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19章 孔孟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19章 孔孟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接下来再一个却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活。

儒家孔大老板复活了他们家的铁杆继承者,儒家老二亚圣孟轲。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半身像。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当然,地位名声是地位,能力作为是另一方面。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然后更是蹲在稷下学宫和荀子各种撕逼。按照稷下学宫的规矩,撕逼完杀出去实践,嘴炮不算数,拿成果来打脸。

所以不管怎么说,地位或许在三国时期并没有达到所谓亚圣的说法,但是战斗力之类的也是非常强大的,孔子找他出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这几位虽然各种惊悚,但是终究还算比较靠谱,而猪哥大大已经在疯狂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了。

猪哥复活了他们诸葛家族的始祖,夏朝时期葛国国君葛伯。

诸葛姓源出有三:

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其二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其三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陈胜还未称王时,葛婴率部队前往九江,在那里遇见了楚国的后裔襄疆,葛婴为求得正统,便拥襄疆为楚王。但随后便传来陈胜称王的消息,葛婴因一臣不能事二主,就把襄疆又杀了,并随即返回陈县拜见陈胜,并报告了这件事情。陈胜却因此怀恨在心,过后找了一个借口将葛婴斩杀。但到了西汉文帝时,文帝为追录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并世居于此。葛氏为感念文帝功德,遂将“葛”姓与地名合并改称“诸葛”。东汉时诸葛氏族由诸县迁至阳都居住。

其中,葛婴那家伙已经出来了。至于詹葛什么鬼,鲍鸿也不清楚。而这边,葛伯就比较靠谱了。

问题在于,这特么是****时期的人,这个时期貌似在此之前都没有人出现过。

葛伯夏朝时葛国国君。夏末,商汤居亳,与葛国相邻,商汤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为名,伐灭葛国,自此开始灭夏战争。

不过,话说回来,鲍鸿也能看到其中的一些关窍,因为按照系统的说法,葛伯是属于伯夷的后裔,这就比较微妙了,如果说猪哥是为了追溯祖先,不可能不知道伯夷的存在。

至于伯夷是什么鬼,那就要扯得远了。

所谓伯夷乃是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共工的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

伯夷曾担任帝颛顼的大祭司,后为第一代太岳。

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此处所说伯夷,是历任四岳官中的一位——太岳,也是被人们纪念的一位。

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后因祭祀天神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以后的太岳部落每迁一地,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是故产生了四岳(以太岳部落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最高峰,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们都是伯夷的子孙。

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伯夷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伯夷拒绝尧的美意,不肯接受禅让,推荐舜做了帝。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

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就多了,真要扯起来,追溯到三皇五帝都没难度。

但是话说回来,《史记》之中本身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果真的能够复活出来也不一定,或许这就是诸葛亮在进行尝试,下一次他就可能去复活更加久远的存在。

再有则是鲍鸿安排高仙芝试图去寻找的封公玖。

如果是邹衍本尊,或许对汉朝的人物没有太多的了解,不过有封公玖,自然是熟悉汉朝的各个人物。这次他复活的也算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武帝时期的名人东方朔。

东方朔饱读经书、精通易理。善射覆,深得汉武帝喜爱。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更是写了三千片竹简的内容上书,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才扛得起,而武帝则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在自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开始读书,经过三年的刻苦,读的书籍已经够用;在十五岁时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和做战常识,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

汉武帝有一次玩射覆的游戏时把壁虎藏在盂中,却没有人猜中。东方朔向武帝自

东方朔偷桃图请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排成各种卦象,回答道:“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后来武帝又让东方朔猜其它的东西,而东方朔每猜必中,皆有赏赐。东方朔也因此被汉武帝宠幸的伶人郭舍人嫉妒。郭舍人对汉武帝说东方朔狂妄自大,其实并没有真本领,猜中只是偶然。并向汉武帝请求与东方朔一决高下。郭舍人用树上的寄生出题,不料东方朔竟也猜中。败后的郭舍人依然不甘心,又向东方朔出谜语,然而东方朔应声就答,没有谜语能够难住他,在场的所有人亦非常惊讶。此后,汉武帝便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东方朔也终于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和宠幸。

关于东方朔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在野史传说中流传,本人也是作为阴阳家方士之类的存在出现的。

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一千石的太中大夫,在“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朝,东方朔未能立下青史书名的政治功绩,然其以近侍的身份与汉武帝君臣相伴多年,亦对汉武帝的行为举措做出了一定影响。

东方朔利用其接近汉武帝的机会,察言观色,一有机会便直言切谏。在修上林苑之事上谏武帝戒奢恤民,在昭平君杀人之事上谏武帝公正执法,在主人翁事件上谏武帝矫枉风化。诸如此等,不一而足。

然而说实在的,这类人机变有余,在实务方面却有所欠缺,和其他大能比起来要逊色不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