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25章 百工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25章 百工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不过,对于儒术这几个家伙,虽然说影响很大,但是毕竟是士林层面的博弈,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的,鲍鸿也是暂时懒得去理会。

“再有就是鲁班的爆表。”系统笑道,“春秋战国的诸子大神,拔尖的那些个,虽然没有获得召唤道具,但是给个专业水平爆表也是理所应当的吧?”

“我什么都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鲍鸿也是无言以对,系统完全就没有考虑过自己到底是谁的金手指,尽往外面送人,简直是坑货。

“乱入第一名武将,隋代造桥匠师李春,工术88 。”

李春是中国隋代时代著名的桥梁工匠,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赵州桥建于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为此隋大业元年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

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和大桥的施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

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一改传统的多孔形式,毅然采取单孔长跨石拱型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三十七米多。采用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把中国古代的建桥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可惜史书上对他并没有什么记载。李春的生平、籍贯及生卒年月已无法得知。仅有的描述是唐·张嘉贞记载:“赵郡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除了上述一个“匠”字,从史书上再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了,很难断定他究竟是什么人。

但是可以断定,他既是心灵手巧、不畏辛劳的工匠,也是一位才智出众、富于创造精神的建筑大师。

“什么情况?爆百工这些,是要开科技树的节奏啊?”鲍鸿见状却是大吃一惊,虽然说各种匠师的确是对应鲁班或者墨家之类的,但是你要弄出来这么多的匠师,指不定就会开发出什么超现代的科技来啊。

“乱入第二名武将,五代末、北宋初建筑工匠喻皓,工术90 ”

喻皓,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生卒年代因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他设计的最杰出的建筑是北宋国都汴梁安远门内开宝寺中的灵感塔。他还写了一部木工手艺的书--《木经》,共3卷。他有造塔鲁班之称。

喻皓能取得这样高的造诣是与他刻苦钻研、谦虚学习的精神所分不开的。当时京城里有一座相国寺,是唐朝人建造的,它的门楼的卷檐造得非常巧妙。喻皓每次经过门楼,都要仰起头,仔细观察,研究它的造法。为了弄清卷檐的奥秘,喻皓有时坐下来,甚至躺在地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尽管喻皓在木建筑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上成就卓越。但在封建社会里,喻皓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成就和著作同其他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一样,根本得不到统治者重视。后来《木经》失传了,喻皓的事迹也没有被准确的记载如史书中。喻皓辛劳一生为我国木制建筑所做的卓越的贡献为他自己建立了高大的丰碑。

“你特么在逗我吗?”鲍鸿见状,完全是无言以对,特么哪怕是在汉末,佛教的时常也是比较少的,你这个造塔的专家爆出来作甚?

“乱入第三名武将,宋末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工术70 ”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早年,黄道婆逃到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

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艰辛、勇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为弘扬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来者

然而,关键的问题却在于,纺织这个东西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是有很严苛的要求的,在技术、材料、工具等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系统给了70 的点数,并不是说黄道婆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仅仅是这个分数,而是她乱入到这个世界之后,对防治技术的发展能够达到的成就,在70到100之间,如果发展的并不好,泯为凡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乱入第四名武将,刺绣工匠卢眉娘,工术95 ”

卢眉娘,唐代南海人,眉如绵且长故名。幼慧悟工巧,能以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大不如粟粒。更善作飞仙病盖,以丝一拘分为三段,染成五色,结为金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玉女台殿,麟凤之像,而执幢孝节童子,亦不哲千数。唐永贞元年南海贡之,顺宗嘉其工谓之“神姑”,令止于宫中。元和间,为道士放归,赐号曰逍遥。罗浮处士李象先作卢逍遥传。按历代画史汇传引作媚娘。《广东通志》、《杜阳杂编》。

苏鹗《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于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缕分为三缕,染成五彩,于掌中结飞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等像,再外列执幢棒节之童千余。盖阔一丈,重不足三两。顺宗赞其惊人技艺,称她为“神姑”,并令其居住在宫中。元和年间,宪宗赐以金凤环。卢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为道士,回归南海,赐号逍遥。

“刺绣这个明显比纺织靠谱多了,不过反过来说,对社会的推动并没有什么作用就是了!”鲍鸿笑道。

“乱入第五名武将,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工术90 ”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全书有十七目,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天文地理数学之类的不去多说,文艺之类的也无所谓,关键还是看科学技术、军事之类的实用性技术。

《梦溪笔谈》有30多个条目记述了古代水利、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明,诸如《统筹安排重修皇宫各工程环节》、《水运仪像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法》、《胆矶炼铜》、《铸造铜镜》、《维修盐井》、《巧建船坞》等等条目,经常出现于各种研究论述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工程技术与科技发明,也正是由于《梦溪笔谈》的记述才得以保留与传承的。

这类就是纯粹的百工条目,仅仅这一条就比前面一群人还要有分量。

此外《梦溪笔谈》中有近20个条目与军事有关,研究者认为《梦溪笔谈》军事类条目的主要价值在于:一,记述了沈括亲历的一些战事,这是真实的军事史料;二,记述了古代部分名将的战例,可作为典型案例研究;三,记述了古代的一些战争攻防手段与策略,如“赫连城”特点介绍、战棚的作用分析等;四,记述了古代部分兵器的制造技术,如关于弩机、弓等的制作技术与方法等,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沈括曾多次统军作战并取得胜利。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也有研究者对其在化学、农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进行过研究与探讨。其中内容之繁杂丰富,可谓是难以想象,并不仅仅是所谓百工的概念了,至少不是纯粹的手工业,各种的科学研究绝对超出了手工业的范畴。

当然,或许也会说那不过是总结而已,真人实力如何还不一定呢。但是《宋史·沈括传》也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种东西,说不好听点,手工操作者本人描述起来都不会那么井井有条,能够如此记载下来,沈括本身必然也是有足够的水平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