样,目的就是为了被推举,就是为了仕途!”

“而他们这些士人,做出一副忠君的模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了什么?为的还不是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忠臣的记录?”霍光继续说道,“但是本质上来说,举孝廉是为了推举选拔统治人才,归根究底,那就是为了让他们治理国家。这些弄虚作假专营上来的人能做到这点吗?”

“与之相同的,什么两次党锢之祸啊,这些被祸害的士人,居高位,掌权势,是为了让他们去做汉帝的家臣?他们就认定了这个汉帝,哪怕是危害到整个大汉的稳定也无所谓?”霍光冷笑道,“归根到底还是一样的情况,那些弄虚作假的是怕不被推举,而这些人呢?不就是怕史书上留下他专权的骂名吗?所以不敢作为,束手束脚的被宦官操弄。”

“死且不惧,何惧身后他人评说?”霍光断然道。(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