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53章 榜样与盲从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53章 榜样与盲从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截天夜叉”何曼是颍川、汝南一带黄巾军将领,早期颍川、汝南这一带的黄巾渠帅,后来张角参透《太平天书》的秘密,复活大量前朝反王,高层将校队伍一下子就得到了补充,于是颍川这一带的黄巾就变成了英布、彭越等人统辖。

英布、彭越等一批汉初反王自然要比何曼等厉害多了,一上来迅速整合力量,获得了不小的战果,甚至可以说严重威胁到了洛阳的汉帝。

所以汉帝也是被逼急了,把汉朝剩下的那几支老牌种子精锐都拿了出来,才有了双方对峙的僵局。

双方僵持不下,陷入持久对峙的局面。作为游击战祖师的彭越自然是干起了他的老本行,直接带着一批人前去抄汉军的后路,也就是一开始说的绕道荆州一圈去内外夹击,这其中就包括了何曼和这些黄巾士卒。

结果巧合的和同样准备绕道荆州包抄敌人的鲍鸿等人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何仪被杀,何曼被擒等等,随后鲍鸿率军南下荆州,留下董卓与彭越对抗,甚至拿下了彭越。

而眼下在裴行俭的命令下发出呼喊的正是何曼和那批出自颍川、汝南的那批黄巾,真讲起来,他们和现在敌对阵营的那些黄巾士卒可以说都是一个地方的人,甚至是邻村人乃至是同村人。

至于说这么做的作用,那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这么说,人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动物,尤其是在这些事情上面,你靠说的,人家就算听到了,也不会搭理你,甚至你说的越是好听,越是诱人,他反而越是不相信,越是要防备。

所以中华有很多的词汇来形容这一点,什么优柔寡断,前怕虎后怕狼,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无事不登三宝殿。当然,你要说好听点什么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实事求是之类也可以,而眼下也是如此,在面对汉军口头上的允诺的时候,黄巾士卒并没有多少人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各种的怀疑个顾虑,但是真的要有了表率或者说典型,甚至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那群众们才是疯狂的涌上去。

最关键的是,这个事情不仅仅是老百姓、普通人很盲目,就算是各种的顶尖人物,同样也会在这样的承诺、利益面前顾虑多多,无所适从。

不要以为那些顶尖人物就能够看透一切,事实上都是差不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典型的甚至影响非常巨大的事情能够说明这一论断。

说百姓群众的这个例子叫做“徙木取信”,又叫“立木取信”,“立木建信”等,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当初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是一件大好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虽然说商鞅变法的命令出台之后,虽然这些法令的内容是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可以说一条条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能够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问题是,你描绘的太好了,吓得我都不敢相信了,天上掉馅饼?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啊,是不是会有毒啊?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使得百姓根本不敢相信商鞅的法令,商鞅变法之初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效果的。

那咋办?

商鞅变法想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贴上告示说招募有能力将木头搬动,立到北门的人,给予他十金(黄铜)。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天上有掉馅饼?抱着这样的怀疑,一下子完全没有人敢去搬木头。于是商鞅又说:“有能力搬木头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搬了木头,商鞅很果断的就立即给了他五十金,通过这件事来表明不欺骗百姓。最终变法的法令有效的实行了下去。

这个事件造成的影响自然是无需多言的,其中的道理和眼下的情况难道不是很相似吗?

至于说关于一些顶尖的能人也是有这样心态的例子,前面多少已经提过了,不过提那个案例的时候所介绍的并不是这一个道理,而是在说明需要礼贤下士的道理。

这个例子就是著名的燕昭王求士,千金买马骨,黄金台拜将。

前面说的是燕昭王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所以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才有了乐毅伐齐的辉煌。

事实上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然而光是嘴上喊喊人家就回来给你做事?谁知道你说的真的假的?讲道理,招贤纳士哪个君主不喊?有几个是真的去做的?屁颠屁颠跑过去,你就给个地方官县令还是什么鬼?

(耒阳县令庞统,新都县令法正…………)

对于这个情况,燕昭王也是无奈,于是他就去见客卿郭隗先生,希望他能够帮自己想办法。

于是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这个就是老套路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些人不会直接激烈的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个寓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这样又一个缓冲的空间,上位者听起来也会觉得容易接受。

故事很简单,曾经有一位国君,他非常欣赏书上描写的那些千里马,但没有亲眼见过。他给了一个手下人一千两黄金,让他去购求一匹千里骏马回来。这个人便访求国中所有养马的人,但始终找不到。有一天,他见到一群人围成一圈在议论叹息,便走过去问究竟。原来恰好有一匹好马不幸病死,大家觉得可惜,对着马的尸骨叹息。这个人便用五百两黄金把这匹马的尸骨买了下来,众人都感觉奇怪。这个人回国见到了国君,国君一看,非常发怒,指责道:“我让你买马,你买匹死马回来,有什么用处?你怎么知道它是千里马?真是没用的废物!退下!”可这个手下人却说:“大王您不要发怒,请让奴才把话说完再处罚我。我之所以买这匹死马,正是为了您能得到更多活的宝马良驹。您想,我这个举动大家都感到新鲜奇怪,一定会纷纷议论,互相传说。连死了的好马都这么被君王看重,更何况真正活着的宝马呢?所以您不要着急,我保证不久就会有人带着千里马送上门了。”结果不到一年,国内是凡有好马的人都纷纷来参见国君。

说完郭隗就说了,就像故事里那个大王一样,你要招贤要找千里马,先从我这个没有什么本事的马骨开始;你对我这样没啥能力的人都当贤人尊重,那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

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所以说,在此之前乐毅他们蹲哪去了?不知道燕昭王求才?问题是虽然知道你要求才,却不知道你丫的是不是认真的,是不是真的会重用我,贸然屁颠屁颠去投靠不太好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