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67章 虞朝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67章 虞朝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那也要他们能够使用这方面的念力进行召唤啊!”系统毫不在意的说道,“目前来说,运用这方面的念力进行召唤的媒介应该还不存在吧?就连我都不知道什么类型的东西算是这方面的媒介!”

“那我就不知道了!”鲍鸿耸耸肩,这个规则方面的东西他就没啥好说的了,“不过,你知道还有多少系统碎片是处于没有被激发状态的吗?或许从这方面考虑可以看出些什么!”

“除了还有诸子百家可能有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没有了!”系统想了想,开口回答道,“而诸子百家的道具绝对是以典籍的形式出现的,不可能成为那方面的媒介!”

“你确定就行!”鲍鸿点点头,这个事情系统自己知道,鲍鸿是没办法去了解的。

“对了,既然如此,给我说说伯益记忆里面,夏朝之前都有哪些人啊?我对这个也就是当神话看的多,那几个神话里面的名人倒是知道的,其他就不清楚了!”鲍鸿变身好奇宝宝很是期待的询问系统。

“你管这么多干嘛?又没有用!”系统懒得理会这家伙,“我给你扯那些人,人家都没出来,你知道了又能咋样?”

“你这么说我也奇怪啊,那些貌似属于原始社会部落时期的人物吧?那些人的四维算是怎么弄的?直接到现在复活的话,其实应该完全不适应吧!”鲍鸿疑惑道,“所以更大的可能是按照前面说的那个逻辑,把四维认定成基础属性,后面慢慢适应当前的社会模式,同时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

“也可以这么说,但是主要是他的这个四维取决于前面我说的两个方面,归根到底和其他人还是一样的,历史原型和群众印象的结合而已!”系统笑道,“只是相对于大周之后的时期来说,适应的时间需要更长一点而已,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说重点,就你目前收集的资料来说,大概有哪些人物了已经?”鲍鸿对于上古人物依旧抱着很大的好奇心,继续追问道。

“你要问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系统笑道,“伯益在启正式建立夏朝之后不久就死了,所以他存在的年代主要是舜帝和禹帝为共主的时期。大禹就不用多说了,他本身也可以划分到大夏朝时期。而舜帝时期就涉及到一个关于虞朝的说法。”

虞朝,又称虞舜王朝,与唐尧建立的唐朝,并称唐虞。“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为什么名字叫“重华”?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仁,故为“重”。“华”字可能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

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方国或部落,也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名。古史传说中著名的圣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领。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现今通行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说的影响空前扩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说与虞属原始社会说的合一。

古史辨派的核心理论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层累造成的第一层意思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最初,顾颉刚先生认为孔子时已有尧、舜。后来,他的弟子们又对这个说法加以修正,说《论语》中提到尧舜的几章都不可信,春秋以前的文献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禹,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为宣传禅让说而添加出来的,实际上尧、舜不过是“上帝”的分化,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而且多是转述春秋时人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这两部书成书于战国时代便断定其中所记春秋时人的对话统统是战国时人的假论。况且,“三代”是一个随时代迁移而变动的概念,春秋时人基有西周已亡而东周仍存的事实,当谈话须要分辨周亡或周续的不同角时,就曾经分别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

不过,在系统这里得到的消息,唐虞的存在是比较肯定的。

唐朝,是上古时代唐尧建立的王朝,后世之人经常把她与虞朝并称,史称“唐虞”。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史称唐朝。

在诸子书中,还有关于帝尧武功的传说,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方见得尧之所以为古昔圣王。《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后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据说人们对尧为民除害的举措十分感激,所以拥戴他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话,不过其中称颂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意思,确实是推崇帝尧安邦治国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至于神话内容怎么理解,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到时候参考他们的记忆就知道这段神化的故事是怎么回事了。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

唐尧去世后,唐朝宣布告终,虞舜正式建立虞朝,史书把唐尧禅位后的二十八年称为“唐虞之际”。

虞朝,是唐尧死后建立的王朝,他继承了唐尧时期的一切政治遗产,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国家的体制,都是延续着唐尧时期的制度。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

当然,前面提过禅让这个事情的不实之处,从伯益的记忆来说,也仅仅是知道商均最后是被流放的,比他自己被夏启做掉要好多了。除此之外的更多内幕却是并不知晓。大禹也不是白痴,做这种事情不会闹得那么大。

所以总而言之,在伯益记忆里叫得上名字的大臣也就那么十来个,主持国家事务,另外还有各个部落的首领诸侯王这些,前面已经说过了,哪怕是到夏商周时期,其实也是共主国和诸侯国联盟治理天下的,除了共主国之外,不管是哪个时期都是有大量的诸侯国存在的,当然,唐虞时期不叫诸侯国,叫做联盟部落。

不过,说这个就太多了,因为前面介绍伯益的时候说过了,伯益跟着大禹四处治,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了各处的地理环境,乡土风情等等,也就是某一部分的《山海经》,所以可以说,《山海经》之中的某些国度可能就是伯益经过的氏族部落。

不过,这些氏族部落伯益也仅仅是见过,对于他们的首领名字就不甚了解了,所以也就谈不上给鲍鸿介绍他们是什么人了。

就说系统刚刚介绍的那些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鲍鸿也就是认识其中的一两个罢了,大多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可能看到过,回头就都忘记了。

更何况,就算是这些鲍鸿不怎么了解的人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呢,更不用说那些广为人知的三皇五帝之类了,实在是有点遥不可及的感觉,多想无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