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49章 君臣关系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49章 君臣关系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来能力强大最终却被上头坑死的牛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诸葛亮把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更写了《出师表》等各种东西来教导刘禅,也有听信谣言,以为诸葛亮有异心,把他从北伐途中叫回来的案例。

至于林林总总各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案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不能简单的说是沟通不沟通的问题,还要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

有的时候不是你沟通不沟通,完全是伶人奸佞投其所好,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上头有的时候也是需要忽悠,需要哄的。有的时候就是看对眼了,就能够坚定不移的支持你去干下去。

在这一点上面,做的好的就要属诸葛亮的另一个偶像管仲了。

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初曾问:“你说寡人我喜欢美女,又喜欢赛马,还喜欢打猎,见到珍宝就走不动道,这些对霸业会有害吗?”

讲道理,这些只是普通人都有的**罢了,是人都不能免俗。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估计齐桓公自己的底气也不足,毕竟他自己也知道把时间花费在这个事情上面,还有没有机会争霸绝对是个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靠谱的大臣直接就正面刚了,就算是诸葛那种估计也是上书劝谏,最多就是设法委婉的劝谏罢了。

但是管仲却不然,管仲直接回答说:“不影响!”

那齐桓公就来劲了,这么说我可以安心享乐了?不过他还是有斗志的,这个时候也不忘了霸业,当下旗齐桓公就问及什么对霸业有害,管仲回答说:“不知贤,害霸;知贤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不了解贤士,了解贤士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信任的同时又让别的小人下参合,这些事影响大王称霸。

对于这种回答,丫的就差直接说你去享乐把,剩下的交给我就欧了!

对管仲的回答,齐桓公很高兴,于是,他把绝大多数政治和经济事务交给管仲全权办理,让他去管理国家,而自己则深居王宫,行“好色”之欲。然后自己果然成了霸主。

这就是一个能臣的‘智慧’问题了,不是军谋政治的智慧,也不是行军打仗的谋略,纯粹就是为人处事的大局观智慧。

管仲并不是一味的谄媚齐桓公,从而把权利捞到自己手里,而是有着着眼全局的大略与目标,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最终的目标在执行的。

管仲的目的或者说齐桓公请管仲做相国的目的很明确,在前面的对话中也说得一清二楚,那就是霸业。管仲实现目标的行动方针也很明确,就是抓“霸”放“色”。

就齐桓公与管仲的数十年合作中,“举霸业,服天下”是一个清晰而统一的目标。作为齐国向这一目标挺进的策略制订者和实施者,管仲在一些无害于“霸业”的问题上采取了纵容与放任的态度。

所以在“酒色财气”这种小事情上面,管仲压根懒得去管他。但是在真正和‘霸业’有关的事情上,管仲却是直接正面刚,分毫不让。当然,原则上不能让,如何劝谏也是需要技巧的。以关一个实际案例来说吧。

当齐桓公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梦想时,突然提出封禅泰山的想法,希望以此彰显其功绩。泰山封禅什么鬼?特么这是比问鼎还要高级的‘僭越’了好吧!

九鼎那玩意,再怎么说也是一直藏在周天子家里的,诸侯问鼎那是觊觎周天子权柄。

人家泰山封禅这种高级货,就是周天子都没几个敢整这一套好不好?因为越是在古代,越是神话现象严重,泰山封禅那是什么鬼?天坛地坛那是直接和皇天后土对话的地方好吧。

要知道,古代皇帝之所以叫天子,就是说代天守牧,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天帝在人间的臣子,虽然是人间至尊,总理人间一切,但是归根到底他们还是认为自己是给天帝打工的,所以一直就有所谓‘臣总理山河……’之说。

那么作为一个打工仔,要是没有什么牛叉的成绩,你特么敢去和老总报喜吗?还不是有多远躲多远啊?

前朝记载不多,就说从始皇帝开始,有明确记载,认为自己做得够好的,有信心跑去给皇天后土汇报工作成果的也就始皇帝、汉武帝等寥寥数位而已。

在此之前大周这么多年都没几个敢跑去玩泰山封禅的,齐桓公你特么居然要去泰山封禅,这是嫌自己活的太长了?不然别人一起过来怼你啊!

