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09章 黄巾召唤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09章 黄巾召唤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这些事情都执行下去,鲍鸿继续研究科技树的发展。不过,这个东西毕竟是要在实际中去发现的,凭空想象很难想到什么科技树发展的头绪。

“系统提示,豫州主持战局的张梁召唤了管叔,蔡叔、武庚等人。”

鲍鸿闻言一愣,系统突然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倒是让他完全没搞清楚状况呢。

“你说张梁复活了什么鬼?我怎么没听说过那几个家伙?”鲍鸿疑惑道。

“哦!这些家伙是商周时期的人,估计你也只知道封神榜,不知道这些历史人物!”系统笑着解释道。

公元前104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他的弟弟周公姬旦,是一位有深谋远虑的大政治家,是他夺取天下、巩固政权的主要助手,为他提了个好建议:一、把商纣王的儿子禄父(也叫武庚)封为商侯,继续留在商都,用这个办法来安抚其他商朝的贵族和诸侯;二、派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担任管国、蔡国和霍国的国君,由他们对禄父及其他东方广大地区的商朝逸民和诸侯国君加以监视,历史上称为“三监”。另外,从长远计议,周公认为黄河以南、伊洛一带原是夏王朝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披山襟河,形势险要,又处于天下的中心,便于天子控制各个诸侯国,也便于各个诸侯国向周天子纳贡,应该在此另建新都。这些建议都被武王采纳,成为了日后管蔡之乱的伏笔。

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病逝。他13岁的儿子姬诵即位,姬诵就是周成王。在武王病重时,周公旦曾去祭祀,为武王祈祷,他写了一张小纸条,放在了盒子里面。这些也成为了后来管叔和蔡叔对周公进行诬陷的假证据。根据周武王的遗愿,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辅政,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传说,他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贤人求见,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见他们;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这就是后来“周公吐哺”成语的来历。

纣王的儿子武庚表面上虽然臣服,但是骨子里恨透了周王。他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殷商的统治。

武庚竟然居纣宫续殷祀。然后又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祭祀父亲在天之灵,同时又收拢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磨刀霍霍。

与此同时,对于周公旦摄政之事,管叔,蔡叔等大臣极为不满,也企图起兵造反。双方可谓是有了共同的目标。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使周的西土出现了骚动和不安。

周公以成王之命率军东征。姜太公亲临现场辅助周公,再一次返回牧野,杀向朝歌。早有准备的武庚,亲自带殷商奴隶主贵族疯狂反扑,负愚顽抗。但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掉军心的武庚,终究不能唤起将士的斗志,因而军心不齐,不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称作管蔡武庚之乱,其实作为监视武庚的诸侯还有一个,却是不怎么被提及。

周人取得了政权后,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卫、鄘、邶二国,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史称“三监”。

所谓“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监之列明显说不过去,所以管、蔡、霍为三监是正确的。

而最后叛乱的结果,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

“这么说,张亮这么一来,就让世人都知道,商周时期的人物也能够复活出来了!”鲍鸿沉声道,“除此之外,就是这些古代的人物离现在汉朝都比较遥远了,记载也不是很详细,能力究竟是如何设定的呢?”

“这个我也不清楚!”系统表示不知道,“不过要说什么别人也知道能够复活商周人物这个说法其实没多大的意义,春秋战国,楚汉时期的一大堆人他们都来不及复活呢,哪会去复活那些不一定多厉害的人物啊!”

“……”鲍鸿想想似乎也有道理,也就不再多说。

“话说回来,这些人出现在豫州这边,基本上就是直接投入到这边的主战场了,到时候你可要小心点,不要被吊打了!”系统嘿嘿笑道。

“这么一说,我记得周公旦和召公奭已经乱入出去了吧!”鲍鸿嘿嘿笑道,“那就看他们去撕逼好了!不过,姬发的这些兄弟似乎很猛的样子啊,你说这三个家伙应该也不会太差吧?还有武庚,遗传了变态猛男帝辛的基因,武力会不会爆炸啊?”

“这我就管不着了!”系统懒得理会鲍鸿的脑洞,“说正事,除了张梁之外,张角、张宝兄弟也都进行了召唤。”

“我去!他们这是闹哪样啊?”鲍鸿闻言,也是懵逼了,这张角兄弟,倒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张角召唤的是赵武灵王等一批人!”系统继续说道。

“赵武灵王我知道,就是那个玩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骑兵实力在战国遥遥领先的存在嘛。他和义军势力有什么鬼联系?”鲍鸿疑惑道。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赵雍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吞并中山国。

“他的情况可以说和秦始皇比较相似,不过秦始皇是根本没做什么,而且生前也没人敢叛变。”系统介绍道,“而赵武灵王就傻逼很多了,先是废长立幼,然后又想要恢复长子,最后被儿子叛变,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尼玛!你举例子也靠谱点好不好,秦始皇那个不也是沙丘宫?”鲍鸿忍不住吐槽道。

“就是沙丘宫没错,赵武灵王就是在那的!”系统笑道。

赵武灵王第一位夫人是韩国国王的女儿,生太子赵章后不幸去世。赵武灵王后来娶了一个美女叫吴娃,吴娃相貌端庄,性格温柔,深得武灵王宠爱,吴娃生下一子,名何,后来成为赵国国君。过了没几年吴娃病逝,对此赵武灵王十分悲痛,每当想起吴娃,总是愁肠百结,为了报答吴娃对自己的钟爱,赵武灵决定废太子章立吴娃的儿子何为王。从此,他让曾经辅佐自己立足王位的国相肥义,教导扶助次子赵何。天赋聪敏的赵柯,在肥义的帮助下很快进入了王的角色。赵柯学会了治理赵国的一套本领。

