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279章 防风氏!!!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79章 防风氏!!!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乱入第四名武将——中唐中兴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统率95,武力92,智力95,政治87。”

郭子仪,中国唐朝名将。华州人。天宝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被德宗李适尊为“尚父”。郭子仪相貌英俊,身材魁梧,为人果敢,公正无私。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当然,正如前面候选人名单里面说过,郭家的枪法也是出了名的,当然是演义里面。《月唐演义》中,郭子仪为主要角色,经典桥段有“大闹学士府”、“开弓降魔兽”、“抢桃千斤链”、“走马射金钱”、“鞭打安禄山”、“枪挑铁天柱”等。

讲道理,月唐神话味比说唐三传都要浓郁的多,所以说郭子仪虽然在书中凶残无比,但是最终出来的人物还是比较现实的。

不过话说回来,从这里的属性来看,郭子仪的能力虽然说是收拾大唐山河,力挽狂澜于即倒,只手补裂天,但是相较于那些更加凶残的破百变态或者超一流的那些人来说,还是要逊色一点的。

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种文武双全的大能,尤其是在忠诚度等方面都绝对完美的人才,也是全史之中都不可多得的。

“乱入第五名武将——隋朝戍守敦煌猛将敦煌戍主,统率982,武力100,智力70,政治62。”

敦煌戍主是隋代驻守敦煌一地的长官。当时驻守某地的长官被叫做戍主。具有优良的武勇素质。与史万岁齐名,史万岁则被称为敦煌戍卒。

根据《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的记载:隋代名将史万岁因大将军尔朱勣谋反被杀而受到牵连,发配敦煌做戍卒。敦煌戍主非常勇猛,常常单独一人骑马深入突厥部落中,掠夺羊马,总是有大收获。突厥无论多少人,没有敢抵挡他的。因此戍主非常自负,经常辱骂史万岁。史万岁很不悦,于是自言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驰射,见果有功底,笑着说:“你肯定行的。”史万岁请求骑马带弓,也入突厥部落中掠夺羊马,很快也抢获大批牲畜回营。敦煌戍主这才改变了对史万岁的态度,常与他同行,深入突厥境数百里,名振北夷。

这样一位有能力的人物,历史上却没有记载下他的姓名,实在是非常可惜。

“乱入第六名武将——东晋名将,北府军缔造者谢玄,统率96,武力72,智力94,政治90。”

谢玄字幼度,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谢玄率兵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谢玄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与吴兴太守张玄之并称“南北二玄”,为时人所称美。

谢玄文武兼备,立志挽救危亡,以图恢复。他创建的“北府兵”,能征善战,特别能吃苦耐劳,成为东晋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兵”军阵严整,使秦主望而生畏,可见其强。

唐宋武庙,十七史百将传等都有其名。

“前朝乱入第一名武将——禹王共主时期诸侯王防风氏,统率85,武力100,智力65,政治60。”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人物或部落名,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

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

这是典籍中所载的两则关于禹杀防风氏与防风氏为什么被杀的史料。禹杀防风氏载于《国语·鲁语》,其大意是:从前禹发通知要求各地的诸侯到会稽山和他见面,防风氏较其他首领后到,禹便杀了他并且戮其尸体。对于禹为什么要杀防风氏,《史记·夏本纪》关于禹和会稽山名由来的史料值得注意,它说:从虞、夏时起,贡赋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有人说禹在江南会合诸侯、考查他们的政绩时死,并随后葬于此处,会稽即由此而来。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

讲道理,《国语》、《史记》、《竹书》等等一系列的还算是靠谱的史籍都记载了这个事件,这个东西不说是完完全全的以其所描述的形式存在,至少也是有一些事实原型的历史事件。

当然,鲍鸿不是专家人物,也没有什么考古研究的本事,这个东西只能说是纯粹的脑补,谁也拿不出证据来说话。

不过,说这些都是浮云,反正系统都已经把人家整出来了,你再说那些有什么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