不过就算是如此,当齐桓公起出此事时,管仲并无一言。下朝后,一位同僚问他为什么不发一言,阻止齐桓公的决定?管仲说齐桓公好胜,要以私下阻止,不能正面谏阻。当天,管仲夜访齐桓公,成功地阻止了封禅决定。

在这两件事上一放一阻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了管仲在与处理上级关系中的取舍之道。而且,在如何劝阻的实施方法上,管仲的做法也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的指导思想。就这一点,足够古往今来天下无数的臣下学习的。

在像管仲和齐桓公这样的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处理上,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会有很强的累积效应。如果一味以“束”而为,即使再豁达的领导也会因为情感上的厌恶感的积累而逐渐由信任到不信任,甚至于痛恨。正是这种情况,大多数出发点很好的正直之士往往不得善终。

管仲对于齐桓公一些无害于霸业的弱点的放任使之任用管仲无束缚之感,结果使其对管仲日益信任,甚至于将几乎所有的处置权交给了管仲。而这种权力的强化又使管仲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发挥他的思想,使齐国由普通的诸侯发展为当时的霸主。

事实上来说,臣子和君主双方心里都清楚,在专业方面是你臣子更懂,更专业,就像刘邦所说的,对于下属就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但是正因为你是专业的,你能够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你所要进行的计划,但是我君主却没有你那么深远的眼光,甚至可以说我就是短视的,感性的,乃至是在某些专业上面就是无知的,所以以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各种的不解与疑惑乃至是质疑、反感、抵触。

所以说,臣子和军职之间的磨擦与分歧几乎是所有上下关系之间的永恒话题,对于一个优秀的臣下而言,能否很好地处理这种关系,减少执行阻力对其能否有效发挥经营才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管仲在“放色”与“阻禅”上的处理策略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高超技巧。

可以说,这方面的能力绝对不仅仅是‘政治’这个属性就能够描述的,商鞅牛不牛?结果如何了?至于说什么商鞅奠定了秦国崛起,而齐国最终跪了,那不过是强词夺理,根本原因是秦国是君主先跪了,而齐国是管仲先跪了,不仅是管仲先跪了,而且还有齐桓公不能保持始终如一,最终一把居然没鸟管仲,才造成了惨剧,不然完全不虚秦国好不好。

至于吴起、韩非子就更不用多说了,找个老大都那么困难,一个是差点没机会表现,各种逃亡,一个更惨,还没来得及表现就被李斯坑死了。

当然,硬要说是智力的话,倒也说得过去,毕竟那种智力高的能够先知先觉,在君主坑人之前早早跑路,就像范蠡那种家伙。

所以说诸葛亮表示老子就是要自比管仲乐毅,获取头头信任,内政种田扎实,回头一超出兵惊天下!

这个不去多说,言归正传,回过来说乐毅就是朝着这个方向修正的,而且由于他是属于统率受到削弱压制的那种,所以在获得的修正属性要更加多一点。

现在被诸葛亮召唤出来的乐毅属性系统并不知道,因为不能够保证复活人物是不是还按照系统资料库中的资料来。

不过,系统资料库里面乐毅的属性是——统率99,武力80,智力92,政治88。

经过修正之后的乐毅则是化身为黄乐,属性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统率97,武力72,智力94,政治94。

统率能力依旧是一流上层的水准,虽然达不到顶尖超一流的程度了,却也不会差太多。相应的武力也削弱不少,这个不去多说,毕竟到了汉代对六艺再怎么练习却也不像春秋战国那会一样,各种文士诸子百家的人物都是全能,武力也不虚。

至于智力和政治,则是得到了不小的提升,虽然在一流水准之中只能算是中层水平,但是综合起来的话,在处理各种事物的时候无疑要比乐毅原本更加精擅一些,上下关系,敌我关系调整的更好,对于他统兵能力的发挥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这种下属不仅仅是能力强,关键是这种手下为自己做事,对君主来说市一中非常舒服的体验,这种体验比那种正面刚的忠臣都要好。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保留了忠臣的忠心原则,更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更加柔和。

接下来则是满江红对应的岳飞了。

岳飞的情况就不多说了,直接说优劣问题。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严于治军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时“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是岳家军的口号,也是真实的写照。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斩!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与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