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23章 阳明 子云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23章 阳明 子云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乱入第五名武将,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儒术90 ”

顾炎武本名绛,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鲍鸿也是略有耳闻,不过也仅仅局限于闻其名罢了。

“乱入第六名武将,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先生王守仁,儒术95 ”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更是辉煌的一生,是一个成功者的军事家,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

这样的人生,归根究底,就是他在实践自己的理论。

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行合一”观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其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其次则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程朱理学而发的。因为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知”然后才能“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程朱理学之偏。

之所以在理学的教条之下能够衍生出‘心学’既是他在游学南北、沉浮宦海、澄心默坐中历练所得,也是明代士风熏染的结果。

明太祖惩元代宽纵之弊,用重典治天下,建立了一套极端的君主****政治制度,也造成了一代严峻的政治形势。有意思的是,明太祖本人却时常意气用事,喜欢和士大夫争个是非曲直,一旦理亏,或欣然认错,或廷杖相加。这种作风我们在明代其他君主如成祖、仁宗、宣宗、宪宗、武宗甚至世宗、神宗身上也可以发现。这样一来,在士大夫中逐渐养成了一种敢说敢为、欲与人主论短长的风气。通观有明一代,为君者任意杀戮、侮辱士大夫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士大夫的气节也是历代罕见的,越是挨了板子,越是觉得风光,名气也就越大。天顺、成化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明初建立的极端君主****制度渐趋松懈,市民阶层和市民意识重新抬头,传统的礼教观念也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士大夫中的讲学辩驳之风日盛,人们在受到长时期的思想禁锢之后,感受到了自由轻松的气息。到王守仁时代,出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追求个性自由的学者和艺术家。杨慎以他的诗、文、散曲,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以他们的书、画,向时人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正是在这种风气之中,形成了王守仁的独特个性,并在哲学领域向程朱理学的教条统治发起冲击,从而对明中后期的思想解放产生重大的影响。

“王守仁这个我知道,不说学术问题,纯粹的军事水平就很吊!”鲍鸿笑道,“罕见的变态全能,牛叉至极!”

“前朝乱入第一名武将,汉赋四大家之一,西汉杨雄杨子云,儒术96。”

扬雄西汉蜀郡成都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

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

如果纯粹是辞赋、散文等文学,杨雄却是担不上那么高的儒术水平,在儒术传承弘扬方面,扬雄批判神学经学,为的是能够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在扬雄看来,孔丘是最大的圣人,孔丘的经典是最主要的经典。

他说: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又说:山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户也。因此,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

但是,扬雄认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发展与传播却由于“塞路者”的干扰而受到了阻碍。在古时有杨墨塞路,当时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孟子。这里所说的“后之塞路者”就是指汉代的欲仇伪而假真、羊质而五虎皮、学也为利的虚伪、烦琐荒诞的官方正统经学。因此,扬雄要象孟子那样扫除塞路者,为孔子儒学能在汉代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这个思想也有其两面性,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很多人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孔子的儒术,歪曲理解,所以才形成了众多的酸儒、腐儒、狗儒,那么回归主题,重新冲根本上去认识孔子的儒道无疑是正确的。

前面也一直再说,那些为人所传扬的大儒,不管是盛名还是骂名,就像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朱熹的三纲五常的,从本质上来说,人家建立学说的时候确实是在为百姓争取利益。但是到了当权者那里,不断被扭曲而已。

所以,解读原生态的儒学至关重要。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为盲从孔子的思想,不知道与时推移,与时俱进,那么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情。这样的观点无疑是与刚刚说的我注六经的观点相悖的。

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极端的偏执于一个方面,必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才能够更好的利用。

在这里就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那句话大家都会说,不外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罢了。

但是,因为立场、观念等角度的不同,眼里看到的精华和糟粕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终究还是要做过一场才是。

当然,话说回来,在这个阶段,春秋战国再到秦汉也不过数百年,可以说诸子世家还在传承家学的阶段,尤其是造纸术不能普及,一书千金,根本达不到注解六经的阶段,纯粹的以继承为主,发展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而另一方面,前朝复活的人物,大多数不存在后世所谓的纯粹儒家,还处在儒家吞并各家优点的发展阶段。

至于具体情况,鲍鸿自然是完全懵逼的,他要能搞清楚儒家两千年来的发展史才是见鬼了呢!

不过,鲍鸿至少知道,杨雄这种大儒杀出来,直接就有很大的人气基础,发布学问的话是非常便利的,相对来说,后世大儒还需要先刷名气,困难程度比武将出名难多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