次子赵何日益坐大,不足50岁的赵武灵王徒然生起了一种失落感。他看着被废的公子章大度无私一如既往的孝敬自己,后悔自己当时的一时冲动,废了太子又让了王位。在深感内疚的同时,计划着一个弥补公子赵章的办法。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打算把赵国最北面代郡分封给公子章,让公子章做代郡王,赵王何和代郡王两王并行,自己做父王统治二王东山再起重掌赵国朝政。但这个计划遭到宰相肥义的明确反对。

肥义把赵武灵王的想法告诉了赵王何,并一块商议对策。肥义要赵王何做好准备,控制军队,以防事态起变。赵武灵王见肥义不同意,就把此事告诉了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暗示他们有所准备,采取必要的行动,夺回王位的权利。

赵主父携二子赵何与赵章游沙丘宫,赵章与其亲信田不礼谋,乃假主父之命,召赵何。赵何欲往,肥义察觉情形不对,为保赵何,自己先亲往。肥义在去主父宫途中惨遭刀斧手杀害。赵章见事情败露,急领亲兵攻打赵何宫。朝臣李兑与公子赵成早有防备,保护赵王,杀退赵章。赵章见夺位无望,便快马逃亡主父宫,要求父亲庇护。主父心软,遂纳赵章。很快,李兑、赵成带兵包围主父宫,要求主父交出赵章,主父不允。李兑、赵成乃遣人索之于宫中,得赵章而杀之。

李兑、赵成思忖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他们俩无疑也想置主父于死地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此时赵何是法律上的国君赵惠文王,除掉相当于“太上皇”的主父,肯定符合赵何的利益。但是赵何、赵成、李兑谁也不愿意,也不敢担待这弑父弑君之名,便又生一条毒计。

赵成、李兑向主父宫中喊话:“后出者夷!”宫中侍从闻此言,如地震来临一般,纷纷外涌,倾巢而出,但唯独不放主父出来,高大巍峨的城墙内只留下主父一人。主父欲出不能,欲食不得,他们不弑君,而是困住主父,让其在宫中自生自灭。

三个多月后,赵成、李兑进主父宫,见主父已死,且形如枯槁,其状之惨,令人悚然。赵何与李兑、赵成为主父发丧,共归邯郸,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开始了他们荣华富贵。

当然,这还是比较好看的说法,把赵武灵王书写的比较人性化的说法。但是不得不说,很多人从中却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要知道,虽然说公子章被废掉了,但是并不是像后期历史上那种,废掉太子之位基本上就是打入冷宫的意思。

公子章比赵王何年长十岁,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大有赵武灵王之型,本来最为赵武灵王喜爱。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指挥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胜利。此后,公子章多次随从赵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

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田不礼相公子章,时常表示对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在被赵武灵王任命为废太子章的相后,田不礼认为机会来了。田不礼对赵武灵王的废长立幼的做法很愤慨,经常以立长乃天经地义、人间正道的说辞影响公子章。公子章被废后,对王位本已经心如死灰,但田不礼不断煽风点火,公子章又联想到赵武灵王对自己及母亲是如此的绝情,那点死灰竟又复燃了。

所以说,公子章在这个事情里面也是有某些立场的,不存在绝对的父慈子孝,或者说单纯的认为仅仅是赵王何一个人心狠手辣,凶残无情。

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赵武灵王毕竟正值四十六岁的壮年,在攻灭中山、赶走林胡、消化楼烦后,赵武灵王又有了新的理想。此时的赵国由于没有参与中原国家的混战,实力最强,而齐、秦、韩、魏、楚由于连年的混战,此时已不是赵国的对手。赵武灵王在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后,还要做中原的霸主。为了实现他心里的这个伟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夺回王位,重做赵王。在自己主动放弃王位,禅让赵何以后,赵武灵王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赵何在肥义的辅佐下,名正言顺地取代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一号人物。赵武灵王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设想失败了。尽管赵王何是赵武灵王亲自立为王的,但权力与名位远去的痛苦让赵武灵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荣誉的赵武灵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潜意识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来越明晰,说到底,就是要夺回自己曾经放手的权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三个人都是对于权利有着绝对的渴望,说是自私自利也不为过。

但是站在国相肥义的角度来说,赵武灵王一系列的动作让他慢慢明白的赵武灵王的潜在目的,真实用意。

肥义是个忠厚能干的胡人后裔,他的想法是,自己是国家的相,那么就要为国家负责,自己是赵王何的老师,那就要对赵王何负责。在过去的四年里,肥义精心辅佐赵王何,使赵王何已经很得王的精髓。肥义为赵王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势力范围,赵王何的羽翼已成。

根据肥义的观察,赵王何是个与他父亲一样渴望荣耀的人,如果赵国再出现一个王的话,不管是谁,赵王何都不会容许,赵国必然要有一场血战。事实上,肥义也正是以铁血来教育赵王何对待王权的态度,决不允许任何人对王权有所觊觎。王权不稳,国家必乱,这里不只是一个个人荣辱的问题。

肥义对赵武灵王虽然很有感情,但国家大义却不允许他支持赵武灵王的悖逆。支持赵武灵王的想法就等于将赵国分成了三部分。公子章的能力,肥义是深深知道地,对于公子章暗借羽翼,肥义也是了解的。公子章一旦为代王,立即就会有大批的臣民归附他。赵武灵王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面,肥义是坚决的站在赵王何的一边的。正是有了肥义立场的选择,才有了最终宫变的结果。(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